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12年3月–2014年12月对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采集的521尾野生长鳍吻鮈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长鳍吻鮈种群雌雄比为1.41:1,繁殖期为3–5月,盛期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繁殖季节可通过吻端细小"珠星"鉴别雌雄,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龄,最小成熟体长为173 mm,体重为90.4 g,成熟系数为0.36%;雌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3~+龄,最小成熟体长为185 mm,体重为119.6 g,成熟系数为11.30%。繁殖群体中,雌性优势龄组为3~+龄,雄性优势龄组为2~+龄和3~+龄。统计结果显示,长鳍吻鮈绝对繁殖力(F)为16399–39835(26816±7875)粒/尾,体重相对繁殖力(F_W)为162–234(189±23)粒/g,体长相对繁殖力(F_L)为877–1659(1231±246)粒/cm。通过对性腺成熟系数、卵径分布频率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长鳍吻鮈属于完全同步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2.
室内实验研究表明,洞庭青鲫幼鱼在水温(28.0±2.0)℃,水体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pH为7.0~8.5、水中总氨氮小于0.5mg/L时,实验60天,用抛物线回归法求得饲料蛋白质的最适需求量为35.05%,具有最低饲料系数的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4.77%。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华鲮幼鱼的耗氧率昼夜变化规律及其对水温、溶解氧的耐受力。结果表明:水温在21.0~24.0℃时,其耗氧率昼夜变化幅度在0.051 1~0.243 4 mg/g.h,平均耗氧率为0.131 4 mg/g.h;其呼吸高峰在2∶20、6∶20、8∶20、19∶20、23∶20出现,估计与其觅食活动规律有关;测定华鲮幼鱼生存的临界水温上限值为38.0℃、下限值为5.3℃,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13.0~29.0℃;其窒息点溶解氧为0.13 mg/L,0.51 mg/L时出现浮头现象,建议生产中安全溶氧值应在0.73 mg/L以上。  相似文献   

4.
2015年5-6月,对陕西临潼地区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培育池塘水体的温度、pH、透明度、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培育期间池水温度变化范围24.7~28.3℃,均值为26.4℃;pH值变化范围为7.67~8.70,均值为8.06;透明度变化范围34.5~57.5cm,均值为40.9cm;溶解氧变化范围5.25~13.10mg/L,均值为8.81mg/L;氨氮含量变化范围0.432~0.993mg/L,均值为0.733mg/L;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0.063~0.110mg/L,均值为0.079mg/L。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溶解氧总体呈下降趋势,水温、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沼气废液肥水对水质指标的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于2017年11月和2018年2月、5月、8月,在怒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设8个采样点,现场测定水温、pH、溶解氧和流速等,调查分析大鳍异鮡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栖息地的水质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怒江水温变化在10.3~20.2℃之间,溶解氧8.18~9.56mg/L,pH7.00~7.91,流速0.33~1.86m/s;伊洛瓦底江水系的槟榔江水温6.4~17.3℃,溶解氧8.71~9.86mg/L,p H6.51~6.96,流速0.27~1.84m/s。大鳍异栖息地水温、溶解氧、pH和流速随时空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6.
2005~2007年春、夏期间,在浙江南麂岛开展了真蛸亲体培育、产卵及孵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亲蛸培育成活率为77.5%~95.5%,平均产卵率为68.0%~83.3%。不搭配雄体产卵率为65.0%,搭配一定比例的雄体后产卵率达92.5%,最高达100%。不同附卵器附卵效果以方形鲍鱼箱为最好,圆形鲍鱼皮桶次之,扇贝笼最差。在南麂海域暂养在网箱中的真蛸当水温上升到13.5℃以上时就开始有少量产卵,多数开始产卵在16.0℃左右,主要产卵期在4~6月。不同个体真蛸的产卵量变化很大,少者只有22 632粒,多者达170 684粒,平均102 665粒,平均每颗卵粒重量在1.670~2.207 mg之间,大小为长2.8~3.1 mm、宽0.915~0.950 mm。在水温13.5~28.0℃范围内,真蛸卵可以正常孵化,孵化率达60.0%~80.0%,超过28℃时孵化率明显下降。真蛸卵的孵化时间较长,至少需要20 d以上。孵化时间长短与水温关系密切,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孵化期间平均水温16.5℃,整个孵化时间长达47 d。当孵化期间平均水温为21.6℃时,从产卵到稚蛸出膜大致需要25 d左右。此外,还发现亲蛸护卵可以减少疾病,提高孵化率,本文也论述了有关其对疾病防治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大宁河贝氏高原鳅的繁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上游巫山段支流大宁河的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为对象,研究其繁殖特性。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第二性征明显,雌雄易于区分。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09∶1,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雄鱼均为2龄。精巢1对,成熟系数为0.05~1.30;卵巢1个,成熟系数为1.10~48.23,雌雄的成熟系数曲线均为双峰型。雌性绝对繁殖力为1 080~4 040粒,平均2 865粒。相对生殖力F/OW为198.49~941.68粒/g,平均690.97粒/g。相对生殖力F/L为14.21~53.16粒/mm,平均41.10粒/mm。卵径分布曲线亦为双峰型,卵径0.2~1.1 mm,平均卵径0.66 mm。贝氏高原鳅具有一年繁殖两次、精巢长期具有成熟精子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白龟山水库太湖新银鱼繁殖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10月至1991年10月作了一周年的采集与观察。成熟亲鱼全长54—84mm;成熟最小个体:雌鱼全长54mm、体重0.60g,雄鱼全长60mm、体重0.70g。太湖新银鱼的全长、体重与怀卵量、成熟系数之间属正相关系.春群银鱼性比为1:0.79—2.13,产卵水温13℃左右;秋群银鱼性比为1:0.60—0.71,产卵水温为21℃左右。  相似文献   

