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业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搞好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评估是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在初步探讨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及其评估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土地利用方式评估的技术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晋西残塬沟壑区耕地利用方式评估中,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晋西残塬沟壑区耕地利用方式转变的重点县区.  相似文献   

2.
水土流失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冲毁土地,破坏农田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晋西南黄土残塬沟壑区,是我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两种地貌类型,耕地主要分布在沟沿线以上的梁峁塬上,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塬面越来越小,耕地越来越少。临汾西部的大宁、隰县、永和等7县,本为比较完整的塬面,现已切割得支离破碎,仅剩下残塬耕  相似文献   

3.
在明确晋西残塬区“八五”农业科技攻关现状、提出“九五”高产型农业综合发展总体思路的基础上,面对“九五”旱情,重点对晋西残塬区“V和五”期间高产型农业综合发展研究的任务、考核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解决的关键技术、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试区建设、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试区管理工作经验等进行了综合论述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干旱少雨是影响陕西残塬沟壑区生态经济林造林成活率和生长结果的主要因子。为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提高造林成活率和营林效益,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的实施,于2009—2012年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开展了以蓄水保水为中心的生态经济林抗旱营造技术研究,总结出了具有陕西残塬沟壑区特点的以蓄水保水为中心,以隔带反坡水平沟整地和配套抗旱造林技术为主要措施的经营体系和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了前期干旱缺水对造林及树体生长的影响,为生态经济林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晋西黄土残塬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立足于晋西残塬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践进行模式优化设计,在设计内容上,以水土流失治理为基础,水资源高效利用为“轴线”,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初步形成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粮食高产,优质林果生产与畜禽养殖,多元庭院开发等技术体系,构建了以农、林、果、牧四大产业系统为“纵线”和塬、坡、沟、庭院四大系统为“横线”的高效生态经济复合网络系统,为晋西黄土残塬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环境改善,资源利用,经济开发,提供一整套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土保持》1993,(1):38-40
<正> 1988年以来,我县在改革水利水保管理体制中,通过转变部门职能,相继组建了集管理、服务、经营于一身的农田建设、人畜饮水、水利灌溉三个经济实体性专业服务中心,开展了相应的一体化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改革管理体制,组建专业服务体系 隰县地处晋西吕梁山南端,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地下矿藏贫乏,工业基础薄弱,是个贫困县。198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在实施脱贫致富综合改革过程  相似文献   

