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山东省为例,总结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存在的区域性重要生态资源没有纳入、未从构建全省和区域稳定生态安全格局角度考虑、破碎化与岛屿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红线分类分级划定和根据不同地貌特征、区位划定的思路,为各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及出台管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山东省地理环境和生态资源现状,收集整理相关成果数据,通过ArcGIS平台融合分析,对组成全省生态安全框架的重要生态源地、主要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进行识别,评价生态安全格局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连通性等。结果表明:山东省生态源占全省陆域面积的32.25%,包含生态源地图斑59块,主要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地、胶东半岛、南四湖和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廊道总长度1.02万km,主要依托流域面积1 000km~2及以上河流生态带;生态节点350个,主要分布在鲁北平原、胶东半岛东部沿海一线、鲁西南片区等区域,与生态障碍点分布高度重合。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分析其优化提升区域布局,探讨分类分区生态保护修复对策,以期为山东省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开展全省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也正在摸索中重构。以维护自然生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出发点,以生态安全网络理念为基础框架,采用绿色质量评价研究方法,构建由自然绿地斑块、人工绿地斑块及生态廊道构成的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并结合深圳市自然保护体系规划探讨了具体的规划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的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引领的背景下,探讨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规划路径及难点对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理论与方法、规划制度确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论述了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分析了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和“三区”划定工作中综合评价、整合、归并的研究难点,厘清了从国土“三调”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的三阶段技术关键点,即编码转换和基数转换摸清本底、生态保护优先的评价技术、综合分析与三线划定;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融入5级3类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即应开展全国、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并对接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国家级、省级和自然保护地单位3个级别,详细规划应包括控制性规划、设计与施工等;通过上述探讨,明晰我国自然保护地“三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研究难点,提出自然保护地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路径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正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理清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空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中构建了“利益格局变化—主体行为博弈—政策制度调整”的逻辑分析框架,并以新疆为例,分析了生态视角下空间规划体系从无到有、从波动分化到转型引领的演变特征,指出其大致可概括为4个阶段特征:1)1949—1978年五年计划主导时期:作为政策实施的载体;2)1979—1999年国土规划主导时期:作为集权与分权博弈的反映;3)2000—2011年“多规”并驱时期:作为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的工具;4)2012年至今规划重组时期:作为国土空间治理的手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不同时期空间规划体系演变中的普适性、特殊性与指向性,阐明演变的驱动机制,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省荥阳市刘河镇为基址,在自然地理、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7个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建立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研究区域不同层次生态敏感性的生态空间,采用“生态模型—生态要素—生态格局”的评估方法构建“一轴、一心、两区、多廊道、多节点”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食物生产、人类健康和城市安全的必要保障,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能够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持生境稳定性和提高景观连通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空间途径。以吕梁市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法定量评估生态斑块重要性,辨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和战略点,构建市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景观格局中核心区、桥接区、孤岛为林地和水域要素主要构成;沿吕梁山脉带状分布的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性较大,西部生态源地面积较小且斑块重要性相对较低;"两纵,多横"的生态廊道布局和战略点布设,有效提高了市域生态结构的完整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市域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国土空间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探讨在国土空间背景下的绿色空间体系规划、划定严格的空间保护建设等级和严格分类管理,对于国土资源统筹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北京市二道绿隔平原区为研究区域,首先提出适用于二道绿隔地区的绿色空间定义;其次从基质完形、廊道构建和斑块保护3方面构建完整的绿色空间体系;最后综合提出绿色空间体系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9.
发展现代林业,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为建设美丽中国夯实生态基础。具体讲,就是要紧紧抓住"四条线"。一是划定红线。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划定生态红线,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生物多样性,努力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二是守住底线。要树立保生态就是保民生的理念,把确保人们的基本生态需求作为我们的底线,坚决避免新的生态破坏。  相似文献   

10.
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2020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文中针对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下辖自然保护地存在的边界不清、范围交叉重叠、矛盾冲突较多、保护地空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梳理核实边界、主动协调权属争议、依规调处矛盾冲突、减少破碎化和天窗、新建自然保护地,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儋州市云月湖景区生态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湖泊型景区的生态资源保护规划是景区开发建设的基础。选取高程、植被等7个生态因子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海南儋州云月湖风景区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明确生态保护等级,划定景区优先开发区域和重点保护区域。结果显示:云月湖景区内敏感区占比69.41%,较敏感区占比18.45%,不敏感区占比12.14%。根据云月湖景区现状,结合地域特征及发展趋势,将景区分为生态保育区、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旅游开发区,并针对每个分区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深圳梅林山云步道为例,探索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浅山山地风景游步道的选线研究及建设策略。采用层次分析和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从空间、生态、行为3个层面,选取了地形地貌、植被、用地阻隔、交通、建设5个因子,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生成了梅林山云步道开发适宜性的分级图,结合梅林片区的用地规划、相关保护规划、城市空间格局与以及景观人文资源等现状,将云步道线路与区域、市域绿道系统和周边绿地等对接,在高密度的城市结构中创造展示自然生态法则的山地风景道系统与城市眺望系统。  相似文献   

13.
景观安全格局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提出了景观安全格局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并对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可以看出景观安全格局的研究,对景观生态规划和区域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天台县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天台县环境条件及森林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森林天台总目标并提出县域森林建设布局和城区森林建设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5.
在城镇空间剧烈增长的态势下,基本生态控制线大量划定,成为规划区绿色生态空间保护和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安徽省宁国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探讨以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干扰分析为依据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区绿地系统分类规划耦合机制和实施路径,构建以绿地空间布局为依托和具体承载、以基本生态控制线空间管制要求为核心和实施依据的规划区绿地分类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规划区绿色空间,适应高密度用地背景下高效多元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6.
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对全域全要素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景观风貌是跨越行政边界的各要素资源的综合表征。对景观风貌进行评估能够为国土空间景观风貌规划管控提供依据,为各类规划管控提供景观风貌参照标准,实现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资源禀赋的原真性保护。文章通过对英国景观保护观念、保护方法和对象及管理组织和管控模式的发展转变历程进行总结,对其景观特征评估体系要点进行解读,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我国进行景观风貌规划管控的构想:完善规划评估导向和原则,搭建规划评估流程,划分规划管控层级与重点,构建统筹管理、区域协同、多方参与的管控体系。景观风貌规划管控体系的构建可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生态公益林等级补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是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发展的保障.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低标准、均衡制补偿制度,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对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等级补偿的新方法,并介绍了其补偿内容和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