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茶文化的起源茶有几种别名。据《尔雅》载:“槚,苦茶。郭注云:即茶也。蜀人谓之苦茶。又名曰荈”。又考陆羽说:“其名有五:一茶、二槚、三蔎、四茗、五荈”。《丹铅录》更把茶与荼二字解说得更清楚,他说:“茶即古荼字,音涂。《诗经》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亦即是茶。颜师古更释义解说道:“茶陵(县地名),汉时始转涂音为宅加切”。可知荼实即茶的同义字。山阳阮葵山《茶余客话》卷十二载:“《六经》无茶字,仅始见于王褒《僮约》,实未有深加考察的缘故。古人亦好饮茶,始见于《三国志、卷65吴上、韦曜传》:孙皓即位,每饮群臣酒,以七升为限,但曜每饮一次,至多不能超过二升,还要减少许多,于是有时密赐茶荈以当酒饮。这可能是饮茶  相似文献   

2.
茶诗趣话     
历代诗人多爱品茶,因而津津乐道,留下不少诗赋,其中可考茶品与制作以至茶之习俗。茶入诗人笔下,又丰富了文学领域。晋代杜育《荈赋》中认为茶是“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因而“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荈草即茶,陆羽《茶经·一之源》云:“一曰茶;二曰槚;三日蔎;四曰茗;五曰荈。”此赋写到茶在岗谷间生长之盛,并谈到煮茶之妙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茶沫如雪,茶芽如花,极其美化之能事。茶以嫩芽最为珍贵上品,一芽带一叶或二叶者,雅称旗枪,因芽尖细如枪,叶展开如旗。唐代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诗云:“酒帜风外欹,茶枪露中撷,”言采茶尖也。又黄遵宪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人士饮茶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酒、服食、谈玄、博弈之风非常盛行,学术界对此已有广而深的研究。然而,对于这一时期饮茶的风气,目前学术界却还很少研究。由于资料所限,本文对这一时期人士饮茶的风气只能进行粗略的描述,冀能抛砖引玉! 饮茶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但上古却没有“茶”字。在先秦古籍中只能见到“荼”字,即使有“茶”字,那也属后人所改。“茶”字最早出现于中唐以后。据后人考证,先秦古籍中的“荼”即指“茶”,如清人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茶在古代有许多名称,据陆羽《茶经》说:“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据说在4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饮茶了,如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  相似文献   

4.
江苏茶史简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是中国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的发现、利用及其文化都源于中国。茶最初作为食用或药用,相传起源于史前“神农时代”,而用之为饮,最早发生于巴、蜀(今四川省)。据古人研究,我国其他地区,“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茶)饮之事”;是秦国统一全国前先占领巴蜀以后,开始慢慢传诸中原和其他地区的。中国最早的“荼”字,就首见之于秦汉间的辞书—《尔雅》。江苏是继巴蜀以后开始饮茶、种茶的省区之一。据古籍和方志记载,江苏在汉时便有“汉王”在茗岭(今宜兴境内)“课童艺茶”,以及“阳羡(宜兴县旧名)买茶”等传说。《桐君录》…  相似文献   

5.
陆羽《茶经·七之事》“茗菜”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游修龄 《农业考古》2001,(4):211-213
陆羽《茶经·七之事》是《茶经》一书中内容最为复杂的部分 ,涉及与饮茶有关的历史人物 ,传说人物、神话传说 ,茶叶产地、风俗掌故等 ,以一人一事为单位 ,分条叙述 ,共约 2 5 0 0来字。其中第二大段第三条引《晏子春秋》的记载 :“婴相齐景公时 ,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笔者按 :戈应作弋 ,卯应作卵 )。 2 0 0 0年新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茶人之部”根据陆羽的引文 ,以晏婴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茶人 ,并加按语说 :“按 :《晏子春秋》内篇作 :“苔菜” ,《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作 :“茗菜” ,同《茶经》。当时茗 (茶 )作为食…  相似文献   