9.
2010—2013年,对神农架林区玉泉河、长坊河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的生物学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多次尝试。对166尾野生齐口裂腹鱼样本的生物学研究表明:神农架齐口裂腹鱼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缓慢;雌雄性比为1.79∶1;卵径在2.05~3.13 mm之间,平均值为(2.68±0.448)mm;Ⅳ期卵巢成熟系数4.90%~19.44%,平均(11.12±5.07)%;绝对繁殖力在1 316~11 070粒之间,平均(4 259±2886)粒,相对繁殖力为(12.83±5.67)粒/g。流水池塘培育齐口裂腹鱼,运用雌鱼尾柄粗糙程度判断雌鱼成熟度,选择成熟度好的雌雄亲鱼,用LHRH-A2和鲤脑垂体人工催产,有效催产剂量为LHRH-A2(30~40)μg/kg+鲤鱼脑垂体(2.5~3.0)mg/kg;单用LHRH-A2为60μg/kg。适时人工授精,受精卵在孵化箱内孵化。2010~2013年,共计催产18批次,结果为:催产率89.12%,受精率90.11%,孵化率88.32%。  相似文献   

10.
似鮈耐温性及温度对其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似鮈(Pseudogobio vaillanti)的生理生态参数,合理开发利用汀江似鮈渔业资源,进行了似鮈耐温性及温度对其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的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23℃为试验起始温度,每天升温或降温2.0℃/d,进行似鮈耐温性试验,并在其适温范围内设置4个梯温度组(15、20、25和30℃)研究不同温度对似鮈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似鮈的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为4~34℃,临界死亡温度为35.2±0.2℃,致死温度为36.8±0.3℃。在水温处于15~30℃时,似鮈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上升,差异显著(P0.05);耗氧率(Ro)与温度(T)的关系可以用多项式回归方程表示为:Ro=-0.007 8T2+0.049 8T+0.010 2(R2=0.984 1)。排氨率(RA)与温度(T)的关系可以用线性回归方程表示为:RA=0.001 2T-0.000 7(R2=0.950 8)。似鮈的适温范围为15~30℃,其耗氧率和排氨率基本上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上升,且表现出白天强于夜间。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5年3月在钓鱼岛海域捕获的竹鱼产卵群体样品测定数据,对其主要生物学特征、主要产卵期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钓鱼岛海域是春季东海南部竹鱼的主要产卵场,主要产卵期为3月中下旬。根据叉长和体重的频率分布图,可以看出该产卵群体主要有3个叉长优势组,其中以200~220mm和230~240mm叉长组为主,260~270mm叉长组个体极少;体重的组成特征与叉长组成基本一致。由于所取样品处于产卵后期,因此条件生长因子相对较小。个体绝对生殖力在12264~37629粒/尾,个体平均绝对生殖力为27844±10179粒/尾;单位长度生殖力范围为50~157粒/mm,平均值为121±42粒/mm;单位纯体重生殖力为82~238粒/g,平均值为202±68粒/g。  相似文献   

