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兔流行性腹胀病是由某病原引起的兔以腹胀为典型症状的一种传染病,病原目前并不明确。本文针对从本地区某兔场发生兔流行性腹胀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分离鉴定、病因分析和防治进行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生防菌,本研究从发病水稻根围共分离出51株细菌,通过平板抑菌试验发现其中21株对种病菌同时有抑菌效果。挑选A1、A2、B1、B2和C 5个抑菌能力最强的菌株进行温室防病试验和对水稻种子生活力的测定。经脂肪酸甲基酯(FAMEs)比对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5株生防菌鉴定为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enocepacia)、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enocepacia)、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引起新疆奇台窖藏马铃薯发生病害的病原种类,为新疆马铃薯窖藏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3月采集新疆奇台农场3个大窖病薯(大西洋品种)块茎。采用组织分离法、结合显微形态观察和柯赫氏法则、结合16S rDNA、ITS等鉴定方法,分离得到马铃薯窖藏病害的病原菌。【结果】从病薯中总计分离出12株菌株,其中致病菌有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虱状赤霉(Gibberella pulicaris)、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结论】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虱状赤霉(Gibberella pulicaris)的致病性较强;由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引起的马铃薯病害在国内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疑似沙门氏菌病的病鹅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栓;生化试验鉴定等方法,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生化试验鉴定表明该菌为沙门氏菌,选择药敏试验中筛选出的敏感药物丁胺卡那霉素用于治疗,该群鹅的病情得到控制,由此表明:该群鹅为沙门氏菌病,选用药敏试验中筛选出的敏感药物用于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发生典型病理特征的兔流行性腹胀病死亡兔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到1株产气荚膜梭菌,命名为SD14-02。经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16S rRNA比对和毒素型特异性PCR等方法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和分型,结果显示,分离株SD14-02为革兰氏阳性杆菌,生化鉴定显示其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的生化图谱。经系统发育分析,SD14-02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产气荚膜梭菌位于同一分支。经毒素型特异性PCR方法鉴定,SD14-02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蛋白电泳显示其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疫苗株苏84-A存在一定差异。动物试验证明SD14-02对小鼠具有致病性。研究结果为兔流行性腹胀病致病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疆北部沿天山主要种植区马铃薯病害种类以及病原菌的种类,采集奇台农场、尼勒克县实验站、巴里坤石人子村等地区的感病植株与块茎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结合显微形态观察、柯赫氏法则、16S rDNA及ITS鉴定方法,分离鉴定引起马铃薯病害的病原菌。【结果】病原菌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actis)、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细级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白地霉(Galactomyces candidum),分别引起青枯病、枯萎病、干腐病、早疫病、黑斑病、赤星病、白地霉干腐病,其中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致病性较强。【结论】新疆马铃薯主产区的病害有枯萎病、干腐病、早疫病,并且青枯病、白地霉干腐病、赤星病、黑斑病。  相似文献   

7.
在广东始兴南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一种新的感染斑蝉(Gaeana maculate)成虫的昆虫病原真菌,经分离鉴定该真菌为柱孢野村菌(Nomuraea cylindrospora),是广东省新记录种。在室内进行温度对该菌孢子萌发、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试验表明,该菌在15~30℃均可萌发、生长和产孢,但最适温度均为25℃。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患兔流行性腹胀病家兔肠道细菌的DNA指纹图谱,并分析其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的整体差异。[方法]提取流行性腹胀病兔及健康兔肠道内容物细菌总DNA,应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基因扩增技术(ERIC-PCR)建立肠道菌群的DNA指纹图谱,并分析其整体差异。[结果]病兔大肠样本DNA条带明显少于健康兔对照,而小肠样本在二者间无明显差异,说明病兔与健康兔大肠肠道菌群存在整体差异。病兔大肠样本DNA在约350 bp处出现1条主带,同时伴有若干较弱的带,而健康兔对照大肠样本DNA条带均无明显规律。病兔大肠肠道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03±0.49),健康兔大肠肠道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3.30±0.31),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兔流行性腹胀病发病兔大肠中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降低,可能存在单一或几种特定的肠道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9.
