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甘薯基腐病是引起甘薯茎基部褐化干枯的重要病害。田间调查发现,浙薯13茎基部褐化干枯,病部有黑色小粒点。对病害样品进行镜检、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3个甘薯品种进行致病性测定。镜检发现,病组织上产生的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产生的分生孢子为椭圆形,两端各有1个油球;分离纯化获得菌株ZJUP0002,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初为白色,后期为黄色,菌丝稀疏,不产孢。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Diaporthe destruens。将菌株ZJUP0002接种至浙薯77、浙薯13和心香3个甘薯品种的茎基部,3个甘薯品种均表现出相同的基腐症状,其中浙薯13和心香发病较重。结果表明,浙江宁海发生的甘薯茎基部褐化干枯是由Diaporthe destruens引起的甘薯基腐病,不同甘薯品种对甘薯基腐病菌的抗病性有差异,其中浙薯77抗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引起蓝莓枝干溃疡病的病原菌,为该病害的田间诊断及综合防治提供参考,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对引起蓝莓枝干溃疡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利用柯赫氏法则、菌落形态特征及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rDNA-ITS)对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采用活体接种病原菌和病斑长度测量的方法检测了5种蓝莓品种的抗病性。从病枝分离得到疑似病原菌菌株15株(JA1~JA8、JB1~JB7),菌株JA4和JB2均可导致蓝莓枝干溃疡病。rDNA-ITS序列分析和菌落形态学鉴定发现,JA4为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JB2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接种试验表明,布里吉塔、蓝丰和蓝美人对枝干溃疡病的抗性没有显著差异。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均可以引起蓝莓枝干溃疡病,拟茎点霉菌在春天条件适宜情况下可由花芽侵入,而葡萄座腔菌必须从伤口侵染,两种病原菌也可以产生复合侵染。蓝莓品种布里吉塔、蓝美人和蓝丰等品种抗性强;夏普蓝易受病原菌侵染,抗病性差。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长丰县草莓根腐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安徽省长丰县随机采集的20个草莓根腐病病样进行病原鉴定,结果分离获得12个菌株。根据培养特征和形态学鉴定,确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选取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克隆和测序,通过与NCBI数据库序列比对,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一致。将分离到的菌株回接到健康草莓幼苗上,2~3周后植株表现出与田间发病相似的症状,重新分离能够得到相同的病原物。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检测,最终确定安徽省长丰县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为Fusarium oxysporum。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引起樱桃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采集泰安、潍坊、烟台3个地区典型发病叶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纯化,共获得16个菌株,采用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樱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对该病原菌的ITS序列分析显示,其与Gen Bank中登录的Passalora sp.属的Passalora arctostaphyli相似性达97%;与另一种在甜樱桃叶片中分离的病原菌Pseudocercospora pruni-persicicola相似度仅为85.6%,证明两者并非为同一属真菌。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樱桃褐斑病病原与Passalora sp.属真菌处在同一分支,而与其它Prunus sp.属分离的病原菌处在两个分支,进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认为,病原菌为Passalora circumscissa,并将其ITS基因序列提交至Gen Bank数据库(基因登陆号:KT428056)。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福建省福州市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茶树炭疽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基于谷氨酰胺合成酶(GS)、β-微管蛋白(β-TUB2)、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和核糖体DNA大亚基(LSU)等4个基因序列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从福州市几个茶园不同茶树品种炭疽病典型病叶上分离获得的茶树炭疽病病原菌(FFB、FJG、FRG、FSX和FFA)进行鉴定,并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的致病性.[结果]5株供试病原菌均能通过伤口侵染茶树叶片,且病症相似,为茶树炭疽病致病菌.5株病原菌分离物形态特征相似,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将5株供试菌株鉴定为Colletotrichum siamense.[结论]C.siamense为茶树炭疽病弱致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染茶树.生产中应尽量避免人为活动造成茶树叶片损伤,以减少茶树发生炭疽病.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鲜食玉米小型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玉米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丝状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可以为鲜食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福州、莆田、漳州、南平和宁德5个地区采集的玉米病叶上典型的小型病斑(病斑长度5mm)进行病菌分离和纯化,结果共获得103株单孢分离菌株。初步形态学观察后选取其中的8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发现有5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小斑病菌的形态特征相似;而另3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形态特征极其相似。8个菌株接种感病玉米品种后出现了与田间相似的叶斑病症状。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8个供试菌株中有5个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2个菌株为玉米新月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1个菌株为画眉草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eragrostidis。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病原菌为B.maydis、C.lunata和C.eragrostidis。其中C.eragrostidis引起玉米叶斑病在福建省属首次报道。