6.
《尔雅·释木》“·苦茶”。郭注云:“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茶。”(按茶读为茶。下同。)这段注文历来被征引作为茶的释义,但是关于“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则有不同意见。陆玑《毛诗疏》说“蜀人作荼,吴人作茗。”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荼(读为茶)、茗,其实一也。”并引张楫《杂字》云:“,茗之别名。”魏王《花木志》说“其老叶谓之,嫩叶谓之茗。”顾野王《玉篇》也说“,茶叶老者。”“茗,茶芽也。”面对众说纷纭,有必要澄清事实,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郭孟良 《农业考古》2022,(5):165-167
晚明茶书《茗史》的作者万邦宁,其籍贯历来著录为奉节。其实,作者自署“甬上万邦宁惟咸氏”,地方志及宗谱文献均有明确记载,乃出自鄞县望族万氏,为晚明宁波茶人群体的一员;《茗史评》的五位作者均为鄞县人,亦可佐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张冠李戴,后世学者不察,沿袭致误。  相似文献   

8.
袁萍  齐林华 《农业考古》2007,27(5):112-115,140
一瓷与茶的关系虽不是很早就有瓜葛,但瓷之前的陶,其与茶的关联却由来已久。大概,陶茶“间性”可以追溯到远古先人的神话神迹中。据唐陆羽《茶经》在“六之饮”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尽管,对神农氏其人其行存在与否仍存商榷,但据其他典籍的散见文字,如《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毒,得荼(笔者注:“荼”即茶)而解。”又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足可窥知茶与陶在源头上就由人(神农氏)发见。这…  相似文献   

9.
本文经考证认为,陆羽《茶经》引文《神异记》有三处误读:一是《神异记》非《神异经》,二是晋丹丘子非汉丹丘子,三是瀑布仙茗产地之争.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茶字茶名的茶史学术文章中 ,林鸿荣先生的《茶事探源》(刊《中国农史》1 994年 1 3卷 2期 )堪称一篇佳作 ,值得推荐。在重读论文之后 ,笔者附带提出一点看法以供商榷。1、该文名为《茶事探源》 ,实为茶文献中的茶名茶字探源。取名《茶事探源》 ,未免失之过宽。2、关于《僮约》中“买荼”之荼非“烹荼”之荼。前人也多持此说 ,林文则更从两字所处不同音韵角度发挥论证 ,颇具新意。然而笔者以为也不应忽略郭璞在《尔雅》“木贾 ,苦荼”注释中关于茶叶“可煮作羹饮”的记述。而《僮约》这篇戏文中所设之宴显然是一次上乘宴席 ,有可能用较…  相似文献   

11.
方健 《农业考古》2002,(4):260-270
笔者校证本《中国茶书全集》 ,将并非茶书———如仅数百言的单篇短文 :叶清臣之《述煮茶泉品》、唐庚《斗茶记》等 ;或从一书录出有关茶事的章节 ,如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本朝茶法》 ,旧题陶谷 (方按 :实误 )《清异录》37门之一《茗录》等 ;或书佚而序存如裴汶《茶述·序》者 ,或仅佚存吉光片羽者 ,如宋周绛《补茶经》、丁谓《北苑茶录》佚文等 ;及敦煌文献中之《茶酒论》( 1) 、摩崖石刻中之茶文 ,均编入附录 ,以略存其概。这里先刊布的《百丈清规》是附录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顾名思义 ,乃禅刹古规 ,今收入者乃与茶事有关者 ,或许对当…  相似文献   

12.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7,(5):236-239
笔者曾撰《明代几种茶书成书年代考》(《农业考古》2004年第4期),对明代张源《茶录》、熊明遇《罗茶记》、罗廪《茶解》、闻龙《茶笺》、屠本《茗笈》、屠隆《茶说》等六种茶书的成书年代予以考定。近日获阅郑培凯、朱自振主编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以下简称茶书汇编)和谢文柏主编的《顾渚山志》二书,从中发现了新材料,足以匡正我原先的一些错误结论,现特以作修正,以免以讹传讹,贻误他人。原先查阅的几种茶文化著作是: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主编的《中国茶文化经典》,其附录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茶书提要),其附录布目…  相似文献   

13.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6-146
《茶十德》 (唐 )刘贞亮按 :唐·刘贞亮“茶十德”引自《庄晚芳论文选集》中《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一文。该文为庄晚芳、王家斌合作 ,初发表于 1984年《农史研究》第四辑。文中称 :“唐代我国有位刘贞亮 (据日本《茶与文化》一书 )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   一、以茶散郁 (郁闷 )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心十、以茶可行道《茶十德》 (日本 )明惠上人按 :日本明惠上人 (1173- 12 32 )“茶十德”引自陈椽《论茶与文化》一书 (农业出…  相似文献   

