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研究了马蹄金白绢病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马蹄金白绢病菌在5~35℃条件均能生长,以25℃生长最优;在pH值为3.0~10.0均能生长,适宜生长的pH值为5.0~6.0。马蹄金白绢病菌的菌丝能较好地利用不同碳源,但利用程度不同,以蔗糖利用效果最好,其次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果糖次之,可溶淀粉最差;马蹄金白绢病菌能不同程度地利用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在固体培养基中对硝态氮的利用能力最好,有机氮(尿素乙酸铵)次之,无机铵盐(硫酸铵)最差;不同光照时间对马蹄金白绢病的影响不同,以全部黑暗条件下培养菌丝生长最快,光和暗交替培养菌丝生长速度次之,全部光照条件下培养菌丝其生长速度最低。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的丝状体育苗,以大连沿海萱藻为材料,采用配子孤雌生殖方法,进行了丝状体的诱导及采苗、育苗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种藻获得的配子经孤雌生殖形成的盘状体在20℃时生长最快,15℃时次之,10℃时最慢;盘状体直径达到100μm以上时开始形成丝状体,丝状体在20℃时形成的时间最短、数量最多、生长速度最快,15℃时次之,10℃时最差;将丝状体剥下经增殖后切碎采苗,在10℃时幼苗形成最快、形成率最高,15℃时次之,20℃时无幼苗形成;在10℃时,采苗后培养30 d幼苗长度达到(11.0±0.3)mm,移至海区栽培4个月后获得藻体长度为60 cm左右的萱藻成体。  相似文献   

3.
该文主要研究了水温对云斑尖塘鳢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温度(23℃、26℃、29℃和32℃)处理组,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45d。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云斑尖塘鳢幼鱼摄食率逐渐升高,32℃时最高;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效率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9℃时达到最大值。方差分析表明,29℃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3℃摄食率最低,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另外3个温度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水温对云斑尖塘鳢幼鱼的摄食和生长有显著性影响,水温在29℃时幼鱼的摄食状态最佳,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温度条件对金佛山灵芝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温度高度及昼夜温差对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温度高度及昼夜温差均对菌丝生长及子实体生物转化率有显著影响。结论:金佛山灵芝菌丝生长以23~29℃为宜;最适为26℃,昼夜温差不超过2℃;在23~29℃、0~4℃昼夜温差范围内均能正常长出子实体,但以26~29℃、昼夜温差2℃的生物转化率为最高。  相似文献   

