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环腺苷酸(cAMP,cyclic AMP)对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外源添加cAMP(10mmol/L)后,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率、微菌核数量、粗毒素分泌量以及致病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cAMP使向日葵大丽轮枝菌分生孢子的产孢量提高了55.45%;而在含有cAMP的水琼胶培养基上培养24h后,大丽轮枝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率降低了69%;在含有cAMP的PDA上培养25d后,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数量相比对照降低了46.8%;在含有cAMP的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15d后,大丽轮枝菌粗毒素的含量仅为0.156mg/mL,比对照培养液中毒素降低了35.27%。向日葵接种10mmol/L cAMP处理的大丽轮枝菌后,其病情指数为34.38,相比对照组降低了7.28%。因此,外源添加10mmol/L cAMP除了能够提高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的产孢量外,对其生长速率、分生孢子萌发率、微菌核形成的数量、粗毒素分泌量以及致病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微菌核形成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不同棉花品种,茎基针刺接种大丽轮枝菌中等毒力小种(SS—4)或强毒力小种(T—1)3日内,经室内培养,自棉茎端部维管束和叶柄组织分离到该病原菌.在所有供试的感耐,抗病品种温室培养的幼苗中均观察到大丽轮枝菌在棉茎中的这种传导。7—9日后叶部显现症状。自抗病品种SBSl 上分离到病原菌的频率低于自耐、感病陆地棉品种分离到的频率。在茎段上接种萌发单孢,抗病品种棉茎段比之感、耐病品种茎段能更强烈抑制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生长。在抗病品种茎干切段上,即使病菌能够生长,产生的微菌核也少,很晚。而感病品种切段上,菌丝生长旺盛,产生的微菌核也多。接种后不久,抗、感病品种棉茎端部和叶柄组织中大丽轮枝菌的存在,及抗、感病品种段上菌丝生长和微菌核形成的差异表明,这种抗性是一种被激活的寄主化学反应。这些结果与下一篇关于类倍半萜烯植保素的积累的论文中所报道的资料相一致。这种植保素可能是棉花抗黄萎病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
亚洲棉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棉属植株的组织离体培养难以得到活力旺盛的愈伤组织,而且愈伤组织在培养过程中容易发生老化和变褐色。有关细胞悬浮培养的报道更少。James等(1978)用克劳茨基棉的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经4~5次继代培养后死亡。本试验用亚洲棉红叶中棉品种131花药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为材料,成功地建立起细胞悬浮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柑桔细胞悬浮培养及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进仁  陈善春 《热带作物学报》1993,14(2):67-70,T000
取锦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试管实生苗下胚轴切段诱导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再以该愈伤组织制备悬浮细胞系。在附加KT(0.75mg/L)和2,4—D(0.5mg/L)的MS液体培养基中悬浮单细胞能正常分裂和生长,形成多细胞团和愈伤组织,在MT添加BA(1.5mg/L)和IAA(0.5mg/L)的固体培养基上能进一步诱导小芽并形成完整小植株。文中还探讨了建立悬浮培养细胞系的最适蔗糖浓度以及单细胞悬浮培养过程的细胞密度和培养液的pH值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是引起甘蔗梢腐病的主要病原真菌之一。利用苯胺蓝染色法,对轮枝镰刀菌分生孢子在甘蔗叶片上的侵染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发现在28℃保湿条件下,24 h分生孢子形成芽管,48 h芽管发育为菌丝,从气孔或毛状体侵入叶片,之后菌丝在气孔下腔细胞处及毛状体细胞内增殖,并缠绕在气孔及毛状体周围,然后进一步侵染周边细胞;72 h菌丝从气孔往外伸出,96 h受侵染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6.
