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新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方法以及与国家土地开发整理模式的对应关系,并从北疆平原类型区、东疆内陆干旱盆地类型区、南疆内陆干旱平原盆地类型区3个方面分析了各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和方向,以期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方法对采自云南和四川的5个居群的银胶菊叶和花2个部位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胶菊的挥发性成分中,脂肪烃衍生物类型最多,而单萜类成分的含量最高;其中月桂烯、莰烯、β-蒎烯和α-蒎烯等4种成分占主要地位,5个居群间银胶菊的花和叶部位的挥发性成分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江西省84个县(市)级气象台站30年的气象数据和各地的地理位置等要素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对该省气候资源进行区划,聚类结果分为5个气候类型区:(Ⅰ)赣南山地气候区;(Ⅱ)赣中丘陵气候区;(Ⅲ)赣北鄱阳湖平原气候区;(Ⅳ)赣东北山地气候区;(Ⅴ)庐山、井冈山气候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RS的江西省农业气候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气候资源研究中,气象观测站点数据的区域化问题是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江西省84个气象站点,采用SPSS统计软件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江西省年均降水和年均气温与经度、纬度和海拔之间的统计线性关系模型,结合SRTM-DEM、经度和纬度计算江西省每个栅格点上的年均气温和降水。在ArcGIS支持下,利用统计关系模型对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进行了区域化。并以年均降水量和气温作为气候特征指标进行聚类,将江西省划分为6个农业气候类型区:(1)湖泊气候区;(2)平原气候区;(3)赣西北中低山丘陵气候区;(4)赣东低山丘陵气候区;(5)山地气候区;(6)高山气候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51年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以延安市为例,利用1957~2007年延安市9个气象站温度、降水的气象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曲线、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延安市51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的气候变化,并总结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是冬季升温高,暖冬趋势明显;春季回暖迅速,干旱不断加剧;秋季连阴雨发生频繁。气候变化对延安市的农业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冬季气温升高,使设施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苹果北移范围不断扩大;同时,由于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干旱发生程度加剧,春播不能顺利进行;秋季连阴雨频繁发生,红枣品质受到严重影响。[结论]该研究为地方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永靖县属陇中黄土丘陵沟壑旱作农业区典型代表,境内地势东西高、中部低,主要地貌有黄土丘陵、石质山地、黄河谷地三种类型,因地处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属温带半干旱偏旱气候类型,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气候干旱,十年九旱。降水量由东部、西南部向中部、西北部逐渐减少,全县年降雨量为300毫米左右,雨季比较明显,降水多集中于秋季,占全年降雨量的63%,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油棕新品种RYL31—40 10个油棕新品种的抗寒性,在经历了2012年冬季低温寒害之后,于2013年4月对广东省江门市油棕抗寒种植前哨点的油棕试种基地进行调查,测定各油棕新品种的寒害指数。参考《油棕品种区域适应性试种观测技术规范》中寒害调查方法,将所调查的油棕进行分级,然后根据权数计算寒害指数。结果表明,RYL38和RYL32的寒害指数较大,分别为0.286、0.270,RYL40、RYL31和RYL39的寒害指数相对较小,分别为0.157,0.177和0.183。以寒害指数作为评价油棕新品种抗寒性的指标,结果得出10个不同新品种油棕在江门地区能够顺利过冬,其中RYL40、RYL31和RYL39的抗寒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8.