5.
水温对鲢早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温度梯度,对不同水温条件下(17、20、23、26和29℃)鲢胚胎发育的速度、孵化率、存活率和出苗率进行研究,并探讨水温变化与仔鱼生长及畸形率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水温升高,鲢受精卵的孵化时间明显缩短,发育速度加快。水温变化对孵化率、存活率和出苗率有着显著的影响,17和20℃处理组的存活率和出苗率均显著低于23℃处理组(P0.05)。但26和29℃处理组的存活率和出苗率与23℃处理组没有显著的差异。试验结束时,最低水温组仔鱼全长显著小于23℃处理组(P0.01),而与其他3个水温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各水温组均出现畸形的仔鱼,畸形率与孵化水温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综合分析可知:鲢早期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3~26℃,水温从23℃急剧升高3~6℃不会对人工繁殖生产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水温从23℃急剧下降3~6℃会对人工繁殖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温度对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的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影响,在光照强度为6 000 lx,光照周期为L(光照)∶D(黑暗)=12 h∶12 h,温度分别为20、23、26、29℃和32℃的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温度对半叶马尾藻生长及生理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设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藻体相对生长速率(RGR)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温度为23℃组不同时间所测的RGR最高,藻体SOD、CAT活性最低,丙二醛MDA含量最少。藻体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随着高温组(26、29、32℃)胁迫时间的变化呈波动变化趋势;29℃和32℃条件下,藻体的SOD、CAT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高于低温组(20、23℃),温度为32℃时,半叶马尾藻的生长因温度过高而出现腐烂现象。在本试验条件下,半叶马尾藻的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0~26℃,最适温度为23℃。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温度、pH及培养基对长毛拟青霉[Paecilomyces penicillatus(H?hn)]菌株SP053生长特性的影响,为SP053菌株的大规模发酵及微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SP053菌株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的固体培养方法,分别测试该菌株在6个温度梯度(17、20、23、26、29和32℃)、5个pH(5、6、7、8和9)和3种不同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萨氏培养基(SDAY)和察氏琼脂培养基(Czapek)]等培养条件下的孢子萌发率、菌落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结果]温度、pH和培养基类型对SP053菌株的生长特性具有明显影响.高温(32℃)和低温(17℃)均不利于SP053菌株生长,23~29℃为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区,在26℃下的孢子萌发率(94.50%)、菌落直径(47.5 mm)和产孢量(4.450×109个孢子/皿)均最高.在26℃下,SP053菌株在PDA和Czapek培养基上生长较快、产孢量较多,培养15 d的菌落直径分别为47.7和46.3 mm,产孢量分别为5.357×109和2.570×109个孢子/皿.pH在7~8时SP053菌株的生长、萌发和产孢效果最佳.[结论]SP053菌株在26℃下、pH为7~8的PDA培养基上的生长和产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通过设定不同温度、土壤pH和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素,研究了土壤环境因素对宁夏黄瓜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OC)存活和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FOC在5~35℃范围内能存活和生长繁殖,其中在20~30℃繁殖速度较快,25~28℃为最适宜的温度,高于35℃、低于5℃生长繁殖明显下降,而在45℃条件下则无法存活;pH值为5.0~9.0时,土壤中的FOC能较快生长繁殖,其中pH值为5.0时,FOC繁殖速度最快,当pH值≤4和pH≥9.0时,FOC生长明显受抑制;土壤含水量为10%~30%时FOC均能生长繁殖,而含水量为5%时其生长繁殖明显受到抑制,土壤含水量为10%~15%时,FOC生长繁殖速度最快,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FOC生长繁殖明显减缓。因此,高温、干旱、淹水处理可明显抑制土壤中黄瓜枯萎病菌的生长繁殖,从而控制枯萎病的发生或减轻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9.
<正>一、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茼蒿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生长适温17~20℃,在12℃以下或29℃以上的条件下生长不良,能耐短期0℃低温,种子在10℃以上即可萌发,以15~20℃时发芽最快。茼蒿喜湿不耐涝,以疏松、肥沃的微酸性沙壤土种植最好,土壤要经常保持湿润;其对营养的要求以氮为主,钾次之,磷较少;对光照要求不严格,较耐弱光,高温、长日照易引起抽薹开花。  相似文献   

10.
从患病加州鲈鱼(Micropterus salmonides)体表分离到的斑替枝孢(Cladosporium bantianum)菌株,通过不同温度和不同p H对斑替枝孢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再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鲤鱼(Cyprinus carpio)为感染对象,用该菌进行回复感染,对其致病性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斑替枝孢在p H 5~11均能生长,p H为9.0时生长最快;在温度为5~35℃时均能生长,以20℃时生长最快,菌落最为致密。在实验室条件下,单一菌株对草鱼和鲤鱼不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温度、饵料湿度和饵料pH对蚯蚓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确定其最佳生长繁殖条件,为蚯蚓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3个试验,分别研究不同环境温度对蚯蚓生长和产卵数的影响、不同饵料湿度对蚯蚓生长和产卵数的影响、不同pH对蚯蚓生长和产卵数的影响。[结果]不同温度对蚯蚓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23℃时产卵数最多,显著多于18和30℃时的产卵数(P<0.05);25℃次之,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18℃时蚯蚓产卵数最少,显著少于23、25和30℃时的产卵数(P<0.05)。但从增重效果来看,18℃条件下总增重3.022 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不同湿度对蚯蚓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23~25℃条件下,65%湿度组个体生长最好,60%和70%湿度组稍次之,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湿度70%时,蚯蚓产卵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湿度40%时,蚯蚓产卵数回升,但成活率较低。不同pH对蚯蚓生长和产卵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5~11范围内蚯蚓均能成活并有少量产茧,其适应性较广,而在pH为9时产卵数较多;处理组蚯蚓成活数在...  相似文献   