结果1.接种棉株中大丽轮枝菌的分布。接种大丽轮枝菌中等菌力非落叶型小种SS-4的抗病品种SBSI 和感病品种岱15的棉株,经过连续培养,证明该小种在其茎干组织中的分布无差异(图2A)。两品种取自茎基的切段均于接种当天产生病菌,中部切段接种后24小时产生病菌,端部切段接种后48小时产生病菌。接种后第3天,两品种各重复茎段切面上均出现了大丽轮枝菌,但观察到茎段切面上的菌丝生长及产孢活动有些差异。接种后4—5天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感病品种岱15培养至第5或6天时产生  相似文献   

7.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利用胆木(Nauclea officinalis)种子无菌实生苗的茎段、叶片、叶柄等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悬浮细胞的培养。结果如下:(1)以WPM为基本培养基,获得愈伤组织高诱导率的激素种类及浓度为①0.5 mg/L 2,4-D、②0.5~1.5 mg/L IBA+(0.0,0.5 mg/L)6-BA,诱导率达到100%;(2)在外植体的差异上,茎段和叶片出现愈伤组织的时间较早、增殖系数最大,可达15倍;(3)在培养基1/2WPM+0.5 mg/L 2,4-D+30 g/L蔗糖中,继代周期为14~17 d,胆木细胞悬浮培养增殖率可达30.16%。  相似文献   

8.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自黑龙江、内蒙古东、西部、河北、陕西、宁夏、新疆向日葵黄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采集有典型症状的200多个病株进行病原物分离,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到120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其菌落表现黑色、白色及灰白色。显微镜下观察其营养菌丝透明、有分隔,呈轮状分枝;分生孢子卵圆或椭圆形、单细胞;大多产生黑色微菌核。提取DNA并进行ITS序列分析(ITS1/ITS4),证实该120个向日葵黄萎病菌株均为轮枝孢属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相似文献   

9.
花生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花2号无菌苗为材料,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佳条件进行探讨,并对悬浮细胞的生长特性进行检测,建立了花生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结果表明,叶片是诱导愈伤组织和进行悬浮培养的理想外植体,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 2.0mg/L+2,4-D 2.0mg/L,悬浮培养适宜培养基为MS+6-BA 2.0mg/L+2,4-D 2.0mg/L+KT 1.5mg/L。悬浮细胞生长呈"S"型曲线,培养12d达到最大生长量,最适继代周期为12d左右,在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培养液的pH和电导率变化则均为先下降再回升最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籼稻绿芽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再生成株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籼稻Hu-18绿芽为外植体,在N6附加2 mg/L 2,4-D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加20 d后转人AA 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继代培养45 d左右形成了分裂旺盛的胚性细胞悬浮系。即从绿芽诱导至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仅用了65 d左右。继代后前6 d,细胞干重几乎每2 d增加1倍,而培养液的渗透压及pH 值迅速下降。取继代后4 d的悬浮细胞游离原生质体,产率为8.74X106/g鲜重。纯化后的原生质体在KPR培养基中进行琼脂糖包埋培养,原生质体植扳率为12.0% 。将20 d后的小愈伤组织(0.1 mm)转入 N6附加0.5 mg/L 2,4- D、1 mg/ L BA、1 mg/L KT、0.3 mg/L ZT的培养基上增殖,待长成直径2~3 mm 左右时,用N6附加1 mg/L BA,1 mg/L KT,0.3 mg/L ZT的培养基进行分化培养, 5 d后同时出现芽根生长,最终再生成绿色植株,绿苗分化率为3.5株/10000个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11.
以石牌广藿香无菌苗幼嫩叶片为外植体,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和培养、筛选及细胞的液体培养,在含0.05 mg/L 2,4-D和0.5 mg/L KT的MS液体培养基中获得了分散性良好的悬浮细胞,建立了广藿香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研究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继代培养时间等因素对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05 mg/L2,4-D和0.5 mg/L KT能促进细胞的快速生长,而0.5~1.0 mg/L BA促进细胞的分化;以继代培养时间为15~18 d细胞进行接种,接种量8 g/100 mL时,悬浮细胞到达最大生长量,细胞鲜重最高达到511.2 g/L.  相似文献   

12.
