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9 毫秒
1.
坡耕地蓄水保土耕作法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沟垄耕作法与平作、垄作与堆作、间作与单作对比试验,表明坡耕地实行垄作与间作耕作技术后,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土增产效益。然而目前该县仍有30万亩坡地,因此建议在未进行坡改梯之前,应积极推广沟垄与间作蓄水保土耕作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格网式垄作及其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格网式垄作是群众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的一种保土耕作方法,与横坡垄作相比较,可减少坡地径流63%~67%,减少土壤冲刷68%~73%,增产4.0%~7.7%。该法主要适用于沙土、壤土等入渗性能较好的土壤。  相似文献   

3.
坡耕地蓄水保土耕作技术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土丘陵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以利于蓄水、保土、培肥地力,提高单产,退耕陡坡,还林还草,促使农业生态系统逐渐向良性循环转变。为此,在大面积推广水平沟种植的基础上,进行了覆盖、留茬倒垄、沟内加土挡,坡地草田带状间作轮种、粮草灌宽带间作、川平地覆膜间作套种、深耕密植等水保耕作技术措施的试验研究,并对各种技术措施的蓄水、挡泥、培肥地力、增产增收效益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丰产沟覆盖效应及其最佳覆盖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丰产沟耕作法(亦称蓄水聚肥保土耕作法),把土地优化组合成“种植沟”和“生土垄’两大部分,彻底改造了土体构型,较好地改善了土壤环境:一能使地面环境相对稳定,地积温提高;二能较好地发挥雨养农业的优势;三能使上下土层中水、肥、气、热得以协调运转,加之作物良种良法的配合,就能使耕作与栽培、地下与地上、用地与养地有机地结合于一体,不仅改善了土壤肥力水平,而且提高了光能与气热的利用率,因而增产效果较为显著。一般增产30%~80%,严重干旱年份和瘠薄耕地增产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5.
垄作区田在黑龙江省坡耕地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黑龙江省坡耕地沟垄耕作在保持水土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天然降雨和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改垄作为垄作区田的有关技术及垄作区田的蓄水保土及其增产效益。结果表明,在传统垄作基础上,利用L=165.49θ-0.47确定的最佳土间距值修筑垄作区田,可使垄向坡度在5°以下的坡耕地承受10年一遇、历时30分的特征降雨量37mm;与传统的垄作相比,垄作区田可减少径流量36%以上、减少冲刷量65%以上,农作物平均增产17%左右。改垄作为垄作区出投资少,效益显著,方法简便,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该文介绍了两种田间集雨措施(渐进式等高梯田和坡地等高沟垄种植)的集雨增墒效应和增产作用。试验表明:在小雨、中雨、大雨和长期少雨的条件下,两种措施下的土壤水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但如果一场大雨之后接着又来一场大雨,则两种措施的集雨增墒效果就不太明显了。这两种措施的增产作用也很大:渐进式等高梯田可增产19.4%~25.5%,坡地等高沟垄种植可增产34.1%~51.7%。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探明青海主要枸杞产区不同耕作措施下灰棕漠土的理化特性,科学评价干旱区土壤综合肥力并提高枸杞产区的生态及经济效益。以青海主要枸杞产区不同耕作措施下的枸杞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平作露地种植为对照,研究了沟垄种植和覆膜处理对灰棕漠土的土壤颗粒组成及土壤养分的影响,采用改进的Nemerow综合指数法分析了土壤肥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含沙量较高,砂粒含量为61.44%~85.59%。改善作用最好的红枸杞沟垄覆膜处理相比于对照处理土壤砂粒含量减少了39.31%。(2)研究区土壤呈现出pH值偏高,钾素正常,有机质、氮素、磷素缺乏的现状。从垂直方向来看,土壤各养分指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耕作措施之间表现为,除速效磷和pH值外,其余养分指标红枸杞沟垄覆膜处理均高于其他处理,沟垄覆膜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土壤养分指标变异系数为4.27%~50.81%,其中pH值的变异系数最小,速效氮最大,且速效养分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对应的全量养分的变异系数。(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值排序为:沟垄覆膜措施平作覆膜措施沟垄露地措施平作露地处理。在试验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下,覆膜措施相比于露地种植的提升效果优于沟垄措施相比于平地种植的提升效果。其中沟垄覆膜处理相比于对照处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提高了43.33%。因此,在青海主要枸杞产区,沟垄覆膜种植相较于其他耕作措施,不仅具有减弱侵蚀的作用,而且更有利于土壤保土保肥,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1997~ 1999年在四川省中江县旱坡耕地实施以“目”字型种植法为核心的保土抗旱高产技术配套模式 ,玉米连续 3年获得高产。试验结果表明 :该模式具有集雨蓄水抗旱、拦洪保土及地膜保水增温等综合增产效益。集雨蓄水抗旱对玉米增产的贡献为 12 %~ 19% ,地膜保水增温效应的贡献为 15 %以上 ,高低秆作物带状间套和平衡施肥等配套技术对增产也有显著贡献。“目”字型种植可使旱坡地减少地表径流 78%和泥土流失量 80 %。  相似文献   