12.
一、温度和湿度 肉猪的适宜环境温度为16~23℃.前期为20~23℃.后期为16-20℃,在此范隔内.猪的增重最快.饲料转化率最高.有试验表明.肉猪在21℃时增重最快.饲料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夏季室温26和28 ℃温控床垫在20、23、26及29 ℃ 4个调节水平时,人与床垫接触界面温度、被褥微环境温度和主观热反应方面的差异性,以及获得温控床垫适宜的温控范围。结果表明,温控床垫部分调节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两种室温时,温控29 ℃分别与23和20 ℃存在显著差异。室温26 ℃温控23和26 ℃时,被覆躯体处于舒适水平,室温28 ℃温控20 ℃时,被覆盖躯体处于中性水平。室温26和28 ℃,接触界面舒适的温度分别为31.9~32.5 ℃和32.3~32.8 ℃;被褥微环境舒适的温度分别为31.45 ~ 32.00 ℃和31.8 ~ 32.35 ℃;床垫适宜的温控范围分别为21.6 ~ 24.6 ℃和18.3 ~ 20.5 ℃。  相似文献   

14.
大蒜紫斑病菌的分离及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田间具有典型病斑的发病大蒜叶片上分离病菌并培养,形态和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得到的病菌为大蒜紫斑病病菌,属葱链格孢(Alternaria porri(Elliott)Cif.)。培养条件研究表明,病菌在马铃薯葱汁琼胶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最快,产孢量也最多;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2~30℃,低于18℃或者高于37℃均不适宜生长,菌丝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6℃;病菌产孢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26℃,产孢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2℃。菌丝在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快,在连续黑暗条件下产孢最多;在pH5~12范围内均能生长和产孢,以pH8产孢最多。  相似文献   

