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石灰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石灰对提高三系杂交稻的产量有积极影响,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2.39%和17.77%,但对提高常规稻和两系杂交稻的产量作用不明显;在产量构成因素方面,施用生石灰能提高常规稻和两系杂交稻的结实率、提高两系杂交稻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三系杂交稻的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超级稻的产量结构与超高产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超级稻产量诸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构成超级稻产量的4个主要因素与产量均呈正向相关。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居第三,千粒重最小。提出了要在足够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力争增加每穗粒数。同时也要顾及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3.
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汕优63和两优培九作对照,18个株叶形态较好的大穗型两系杂交稻组合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大穗型组合产量的差异主要受单株穗数差异的影响;(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 >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充实度>结实率;(3)单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与产量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结实率与产量正相关达显著水平;(4)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充实度与产量的偏相关为正,且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在大穗的基础上,单株穗数的增加、千粒重和充实度的提高可以使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林琼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7):685-690
以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为材料,在大田中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天优330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也显著.移栽密度主要影响穗数,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多,穗粒数下降,而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对稳定.在建阳及闽西北地区,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的适宜播期为5月20~30日,适宜栽插密度为25.0万丛·hm-2,在此条件下可形成足够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参加2007年漳州市晚稻区试中的4个博优组合--博优270、博优586、博优黄占、博优253(CK)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每穗总粒数,其次是有效穗;高产组合的千粒重和每穗总粒数分别较低产组合增加8.04%和4.80%;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率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每穗总粒数与有效穗是一对主要矛盾.因此,育种中通过选用千粒重大、穗大粒多的恢复系与博优A配组,是提高博优组合产量水平的可行途径;生产上应在保证穗数的条件下,力争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才能充分发挥高产博优组合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Y两优900水稻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Y两优900是目前金湖县银涂镇重点示范推广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之一,对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调查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Y两优900产量的4个主要构成因素与产量成正相关,有效穗数与产量达极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与产量达显著相关,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成负相关,有效穗数对产量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小。同时总结了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期播种育壮秧、提高栽插质量、科学施肥、科学调水、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在10.5~11.25 t.hm-2的目标产量下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在四川应用较多的超级稻品种和非超级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连续3年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表现,进而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超级稻的产量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同时,与穗粒数成显著负相关,与结实率成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非超级稻品种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且与穗粒数、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明确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可以制订合理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实现水稻大面积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在四川成都地区应用较多的超级稻品种和非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连续 3 年(2006~2008 年)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水稻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关系密切,对于不同的品种类型,4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在10.5~11.25 t/hm2的产量目标下,通过中小苗三角形条栽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超级稻的产量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同时,与穗粒数呈负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非超级稻品种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负相关关系,且与穗数、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该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合理制订高产栽培措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实现水稻大面积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福建超级稻品种的产量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福建省超级稻品种的产量结构特征,选用福建省育成的经农业部认定的4个超级稻品种及对照品种"汕优63"为材料,分析超级稻品种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及各构成因素在产量中的作用。结果表明,4个超级稻品种的产量水平达10t.hm-2左右,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产量构成的共同特点是每穗粒数极显著多于对照;产量与单个构成因素间无显著相关,其中与每穗粒数的正相关系数最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70.55%);产量与穗数、每穗粒数、粒重三者的乘积——库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超级稻品种高产的主导因素是具有大库容量,而大库容量主要依赖单位面积总粒数,单位面积总粒数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每穗粒数。在栽培上,应在保持一定穗数基础上,注意培育大穗,以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两系杂交稻新组合深两优1813的高产栽培技术,并通过对百亩片的调查取样,进行了深两优1813产量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其次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也较大;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穗数与实粒数之间矛盾较为尖锐,千粒重和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呈微弱正相关。最后提出了深两优1813在超高产栽培下使单产达15 t/hm2的目标产量,产量结构应达到以下标准:有效穗290万穗/hm2左右,每穗实粒数22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7.5 g。  相似文献   

11.
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特征及穗部性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旨在探讨大穗型杂交粳稻库容构成特征及其穗部性状,探索其群体生产力增长途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8个大穗型杂交粳稻品种(A18/F7562、A2/F7563、A20/F7501、A5/F9249、A2/F7513、A20/F7503、甬优8号和甬优13号)和2个中等穗型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和武粳15)为材料,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特征、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部性状等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等穗型常规粳稻,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一次枝梗结实率和二次枝梗结实率极显著低于中等穗型常规粳稻。随着每穗粒数的增加,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先增后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不断增加,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一、二次枝梗数比值、一、二次枝梗总粒数比值和一次枝梗结实率不断降低,除产量、库容量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外其它与每穗粒数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每穗粒数的提高由中等穗型到偏大穗型,主要依靠一次枝梗的贡献,而由偏大穗型到大穗型以及特大穗型和超大穗型,则主要依靠二次枝梗的贡献。在满足一定穗数和具备稳定的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是充分利用大穗型杂交粳稻获取超高产的关键;提高群体颖花量是增加产量的基础,而提高库容量是增加产量的重点,在提高群体颖花量的同时还需兼顾千粒重的稳定。【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穗型杂交粳稻每穗粒数250左右时穗粒结构合理,群体颖花量高,库容充实足,产量最理想。随着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最适值还将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12.
Biochar is considered as a beneficial soil amendment for crop production. However,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effects of continuous applications of biochar on rice. In this study, a fixed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early and late rice-growing seasons from 2015 to 2017. Grain yield and yield attributes with a widely-grown rice cultivar Zhongzao 39 were compared, with and without applications of biochar in each seas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ain yield initially decreased with biochar applications in the first three seasons due to decreases in grain weight and harvest index. Although there were further relative decreases in grain weight and harvest index for rice that was supplied with biochar in the fourth to sixth seasons, grain yield was increased(by 4–10%) because of increases in sink size(spikelets per m2) and total biomass. The increased sink size in rice whose soil had been supplied with biochar in the fourth to sixth seasons was achieved by increasing panicle size(spikelets per panicle) or number of panicles, or both.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biochar application on rice yield and yield attributes depend on the duration of biochar application.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what are the soil and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yield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ongoing applications of biochar. Also, it should be evaluated the performance of biochar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other management practices, especially those can increase the grain weight and harvest index in ric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副作用较大,所以有效穗数太大对提高产量反而不利。笔者认为,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其单产9.0t/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265~270万/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大于84%,千粒重27~29g。  相似文献   