高建华  高鲲 《新农业》2012,(5):9-10
蓝莓以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保健功效被称为"世界水果之王"。蓝莓抗氧化能力在水果和蔬菜中最强,抗氧化值(ORAC)高达2400/100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我国地域广大,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区,并有湿润海洋性和干旱大陆性气候,更有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山区多、林草茂盛,并有多种野生蓝莓原生态分布。试验表明,现已引进的半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为参照标准 ,根据河南省实际 ,将全省划分为豫东、北平原潮土耕地类型区 ,豫南湖积平原砂姜黑土耕地类型区 ,豫西、北山地丘陵褐土、红粘土耕地类型区 ,豫南低山、丘陵黄褐土耕地类型区 ,豫南稻田耕地类型区等五个耕地类型区。在此基础上 ,以土种为单元 ,采用限制因素法和综合归纳法 ,对耕地地力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评比 ,评价河南省各土种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结果为 :一等耕地 1 0 .5 5万hm2 ;二等耕地 1 0 3.85万hm2 ;三等耕地 1 37.1 3万hm2 ;四等到十等为中低产田 ,共 5 5 6.60万hm2 ,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68.88%。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庆阳市俗称陇东,地处中纬度地带,深居内陆,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塬丘陵沟壑地貌,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区内宜林荒山面积大,经过多年重点工程的实施,经实践发现刺槐已成为适合本地区造林的重要树种,因此笔者从陇东地区概况以及刺槐的引进、分布和刺槐特征、育苗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以便于刺槐造林技术能在今后陇东地区的造林中得到更好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大树移植是现代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中常见的栽培措施.对不同移植年龄的非洲桃花心木大树移植后的生长情况、受寒害程度以及寒害后的恢复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洲桃花心木的生长在不同移植年龄有显著差异;不同移植年龄的1~2年生平均粗度在14.5~19.5 mm的枝条均受到寒害而枯,受伤枝条平均长度范围为0.79~0.88 m;寒害后,不同株间的萌芽数差异较大,但各个方向的枝条生长无显著差异,不同季节间的枝条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春夏的粗度、长度极显著大于秋冬的粗度、长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白皮松(PinusbungenaZucc)大树与幼苗有关抗寒生理指标,电镜观察分析以及最低致死温度临界值的研究,得知白皮松幼苗在沈阳地区不能正常越冬的原因,主要是冻害引起细胞内叶绿体、线粒体及细胞器内膜系统等结构破坏和严重失水所致.据此,采用不同的防寒措施,其中罩地膜或罩地膜加盖草帘防寒效果最好,可使幼苗越冬保存率达81.0%~96.6%.  相似文献   

13.
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在区域尺度上划分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域,为改进冬油菜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多年不同油菜品种地理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长序列气候数据,筛选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采用基于DEM的小网格推算法建立潜在气象因子空间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MaxEnt模型分析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确定影响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象因子,模拟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的潜在空间分布概率,并划分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域。【结果】潜在气象因子对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总贡献率达到0.89,按贡献率大小确定影响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包括:年平均温度、负积温、极端低温、最冷月最低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冬油菜在北方旱寒区潜在分布概率为0-0.84,按其分布概率将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等级:不适宜种植区域、次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种植区域和最适宜种植区域;冬油菜种植北界,大抵以吉林南部、内蒙古南部、新疆南部为界限,与传统冬油菜种植北界相比较,向北推进了1 200 km,纬度由39°N提升到45°N。【结论】北方旱寒区超过50%的地区都可以种植冬油菜,冬油菜种植区北移是可行的,且具有很大的扩展潜力,冬油菜将成为北方旱寒区重要的油料作物。这将突破原有传统的冬油菜种植区划,改变冬油菜生产的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匙羹藤在桂林的栽培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桂林地区引种栽培的匙羹藤进行低温适应性观测,采取不同管理模式与防寒措施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匙羹藤生长苗龄短相对生长苗龄长的受冻要严重;采取不同防寒措施中铺盖稻草的匙羹藤抗寒性优于对照;不同栽培环境中匙羹藤受寒害由轻到重的是大棚内栽培>林缘栽培>盖50%遮阴网栽培>大田栽培;实生苗抗寒性大于扦插苗。[结论]科学管理措施是匙羹藤在桂林地区越冬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动态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利用星地多源数据,在南方双季稻种植区空间信息提取、双季稻发育期动态图组制作及研究区逐日平均温度反演的基础上,结合冷害监测指标,实现多要素相协同的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动态监测,为农业部门及时准确地应对双季稻冷害,减少冷害损失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南方双季稻区190个气象站点1951-2011年逐日气温数据,计算各站点≥10℃的多年平均积温。