15.
2006年6月~2007年1月,对等边浅蛤的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和幼虫培育、变态附着及稚贝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等边浅蛤胚胎繁殖盛期是每年的7~8月,在盐度20~25,水温24~29℃,pH8.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5h发育成D形幼虫。盐度20~25,水温24~29℃时,胚胎的孵化率和D形率最高。温度和盐度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明显,浮游幼虫生长最适温度为24~29℃,最适盐度为20~25,34℃试验组,幼虫几乎不能存活,19℃组存活率最高,但生长速度慢于24℃组。幼虫在盐度15~25时存活率最高,但盐度20~25时生长速度最快,在盐度35时,幼虫几乎不能存活。研究发现金藻和角毛藻是等边浅蛤浮游幼虫生长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野生香菇进行鉴定,并比较其与栽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为野生香菇种质资源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形态特征和分子序列分析方法对野生食用菌进行鉴定,并分析温度、碳源、氮源等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比较其与 6 株栽培香菇的生物学特性。【结果】2 株野生食用菌(林香 18 和林香19)鉴定为香菇,所有供试菌株均能在 15~30 ℃条件下生长,其中,林香 18 在 15~30 ℃范围内菌丝生长速度为2.5~4.7 mm/d,菌丝生长力极强;林香 19 在 15~20 ℃时菌丝生长缓慢,生长速度为 0.5~1.6 mm/d,在 25~30 ℃时生长速度显著加快,为 2.58~3.08 mm/d,说明林香 19 不耐低温。2 株野生菌株在 30 ℃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 4.7、3.08 mm/d,且明显高于栽培菌株,属于耐高温菌株;其余 6 株栽培菌株在 25 ℃时生长速度最快,为3.18~4.91 mm/d,均属于中温菌株。供试菌株 L12、L26、林香 19、申香 34、申香 60 和浦香 08 以可溶性淀粉为最适碳源,林香 18 和 L808 的最适碳源为蔗糖,以乳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最差;供试菌株以尿素为氮源时均不能生长,以牛肉膏为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好,以硝酸钾为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差;林香 18、林香 19、申香 60 和 L26最佳 C/N 为 10/1,申香 34、L12 最佳 C/N 为 30/1,浦香 08 和 L808 最佳 C/N 分别为 40/1 和 50/1,由此可知,申香 34、林香 18 和林香 19 菌丝生长不受 C/N 的影响,其余菌株均受 C/N 的影响。【结论】野生香菇菌株林香 18和林香 19 均为耐高温菌株,但林香 19 对低温较敏感。林香 18 和林香 19 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和蛋白胨,最适 C/N 均为 10/1。研究明确了野生香菇林香 18 和林香 19 菌丝生长的营养需求和条件,研究结果可为耐高温香菇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温度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摄食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克氏原螯虾幼虾(3.11±0.04 g)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个温度处理组(23、26、29、31℃),通过加热棒调节养殖水体温度,试验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幼虾的体长与体重在26℃条件下增长最快,显著高于另外3个温度条件(P0.05),在29℃和31℃条件下体长与体重增长较快,均显著高于23℃(P0.05)。温度差异对克氏原螯虾肥满度并未产生显著变化(P0.05)。在温度为23℃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幼虾成活率最高,可达100%,显著高于另外3个温度条件(P0.05),其中31℃条件下幼虾的成活率最低,仅为89%。在4个温度条件下,23℃饲料系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个温度条件(P0.05),而26℃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23℃(P0.05)。克氏原螯虾摄食率在4个温度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逐渐下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观察捕食性线虫真菌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生长及pH值和温度对该菌生长的影响,试验将分离株少孢节丛孢菌丝接种于0.4g/L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中,分别置15、20、25、30、35℃恒温箱中培养,又将菌种分别接种到pH值为5.5、6.0、6.5、7.0的0.4g/L玉米粉琼脂培养基,每天定时观察菌株的发育情况,测量菌丝生长长度.结果表明:A.oligospora在pH值为5.5~7.0的环境下均能生长,其中以pH为6.0时生长速度最快;在温度为15~35℃时均能生长,其中以25℃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此外,对真菌分离株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描述和图片说明,特征为: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不分枝、分隔,分生孢子丛状着生、无色、具1个隔、梨形至倒卵形,捕食线虫的器官为三维粘性网.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A.oligospora的生物学特性及批量化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岩 《农家顾问》2014,(2):30-30
<正>通过设置温度梯度,对不同水温条件下(17、20、23、26和29℃)鲢胚胎的发育速度、孵化率、存活率和出苗率进行研究,并探讨水温变化与仔鱼生长及畸形率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水温升高,鲢受精卵的孵化时间明显缩短,发育速度加快。水温变化对孵化率、存活率和出苗率有着显著影响,17和20℃处理组的存活率和出苗率均显著低于23℃处理组。但26和29℃处理组的存活  相似文献   

20.
温度和盐度对蒙古裸腹溞生长及代谢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研究采用直接称重法测定蒙古裸腹溞不同体长组的鲜重,并应用统计方法获得相应的体长一体重回归方程式为:lnw=3.60906ln(?)-20.2694566同时运用体长—体重回归方程式。由体长求体重,分别测定了不同温度(35℃,30℃,28℃,25℃,25±5℃,20℃,17℃)组和不同盐度(3‰,5‰,10‰20‰,30‰,40‰,50‰)组蒙古裸腹溞的生长情况及耗氧率,并推算出各试验组幼溞的同化指数及组织生长效率(K_2)。结果表明:蒙古裸腹溞生长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变温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25±5℃组生长最快,28℃和30℃组生长次之。其耗氧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随体重增加而下降。温度(X)和耗氧率(Y)之间呈正相关:Y=6.913×10~(-4)×-7.99×10~(-3)。幼溞的同化指数以35℃组最高,17℃组最低,随温度下降而降低,25±5℃组同化指数高于25℃组,组织生长效率则17℃组最高,35℃组最低,随温度上升而降低。蒙古裸腹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其中3‰和20~30‰盐度组生长较快;其耗氧率在盐度20‰以下时随盐度升高而上升,在30‰以上时则相反,20~30‰组最高;同化指数以20‰盐度组最高,30‰组次之,3‰,5‰,10‰组最低;组织生长效率(K_2)则以30‰盐度组最高,5‰组其次,20‰组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