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试验主要利用体外产气法估测包括桑叶、麻叶在内的15种南方经济作物副产物对肉牛饲用的营养价值。通过体外发酵试验并采用批次培养法,将15种参试样品培养120 h,在培养过程中分别记录0、2、4、6、8、10、12、16、20、24、30、36、42、48、60、72、84、96、120 h各个时间点的产气量,并测定发酵24、48 h时发酵液的挥发性脂肪酸(VFA)产量、氨态氮(NH3-N)的浓度、p H值以及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由各个时间点的产气量情况来看,各种参试样品的产气量均随时间先逐渐升高最后趋于平衡,其中柑橘渣在各个时间点的产气量以及总产气量(66.41 ml)均显著高于其他原料(P0.01);笋壳、玉米壳以及柑橘渣24 h及48 h时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原料(P0.01),而乙酸/丙酸最高的是红苕藤(P0.05)。在24 h及48 h两个时间点发酵液中氨态氮(NH3-N)浓度最高的均为红苕藤,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两个时间点p H值的测定,发现培养过程中发酵液的p H值保持相对恒定在6.7~6.9之间。柑橘渣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在两个时间点分别以56.18%和62.42%保持最高,其次是红苕藤和花生藤。在本试验条件下,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柑橘渣、桑叶、花生藤、红苕藤、笋壳、玉米壳、象草等原料均可以通过加工利用作为新型饲料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而麻叶、甘蔗渣、油菜秸秆的利用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3×3因子试验设计,应用体外产气法研究不同水平的可发酵糖(0、1.5、3g/l发酵液)、尿素(0、0.5%、1%DM)互作对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及产气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6h可发酵糖与尿素互作对pH值、NDFD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当培养24h,显著降低发酵液的pH值、提高NDFD(P<0.05);而培养48h,极显著降低发酵液的pH值(P<0.01),但对NDFD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96h的产气量(G)、理论最大产气量(A)及参数B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C组较低,I组最高。从本试验的研究结果来看,3g/l的可发酵糖、1%的尿素互作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3×3因子试验设计,应用体外产气法研究不同水平的可发酵糖(0、1.5、3 g/l发酵液)、尿素(0、0.5%、1%DM)互作对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及产气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6 h可发酵糖与尿素互作对pH值、NDFD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当培养24 h,显著降低发酵液的pH值、提高NDFD(P<0.05);而培养48 h,极显著降低发酵液的pH值(P<0.01),但对NDFD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96 h的产气量(G)、理论最大产气量(A)及参数B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C组较低,I组最高.从本试验的研究结果来看,3g/l的可发酵糖、1%的尿素互作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孔静  郑楠  赵圣国 《中国饲料》2023,(21):189-194
为揭示橘皮提取物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选用3头健康、装有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用于瘤胃液的采集。试验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添加0.6 mL 80%甲醇,试验组添加0.6 mL橘皮提取液。分别在体外培养6、12、24 h和48 h记录产气量,发酵48 h后,测定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试验组发酵液pH较对照组降低1.51%(P <0.05)。(2)试验组产气量较对照组提高55.99%(P <0.05),试验组发酵液尿素氮浓度较对照组提高83.97%(P <0.05),试验组发酵液丙酸浓度较对照组提高21.44%(P <0.05),试验组发酵液戊酸浓度较对照组提高37.14%(P <0.05)。综上,添加橘皮提取物可有效调控瘤胃微生物发酵状态。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探究添加不同水平蔗糖对泌乳奶牛体外产气和瘤胃发酵的影响。以泌乳中期奶牛为瘤胃液供体,设置0%、2%、4%、6%、8%共5个蔗糖添加水平,使用微生物发酵微量产气自动记录仪(AGRS-Ⅲ)记录发酵48 h产气量(GP48 h)并拟合产气动力学参数、计算体外干物质消失率(IVDMD)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测定体外发酵0.5、1、2、3、6、48 h的发酵液pH、氨态氮(NH3-N)含量。结果表明:GP48 h、理论最大产气量(A)、达到1/2产气量的产气速率(AGPR)随蔗糖添加水平提高线性增加(P<0.01),蔗糖添加水平对发酵48 h的IVDMD、发酵液pH、VFA和NH3-N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体外发酵1、2h的发酵液pH线性下降(P<0.01);6%、8%组乙酸和丙酸比例低于其余3组(P<0.01)。本试验条件下,较对照组而言,4%蔗糖组在不改变瘤胃发酵模式的同时,提高了体外产气速率和底物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6.
