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咖啡烘焙的方式和技术、烘焙过程中不同烘焙程度对咖啡风味品质的影响,以及咖啡烘焙产生的香气成分与检测等方面阐述国内外咖啡烘焙机装备研究进展,重点分析半直火半热风式烘焙工艺在咖啡烘焙生产中的优势,通过对咖啡烘焙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进一步分析,指出优化咖啡烘焙设备以提升咖啡豆风味品质的趋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正意大利咖啡生产者高度评价越南咖啡豆,因为越南咖啡豆是意大利咖啡产品主要原料。越南中粒种咖啡豆品质高,因为它们满足意大利咖啡生产商的严格要求。意大利生产商从越南进口咖啡豆生产咖啡产品,销往意大利和国外市场。意大利拥有逾1 000个咖啡工厂。他们都了解越南咖啡。意大利米兰咖啡节开始于每年5月19~21日,聚集全世界领先的咖啡制造商,包括来自越南的咖啡制造商。  相似文献   

3.
《农村实用技术》2012,(10):45-45
1、背景技术咖啡可以通过水洗或大型机械进行脱皮实现工业规模生产,向市场提供脱皮后的咖啡豆产品。但工业规模生产的咖啡豆市场流通时间久了就不能保持一个很好的新鲜度和品质,而很多小型咖啡作坊或家庭想追求一种即加工即饮用的高品质咖啡,对新鲜咖啡进行脫皮是最主要的一道费事的工序。2、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操作简单的简便式咖啡脱皮机,它能很好地满足小型咖啡作  相似文献   

4.
咖啡初加工过程主要有干法和湿法加工两种模式,但是采用湿法加工生产出来的咖啡豆具有最好的质量,这也是加工咖啡主要采用的方法。因此针对咖啡生产加工的过程进行分析,并着重分析湿法加工过程中影响咖啡品质的因素,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对咖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咖啡初加工过程主要有干法和湿法加工两种模式,但是采用湿法加工生产出来的咖啡豆具有最好的质量,这也是加工咖啡主要采用的方法。因此针对咖啡生产加工的过程进行分析,并着重分析湿法加工过程中影响咖啡品质的因素,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对咖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湿法生产咖啡是现在采用最多的咖啡生产方法,能够保证咖啡的优良品质。在湿法生产咖啡的过程中,咖啡的品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咖啡生产过程和咖啡影响因素的分析,寻找降低咖啡品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咖啡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普洱市不同品种的小粒种咖啡品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咖啡种植者对咖啡品种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认识不足、盲目引种而造成的生产中咖啡品种混乱,咖啡豆质量下降等问题,对普洱普遍种植的小粒种咖啡品种咖啡豆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小粒种咖啡品种生咖啡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Catimor系列品种之间杯品质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8.
知名跨国咖啡交易商Volcafe在云南设立了一家从事采购和加工的合资公司,此举有望提振中国高品质咖啡豆的出口。过去10年里,云南阿拉比卡咖啡豆(亦称小粒种咖啡)的产量一直在稳步增长。交易商表示,其品质已提升至与中美洲咖啡豆相当的水平。总部位于瑞士的Volcafe隶属于大宗商品交易商ED&F Man。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种间嫁接对中粒种咖啡品质的影响,采用大粒种(查理种) 16号为砧木,中粒种热研3号为接穗进行种间嫁接大田试验,以未嫁接中粒种为对照。对嫁接与未嫁接的咖啡豆样品进行物理特性、化学组分含量和杯品品质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嫁接后大部分咖啡米粒径分布在7.0 mm和6.5 mm范围内,而未嫁接大部分咖啡米粒径分布在6.0 mm和5.0 mm范围内,嫁接显著增大了咖啡米粒度;咖啡豆百粒重和百粒密度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嫁接咖啡豆蛋白质、脂肪、咖啡因、绿原酸、葫芦巴碱含量分别为13.36%、5.40%、1.62%、5.12%、0.79%稍小于未嫁接,蔗糖含量8.19%,稍高于未嫁接,两者间差异未达显著;嫁接杯品为81.00分,未嫁接为82.25分,两者间差异不大,均达到≥80分的精品级别。可见,种间嫁接未对咖啡豆的饱满度、化学组分含量产生影响,咖啡杯品品质较好,该种间嫁接组合可推广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0.
咖啡湿豆干燥是咖啡生豆加工中产生的重要环节,干燥好的咖啡豆颗粒水分含量的一致性是决定咖啡质量的重要指标。咖啡湿豆干燥过程中的通透性和物料厚薄一致性是影响咖啡豆颗粒水分一致性的重要因素,在背压式热风穿透干燥咖啡豆设备上设计安装的自动耙料设备,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其特点是能完成不同厚度咖啡湿豆的自动搅拌、扒平和卸料,生产效率高,工艺简单,干燥质量好,劳动强度低,自动化程度高,性能可靠,设备维护成本低。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咖啡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咖啡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对云南普洱主要咖啡产区的土壤及咖啡生豆进行了采样分析,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对咖啡豆的感官品质进行评定,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各指标与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H与碱解氮、速效磷相关性显著;有机质与碱解氮相关性极显著.酸质与风味、余韵回甘、醇厚度、平衡感相关性显著;醇厚度与风味、回味、平衡感、整体相关性极显著.平衡感与回味相关性显著.土壤速效钾与咖啡感官品质的平衡感相关性显著,而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与咖啡感官品质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热带农业》2015,(3):17-17
越南是世界第二大咖啡豆生产及出口国,咖啡已出口到世界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已制定了2015-2020年越南咖啡加工系统发展规划及2030年愿景,力争实现提高咖啡附加值的目标。 据此,越南将大力扩大咖啡出口。从今年至2020年,集中更新咖啡加工生产线,以提高咖啡质量、满足食品安全标准。同时,加大对邦美蜀咖啡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着力塑造和推广越南咖啡品牌,进一步树立起越南咖啡产品在世界咖啡市场上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世界上饮咖啡的人数超过15亿。咖啡除供饮用外,还有许多用途。 1.加工方法 咖啡加工方法主要有两种:干加工法和湿加工法。干加工法主要用于中粒种咖啡果的加工,湿法加工主要用于小粒种咖啡果的加工。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如巴西、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咖啡生产国,都趋向于湿法加工。湿法加工获得的绿咖啡豆质量好,并能改善咖啡豆的外形及咖啡饮料的色、香味,故湿法加工的咖啡豆的价格比干法加工的高。 2.制酒酿醋 咖啡果肉是湿法加工最主要的副产品,其干重约占浆果干重的29%,内含粗  相似文献   

