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乙草胺玉米苗后除草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乙草胺玉米苗后化学除草对玉米的安全性及除草效果,进行了乙草胺玉米及杂草不同生育期苗后除草试验。结果初步表明,玉米4叶1心期以前喷施50%乙草胺乳油1500ml/hm2和50 4%高渗乙草胺乳油1500ml/hm2对玉米安全,玉米2叶1心期,马唐3叶1心期,反枝苋4叶期前施药,对杂草具有较好的防除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天达2116(TD2116)对玉米乙草胺药害的缓解作用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TD2116对玉米乙草胺药害有着良好的缓解作用,以TD2116与恶霉灵混用进行叶面喷雾对乙草胺药害的缓解效果最好,施药后21 d的株高比、叶长比及叶宽比分别达到了92.04%,93.59%及88.29%,显著好于其他处理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TD2116可以缓解乙草胺对玉米的药害,可以在玉米生产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陈丽华  白玉 《新农业》2006,(2):44-44
205年海城市八里镇农民赵丰军种植8亩玉米,品种是K101和华单208。在错过苗前封地除草的情况下,他采取了苗后3~4叶期用阿特拉津、乙草胺和2,4-D丁酯进行除草。用药后,在6月22日植株高1米左右、10~12片叶准备追肥时发现玉米出现药害。他立即拔病株来我处咨询。此时植株受害症状  相似文献   

4.
乙草胺玉米苗后除草技术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乙草胺玉米苗后化学除草对玉米的安全性及除草效果,进行了乙草胺玉米苗后不同生育期除草试验。结果初步表明玉米播后苗前和玉米4叶1芯期以前喷施50%乙草胺乳油1500、2250、3000ml/hm^2对玉米均有轻微的灼烧状接触性药害,但未发现玉米有抑制生长、畸形或黄化等其它药害现象,且不影响后期新生叶片。比空白对照增产2.84%~10.35%,比人工除草减产4.79%~10.70%。玉米2叶1芯期,马唐3叶1芯,反枝苋4叶期前施药,对杂草具有较好的防除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垦玉6号玉米为指示材料,以乙草胺为试验除草剂,采用水培法研究了用除草剂解毒剂进行浸种处理后使玉米免受乙草胺药害的情况。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的解毒剂浸种处理后,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乙草胺对玉米幼苗的药害;当解毒剂浸种浓度为8mg·kg-1时保护效果达到最好,在乙草胺浓度为20mg·kg-1时,对玉米根长的保护率达20.4%,根鲜重的保护率达23.9%,对芽长的保护率达40.2%,芽鲜重的保护率达36.6%。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乙草胺在油菜植株、籽、籽壳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油菜植株、籽、籽壳样品用二氯甲烷提取,土壤用甲醇提取,经弗罗里硅土净化,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乙草胺的添加量在0.005~1.0mg/kg水平下,乙草胺在土壤、油菜植株、籽、籽壳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3%~96.5%、86.9%~90.3%、83.3%~89.7%、87.9%~90.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9%~5.0%、3.9%~9.5%、6.6%~14.3%、6.4%~11.1%,乙草胺的最小检出量(LOD)为5×10-12g,油菜植株、籽及籽壳中的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1mg/kg,土壤中的LOQ为0.005mg/kg。乙草胺在福建莆田和湖南长沙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5、5.2天,在油菜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7、2.3天,油菜收获时(距施药60天),油菜田土壤、植株和油菜籽及壳中均未检测出乙草胺残留。  相似文献   

7.
李开松  许志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892-3892,3906
介绍普乐宝在玉米中的残留量分析方法及残留试验结果.样品用石油醚-丙酮提取,提取液经氧化铝层析柱净化,再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该方法的添加回收率为84.6%~95.9%,最小检出量为8.2×10-12g,在样品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01mg/kg.普乐宝在玉米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20 d、4~7 d.在玉米播后苗前,分别用2个施药浓度处理1次,玉米中未检出农药(残留量低于0.001mg/kg).  相似文献   