应用短期人工瘤胃发酵技术,通过接种不同数量的瘤胃液,确定瘤胃液数量(微生物数量)对人工瘤胃发酵产气量及pH值的影响。试验分为10个处理,即缓冲液与瘤胃液体积比分别为11∶、21∶、31∶、41∶、51∶、61∶、71∶、81∶、91∶和101∶。每个处理设置2个重复,同时每个处理设置2个空白。将样品发酵48h,分别在2、4、8、12、24、48h6个时间点记录注射器活塞的位置,并在发酵结束时测定发酵液的pH值。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2h和4h的产气量与瘤胃液比例极相关(P<0.01),8h和12h的产气量与瘤胃液比例显著相关(P<0.05),24h以后(包括24h)的产气量与瘤胃液比例不相关(P>0.05)。瘤胃液比例对人工瘤胃发酵的pH值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皇竹草与喷浆玉米皮以不同比例组合对山羊瘤胃养分降解率的影响,从而为南方粗饲料资源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试验将皇竹草与喷浆玉米皮按干物质(DM)比例为100∶0、75∶25、50∶50、25∶75、0∶100分为Ⅰ、Ⅱ、Ⅲ、Ⅳ、Ⅴ组,通过体外产气法分别培养4、8、12、24和48 h,每个时间点设3个重复和2个空白对照,培养结束后终止发酵并测定各时间点发酵液p H、氨态氮(NH_3-N)浓度以及发酵滤渣的DM、粗蛋白质(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结果表明:1)皇竹草与喷浆玉米皮以不同比例组合显著影响了发酵液的p H和NH_3-N浓度(P0.05),但均在正常变化范围内波动;随着组合中喷浆玉米皮比例的增加,发酵液的pH显著降低(P0.05);在体外发酵12、24和48 h时,添加50%和75%喷浆玉米皮组(Ⅲ、Ⅳ组)发酵液中NH_3-N浓度显著大于单一皇竹草组(Ⅰ组)(P0.05)。2)在体外发酵12、48 h时,随着组合中喷浆玉米皮比例的增加,山羊体外瘤胃DM降解率显著升高(P0.05);在体外发酵8、12、24、48 h时,添加50%和75%喷浆玉米皮组山羊体外瘤胃NDF和CP降解率显著高于单一皇竹草组(P0.05)。3)75%皇竹草与25%喷浆玉米皮组合、50%皇竹草与50%喷浆玉米皮组合在整个发酵期均对山羊体外瘤胃DM降解率产生正组合效应,在体外发酵24 h时50%皇竹草与50%喷浆玉米皮组合产生最大组合效应值;75%皇竹草与25%喷浆玉米皮组合在整个发酵期内均对山羊体外瘤胃NDF降解率产生正组合效应,在体外发酵12 h时产生最大组合效应值;50%皇竹草与50%喷浆玉米皮组合在整个发酵期内对山羊体外瘤胃CP降解率均产生正组合效应,在体外发酵8 h时产生最大组合效应值。综上所述,皇竹草与喷浆玉米皮的适宜组合比例为(75∶25)~(50∶50)。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了不同比例乌拉尔甘草茎叶粉替代混播牧草干草粉对绵羊瘤胃体外产气和发酵特性的影响,探讨甘草茎叶饲料添加的适宜比例。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茎叶粉替代混播牧草干草粉按0:100(G0)、20:80(G20)、40:60(G40)、60:40(G60)、80:20(G80)与100:0(G100)的比例组合进行体外发酵试验,分别培养2、4、8、12、24、36、48 h,研究体外培养发酵48 h后其对绵羊瘤胃发酵参数(产气量、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发酵液pH、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累积产气量及产气速率随着乌拉尔甘草茎叶粉在发酵底物中比例的增加而减少,甘草茎叶粉占60%以上的试验组与G0、G20和G40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G0、G20、G40试验组间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极显著高于G60、G80、G100(P0.01);随着甘草茎叶粉添加比例的增加,发酵液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下降而pH值上升。结果显示,本试验条件下,乌拉尔甘草茎叶替代一般牧干草的比例超过60%时,对绵羊瘤胃发酵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按20%~40%比例添加则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瘤胃体外发酵技术评定了不同化学处理对稻草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为瘤胃液供体,用复合碱、氨及尿素处理稻草后,称量1 g样品于含有10 mL瘤胃液和90 mL培养基的39℃发酵瓶内体外发酵,分别于24,48,72,96 h冰浴终止发酵,测定产气量、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及微生物蛋白浓度。结果表明,化学处理提高了稻草发酵的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以及微生物蛋白浓度。其中复合碱处理组的发酵速度最快,累计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其次为尿素处理组和氨化处理组,对照组最低;尿素处理组的pH、氨态氮浓度和微生物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氨化处理组和碱化处理组次之,对照组最低。