9.
成垄压实耕作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佘冬立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2007,21(5):110-113,141
利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垄沟(自然垄沟、盖膜垄沟、成垄压实)耕作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和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垄沟耕作改变了农田微地形,利用垄上降雨顺垄流人沟中,从而拦蓄部分径流,相对增加了沟中土壤蓄水,有利于水分向下运移。相对于自然垄沟,膜垄的集雨效果明显,沟中土壤平均含水量显著高于垄中,20~100cm土层范围内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2.7%和9.1%;成垄压实土壤水分在剖面分布状况与盖膜垄沟的水分分布相似,水分向沟内集中,沟中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同一土层深度处垄中土壤含水量,且与盖膜垄沟处理下沟中土壤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在集水和聚水方面表现出和膜垄的相似性。因此,在以集雨农业为主的半干旱地区,成垄压实可以替代盖膜垄沟,有效地富集和储存雨水资源于沟中,供作物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径流泥沙与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南方红壤坡地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蓄水保土和固碳减排效应,通过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5a的定位观测资料,对3种耕作措施(横坡间作,纵坡间作和果园清耕)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及土壤碳库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与裸露对照相比,3种耕作措施均具有一定的蓄水减流和保土减沙效应,其减流率在21.16%~75.32%,减沙率在38.08%~80.57%,红壤坡地不同耕作措施的蓄水保土效应从优至劣排序为:横坡间作〉纵坡间作〉果园清耕;(2)与裸露对照相比,3种耕作措施均具有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增加土壤碳库的作用,其表层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加幅度为37.24%~66.34%,土壤碳储量增加幅度为35.23%~55.34%,红壤坡地各项耕作措施实施5a后的表层土壤碳库指数和土壤碳储量大小排序均为:纵坡间作〉横坡间作〉果园清耕;(3)间作措施的蓄水保土和固碳减排效益优于清耕措施,适宜在红壤坡地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为改造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坡地中低产田,延安市宝塔区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一种新型的保土农业种植模式——大垄沟耕作法.该模式是在山坡地表面用山地步犁及单铧犁,沿等高线开沟,形成大垄大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大垄沟耕作法有五大优越性:(1)保水,保土,保肥;(2)通风,透光,利于密植;(3)抗旱,抗寒,防涝;(4)便于操作管理;(5)增产效益显著.据测算,山坡地大垄沟种植玉米、马铃薯、豆子、谷子每公顷分别比平种增产1725、15870、970和2175kg,其增幅分别为35.9%、80.5%和77.5%.  相似文献   

12.
红壤坡地坡改梯水土保持效应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应用江西典型红壤坡地梯田与坡耕地小区的观测资料,对坡改梯的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坡耕地改梯田后蓄水保土效益显著提高,蓄水效益高达67.6%,保土效益达85.0%以上;梯壁植草能大大提高梯田的蓄水保土效益,采取前埂后沟+梯壁植草方式的水平梯田与梯壁不植草的对照水平梯田比较,其蓄水效益达59.7%,保土效益达98.2%,适宜在南方红壤坡地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等高垄作垄沟的水土流失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紫色土地区等高垄作法耕作中垄和沟的侵蚀特点,结果表明,等高垄作法在无覆盖时,相对于平板耕作法有保水作用,而无防蚀效果;  相似文献   