以“红核子”、“东壁”、“十二月龙眼”等龙眼品种的胚性悬浮细胞为起始材料分离原生质体,采用液体浅层培养、包埋悬浮培养等方式,进行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钙包埋悬浮振荡培养(50r/min)是龙眼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的适宜培养方式,在含有多种生长调节剂的改良MS培养基(MP6)上,再生小克隆的形成频率可高达5%;采用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体胚诱导、成熟和萌发的优化方案,原生质体再生小克隆分化子叶形胚状体的频率达100%,萌发植株的频率一般大于45%。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黄萎病株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biae)侵染引致的维管束病害,田间黄萎病株叶片呈现类似西瓜皮的典型症状,茎秆木质部变成褐色。现蕾后田间陆续出现病株,开花期达到发病盛期。试验证明,病菌通过根部入侵,随后扩展侵染棉株各个部位。关于棉花黄萎病叶内病菌侵染维管束的程度李正理(1980)已作了报道。但病菌在  相似文献   

14.
向日葵枯萎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向日葵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调查来自不同地区2014-2015年田间向日葵枯萎病株(50份),经过柯赫氏法则鉴定,将分离获得的31株分离物鉴定为镰刀属下的7个不同的种,即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oides)、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芬芳镰刀菌(F.redolens)、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层出镰刀菌(F.proliferum)。以每个种随机选取的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轮枝镰刀菌BC012的生长速度最快,而砖红镰刀菌BC03生长速度最慢;产孢量以轮枝镰刀菌BC012最多,而木贼镰刀菌NMG1的产孢量最少。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除锐顶镰刀菌TBB212可在5℃低温下生长外,其余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30℃。所有供试的菌株在p H 4~11的培养条件下均可生长。不同种的镰刀菌株产毒能力的比较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BC102的产毒能力最强,粗毒素含量为0.651 mg/m L;砖红镰刀菌BC03的产毒能力最弱,粗毒素含量仅为0.075 6mg/m L。不同种的镰刀菌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接种21d后,轮枝镰刀BC012、芬芳镰刀菌WLJ1和锐顶镰刀菌TBB212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5.0、55.0、55.0,症状表现为侵染快、发病早、病叶边缘变黄变褐且叶面上出现斑驳状病斑;木贼镰刀菌NMG1、层出镰刀菌T5、尖孢镰刀菌BC102和砖红镰刀菌BC03病情指数在30.0至40.0;症状表现为发病较晚,病叶少且症状轻。而对照菌株向日葵黄萎病菌株大丽轮枝菌的病情指数仅为25.0。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口服甲基睾丸酮(MT)诱导马拉瓜丽体鱼(Cichlasoma managuense)雄性化效应与鱼苗规格、剂量和处理时间的关系,并讨论了MT对马拉瓜丽体鱼的生长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T诱导1.2 cm以下鱼苗可获得较高的雄性率;鱼苗的雄性率随着MT含量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而提高,投喂剂量为40 mg/kg的饲料30 d、50 mg/kg的饲料20 d以上,或者60 mg/kg的饲料10 d以上,鱼苗的雄性率均可达到90%以上;MT能提高马拉瓜丽体鱼的生长率,而与成活率没有直接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83年10月从3日龄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栽培品种C312,RQSX-1-1,C3110,P784,1303,T25和T169幼苗下胚轴产生的6~8周愈伤组织发现含有球状到心形早期胚,以与陆地棉胚珠的胚显微镜观察比较为准。愈伤组织放入液体培养基,其中T25和C3112形成胚胎发生的细胞悬浮体。C312选择为胚发育成成熟植株的典型体系。愈伤组织是从MS 盐类附加100mg/l 肌醇,10mg/l 盐酸硫胺素,1mg/l 菸酸,1mg/l 吡哆醇,30g/l 蔗糖,0.1mg/l 2,4-D 和0.1mg/l 激动素,或0.5mg/l 激动素。装有50ml液体培养基的欧氏三角瓶,接种约0.5g 愈伤组织,旋转振荡120rpm°,培养体经纱布过滤保持,取部分残留物培养在基础培养基上。含有单细胞和小细胞团(10~20细胞)的滤过物,转移到装有基础培养基的瓶内,基础培养基不加荷尔蒙,加谷酰胺,供发育  相似文献   

17.