从四川省15个肉牛养殖场采集222份鼻腔拭子样本,采用CHROMagar ESBL显色培养基,利用16S rRNA进行细菌鉴定,并通过双纸片协同验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利用PCR检测产ESBLs耐药基因、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并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222份样本中共检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6株(7.21%)。16株分离株均表现出多重耐药特征,主要对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四环素、链霉素耐药,耐药率在62.50%~93.75%,对亚胺培南敏感。16株分离株全部携带氨基糖苷类aac(3)-Ⅱ、aac(6')-Ⅰb、四环素类tetA、链霉素strA、磺胺类sul1、sul2基因,14株(87.50%)携带aph(3')-Ⅰa基因,11株(68.75%)携带strB基因,仅一株携带aac(3)-Ⅰ基因。16株分离株中,荚膜血清型检出5株(31.25%),包括3株K5、1株K1、1株K20。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6株分离株均有较强的致病性,观察病理组织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对小鼠肺损害严重。综上,从四川地区分离的16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呈现多重耐药特征,强毒力菌株以K5荚膜型为主,提示临床应进一步加强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多重耐药菌株和强毒力菌株的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新郑某养鸡场鸡群严重腹泻进行病原确切诊断并提供防治依据,采集病料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经细菌分离培养、抹片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初步鉴定出5株鸡源志贺氏茵.用分离菌株攻毒后的发病比例为2/5~4/5,死亡比例为1/5~3/5.由此表明5个分离茵株均具有一定的毒力.血清学试验鉴定结果表明,5个分离菌株均为鸡源...  相似文献   

11.
对兔疥螨病的临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1988年武威市13群1488只家兔中发生疥螨病的446只,发病率29.97%。药物彻底治疗256只,治愈率100%;未彻底治疗190只全部死亡。采取药物治疗和环境灭虫的综合措施,才能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引起板栗黄化皱缩病(Chinese chestnut yellow crinkle,CnYC)的病原菌及分类地位,探索一套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田间打孔吊袋输液的方法筛选农用抗生素.结果 表明:引起板栗黄化皱缩病病原菌为Candidatus P...  相似文献   

13.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小白菜花叶病介体蚜虫种群增长和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分别进行分析,并对介体种群增长和病害流行时空动态进行概述。田外带毒介体扩散迁入,花叶病开始发生,在病害流行初期,由于介体在本田内未建立种群,来自田外的带毒有翅蚜虫在田内随机扩散,导致病害的空间扩展迅速,病样方率逐渐上升,病株率伴随上升,每病样方多为1株病株;在病害流行前期,随着介体的进一步迁入和定殖,病害的空间扩展加快,病样方率迅速上升,样方内病株数量增加,病害严重度上升缓慢;在病害流行中期,田内介体种群密度上升,有翅介体在田内大量扩散,导致病株遍及全田,病样方率接近饱和,病害的增长以病株率上升为主;在病害流行后期,病株率接近饱和,严重度迅速上升,然后超于平缓。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出血症疫苗免疫剂量对幼兔血清抗体效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35、40和45日龄的新西兰家兔各30只,每种日龄兔随机均分为5组,其中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4个试验组分别注射4种剂量(1 m l、2 m l、3 m l、4 m l)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疫苗,分别于免疫前及免疫后1~7周内每周采血测定血清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日龄兔的2 m l、3 m l、4 m l剂量组的抗体上升速度和有效抗体维持时间均显著大于同日龄的1 m l剂量组;35日龄兔的2 m l、3 m l、4 m l剂量组的抗体峰值显著高于1 m l剂量组。提示35日龄兔注射剂量2 m l为最佳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15.
番木瓜环斑病的空间分布及流行动态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病样方率、平均样方病株数、扩散系数和聚块性指标等多数分析了番木瓜环斑病病株的田间分布类型,并利用模糊聚类方法初步探讨了此病的流行特征。结果表明病株在田间的分布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在流行初期,病株呈随机分布,随后呈聚集分布,到后期则趋于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6.