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菌株对8个不同玉米品种的毒力表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草莓黄萎病病原的鉴定及主栽草莓品种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安徽省主要草莓种植区随机采集的18个草莓黄萎病株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共分离出15个菌株,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分析,初步确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镰刀菌(Fusarium);选取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出的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同时根据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最终确定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根据序列比对的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可能来源于橡胶、木薯、棉花等木本植物。研制出可用于该病原菌的孢子悬浮液大量制备的优化液体培养基配方,解决了该病原菌由于菌丝生长过旺而产孢量很少的难题,同时申请了发明专利。通过人工伤根接种的方法将该病原菌的孢子悬浮液回接到健康草莓幼苗上,2周后植株表现出明显发病的症状。从发病植株中重新分离获得出该病原物。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人工接种鉴定的结果,最终确定安徽省草莓黄萎病的病原菌主要为尖孢镰刀菌。对我国主栽的几个草莓品种进行黄萎病病圃鉴定,结果显示:枥木少女和红颜发病最重,其中红颜病株率最高,为17.79%;章姬、丰香和佐贺清香次之,而欧系和宁玉2个品种的黄萎病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我国咖啡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组成、分布及其致病力分化情况,为咖啡炭疽病的有效防治和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ApMat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方法,对从我国咖啡种植区典型炭疽病的叶片、枝条、浆果上分离获得的74株炭疽菌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所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分析菌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通过形态学及ApMat基因序列比对分析,55个菌株被鉴定为胶孢复合种群,且归为3个种:Colletotrichum siamense、Colletotrichum nupharicola、Colletotrichum theobromicola。致病力试验表明,不同菌种之间的致病力存在差异,Colletotrichum theobromicola的致病力最强,其次是Colletotrichum siamense,最后是Colletotrichum nupharicola。其中,来自海南白沙咖啡种植基地和农业农村部云南瑞丽咖啡种质资源圃的大部分炭疽病菌株致病力属中等以上水平。【结论】我国主要咖啡种植区的55株咖啡炭疽病病原菌均能致病,但致病力分化明显,且与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鉴定在广东、海南和云南三省橡胶树苗圃病害调查时发现的引发橡胶树叶枯新病害——毛色二孢叶斑病的致病菌。【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从苗圃采集到的8份橡胶叶褐斑病病叶进行分离,获得10株病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系统学(r DNA-ITS和EF1-α基因的PCR扩增、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该病原菌的菌落特征、显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相一致,且该菌与其他作物可可毛色二胞菌株聚在系统发育树的1个分支上。【结论】经鉴定该橡胶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菌(L.theobromae),这是首次在中国橡胶树上发现由该病菌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离、鉴定广西南宁葡萄园中引发巨峰葡萄果实溢糖性霉斑的病原菌,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5点采样法在发病葡萄园区进行溢糖性霉斑发病情况调查和症状观察;随机选择100个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单一霉斑,挑取病原菌孢子进行菌株分离和纯化培养,根据柯赫氏法则分别验证其形成霉斑的致病力,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被调查葡萄园中,2015年冬季果、2016年夏季和冬季果的葡萄果实溢糖性霉斑发病率分别达86.00%、87.32%和89.33%,发病指数分别为52.80、62.40和58.27.从100个霉斑样本中分离获得的优势菌株均具有相似的菌落形态,随机选取其中8株菌株进行验证,结果发现8株菌株均具有形成霉斑的致病力.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认分离所得的病原菌为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结论]橘青霉(P. citrinum)是引起广西南宁巨峰葡萄果实溢糖性霉斑的病原菌之一,当前应从栽培技术入手做好综合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水稻穗腐病在我国的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在对河南省信阳市水稻穗腐病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发生穗腐病水稻谷粒外颖开裂,外露籽粒伴有蓝绿色霉层,有别于其他病原菌引起的穗腐病症状,为了解引起该病害的病原真菌及其特性,对其进行了研究。通过病样标本室内分离,获得分离物,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R1形态学特征与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一致,在结合ITS、BenA和CaM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R1和草酸青霉处于同一分支,支持率为100%,故将此菌株鉴定为草酸青霉。致病性测定表明,草酸青霉为水稻穗腐病新病原菌。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甘肃省静宁县苹果果实褐腐病病原菌种类,对采自该地区苹果果实褐腐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通过组织分离法将菌株分离纯化后,采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内转录间隔区基因(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 TUB2)和Laccase( Lcc2)多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常规PCR测定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云南链核盘菌(Monilia yunnanensis),可同时侵染不同品种果实,致病性结果显示对‘秦冠’‘富士’‘新红星’有致病性,而对‘嘎啦’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防治朱顶红赤斑病提供理论基础,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观赏性朱顶红赤斑病进行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叶片接种赤斑病菌2d后开始发病,5d后叶片上产生赤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相似,从发病叶片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分生抱子形态及大小均与初种菌株相同;病原菌ITS测序所得序列与NCBI对比,该病原菌菌株与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train HT31菌株的同源性为99%;LSU测序所得序列与NCBI对比,该病原菌菌株与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train CZ043C菌株的同源性为99%。结论:引起朱顶红赤斑病的病原菌为炭疽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14.