根据各站点多年平均积温与其地理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多年平均积温推算模型。通过所获模型得到研究区积温空间分布图。按照南方双季稻安全生产积温阈值≥5 300℃·d的指标,扣除研究区内积温小于该值的区域,制作南方双季稻积温区划图。利用 MODIS MCD12Q1 分类产品获取了 2001-2010 年 10 年的谷类作物分布图。将以上两步结果叠加求交集,提取南方双季稻种植区空间信息;利用南方双季稻区167个农业试验观测站点1981-2011年的水稻发育期资料,计算各个站点双季早稻主要发育期出现的多年平均日期。依据发育期多年平均日期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获取各主要发育期回归拟合分布图。在拟合结果残差订正的基础上,将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重点监测时段前后两幅发育期静态图,通过EVNI+IDL编程,制作双季早稻发育期动态图;利用AMSR_E_L2A 89 GHz升轨和降轨垂直极化亮温、地理因子与气象站日平均气温建立多元混合回归拟合模型,通过所获模型反演研究区2010年2-5月逐日平均气温。【结果】对研究所建多年平均积温推算模型,利用未参与建模的90个气象站观测数据进行验证,观测值与模型模拟结果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289℃,这一估测精度能够满足研究所需。双季稻积温区划与MODIS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叠加求交集,提取的双季稻种植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26%。通过该步骤一方面提升了双季稻冷害监测结果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可使双季稻冷害实时监测在还没有获取当年准确种植位置信息前就能有效开展起来;对研究所获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重点监测时段(早稻播种期至返青期)两幅发育期静态图,采用未参与建模的 59 个农业试验站观测数据进行验证,观测值与模型模拟结果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5.68和4.24 d,模型精度符合要求,试验结果可以于后续分析;研究将遥感数据与地面数据相结合通过混合建模反演逐日气温,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微波遥感受天气影响小的特点,克服了南方常年多云的天气条件,使模拟的日平均气温的RMSE为1.69℃。微波数据的加入使日平均气温估计精度提高了0.35℃。研究对2010年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的动态监测结果与农业统计部门报道的当年南方双季早稻冷害在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相吻合。【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冷害监测方法具有普适性,能够实现对南方双季稻大范围冷害的同步跟踪监测,对其他作物大范围冷害监测同样也适用。  相似文献   

16.
冷害对黑龙江克拜地区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防御低温冷害,通过对受冷害与未受冷害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冷害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害使大豆减产,百粒重减轻,差异达1%显著水平;同时大豆成熟期延后,生育日数增加;此外,冷害还可使大豆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主茎荚数、全株荚数、全株粒数、完全粒率变小。通过毁种试验得知,为挽回冷害损失,当遭受中度或者重度冷害时应该毁种。  相似文献   

17.
Hinman CW 《Science (New York, N.Y.)》1984,225(4669):1445-1448
Five plants are described that could be grown commercially under arid conditions. Once the most valuable component has been obtained from each plant (rubber from guayule; seed oil from jojoba, buffalo gourd, and bladderpod; and resin from gumweed), the remaining material holds potential for useful products as well as fuel. It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the full potential of arid land plant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ies of developing the necessary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infrastructure simultaneously. To do so, multicompany efforts or cooperative effort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will be required.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陕北、渭北地区旱地冬小麦生育期水分盈亏量和不同月份降水自给率地区分异的基础上 ,研究了不同分区典型县旱地降水产量积分回归函数和降水对产量的影响规律 ,确定了陕西丘陵沟壑区和渭北台塬东部冬小麦最佳补充灌溉时期为 :冬前分蘖期和返青、拔节期 ;洛川塬区 :返青、拔节期 ;渭北台塬西部 :越冬期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规范橡胶树寒害减灾栽培过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及橡胶种植业可持续和稳定发展,笔者基于近70年(1952—2020年)我国橡胶种植业寒害减灾文献资料和植胶生产实践,根据橡胶树寒害减灾特点,明确了橡胶树寒害减灾的相关概念,阐明了寒害程度区域划分、植胶环境生态类型区划分、橡胶树寒害分级划分,归纳总结了胶园地点选择、品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云南河口1953年植胶以来气候变化与橡胶树寒害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云南河口县气象站1956~2010年共55年的气象资料.以年均温、降雨量、年极端最高温及极端最低温为指标.初步分析了河口地区55年来气候变化趋势和特点。结果显示:年均温以每年0.0269℃的速度逐渐升高:年极端最高温以每年0.0219℃的速度及年极端最低温也以每年0.0417℃的速度在逐年上升;云南河口地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虽然橡胶树寒害次数有所下降,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但受害频率和严重程度与气候变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