12.
从渤海采集卵巢发育到Ⅳ和Ⅴ期的矛尾复鰕虎鱼32尾,采用重量法进行了生殖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矛尾复鰕虎鱼为分批产卵类型,卵子呈卵圆型,卵径0.726mm±0.291mm;矛尾复鰕虎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33 609±14 022粒,单位净体重生殖力为439.92±139.50粒/g,单位体长生殖力为1 176.08±227.08粒/mm。矛尾复鰕虎鱼个体绝对生殖力与体长、体宽、体重、净重、性腺重及肥满度相关关系密切,而与成熟系数相关关系不密切;体长相对生殖力与除成熟系数以外的其他生物学指标相关关系一般,与成熟系数相关关系不密切;净重相对生殖力与体长、体重、净重、性腺重、肥满度关系密切,与其他生物学指标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3.
福建官井洋大黄鱼个体生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是研究大黄鱼生殖力种内变异的第二篇报告。所依据的材料是1959年5月在福建东北部官井洋产卵场收集的,共升算了173个样品。据以观察分析的标本全系未出现透明和游离状卵子的典型Ⅳ期卵巢。卵子计数取样与处理方法以及术语概念均与作者在“浙江岱衙洋大黄鱼个体生殖力的研究”一文中所述者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4.
娄忠玉  秦懿  王太  周蓉 《水产科学》2012,31(1):32-36
2001-2009年在黄河上游水系进行土著鱼类资源调查,对收集到的235尾厚唇裸重唇鱼开展繁殖生物学研究。研究发现,厚唇裸重唇鱼繁殖期为4-6月,盛期为5月,在繁殖季节可借第二性征辨别性别,雌鱼和雄鱼均于6龄达到性成熟,雌鱼最小性成熟体长30.8cm,体质量380.7g,成熟系数15.21%;雄鱼体长27.2cm,体质量335.7g,成熟系数10.18%。厚唇裸重唇鱼绝对怀卵量为3043~42 158粒,相对怀卵量为7.9~37.2粒/g。成熟卵径(2.1±0.1)mm,卵子数为134.9粒/g;测定了产卵场的理化因子,集群繁殖需要约8℃的水温及其他一些生态因子刺激(海拔、水流、饵料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鲈鲤(Percocypris pingi)苗种的生长特性,开发鲈鲤育苗技术,采用水泥池流水单养模式,在自然水温条件下,开展了10日龄至110日龄鲈鲤苗种培育试验。经过100 d的培育,鲈鲤鱼苗体质量从(46.45±4.03)mg增加到(2600.09±105.18)mg,平均体长从(16.22±0.46)mm增长到(50.78±2.97)mm,平均成活率为82.00%;体质量变异系数在4.05%~24.80%,体长变异系数在2.49%~7.32%,体质量变异系数大于体长变异系数;体质量变异系数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体长变异系数整体变化较为平缓,在整个培育阶段,鲈鲤种群生长离散呈现从加剧到减弱的变化规律;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在(0.91±0.49)%/d~(7.75±2.18)%/d,体长特定生长率在(0.47±0.29)%/d~(1.94±1.46)%/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大于体长特定生长率;在水温16.8~23.0℃条件下,鲈鲤生长状况良好,特定生长率相对较高,当水温高于23.0℃之后,特定生长率呈降低趋势,表明16.8~23.0℃是鲈鲤鱼苗适宜的生长水温范围;肥满度变化范围在(1.09±0.10)~(2.85±0.18)g/cm^3,肥满度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体长(x)和体质量(y)的拟合方程为y=0.0015x^3.7566(R^2=0.9806),b值为3.7566;全长(y)和体长(x)的拟合方程为y=1.223x-0.5055(R^2=0.9908)。试验结果表明,鲈鲤苗种在水泥池流水单养模式及自然水温条件下生长状况良好,16.8~23.0℃是鲈鲤苗种的适宜生长水温。  相似文献   

16.
温涛  何斌 《淡水渔业》2012,(4):94-96
2011年5~12月,对金沙江屏山以下江段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的资源现状、繁殖特性进行了调查,并在实验室对该鱼的人工繁育进行了探索。所获中华沙鳅雄鱼(n=251)平均体长81.3 mm,平均体重8.7 g;雌鱼(n=486)平均体长109.7 mm,平均体重15.9 g。屏山调查点中华沙鳅占总渔获物(尾数)的2.68%,日均单船产量平均为0.12 kg;安边调查点中华沙鳅占总渔获物(尾数)的0.17%,日均单船产量平均为0.06 kg。雌雄性比为1.31∶1;雌、雄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雌鱼的绝对怀卵量最大值为5 948粒,平均为4 455粒。中华沙鳅属一次性产卵类型,在流水中产漂流性卵;繁殖高峰期在5~6月。人工繁育时,受精卵在水温25~26℃孵化29 h仔鱼出膜,孵化率约70%,刚出膜仔鱼全长4.9~5.1 mm。半年后幼鱼的成活率为11.13%,全长约30 mm。  相似文献   

