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9 毫秒
1.
北京地区高产小麦冠层形成和结构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80-1989年,以改善北京地区高产小麦产量潜力为目标,对冠层形成和结构以及与高产有关的几个生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确定了选用中间类型叶型的品种、在20cm行距和基本苗15-20万/亩对产量最有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包括形态和生理在内的冠层性状指标,为亩产450kg水平的小麦确定了一个框架结构和形成模式。还研究了叶面积指数变化与光透射、生育阶段持续期与粒数和粒重、育性与脱落酸水平变化等之间的关系,高温和水分胁迫的影响,以及不同衰老类型在衰老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变化。为制定育种目标和方案、高产栽培措施,提供了生理方面的依据。最后对北京地区高产小麦品种的叶型和株型、粒数和粒重、源和库在决定产量上的相对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研究在生理与育种、栽培等学科结合的研究上取得了有益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以当地大面积种植的小麦良种(系)为材料,研究分析了当地高产品种(系)的生理及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高产品种(系)LAI高峰值出现早、持续时间长;群体干物质生产速率快,且在整个生育期形成两个高峰。研究得出适宜的群体及产量结构指标应为:亩基本苗38万左右,亩穗数42-45万,穗粒数30粒以上,千粒重35.5g以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排序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1980-1985年生产上推广应用的41个小麦高产品种产量构成模式和茎秆结构性状的地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麦区现代小麦高产品种的三种产量的构成模式(草重×克草粒数×粒重;穗数×穗粒数×粒重;生物量×收获指数)和三种茎秆结构(四个节间长度、粗度、重量)与其原产麦区的地理分布之间有着良好的平行性。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4.
以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为试验材料,对超高产基因型小麦冠层结构的生理特性及其与有关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超高产基因型与非超高产基因型相比,其冠层叶片具有明显的生理优势,表现为:(1)灌浆中期至灌浆结束,叶面积指数一直维持较高水平;(2)冠层透光率在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较大时较高,中后期叶面积指数较小时较低;(3)叶绿素含量平均高1.1%-15.6%;(4)SOD酶活性高5.6%-16.0%;(5)MDA含量从抽穗一直到灌浆后期保持较低水平、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呈显正相关。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SOD酶活性与单位叶面积粒数、单位叶面积粒重、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呈显正相关,MDA与上述5个产量性状呈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春小麦两个品种在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群体库源比值(粒叶比)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合理的栽培措施下,实现源、库的协调是小麦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叶片单位面积负荷量(粒数/叶)与叶片单位面积有效生产量(粒重/叶)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适宜的群体叶面积指数范围内,采取优化栽培措施,争取形成较多的结实粒数(库容),并提高粒重(库的充实度),是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产小麦穗粒重补偿性增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高产条件下去除小穗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1-3个小穗,小麦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同步提高,穗粒重补偿性增长,平均增加7%-10%;8个供试品种的千粒重皆因去小穗而增加。且存在增长极限。各品种的千粒重和穗粒重最大增长幅度均与粒重成负相关,说明8个小麦品种皆为“源”限制性品种。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于2012-2013年度在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进行,选用北部冬麦正在推广的5个小麦品种,设低、中、高三种种植密度,研究了在竞争和少竞争条件下各种性状的变化规律,对在少竞争环境下品种各主要性状与竞争环境下产量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探明参试小麦品种高产的生理基础和进一步提高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性状改良途径。结果表明:提高平均穗粒重,对发挥群体效应更有利;增大株高构成指数和粒叶比对于提高群体产量潜力,比提高叶面积更为重要;选择开花早,灌浆强度大,叶功能期长,叶蘖器官形成同期性好,源库较为协调的新品种,可使株型结构合理,进一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有利于提高品种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贤芳  赵莉  朱昭进  汪建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204-10206
[目的]寻求小麦高产和超高产育种的关键指标。[方法]以安徽省种植的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单位面积粒数、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生物学产量、株高、收获指数等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在相关方向和程度上均有差异,且其他性状之间相关性及差异显著性均有不同;大多数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生物学产量及穗粒重显著相关,同时某些品种(系)的产量与其他性状之间显著相关。[结论]以产量作为小麦高产及超高产育种的选择指标之一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用具有代表性的辽粳系列8个水稻品种,通过对不同品种产量及生理基础研究,总结出高产优质辽粳系列水稻品种株高105~115cm,穗长14~18cm,一次枝梗10~13个,二次枝梗15~22个,有效穗数285~330万穗/hm2,每穗粒数100~120粒,千粒重24~25g。提出进一步提高辽粳系列水稻品种产量的限制因素是成穗率、每穗粒数和成粒率;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选育应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并注重对经济系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为给沿淮稻茬麦区小麦高产栽培及品种育种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选取沿淮麦区6个高产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用三次多项式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通过相关性分析对小麦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不同小麦品种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 6个品种中,安农大1216的产量最高,为8 598.77 kg·hm-²,烟农19最低,产量为6 031.07 kg·hm-²;籽粒灌浆过程中安农大1216粒重最高,成熟期千粒重达到51.4 g,郑麦9023的千粒重最低,为47.78 g;各个品种间灌浆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因品种不同,灌浆参数也有所不同,但“R²”均达到0.99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理论最大粒重(W)显著相关,与平均灌浆速率(V)、最大灌浆速率(Vmax)、有效灌浆持续期平均灌浆速率(Vs)、有效灌浆持续期粒重增加值(Ws)和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可见筛选的WVVmaxVs、Ws和T等灌浆参数值较高的小麦品种在该地区种植有利于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产量。此外,必须考虑到小麦品种、高效栽培方式、管理手段和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才会最大可能实现小麦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1.