牛结节性皮肤病(LSD)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引起的一种牛急性、亚急性全身感染的病毒性传染病。在全球多数地区有流行发病史,并呈逐年扩增趋势。作为一种近几年新传入我国的病毒性传染病,受气候环境因素影响,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高温潮湿季节。该病传播途径多元化,农产品往来、动物贸易流动、野生动物流窜迁徙、饲料调运、患病牛精液配种等均可导致病毒传播,引发牛出现以皮肤硬状结节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状,传染性强,易造成大面积传播,对养牛业产生极大的危害性,严重制约牛产业有序健康发展。为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该病毒的特性,本文整理了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全球流行史,通过流行病学分析,综合阐述了发病临床特征,并根据不同的诊断方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以期为预防该病发生和建立综合性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提供帮助,从而确保牛群健康,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宜宾某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养殖场以体表出血为特征的流行性疾病的病因,通过生理生化特性检测与16S rDNA、致病性试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纸片扩散法(K-B)明确该流行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从病鱼的肝、肾分离获得一株病原菌(YYL),鉴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在水温(24±1)℃时,该菌对体重为(12.6±0.8)g的岩原鲤半数致死量(LD50)为5.8×104 CFU·g-1;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对头孢他定、庆大霉素、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敏感,对亚胺培南、罗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异恶唑、克林霉素耐药;MLST分子分型其属于ST-251型,并携带aerAhlyAaphAactast等毒力基因。该研究从体表出血为特征的发病岩原鲤分离到ST-251型嗜水气单胞菌,该菌株携带多种毒力因子,致病力强,在岩原鲤的养殖中应加强对该病原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不同LED光色对兔行为及同期发情影响的分子机制。行为学观察在6 m×6 m正方形漏缝木地板平台上进行,四周用敞门兔笼合围,每边6个兔笼,笼内均匀放置常规乳头式饮水器及料槽,兔笼上方60 cm处分别安装LED灯带,向下投射LED红光(660 nm)、绿光(540 nm)、蓝光(480 nm)和白光(400~760 nm),光照强度均100 lx,时长为12 D:12 L,每周随机调整1次LED灯带位置,确保LED光色成为唯一变量,摄像头记录并统计母兔选择性停留行为。LED光色试验是将不同LED光色下300只单笼饲养的后备母兔随机平均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兔笼上方60 cm处向下投射LED红光(660 nm)、LED绿光(540 nm)、LED蓝光(480 nm)和LED白光(400~760 nm),对照组为白炽灯(400~1 050 nm)。正式试验中,每周五至周日18:00至次日06:00,时长为12 h,光照强度均为100 lx,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显示:不同LED光色能够影响母兔活动空间的选择,LED红光环境更易被母兔接受并停留,其停留频率分别比LED绿光与LED蓝光高13.1%和11.6%,差异显著(P<0.05)。LED红色光及白炽灯组后备青年母兔血清中的β-内啡肽、5-羟色胺浓度显著(P<0.05)高于LED绿光组及LED蓝光组;LED红光环境中皮质醇浓度显著(P<0.05)高于LED绿光组。LED红光组母兔同期发情率与白炽灯对照组及LED白光组相比,分别提高20.89%和10.51%,差异显著(P<0.05)。LED红光组母兔视网膜内Opn4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白炽灯组和LED绿光组(P<0.05)。不同LED光色对特定时间段(23:30至次日00:30)母兔血清MLT含量有影响。与LED绿光组相比,LED红光组环境中母兔血清MLT含量低10.32%,差异显著(P<0.05)。与LED白光相比,LED红光能显著(P<0.05)抑制松果体内Aanat mRNA的表达(P<0.05)。LED红光组母兔松果体中Mel1a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LED绿光组和蓝光组(P<0.05)。总之,规模兔场短日照季节周期化繁殖生产中,每周连续3 d于晚间18:00至次日凌晨6:00之间,采用100 lx LED红光进行补光,可提高母兔同期发情率,LED红光能够通过视网膜-松果体路径对兔行为及同期发情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大棚草莓灰霉病发生流行特点,分析了防控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绿色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农业防控、物理防控、臭氧熏棚、药物防控、间接防治、改进喷药方式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25%嘧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方法]试验设空白对照和25%嘧菌酯悬浮剂450、600、750 g/hm2以及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 g/hm2 5个处理,于2012、2013连续2年开展了25%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25%嘧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其防效为70.0%~83.6%,使用时推荐剂量为25%嘧菌酯悬浮剂600 g/hm2,于黄瓜霜霉病发病前或初开始喷药,间隔7 d喷一次药,共喷药3次。[结论]该研究可为25%嘧菌酯悬浮剂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