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7篇
综合类   5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色土退化旱地的肥力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朱波  陈实  游祥  彭奎  张先婉 《土壤学报》2002,39(5):743-749
常规耕作的水土流失造成紫色土坡耕地土层浅薄化、土壤养分贫瘠化、土壤干旱化及土壤结构劣化等土壤肥力退化问题。 1 984~ 1 996年长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聚土免耕通过垄沟网状结构可保持水土 ,其多年平均径流与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 65 7.7m3hm- 2 和5 30 .0tkm- 2 ,而常规耕作的相应值分别为 1 75 4 .0m3hm- 2 和 31 2 2 .0tkm- 2 ,通过聚土与改土结合 ,聚土免耕活土层厚度平均增加 1 1 .8cm ,聚土免耕耕作技术还通过垄沟强化培肥降低土壤容重 ,增加土壤有机质及N、P、K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恢复土壤肥力。聚土免耕作物产量比平作高 1 5 %~ 30 %。 1 996~ 1 998年秸秆覆盖实验结果表明 ,秸秆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改善并维持土壤结构。聚土免耕与秸秆覆盖结合有利于土壤养分活化、土壤结构形成与维护 ,是紫色土退化旱地肥力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紫色土表层和聚土分层施氮的肥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应伟  陈实  张先婉 《土壤》1996,28(4):208-209
氮肥深施是提高氮肥肥效的一项有效措施,深施深度因作物种类、氮肥品种、土壤、降雨、耕作管理等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3.
当前南方丘陵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管理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4.
旱地聚土免耕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科学院四川盐亭生态实难丫聚土免耕定位试验点土壤为材料,研究了其策生物区系、数量及2特点,结果表明,聚土免耕耕作法0~50cm土层微生物总数、主要生理类群的数量较常规耕作法增加:15~35cm土层微生物数量最高,聚土免耕土壤微生物分布规律为:中层(15~35cm)〉表层(0~15cm)〉底层(35~50cm)。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为坡坎资源的开发利用寻求理论和实践依据,从形成地理过程、数量结构与分布、开发利用等方面探讨了川中丘陵区不同地层的坡坎特征  相似文献   
6.
川中丘陵区坡坎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中丘陵区坡坎资源数量可观,总计面积51-23 万hm2 ,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具有显著的固土护埂、改良土壤、促进产品多样化及增加农业收入等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小麦生长期不同土层施肥的农田氮素平衡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川中丘陵地区紫色土垄作表施(垄面下1~2cm土层处施肥)、垄作中施(垄面下25cm土层处施肥)、垄作底施(垄面下45cm土层处施肥)和平作表施(常规耕作的1~2cm土层处施肥)对小麦-土壤生态系统中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期不同处理向土壤中增加了氮素103.14~133.62kg/ha,土壤中的氮素增加量差异表现为平作表施<垄作底施<垄作中施<垄作表施,其变化趋势与小麦产量和吸氮量相反.  相似文献   
8.
9.
N肥深施深度对小麦吸收利用N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15N示踪技术,在川中紫色土上进行了聚土的表层施肥(施肥深度1-2cm)、中层施肥(深施25cm)、底层施肥(深施45cm)和平作表层施肥不同处理小麦吸N特性等的研究。结果表明:N肥利用率是“平+表施”〉“聚+底施”〉“聚+中施”〉“聚+表施”,处理间N肥利用率最高是23.78%,小麦一生有38.7-44.1%的N来自肥料。小麦拔节以前无论是聚土还是平作,其表层施肥地上部分NDFF值极显  相似文献   
10.
等高垄作垄沟的水土流失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紫色土地区等高垄作法耕作中垄和沟的侵蚀特点,结果表明,等高垄作法在无覆盖时,相对于平板耕作法有保水作用,而无防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