14.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总共120回,其中有112回讲到茶,其中对名茶、茶具、择水、茶俗、茶礼皆有涉及。本文从茶事活动、茶对人物的塑造两个角度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浅作评述。红楼茶品,精茗叠见;红楼茶事,亦雅亦俗;曹雪芹展现了全方位的中国茶文化,也借茶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5.
茶德三说     
笔者阅历浅薄,查考“茶德”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首次概括了茶饮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笔者在撰写一篇有关茶道的论文时,比较茶道与茶德关系,梳理出“茶德”至少有三层含义。一说:茶是有德之物陆羽在《茶经》中经典地将茶称之为“南方嘉木”。世界上珍稀名木不计其数,但据笔者了解,被称为嘉木的树木仅有两种,另一种是柑橘。屈原在《橘颂》中称橘树为“后皇嘉树”。茶对人类贡献良多,从感官到精神,茶给人类带来莫大享受,诚如《茶十德》所说的那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  相似文献   

16.
茶铭、茶诗     
明人李卓吾作《茶夹铭》云:“我老无朋,朝夕唯汝。世间清苦,谁能及子?”读而自谓:古人今人,于味同嗜。吾于陶都,得紫沙壶,坐而品茗,淡而不厌,怡性养神,正在此间。故铭之曰:壶中之茶,情同佳人。以茶之色,怡吾之心;以茶之形,悦吾之颜;以茶之味,修吾俭德;以茶之香,助我诗篇。总而言而,壶中香茗,酬朋而博雅,独啜而悟道。吾与茶相伴,乃人生之大味也。一、谢高梅经理赠新茶阳湖新月碧如春,采茶山姑断荤辛。遗余南宅火前茶,借得清苦咏诗文。二、茗秀园试茶茶友相邀茗秀园,花浮汤嫩齐品尝。人间仙境何方觅?春江花月共茶香…  相似文献   

17.
古诗与瓜蔬     
胡曹 《今日农村》2004,(2):48-48
我国蔬菜栽培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书《尔雅》中对“蔬”字描述为:“凡草菜可食者通曰蔬”。约在3500多年前有了篱笆围成的菜园,在《诗经》中就有“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嫁”之说,这里的“圃”,就是当今的菜园。 到了春秋时期,在《地官》一书中,提到官府已经设有“场人”、“闾师”的官吏,专门掌管场圃、田园,从事蔬菜生产。那时,蔬菜被列为“百谷”之一,战国至秦汉,蔬菜品种较少。当时最主要的蔬菜有五种:即葵、韭、藿、薤、葱,这就是古代所谓的“五菜”了。在古医书《内经》中,对蔬菜的食用价值作了充分的肯定,有“五菜为充”的记载;《尔…  相似文献   

18.
陆羽《茶经》是茶文化的“圣经”.发展当代茶文化必须继续重视陆羽《茶经》,以弘扬光大陆羽的精神;必须精研陆羽《茶经》,于继承中创新;必须超越陆羽《荼经》,接轨世界,与各国茶人合作.建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各国茶经济、茶文化专家编撰《世界茶经》,以推动全世界的茶经济、茶文化持续发展,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读 1 8辑《中国茶文化专号》 ,见陈文华先生征联“人品即茶品 ,品茶即品人” ,不揣冒昧 ,拟之请审正。国富者民富 富民者富国。          ——— 安徽 李传轼小味犹茗味 味茗犹味水。          ——— 江西 方振川茶道也人道 道人也道茶。          ——— 江西 王广彬回文茶联征对  相似文献   

20.
丁俊之 《农业考古》2003,(2):205-206
茶的效用 ,引起世人越来越大的兴趣 ,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饮料也更讲究 :要求饮料不但能解渴 ,还能防治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健康水平 ;寓防病治病于品茗之中 ,还要为“两个文明”服务”茶叶的科学、文化价值 ,值得深入探讨。陆羽在他的《茶经》这部 1 2 0 0多年前 (公元 780年 )世界上第一部权威性茶叶著作中 ,( 1) 对茶叶效用的评价 ,既有他自己的观点 ,也有引述别人的话。《茶经》的“一之源”有写道 :“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