7.
晋西黄土区苹果园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剖面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晋西黄土区苹果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17龄苹果树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ECH_2O土壤水分探头对50,100,150,200,250,300 cm处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进行一个生长季的定位观测,分析了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异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 6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平均值分别为:22.27%,21.38%,18.92%,17.94%,10.60%,9.55%,表现出自上而下降低的趋势。(2)观测期内,150 cm,200 cm,250 cm,3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对降雨无响应,且100 cm层次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远远滞后于50 cm层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体积含水量表现出自上而下依次降低的趋势;降雨仅能影响100 cm以内深度的土壤含水量;晋西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苹果果园土壤在200 cm的土层深度以下已有土壤干化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黄土残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后林业资源恢复情况,以黄土高原DEM数据及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地形因子计算、水文分析、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划分了较为完整的黄土残塬沟壑区的范围,并利用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近21年来黄土残塬沟壑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残塬沟壑区横跨山西、陕西和甘肃3省,面积约为2.99万km2,沟壑密度为1.91~3.21 km/km2;(2)黄土残塬沟壑区NDVI从时序变化上看,全区21年总平均NDVI值为0.711,2000—2020年该区植被NDVI变化趋势呈快—慢—较快增长;从空间分布来看,植被覆盖度NDVI值总体为0.6~0.9,研究区中部地区植被覆盖度较其他地区高;(3)在时空趋势特征方面,研究区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植被覆盖改善程度明显,中部地区植被覆盖情况较为稳定;在时空波动特征方面,该区植被NDVI时序波动稳定,空间波动差异性较大,低波动区域面积占比为48.06%。整体而言,黄土残塬沟壑区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和甘肃3省,该区2000—2020年间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态势,植被覆盖水平整体较高且波动较低,并呈持续改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黄土残塬沟壑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隰县地处晋西吕梁山南麓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县穷民困。为了治理开发广阔的荒山资源,治贫致富,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治理小流域,建设生态县”的战略方针,在战略措施上坚持规划一步到位、治理一次达标、产业一体开发、水利一起配套;在动作机制上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投入保障机制、政策激励机制、服务运行机制、质量监督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晋西黄土残塬区农业综合发展10年攻关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八五”到“九五”10年科技攻关,隰县试验示范区在自身建设、研究进展、攻关任务完成、成果转化与技术辐射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晋西残塬区乃至同类型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设森林城市 提高沈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丽娜  孙铁珩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81-183,219
从城市森林与森林城市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森林城市的特征和城市森林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沈阳市生态环境的现状、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森林城市的必要性,提出了建设沈阳森林城市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优良豆科牧草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春季播种及采用隔带水平带状整地的改造方式,建立的半人工草地生长茂密,植被覆盖度达80%~85%以上。沙打旺改良草地8年内平均亩产鲜草671.3kg;红豆草改良草地3年内平均亩产鲜草1035.4kg,比荒坡改造前分别提高5.7倍和9.4倍,治理效益比较显著。本试验研究初步探索了黄土丘陵区干旱阳坡的治理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安宁河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带。通过对安宁河断裂带构造格架的研究,对发震机制进行了分析,在分析概念地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证实了在现今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在5~10km深度范围内于断层交汇部位应力高度集中,因此,安宁河断裂带强震主要局限在于其它方向断层的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常规分次施肥和包膜控释掺混尿素对双季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稻分蘖数、叶绿素含量、各个生育期植株含氮量、稻草稻谷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早稻上,控释掺混尿素处理的以上各测试指标均高于常规分次施氮肥处理,各指标两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控释掺混尿素的氮肥利用率为40.08%,显著高于常规分次施氮肥的32.47%,而一次基施氮肥的利用率只有19.50%。(2)在晚稻上,常规分次施氮肥处理的稻谷产量高于控释掺混尿素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各项测试指标均低于控释掺混尿素处理。控释掺混尿素和常规分次施氮肥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39.91%、39.58%,二者显著高于一次基施氮肥的28.14%。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施用包膜控释掺混尿素可以提高双季稻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应用频谱分析法对宁夏扬黄灌区的地下水位进行了预测,根据灌区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提出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的潜在危险性,为保证未来时刻该灌区不发生次生盐渍化,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固态发酵氨化玉米秸秆生产饲料蛋白工艺中菌株组合、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对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与发酵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最佳菌株组合为青霉和葱色串孢,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5 d。在最佳菌株组合和最佳发酵条件下,玉米秸秆经氨水氨化和固态发酵后真蛋白含量由2.05%提高到29.66%,比原料本身的真蛋白含量提高了13倍多;粗蛋白含量由2.80%提高到35.41%,比原料本身的粗蛋白含量高提高了11倍多。  相似文献   

17.
利用研究区10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rr Monteith模型计算研究区潜在蒸发量,运用气候倾向率和统计学原理分析了研究区潜在蒸发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并在ArcGIS环境下通过Spline插值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的空间分异,最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潜在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50年研究区年潜在蒸发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其年际变化倾向率为1.291 mm/10 a;年潜在蒸发量自20世纪60年代逐渐减少,80年代减少到最低,90年代以后逐渐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从季节来看,夏季的潜在蒸发量呈减小的趋势,其他季节呈增加的趋势,其中秋季的增加幅度最大(1.635 mm/10 a);空间分布来看,东、西部地区潜在蒸发量低于中部地区;最低气温和平均风速是影响研究区潜在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氮肥种类对三七产量和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种类对三七产量、硝酸盐含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种类对三七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各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其增产顺序为酰氨态氮肥>硝态氮肥>氨态氮肥>硝态氮、氨态氮复合肥。同时,施肥引起重金属元素和硝酸盐在三七体内的积累,从而对三七药材的品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进行固体生物肥料防治黄瓜枯萎病和青椒疫病的效果研究,对田间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固体生物肥料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为45.12%、对青椒疫病防治效果达51.79%,达到了差异显著的效果,而且分别增产11.06%和37.19%,其防病与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控制稻田土壤硝态氮流失,对宁夏黄灌区稻田设置不同量秸秆还田处理常规施肥不还田(CK)、常规施肥条件下稻秆分别半量(T1)与全量(T2)还田,采用树脂芯法测定了稻秆还田10、20、30cm土层硝态氮淋失量。结果表明,稻秆还田可以有效减少30cm处硝态氮淋失量,减少比例在5.5左右。从生育期内来看,前期流失量大于后期,但在后期120cm土层渗滤液中硝态氮含量在10mg.L-1以下,对地下水污染没有威胁。稻秆还田条件下,前期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减少了硝态氮淋失的可能性,后期N素得到释放而促进了水稻的生殖生长,产量得到增加。因此,稻秆还田可以作为源头控制稻田硝态氮流失的较好措施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