8.
玉米中乙草胺和莠去津残留量GC-MS/MS分析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分析玉米中乙草胺、莠去津的残留量,建立试样用乙酸乙酯-石油醚(1∶1,V/V)提取、弗罗里硅土柱净化、正己烷定容后,通过GC-MS/MS(EI源)测定,采用面积外标法定量检测。结果表明,乙草胺平均回收率为75.1%~87.3%,相对标准偏差为1.7%~8.5%;莠去津平均回收率为73.5%~80.5%,相对标准偏差为1.9%~5.6%;方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2种土壤处理除草剂乙草胺和莠去津对玉米的安全性.[方法]采用盆栽法,以不同剂量的乙草胺、莠去津在玉米播后苗前土壤表面喷雾处理,研究其对玉米的影响.[结果]乙草胺在推荐剂量的0.5 ~6.0倍用量下对玉米出苗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抑制玉米株高和鲜重;莠去津在推荐剂量的0.5 ~6.0倍用量下对玉米出苗率、株高、鲜重均无显著影响.[结论]播后苗前土壤表面喷雾处理,乙草胺对玉米安全性较差,莠去津对玉米安全.  相似文献   

10.
乙草胺在用药量过大或施药后如遇强降雨很容易造成玉米药害,造成减产。为减轻或降低乙草胺造成药害后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在室内用0.1%芸苔素内酯和叶面王肥料混用进行缓解乙草胺对玉米药害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中,不同的处理用药后对乙草胺药害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中以叶面肥200g/667m2+0.1%芸苔素内酯0.01mg/kg缓解效果最好,11d后,株高比,根长比,鲜重比,分别为65.84%,70.38%,71.43%,远远好于药剂对照的值36.42%,30.16%,40.90%,死亡率为18%,低于药剂对照的死亡率38%。  相似文献   

11.
乙草胺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酰胺类除草剂乙草胺在土壤和玉米中残留及其在土壤中降解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用丙酮提取样品后,蒸发至干,用50%乙酸-石油醚定容,过弗罗里硅土柱,用25mL50%乙醚-石油醚淋洗,蒸发至干,用甲苯定容,用GC-ECD进行定量.添加浓度在0.05~5.0mg/L时,平均回收率在94%,变异系数小于8%.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分析成本低、低毒等优点,乙草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t_(1/2)=15.58~16.50d.  相似文献   

12.
用乙醇和氯仿从骆驼蓬生长期的地上部分,提取出的醇溶物,脂溶物及水溶物,分别对小麦、玉米进行浸泡处理后,以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的植物生长量为指标,测定各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结果是:凡经处理的作物种子,其幼苗的生长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小麦的生长率是醇溶物和水溶物处理最为显著,前者可使根系的生长率达91.03%,叶片达23.02%。后者可使根系生长率达68.99%,叶片达17.04%;而玉米的生长率是脂溶物和醇溶物处理最为显著,前者根系的生长率达35.36%,叶片达28.48%,后者根系达27.94%,叶片达30.88%。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是与处理液的化学性质,浓度以及萌发的时间相关,醇溶物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比水溶物和脂溶物强;低浓度的脂溶物和水溶物对种子萌发不显示抑制作用,高浓度的各提取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随萌发时间的延长即不再表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闯  侯志广  刘建国  赵晓峰  逯忠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29-13430,13433
[目的]研究乙氧氟草醚、二甲戊乐灵和乙草胺在大蒜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过丙酮和水混合溶液提取后,用中性氧化铝和活性炭净化,气相色谱测定。[结果]乙氧氟草醚、二甲戊乐灵、乙草胺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3.0×10-12、2.0×10-12和1.5×10-12 g,最低检测质量分数分别为6×10-4、4×10-4和3×10-4 mg/kg。乙草胺在土壤、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3.9%~118.1%、87.6%~117.6%,变异系数分别为5.4%~14.3%、1.6%~9.0%,乙氧氟草醚在土壤、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4%~109.3%、75.7%~117.2%,变异系数分别为2.5%~5.4%、2.7%~13.2%,二甲戊乐灵在土壤、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8.9%~106.8%8、0.7%~118.9%,变异系数分别为2.8%~5.9%4、.7%~15.8%。[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前处理重复性好,速度快,可用于大蒜实际样品的日常检测。  相似文献   