中华猕猴桃褐斑病病原鉴定及抑菌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引起中华猕猴桃褐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选用常用的18种杀菌剂分别对病原菌进行抑菌效果测定,并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为防治该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从不同病斑上分离出了3个纯化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通过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比对分析,3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应用BLASTn比对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该致病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Fr.) Keissler)。在10 μg•mL-1含药PDA平板上,7种杀菌剂对链格孢菌菌株的抑菌率均大于80%,分别为400 g•L-1氟硅唑、500 g•L-1异菌脲、80%戊唑醇、10%多抗霉素B、12.5%烯唑醇、33.5%喹啉酮和10%苯醚甲环唑。【结论】确定中华猕猴桃褐斑病由链格孢引起,400 g•L-1氟硅唑、500 g•L-1异菌脲、10%多抗霉素B和10%苯醚甲环唑对链格孢抑菌效果较强。  相似文献   

15.
广东咖啡炭疽病病原菌初步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到的疑似炭疽病咖啡叶片进行分离,单孢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ITS、TUB2、GAPDH、CHS、ACT和GS)的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常用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和芭蕉生炭疽菌C. musicola,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其均能侵染叶片。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3种杀菌剂对两株强致病性炭疽病菌(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 CA-13和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 CA-16)的抑制效果最强,其EC_(50)值均小于0.1 mg/L。【结论】广东咖啡炭疽病的优势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和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可作为防治咖啡炭疽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引起青海省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从青海省不同地区马铃薯黑胫病病样分离病原菌,研究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致病性、生理生化特性,并结合16S rRNA序列进行病原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马铃薯黑胫病的5个菌株均为黒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来源不同的菌株接种马铃薯后致病力有差异;其中,3株强致病力菌株主要来自于乐都、湟中和大通,2株中等致病力菌株来自于民和和湟源。综上,黒腐果胶杆菌是引起青海省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七叶一枝花软腐病的发病特点及危害,分离和鉴定七叶一枝花软腐病的病原菌,以期明确七叶一枝花软腐病的病原菌,为该病的大田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七叶一枝花软腐病进行田间病害调查和采样,以及对采集来的七叶一枝花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形态特征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特征及致病性测定,综合分析鉴定七叶一枝花软腐病的病原菌。【结果】七叶一枝花软腐病的田间病害调查结果表明从每年2月植株出苗开始,七叶一枝花叶片、茎秆和块茎均有软腐病发生,常发于通气不良、田里积水环境。叶片发病由初期受害部位的水浸状的坏死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而后感病部位内部组织被分解为液体状态,直至软腐。对发病植株上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将七叶一枝花软腐病病原菌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wvorum。【结论】七叶一枝花在通气不良、排水不畅的环境中易感软腐病,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 carowvorum是七叶一枝花软腐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引起人面子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纯化方法对罹病的人面子树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疑似病原菌菌株的致病性,然后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联合基因(ITS和TUB2)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种类鉴定.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序列分析,将分离菌RM-1、RM-2和RM-3等3个菌株依次鉴定为庞多顶多毛孢(Bartalinia pondoensis)、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和小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arva),且上述3种菌均可侵染人面子树叶片引起褐色病斑.确认人面子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庞多顶多毛孢(B.pondoensis)、暹罗刺盘孢(C.siamense)和小拟盘多毛孢(P.parva).该研究可为制定人面子树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番茄早疫病菌致病力测定及品种田间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肃省河西番茄产区采集了36份番茄早疫病样品,共分离得到7个番茄早疫病分离物.经致病性测定,A1、A3、B和D4个分离物均可致病,且这4个分离物致病菌的分生孢子形态均为倒棍棒形,暗褐色,单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具纵隔膜0~5个,横膈膜5~12个,大小为(67~150.5)μm×(15.5~28.5)μm,喙长为(68.5~180.5)μm×(3.0~4.5)μm,根据其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EllMart) Sorauer.对39个供试品种(系)的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系)7个,.感病品种(系)30个,高抗品种(系)2个,感病材料占所有鉴定品种(系)的82.1%,抗病材料仅占17.9%.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不同樱桃品种对褐斑病的田间抗病能力,调查了28个樱桃品种对褐斑病的田间抗性。结果表明,28个樱桃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共发现8个抗病品种,占总调查品种的28.6%;共发现13个较抗病品种,占总调查品种的46.4%;共发现5个较感病品种,占总调查品种的17.9%;共发现2个感病品种,占总调查品种的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