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借鉴物理学的脱钩理论,采用1994—2013年广东省相关数据研究了经济增长与耕地占用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1)广东省及4个区域非农经济增长与建设耕地占用之间的脱钩关系基本由建设占用耕地变化量来决定。(2)广东省及4个区域非农经济增长与建设耕地占用总体呈现"理想—畸形"的波浪形周期变化。(3)东翼、西翼、北部山区非农经济增长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呈现"畸形"的概率更大。(4)脱钩机理分析表明,资本、劳动力、技术已逐渐成为拉动广东省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广东省经济增长对耕地依赖程度逐渐减弱,保耕地红线和保经济增长不矛盾不冲突。最后基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疆非农建设用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荒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其被大量开发的同时耕地又不断被占用,耕地总量并未增大,因此,新疆非农建设用地的控制不可小视。回顾了新疆各类非农建设用地的发展概况,客观分析了非农建设用地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层剥离与再利用技术研究的研究进展,建立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层剥离与再利用技术体系,为我国耕层剥离与再利用技术的顺利推进提供支撑与示范。  相似文献   

4.
为严格补充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从2009年起,除国家重大工程可以暂缓外,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将全面实行“先补后占”。  相似文献   

5.
李燕  王占岐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15-5016
耕地转用是耕地减少的主要途径,它表现为非农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3种形式。这种问题的产生受到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的驱动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严格控制耕地转用的法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耕地数量变化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保定市区域范围的耕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了影响该市耕地数量减变化的各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是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土地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耕地减少趋势,是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同志指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实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田凤山同志认为:我国未来5年耕地保护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用地得到有效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实现,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1.3亿hm2。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中国要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只能立足于自力更生,靠中国的地养活中国人。今后5~10年是中国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也是用地需求持续增长的时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等,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按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今后10年,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平均每年只有12.7万hm2左右,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为实现耕地保护目标,中国必须始终坚持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要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为经济建设提供用地保障;依法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实行鼓励挖掘建设用地潜力的政策。 (本刊辑)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活动关系密切。耕地作为土地的精华,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规律性。通过分析我国经济成熟区、经济成长区和经济欠发达区经济差异特征的基础上,以1999年~2002年耕地面积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相对指标(耕地减少率、耕地非农化率)和绝对指标(耕地建设占用总量和人均占用量)考察耕地减少状况,然后将各经济区域与耕地减少状况进行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减少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不显著,而耕地非农化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经济成熟区的耕地非农化率最高;耕地建设占用总量和人均占用量也表现出经济成熟区>经济成长区>经济欠发达区的特点。耕地建设占用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向变化趋势。建立土地优化配置机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代换是实现耕地非农化库兹涅茨曲线转化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针对当前中国学者对耕地数量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重庆市荣昌县1996—2004年耕地数量变化为例作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04年全县耕地数量减少较快,平均每年净减少率为0.99%;(2)耕地变化区域性差异明显,且耕地相对减少较快的乡镇并不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3)生态退耕是全县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建设占用耕地并不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4)当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不大,而累计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且建设占用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于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相似文献   

10.
临川区建设占用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临川区2006~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评价成果构建了脱钩模型并分析其脱钩状态及原因。结果表明:临川区建设占用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脱钩关系并不稳定,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耕地保护压力较大。鉴于此,建议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进一步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区域分工。  相似文献   

11.
淮南市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土地空间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淮南市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发现非农化产值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子,并进一步阐述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结构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指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具有一定的协同性,还针对经济增长过程中耕地资源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耕地非农化现象日益明显。基于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了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原理,建立了耕地非农化影响机制模型,并运用SPSS 19.0软件对分类驱动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所占GDP比重等经济发展变量对耕地非农化水平的正向影响最大;粮食单产、总产等农业技术变量对耕地非农化水平具有最大的逆向影响。最后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合理有效保护耕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健坤  万哨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08-5209,5243
分析了1997~2008年拉萨市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人口密度状况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意义,探讨了人口非农化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非农化趋势较为明显,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拉萨人口非农化与耕地协调系数均小于1,拉萨市目前的人口非农化对耕地的影响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14.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主体与对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雍新琴  张安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80-11581,11642
从补偿与产权的一般关系,分析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涉及到的耕地产权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主体和对象。补偿主体包括中央政府、未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地方政府、非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补偿对象包括拥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耕地未承包到户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过多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5.
非农用地增加且耕地缺乏有效保护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大障碍。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利用江苏省1999~2014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江苏省耕地非农化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耕地非农化的单向Granger成因,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非农化存在协整关系且互为因果。应正确地认识与积极地看待耕地非农化问题,加强耕地保护,集约利用土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桑广书  欧玉婷  陈烨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459-1461,1463
耕地撂荒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非农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浙江沿海更为突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浙江省余姚市低塘街道为例,分析了1992~2005年低塘街道耕地撂荒的时间变化过程、空间分布特点及引起耕地撂荒的经济和社会原因,为长三角地区耕地撂荒问题提供分析案例.  相似文献   

17.
耕地非农化的经济驱动因素实证分析——以合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合肥市近10年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对影响耕地减少的经济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人口增长,DP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产值增长以及人均居住面积情况等是影响合肥市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经济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2015年的耕地非农化数量;指出该模型适用的广泛性,合肥市耕地补给措施可推广,然后对控制耕地非农化的约束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延波  张祖陆  陈敏  吴珊珊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201-1203,1239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业用地的规模不断扩大,土地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以耕地的快速减少最突出。根据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态势,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对山东省耕地资源供需情况进行了预测,并对耕地供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未来10年耕地安全保障程度及安全状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耕地资源时空变化与保护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燕榕  姜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218-12221
以江苏省为例,采用统计和比较分析方法,对1996~2006年耕地资源变化的时空与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耕地快速减少的趋势并未扭转;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仍是耕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减少与经济增长的中心在空间上高度重合;土地开发、复垦是耕地补充的主要来源,土地整理的比重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江苏省耕地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