14.
摘要:采用盆钵试验来探究Sphingomonas sp.DC-6对玉米乙草胺药害的修复功能。结果显示,菌株DC-6具备高效降解乙草胺的能力,仅在48 h就能完全降解50 mg/L乙草胺。当玉米种植于乙草胺含量不低于1.0 mg/kg干土的土壤中,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和叶片卷曲畸形,而当接入DC-6后,玉米植株前期虽生长迟缓,但叶片无畸形,后期生长情况与未受药害的处理组相近。将菌株DC-6接种到含1.0 mg/kg乙草胺土壤中,第3 d时乙草胺降解率为57.14%,而第15 d时降解率达到89.29%。本文通过qPCR技术进一步探究DC-6菌株定殖于玉米根际土的情况,总体上,接入根际土后的菌株DC-6数量呈下降趋势,并且前9 d下降速率较快,之后下降幅度明显降低。加药加降解菌组与只加降解菌的处理组相比下降幅度较小,且在第15 d时DC-6的菌落数平均为245 cfu/g,表明DC-6可有效在玉米根际定殖2周左右。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乙草胺在油菜植株、籽、籽壳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油菜植株、籽、籽壳样品用二氯甲烷提取,土壤用甲醇提取,经弗罗里硅土净化,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乙草胺的添加量在0.005~1.0mg/kg水平下,乙草胺在土壤、油菜植株、籽、籽壳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3%~96.5%、86.9%~90.3%、83.3%~89.7%、87.9%~90.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9%~5.0%、3.9%一9.5%、6.6%~14.3%、6.4%~11.1%,乙草胺的最小检出量(LOD)为5×10-7g,油菜植株、籽及籽壳中的最低检测浓度(LOQ)为O.01mg/kg,土壤中的LOQ为0.005mg/kg。乙草胺在福建莆田和湖南长沙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5、5.2天,在油菜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7、2.3天,油菜收获时(距施药60天),油菜田土壤、植株和油菜籽及壳中均未检测出乙草胺残留。  相似文献   

16.
杨小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22-4823
[目的]了解市售小麦和玉米中矮壮素的残留现状。[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小麦和玉米中的矮壮素的方法,并对产自4个不同省份的玉米和小麦样品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小麦和玉米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小麦中矮壮素添加浓度分别为0.5~10.0 mg/kg时,平均回收率达96%~103%,变异系数为2.6%~4.3%,玉米中矮壮素添加浓度为0.5~10.0 mg/kg时,平均回收率达92%~98%,变异系数为2.0%~3.7%,最低检出浓度(LOQ)为0.01 mg/kg,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均符合农药残留的分析要求;所测4个省份玉米和小麦样品中矮壮素的残留量水平均低于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0.01mg/kg)。[结论]为市场小麦和玉米中矮壮素残留监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玉米种子活力等级分类方法耗时长、环境要求严格、对种子产生损伤等问题,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结合SVM算法,建立了快速、无损、高效的玉米种子活力等级分类方法。首先采用人工老化的方法将1 200粒玉米种子分组分别老化0 h,72 h,144 h。利用不同老化时间玉米种子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通过红外热成像仪采集温度胁迫后自然冷却的玉米种子红外热像图,提取温度值作为特征。随后对玉米种子进行标准萌发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将玉米种子分为高活力,中活力和低活力3个活力等级。将温度值作为特征,活力等级作为标签分别建立K最近邻(KNN)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并进行训练,以模型分类准确率和训练时间作为评价指标,确定较佳模型,最终通过网格搜索对选择的模型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结合支持向量机(SVM)建立的模型,训练集准确率达到了92.4%,测试集准确率为91%,训练用时0.12s。该模型经过优化后训练集准确率达到了97.1%,测试集准确率达到了96.5%。  相似文献   

18.
【目的】引入机器视觉技术引导激光切割玉米种子,实现玉米育种行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采样的自动化。【方法】设计基于视觉的玉米粒形质量检测和姿态识别系统,提出玉米粒形质量检测和姿态识别算法:首先,根据提取的玉米粒形特征参数,剔除粒形尺寸不合格的玉米种子,然后,计算合格玉米种子的姿态,以便姿态调整装置将种子调整到理想切割姿态。【结果】算法处理时间约0.6 s,姿态角平均绝对误差2.00°,满足使用的精度要求。【结论】该方法有助于实现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激光自动切割采样。  相似文献   

19.
48%乙草胺水乳剂对夏玉米田杂草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药剂浓度为300 mL/667 m2时,施用48%乙草胺水乳剂(供试药剂),杂草株数几乎为0,施用50%乙草胺乳油(对照药剂),防治效果不如供试药剂;2)48%乙草胺水乳剂对双子叶杂草的防治效果优于单子叶杂草,对照药剂在此方面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