14.
宁南半干旱地区谷子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内集水的微集水种植方式,以期改善土壤供水能力和降水空间分配,增加局部水分供给,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1997-1998年试验结果表明,谷子耗水量增加92.2%-199.3%,产量平均提高68.6%-98.1%,水分利用率平均达到7.75-12.65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  相似文献   

15.
垄作免耕对稻田垄埂土壤有机碳累积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托稻田免耕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垄作免耕对稻田垄埂土壤有机碳累积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主要涉及常规平作(中稻-冬水田,简称中稻)、常规平作(中稻-油菜,简称稻油)、垄作免耕(中稻)和垄作免耕(稻油)等4个耕作处理。针对垄作对田面微地形的影响,将垄作小区中所有垄埂当成一个整体,统计其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指标,再与平作处理中同体积或同质量的表土层(对比土层)作比较。结果表明,在对比土层和小区垄埂体积相同时,垄作免耕(稻油)的垄埂土壤有机碳密度要显著高于2个常规平作处理中对比土层和垄作免耕(中稻)的垄埂(p0.05);在对比土层与小区垄埂质量相同时,各耕作处理的垄埂或对比土层中单位质量土壤的固碳量依次为:垄作免耕(稻油)常规平作(中稻)垄作免耕(中稻)常规平作(稻油),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针对垄埂和对比土层而言,垄作免耕(稻油)的土壤有机碳累积效应要优于垄作免耕(中稻)和常规平作处理。与传统的常规平作相比,垄作免耕的水稻增产效应明显,虽然其会导致油菜减产,但不影响水旱两季作物的经济总产出。总体而言,垄作免耕(稻油)是一种能兼顾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稻田保护性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业耕作措施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坡耕地由于人为耕作管理作用,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影响着坡面地表径流和产沙。在室内人工降雨试验基础上,分析了坡面耕作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等高耕作蓄水效益为70.56%~10.07%,平均值为51.58%,保土效益为76.60%~21.66%,平均值37.73%。同时分析了坡度和雨强对坡面耕作措施蓄水保土效益的影响,以期服务于坡耕地治理。  相似文献   

17.
黑土坡耕地几种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流失是制约我国北方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保护性耕作措施的蓄水保土效应,对北方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田间试验对几种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土壤储水量、水分平衡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综合评价了几种耕作措施的蓄水保土功效。结果表明:横坡免耕、横坡种植、深松区田、垄向区田、深松、免耕储水量分别为常规耕作的112.6%,110.8%,107.0%,104.9%,103.8%,102.5%。横坡耕作和垄向区田能够有效减少坡面径流和土壤侵蚀,起到蓄水保土的作用,并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的土壤水分环境。  相似文献   

18.
农业耕作措施蓄水保土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淳化县泥河沟流域 ,以常规耕作的直线坡为对照 ,对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的蓄水保土情况进行了人工降雨试验 ,结果表明 ,各种耕作措施均可提高土壤稳定入渗率、延长产流时间、降低坡面径流流速及减少坡面产流量、降低侵蚀模数等 ,其中等高耕作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全面考核稻田养鱼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学术价值以及稻田养鱼的水稻栽培法。1987年由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赞助,我们进行了稻田养鱼灭蚊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试验分别在广西农学院实验农场(10多亩稻田)和全州县(1000多亩示范田)进行。试验采取“垄稻沟鱼”稻田养鱼法,垄稻、沟鱼面积分别占80%和20%。两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田放养鲤鱼、罗非鱼和草鱼后,形成了良好的稻鱼共生的农业生态系统,使稻田的结构和功能都达  相似文献   

20.
豫南大别山区栽培茶树历史悠久,茶农在茶园管理和茶叶生产上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栽培技术。但是,随着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加之管理粗放和掠夺式经营,致使一些茶园形成“未老先衰”,经济效益下降。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自1987年开展了坡地茶园蓄水保土增产技术与效益试验研究。该项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1.间作绿肥生物护坎保土技术;2.多条密植更新改造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坡地茶园采取多条密植更新改造技术和间作绿肥护坎保土技术措施,均取得了显著的水土保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