化学处理提高了稻草的体外降解率,其中复合碱化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作为淀粉来源的低淀粉饲粮条件下不同瘤胃降解淀粉(RDS)水平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以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各组分别以不同RDS水平饲粮作为发酵底物,体外产气法测定培养48 h时产气量和瘤胃发酵参数以及24 h时瘤胃微生物区系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RDS水平的提高,体外培养48 h时产气量、潜在产气部分和产气速率呈线性升高(P0.05),快速发酵部分产气量呈线性下降(P0.05),干物质消失率呈线性升高(P0.05);2)随着饲粮RDS水平的提高,体外培养48 h时发酵液微生物蛋白、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呈线性升高(P0.05),pH和氨态氮浓度没有显著变化(P0.05);3)随着饲粮RDS水平的提高,体外培养24 h时发酵液中白色瘤胃球菌和嗜淀粉瘤胃杆菌的相对数量呈线性升高(P0.05),黄色瘤胃球菌、琥珀酸丝状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牛链球菌和溶淀粉琥珀酸单胞菌的相对数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综合考虑,低淀粉饲粮条件下提高RDS水平有利于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评价木薯渣不同比例替代压片玉米对奶牛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共设计7个组,分别用木薯渣替代0(对照组)、5%、10%、15%、20%、25%和30%的压片玉米(风干基础),每个组4个重复,使用AGRS-Ⅲ型微生物发酵产气系统进行体外瘤胃微生物发酵试验。试验用瘤胃液取自3头处于泌乳中后期且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试验监测体外培养3、6、12、24和48 h后的发酵液pH,氨态氮(NH_3-N)、微生物蛋白(MCP)含量,体外培养48 h后干物质消失率(IVDMD),累积产气量(GP)及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木薯渣替代压片玉米比例的增加,发酵48 h后GP、理论最大产气量和最大产气速率均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在体外发酵培养24 h时,发酵液NH_3-N含量也随木薯渣替代压片玉米比例的增加而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此外,各试验组MCP含量在体外发酵3~12 h后呈升高趋势,随即逐渐下降并在48 h时达到最低,且体外发酵3 h时,发酵液MCP含量随木薯渣替代压片玉米比例的增加呈显著二次变化(P0.05);体外发酵48 h时,发酵液丙酸、丁酸、戊酸和总VFA含量均随木薯渣替代压片玉米比例的增加呈显著二次变化(P0.05),且均在替代比例为20%时达到最大值。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木薯渣替代压片玉米的比例≤30%时对泌乳中后期奶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无不良影响,且在替代比例为20%时可显著提高发酵液丁酸、戊酸和总VFA含量,在替代比例为30%时可显著提高发酵24 h时的NH_3-N含量和48 h时的GP。因此,由体外试验可知,木薯渣替代压片玉米的比例为20%~30%较为适宜,但此试验结果仍需通过奶牛体内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苜蓿与玉米秸秆不同比例混合草颗粒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外发酵方法,对不同配比苜蓿与玉米秸秆的组合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混合草颗粒的比例对体外发酵液pH值影响显著(P<0.05),不同组合草颗粒发酵液pH值变化趋势相同,24h内pH值都保持在6.36~6.57之间,适宜微生物发酵;(2)对比总挥发性脂肪酸(VFA)和乙酸/丙酸比值发现,各组合间浓度变化显著,但同一组合VFA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趋于平缓,有利于绵羊营养吸收;(3)经24h体外培养产气试验表明,苜蓿与玉米秸秆混合制粒后,能显著提高产气量和瘤胃内DM和NDF的降解率,且正组合效应显著,各组合总的可降解部分和快速降解部分显著提高(P< 0.05),慢速降解部分显著降低(P< 0.05);(4)玉米秸秆:苜蓿25:5正组合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体外发酵法,研究了0.2%、0.5%和0.8%酵母多糖对乳酸菌EA-1发酵液pH值及乳酸和SOD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前期(48h以前)各处理组发酵液的pH值高于对照组,而乳酸和SOD浓度低于对照组,提示发酵前期酵母多糖对乳酸菌的乳酸和SOD产生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发酵后期(72h之后),各处理组pH值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发酵96h和120h时,0.5%和0.8%酵母多糖处理组pH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发酵96h后各处理组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发酵后期酵母多糖能促进乳酸菌的发酵产生乳酸。发酵96h,0.2%和0.5%处理组SOD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酵120h各处理组SOD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发酵后期酵母多糖能促进乳酸菌产生SOD。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探索2种类型底物下添加不同水平白藜芦醇(RES)对体外产气和发酵参数的影响,为合理应用天然植物提取物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提供依据。选取3只体况良好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杜寒杂交肉用公羊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在2种类型底物[精粗比分别为68∶32(高精料)和28∶72(高粗料)]中分别添加0、7.7%、14.3%和25.0%(干物质基础)的RES进行体外产气试验。