17.
2012—2015年,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开展了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和孵化技术研究。结果显示:3年间长鳍吻鮈均能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培育成熟,2014年5月—2015年4月间培育存活率和成熟率最高,分别为85.3%~100%和77.3%~100%;对培育成熟的亲鱼进行了4种不同外源激素(PG、HCG、LRH-A2、LRH-A2+DOM)催产实验,结果为LRH-A26μg/kg+DOM 5 mg/kg合剂催产率最高,达88.3%;14、16、18、20和22℃5个温度组的受精卵孵化实验结果显示,孵化时间(H)与温度(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H=0.573T2-30.393T+418.178,R2=0.982,P0.01),18℃和20℃组的孵化率分别为54.27%和56.07%,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表明长鳍吻受精卵适宜孵化温度范围为18~20℃。  相似文献   

18.
于2015年6月~9月在广东珠海对人工孵化和培育的2龄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亲鱼的初次性成熟和产卵情况以及苗种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培育亲鱼2 000余尾,成熟率93%以上。成熟亲鱼的体质量雌雄之间差异较大,雌鱼性腺指数(GSI)为1.03%~6.05%,雄鱼GSI为0.26%~1.76%。雌鱼产卵类型为一年产卵1次,分批成熟、分批产卵,初次性成熟的产卵期从2015年6月13日~9月30日。共计产卵75.0×106粒,受精率为72%~95%,胚胎发育在盐度27~28.8、温度29~31℃、p H 8.1~8.3条件下历时13 h 52 min,孵化率为58%~95%。仔鱼在室内培育,投喂小球藻和轮虫,5~7 d后转移到室外土池进行培育,7 d后投喂小球藻、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幼体。第25天起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第30天起投喂粉状配合饲料并逐渐过渡到投喂人工颗粒饲料。从2015年7月23日开始至9月30日累计培育出子二代苗15.0×106尾,平均成活率为25.0%。综合亲鱼产卵和幼苗育成情况,认为该鱼全人工繁育的技术关键在于如何培育优质的亲鱼以及育苗过程中水质的控制和适口饵料选择及其适时更换。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七鳃鳗冬季两性形态及个体生殖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鹏  陈辉  赵文阁 《淡水渔业》2008,38(1):53-56
采用SPSS13.0软件的t检验、回归检验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2006年12月于黑龙江中下游萝北江段捕到的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的两性形态及个体生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七鳃鳗雌雄个体的体长、体重、净体重和肥满度等指标在繁殖前没有显著差异,而性腺重和成熟系数两性差异显著。日本七鳃鳗的个体绝对生殖力平均为(101959.47±23259.82)粒,体长的相对生殖力(FL)平均为(2219.36±496.84)粒/cm,净体重的相对生殖力(FW)平均为(964.1±260.9)粒/g。体长绝对生殖力、体长相对生殖力(FL)和净体重相对生殖力(FW)均与卵巢重和成熟系数显著正相关。卵巢重、成熟系数、绝对生殖力、体长相对生殖力(FL)和净体重相对生殖力(FW)是与个体生殖力密切相关的主要因子,而体长、体重、净体重和肥满度可以间接地反映个体生殖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20.
统计分析了2008—2012年期间哲罗鱼雌亲鱼产前、产后体质量和产卵量及人工繁殖中产后亲鱼死亡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繁殖期雌性亲鱼的体长与产前体质量相关性符合幂函数方程W=0.003L3326,R2=0.926;产前个体之间体质量与实际的产卵量关系差异性较大,有的产前体质量较小,产卵量却较高,有的产前体质量较大,产卵量却较少,但整体趋势随着产前体质量的增大,产卵量增多。初次性成熟的个体产卵量一般在3116±1054粒,随着年龄和体质量的增加,产卵量逐渐增多,10kg的个体产卵量可达到17361±5304粒。人工繁殖过程中,亲鱼死亡的原因多数是人工操作不当,体表受伤水霉滋生而致死,少数个体是由于背部注射药物造成肌肉腐烂及体内血管破裂造成大出血而死亡,并针对亲鱼产后死亡的情况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