“扬麦16”(原名“扬00-126”)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高产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2004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适宜江苏淮河以南地区种植。我市于2005年引种试验,2006年示范面积达1万余亩。该品种表现穗大粒重,分蘖力中等,抗倒伏,抗病性一般,产量高,因而深受示范户欢迎。2007年秋播,“扬麦16”作为我市小麦主栽品种推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性状特点及改良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0-1992年黄淮南片及河南省水地小麦品种区试资料,统计分析了1980年以来该区育成品种的产量、产量三要素、抗性等性状的累计频率,以及“六五”期间、“七五”期间(以下简称“六五”、“七五”)该区育成品种的特点和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的生态型以半冬性(约占42%)和弱春性(约25%)为主。“七五”期间比“六五”期间,半冬性品种相对下降了6%;弱春性和春性品种则上升了17%和4%;株高降低约5~10cm;产量潜力明显提高,亩有效穗增多,穗粒数减少;品种抗病性提高;而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提出了大面积生产条件下(亩产350~450公斤)对丰产、稳产、广泛适应性品种性状的要求和今后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玉米高产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1~1993年在哈尔滨采用四单19号玉米杂交种,开展了不同施肥量的玉米高产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冠根比0.4~0.71∶1;全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是“S”型曲线,到乳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最终生物产量的46.9%~53.8%;乳熟期叶面积指数3.27~3.64;三叶期~完熟期光合势259万m ̄2·d ̄(-1)(hm ̄2) ̄(-1)~291.75万m ̄2·d ̄(-1)·(hm ̄2) ̄(-1);拔节期净光合生产率11.8~13.7g/m ̄2·d;吐丝期叶绿素含量8.5%~13.5%;拔节前期全磷含量0.34%~0.38%;不同施肥量籽粒灌浆强度和产量均高于对照;产量差异显著;适当的施肥量会得到较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在豫北平原灌溉麦区轻壤土地进行了强筋小麦品种高产对比示范,结果表明:(1)豫北平原灌溉区(轻壤土)适宜发展强筋小麦生产,只要选用适宜的品种,通过科学管理,其产量完全可以与普通小麦相当,其质量可以达到强筋小麦国际二等;(2)目前当地高产田产量与质量性状协调最好的强筋小麦品种是高优503,豫麦34;(3)影响当地强筋小麦质量的2个主要问题是黑胚率高,角质率偏低。  相似文献   

15.
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产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针对陕西省关中灌区的生态条件和限制小麦、玉米产量高产的障碍因素,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农艺措施进行统筹调控,从品种搭配、播期调整、群体构建、水肥运筹等方面,总结形成了以“两旱”(小麦早种、玉米早收)为“两晚”(小菱适期晚播、玉米适期晚收)为主体的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运用多元相关、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对一些大穗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等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单位面积冬季总茎数、穗数和群体平均单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0.464*和0.730*,3个性状均被选入最优方程;②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是:单位面积穗数(Py=1.356)>群体平均单穗粒重(Py=1.218)>每穗粒数(Py=0.907)>千粒重(Py=0.395)>每穗小穗数(Py=-0.377);③提出将群体平均单穗粒重作为衡量大穗小麦的综合量化指标,将“穗足、穗大、穗匀”作为大穗小麦产量结构选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节水高产的生理基础和调控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多年对高产小麦节水的土壤、品种、植株、根系、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等方面生理基础的研究,发现在播前足墒条件下,冬小麦拔节前水分胁迫可诱发6种趋补偿应而达到节水高产。以此理论为基础构建高产小麦的生态节水和生理节水并举的综合调控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4种三唑类物质(THR,PP333,S-3307,S-3308)对小麦灌浆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唑类物质能使叶片绿素含量提高,功能叶片光合强度加强,减缓施叶NR活性和SOD活性的下降速度,比叶重和粒叶比增加,子粒灌浆速度加快,粒重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三唑类物质对小麦灌浆期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4 种三唑类物质(THR,PP333,S- 3307,S-3308)对小麦灌浆期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唑类物质能使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功能叶片光合强度加强,减缓旗叶NR 活性和SOD 活性的下降速度,比叶重和粒叶比增加,子粒灌浆速度加快,粒重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20.
小麦氮素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氮素对小麦光合能力、生理活性、库容量、群体质量、籽粒产量及粒重的调控 ,氮素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小麦籽粒品质与产量的相关性等方面介绍了小麦氮素营养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