14.
<正>印度最大的咖啡产地卡纳塔克邦的咖啡受持续降雨的影响,导致咖啡浆果掉落,影响了咖啡生产。10月份开始,咖啡豆收获总产量将减少。许多种植区报道咖啡产量已减少20%-25%,受季风影响,约有8%-10%的咖啡豆落下。一些种植区,咖啡果掉落约占50%。卡纳塔克邦咖啡产量约占印度生产的2/3,主  相似文献   

15.
越南雀巢公司对外媒体负责人武国俊透露,越南雀巢公司将在同奈省兴建年产3.25万t速溶咖啡和无咖啡因咖啡豆的生产厂,该年产1.25万t速溶咖啡和2万t无咖啡因咖啡豆的咖啡生产厂将设在Amata工业区,预计将于2013年投入运营。该工厂投入运营后每年将需要越南的4.6万t咖啡豆,用于生产内销和外销的多种产品。此前,越南雀巢公司在同奈省建设了一家年产量为1000t的速溶咖啡生产厂。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实用技术》2012,(10):49-49
1、背景技术小粒种咖啡是一种独特的品种,主要以铁毕卡变种及卡蒂莫系列品种为主。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形成了云南小粒咖啡特有的品质,浓而不苦,香而不烈,还带有一点果味的独特风味。世界一流的咖啡专家评价云南咖啡是全世界最好的咖啡。目前将咖啡鲜果制成咖啡豆的加工方法有两种,即传统的湿法加工和干法加工,对于一、二级果多采用湿法加工,对于三级果采用干法加工。湿法加工是将咖啡鲜果经水  相似文献   

17.
云南具有适宜小粒种咖啡生长的独特自然环境,出产的小粒种咖啡品质优异,曾获世博会"尤利卡"金奖和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被国际咖啡组织(ICO)评为一类产品。就提高小粒种咖啡生豆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的问题,提出生咖啡豆加工与贮存基本方法,以供云南省广大咖啡产区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村实用技术》2012,(10):43-44
1、背景技术咖啡树上摘下的咖啡鲜果,经过脱皮、脱胶、干燥后便可进行贮藏,之后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脱壳、抛光。脱壳是将咖啡豆的一层硬的外壳去除,抛光是将外壳内还有一层软的银色的包裹着咖啡豆的薄膜去除。传统的做法是用改装的碾米机来完成,但脱壳抛光效果差,碎豆率高。目前,有一种咖啡豆去壳抛光机,该设备由进料装置、脱壳抛  相似文献   

19.
咖啡的采后处理是影响咖啡质量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现将咖啡从鲜果采收至咖啡豆成品的几道主要工序及其注意事项介绍如下。1、采收由于咖啡通常分批开花,果实分批成熟,因此咖啡果实应分批采收,随熟随采。咖啡果实的采收应遵循以下原则:采收的咖啡鲜果必须是红色成熟的果实(用手轻轻挤压,若咖啡豆能轻易弹出表明其已充分成熟),成熟度不够的果实坚决不采。如果无法在咖啡果实刚好成熟的时候采收。则应当在加  相似文献   

20.
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部长Cao Duc Phat表示,在2010年前越南将停止扩种咖啡,而更多地注重提高咖啡豆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