以甘蔗近缘属植物斑茅的幼嫩叶片为材料,研究MS、SH、B5三种基本培养基和不同激素(2,4-D、NAA、6-BA)配比对斑茅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的影响,并筛选出斑茅细胞高频再生体系的最优培养基配方。研究结果表明,斑茅幼嫩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MS+2,4-D 3.0 mg/L+6-BA 0.4 mg/L为最适,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以MS+2,4-D 3.0 mg/L为最适。在此条件下诱导的愈伤组织质地疏松,具有较强的分化能力。目的是建立斑茅组织培养的高频再生体系,为斑茅材料的细胞悬浮培养、染色体加倍和细胞融合等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对螺旋粉虱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最佳发酵基质筛选的基础上,研究几个因素对固体发酵产孢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分析法和正交设计(L943)进行组合基质筛选。结果表明,单因子分析法筛选出花生饼单一基质和花生饼+小米+磷酸盐组合基质为最佳发酵基质,选取花生饼、小米、磷酸盐和稻壳作为4个组分因子;正交设计优化组合筛选出产孢量最高的组合为2号配方,分生孢子产量达2.96×1010个/g,该菌固态发酵最适温度为30℃,发酵适宜时间为14 d,增长光照处理时间对蜡蚧轮枝菌产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正交2号配方固体发酵基质用量最少,且固体发酵成本低,为蜡蚧轮枝菌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给温室生长的海岛棉和陆地棉4个代表品种茎部接种大丽轮枝菌中等毒力小种 SS-4和强毒力小种 T-1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后第3天,受侵的耐病品种爱 SJC-1维管束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抗菌物质,这些物质可完全抑制 SS-4小种的菌丝生长。所有接种棉株维管束组织中数日间同时积累有4种倍半类萜烯:脱氧半棉酚(DHG)、半棉酚(HG)、脱氧甲氧基半棉酚(DMHG)和甲氧基半棉酚(MHG)。在损伤未接种棉株中柱组织中未检查到倍半类萜烯或抗菌活性。接种后不久和接种数日后,高抗棉花品种(SBSI)维管束组织中甲氧基倍半类萜烯(DMHG 和 MHG)活性最高,高感棉花品种(70-110)中的活性最低。两个爱字棉品种中两种甲氧基倍半类萜烯的活性水平居中,该两品种只耐中等毒力的致病类型病菌。高抗棉花品种中 HG 和 DHG 的积累几乎总是低于其他供试棉花品种。用 SS-4小种接种诱导的倍半类萜烯的总量略高于用 T-1小种接种的诱导总量。棉花抗黄萎病水平与受侵维管束组织产生的甲氧基倍半类萜烯的生成量成正相关。这些结果还认为,T-1小种引起严重症状可能是由于它能够克服这些抗菌物质的毒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形状不同的大豆悬浮培养细胞分成三种类型;园形和椭园形(A类)稍长形(B类)和长形细胞(C类)。A类细胞分生能力强,经多次分裂形成多细胞团;C类细胞多数为老化细胞,能分裂但不能形成细胞团;B类细胞在悬浮细胞中含量很少,大部分能分裂形成细胞团。在用悬浮培养细胞游离原生质体的过程中,A类细胞几乎全能游离出原生质体,B类细胞大部分能游离出原生质体,C类细胞几乎不能游离出原生质体。因此,在游离悬浮培养细胞时,在原生质体中含有少量未去壁的C类细胞和极少数B类细胞可不必用其它的方法分离出去,因为C类细胞不能形成细胞团,那么经培养形成的愈伤组织和分化再生的完整植株可能几乎都是由原生质体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