分别在体外发酵0、2、4、8、12、16、24 h时记录产气量,计算产气参数;在发酵24 h后测定发酵液pH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在2种类型底物[精粗比分别为68∶32(高精料)和28∶72(高粗料)]条件下添加14.3%的RES进行RES体外降解试验,分别在发酵0、12和24 h时检测发酵残余物中RES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结果显示:1)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2种底物的产气量均增加。高精料条件下,随RES添加水平的升高,24 h产气量、产气速率均呈线性降低(P0.05),但各产气参数在高粗料的各RES添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高粗料条件下,随着RES添加水平的升高,发酵液pH无显著变化(P0.05);各RES添加组发酵液中乙酸摩尔比例以及总VFA浓度和乙酸/丙酸在发酵12和24 h时均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丙酸摩尔比例显著高于未添加RES组(P0.05);发酵液中丁酸摩尔比例在发酵12 h时表现为14. 3%和25. 0%RES组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 0.05),在发酵24 h时表现为各RES添加组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高精料条件下,随着RES添加水平的升高,在发酵12 h时,14.3%和25.0%RES组发酵液pH均显著高于未添加RES组(P0.05);在发酵24 h时,各RES添加组发酵液pH均显著高于未添加RES组(P 0.05);各RES添加组发酵液乙酸摩尔比例在发酵12 h时均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在发酵24 h时14.3%和25.0%RES组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各RES添加组发酵液丙酸摩尔比例在2个发酵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未添加RES组(P0.05);各RES添加组发酵液丁酸摩尔比例以及总VFA浓度和乙酸/丙酸在2个发酵时间点均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3)RES在2种类型底物条件下均发生了降解,且在高精料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强的降解特性,主要降解产物为二氢白藜芦醇(DH-RES)。由本试验结果发现,底物精粗比会影响RES调控体外产气和发酵的效果,高添加水平的RES对体外瘤胃发酵具有一定抑制作用;RES可以在瘤胃环境中降解代谢,且RES及其代谢产物DH-RES在高精料条件下显示出更强的降解特性。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法研究红曲米酒糟对山羊瘤胃产气量与发酵参数的影响,评价其作为山羊饲料原料的可行性。采集9只山羊的瘤胃液,应用ANKOM RFS产气系统进行体外发酵,其中对照组发酵底物不含红曲米酒糟,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发酵底物分别含有50、100、150 mg/g的红曲米酒糟。测定指标包括:1、2、3、4、5、6、7、8、9、10、11、12、24、36、48、72 h的产气量(GP)以及体外培养72 h的pH、干物质消失率(DMD)、氨态氮(NH_3-N)与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纤维素酶活性。结果显示:1)试验Ⅲ组在1~5 h内产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干物质消失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发酵液pH均处于正常水平,且氨态氮浓度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各组发酵液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与乙酸/丙酸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Ⅲ组发酵液木聚糖酶、纤维二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红曲米酒糟可增加山羊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量、提高纤维素酶活性,促进瘤胃发酵,具有作为山羊饲料原料的潜力,值得开展饲养试验确定其在山羊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不同产地燕麦干草的常规营养成分和体外发酵参数,试验以产地为单位将采集的燕麦干草分为3组(宁夏组、甘肃组和澳大利亚组),首先每组随机取10份样品测定常规营养成分[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钙(Ca)、磷(P)、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含量;然后每组随机取6份样品使用人工瘤胃装置进行体外发酵试验,于体外发酵2,4,6,8,10,12,16,20,24,30,36,48 h后测定产气量,于48 h后采集发酵液,测定体外发酵参数(pH值,氨态氮含量,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结果表明:NDF、CP和EE含量均为宁夏组最高,甘肃组居中,澳大利亚组最低;ADF、ADL、Ash、Ca和P含量均为甘肃组最高,宁夏组居中,澳大利亚组最低;NFC含量为澳大利亚组最高,甘肃组居中,宁夏组最低。体外发酵时间2,4,6,8,10,12 h的产气量均为澳大利亚组最高,甘肃组居中,宁夏组最低;体外发酵时间为16,20,24,30,36,48 h的产气量均为澳大利亚组最高,宁夏组居中,甘肃组最...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以牦牛作为瘤胃液供体,混合天然牧草为发酵底物,添加不同水平的菜籽油,测定体外培养48 h后,各试验组的相关瘤胃发酵参数,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菜籽油对放牧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48 h后,各试验组发酵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和纤毛虫数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适量添加菜籽油对牦牛瘤胃发酵无显著影响;从产气量上看,添加7%菜籽油时,瘤胃累积产气开始下降,添加量为9%时,菜籽油对瘤胃累积产气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建议菜籽油的添加量不宜超过日粮的7%。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沙棘黄酮对绵羊体外产气量、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以精粗比为60∶40的育肥羊全混合日粮为发酵底物,各组分别添加0(对照)、0.1%、0.2%、0.3%、0.4%和0.5%的沙棘黄酮。体外发酵24 h后,测定产气量、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3%、0.4%和0.5%沙棘黄酮显著提高了各时间点产气量(P0.05),且在沙棘黄酮添加水平为0.5%时产气量均达到最大值。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3%和0.4%沙棘黄酮显著提高了干物质降解率、有机物降解率和代谢能(P0.05),且均在沙棘黄酮添加水平为0.3%时达到大值;但0.5%组有机物降解率和代谢能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3)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沙棘黄酮对发酵液pH和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0.4%组和0.5%组的发酵液微生物蛋白质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3%组发酵液甲烷产量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0.1%组、0.2%组和0.5%组(P 0.05)。4) 0.3%组发酵液乙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0.1%组(P 0.05),0.3%组发酵液丙酸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3%组发酵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0.1%组(P0.05)。5)0.4%组和0.5%组的发酵液中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原虫、产甲烷菌和总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沙棘黄酮可以改善绵羊体外发酵,抑制甲烷产生。本试验条件下,沙棘黄酮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3%。  相似文献   

19.
表面张力和比表面积对纤维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发酵液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ST)和中性洗涤纤维(NDF)比表面积(Special sur-face areas,SSA)对人工模拟瘤胃体外发酵中纤维发酵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理。以水稻秸秆中NDF为发酵底物,采用3×4因子试验设计,即3种发酵底物SSA(3.27m2·g-1 SSA1,3.73m2·g-1 SSA2,4.44m2·g-1SSA3)和4种发酵液ST(54mN.m-1 ST1,46mN.m-1 ST2,43mN.m-1 ST3,36mN.m-1 ST4)。每个处理设6、12、24、36、48和72h6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3个重复,分别测定NDF消失率、发酵液pH和氨态氮(NH3-N)浓度、各时间点总产气量等体外发酵指标。结果表明,底物SSA越小其快速可降解部分产气量越高;提高底物SSA可显著(P<0.001)提高NDF的消失率和NH3-N浓度。发酵液ST对产气参数及发酵液pH、NH3-N浓度及NDF消失率有极显著影响(P<0.001),降低发酵液ST可显著(P<0.001)降低快速发酵部分产气量和延滞时间,但提高(P<0.001)慢速发酵部分的产气量;当发酵液ST降低至36mN.m-1时,极显著(P<0.001)抑制底物NDF的消失率并提高发酵液pH和NH3-N浓度。结果提示,底物SSA及发酵液ST的变化对纤维物质的体外发酵特性有直接影响,可通过调节底物与发酵液的界面化学特性来调控瘤胃发酵及饲料利用。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不同的玉米和苜蓿添加比例下添加亚硝酸钾对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采用频繁传代模拟瘤胃发酵和2×2双因子试验设计,以不加亚硝酸钾为对照,首先以玉米:苜蓿=1:3培养30代,每隔24 h传代一次,再以玉米:苜蓿=3:1培养30代。每代测定24 h产气量,并采集样品,测定发酵液pH、亚硝酸盐(NO2-)和氨态氮(NH3-N)的浓度、挥发性脂肪酸(TVFA)及其组成比例。结果表明:(1)传代培养达30代,发酵液pH和产气量可达到稳定。(2)不同精粗比不影响NO2-的24 h剩余量和丁酸比例(P 0.05)。(3)添加亚硝酸钾显著提高了NH3-N浓度(P 0.01),但精粗比为3:1时,显著降低了NH3-N浓度(P 0.01)。(4)精粗比为1:3时添加亚硝酸钾降低了产气量、TVFA产量和乙酸比例,提高了pH和丙酸比例(P 0.01);相反,精粗比为3:1时添加亚硝酸钾不改变产气量、TVFA、乙酸和丙酸比例(P0.05),降低了pH(P 0.01)。在本试验培养条件下,不同精粗比显著影响了瘤胃发酵参数,添加亚硝酸钾改变了瘤胃发酵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