14.
播期对淮北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试验表明,播期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表现为:首先受播期影响的是每穗结实粒数或结实率.其次是千粒重.再次是每穗颖花数.而穗数/hm2受影响甚小.即播期主要影响籽粒(库容)充实度.而对每公顷总颖花量(库容)影响较小.就淮北地区而言.宜推广应用中熟中粳品种.可以使用晚熟中粳品种.慎用早熟晚粳品种.不用中熟晚粳品种.  相似文献   

15.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发展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经。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头季稻中上部节的再生穗抽穗期比下部抽穗早、着生叶片数少、出叶速度快、生育期短、穗子小、成穗率和结实率较高。头季稻抽穗后光合物质主要供给穗部籽粒灌浆结实,分配给再生芽生长利用的光合物质极少,是齐穗后大量再生芽开始死亡的机理所在;改善头季稻抽穗期间植株行间的光照条件对再生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必须在一定光合物质供给基础上才能显现。头季稻齐穗后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较大,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对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杂交组合间再生力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水稻品种再生力可分为4级,头季稻及再生稻两季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穗粒数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 cm2·mg-1、有效穗232.12-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 g、单穗重4.13-4.43 g。(3)促芽肥提高再生力的作用,是通过施氮延缓了头季稻生长后期绿叶衰老速度,提高母茎叶片全氮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增加叶片当时的光合产物向头季稻穗部输入比例,减少先期贮藏于母茎鞘中光合产物向穗部输入量,相对地提高了母茎鞘干物重而增强再生力。促芽肥对再生稻的作用效果在品种间的表现不尽相同,头季稻穗粒数较多的大穗型品种要提早施用促芽肥并增加施用量,才能获得较高的再生稻产量。利用杂交中稻齐穗期剑叶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可预测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通过防治纹枯病保护头季稻基部叶片和适度烤田提高根系活力,是再生稻高产的重要保证;头季稻收获期的成熟度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以头季稻完熟期再生芽开始破鞘现青时收割头季稻为宜,留桩高度以保留倒2节并高出5-7 cm处割苗即可。(4)针对目前再生稻生产上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即再生稻开花期的低温危害、再生稻大面积产量不平衡和机械收获头季稻对再生稻生产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途经。(5)提出再生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生态与农艺措施对头季稻后期冠层性状与再生芽生长的多因素互作机制”、“头季稻收割后再生芽停滞于母茎鞘中的原因及其调控途径”、“提高再生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和“适应机械插秧与机械收割的杂交水稻-再生稻配套技术”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10.50 t·hm-2)和高产(9.75 t·hm-2≤产量10.50 t·hm-2)群体,对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速率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与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表现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50 000×104颖花/hm2以上)的显著特点,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降低,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少,成穗率高(75%),此后群体下降平缓,至抽穗期达适宜穗数;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相对较缓慢,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1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仍保持在3.5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总光合势为580×104m2·d·hm-2以上,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50.0%以上;群体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速度相对较缓,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生物量为10.0 t·hm-2左右,抽穗后积累量亦高,至成熟期干物重达19.0 t·hm-2左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群体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群体生长平稳,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小,拔节以后,群体生长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结论】超高产群体起点质量高,栽后分蘖早生快发,群体生长优势明显,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超高产栽培水稻适宜产量构成应以足量穗数与较大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7.
油-稻-稻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在早稻-晚稻-套播早熟油菜(油-稻-稻)三熟制下,筛选生育期适宜的高产水稻品种,系统研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以期为油稻稻三熟制下水稻高产品种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9个早稻品种和1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油稻稻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与低产和中产类型双季稻相比,高产类型双季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生育期差异不显著,但每穗粒数、总颖花量、产量及日均产量显著高于低产类型。(2)高产类型与低产及中产类型双季稻的分蘖增长率、分蘖下降率及高峰苗数差异不显著,但成穗率显著高于低产类型,高产类型分蘖呈稳增缓降的发展态势。(3)早稻抽穗期干物质量及各生育时期平均单茎干物质量不同类型间无显著差异,结实期与全生育期干物质量随产量水平的提高呈增加趋势,高产类型显著高于低产类型;晚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及平均单茎干物质量不同类型间差异较大,高产类型均显著高于低产类型,但与中产类型差异不显著;各产量类型品种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4)随产量水平的提高,双季稻抽穗期和成熟期群体叶面积(LAI)和单茎叶面积呈增加趋势,灌浆结实期叶面积下降率则呈降低趋势,高产类型与低产类型均存在显著差异;粒叶比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大,其中早稻高产类型与低产类型差异显著,而晚稻差异不明显。【结论】在油稻稻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每穗粒数较多、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产量高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早稻品种生育期为105-110 d,日产量75-78 kg·hm-2·d-1,每穗粒数125-140粒,千粒重26-28 g;高产类型晚稻品种生育期约115 d,日产量77-81 kg·hm-2·d-1,每穗粒数140-160粒,千粒重24-28 g。  相似文献   

18.
云南软米杂交稻选育中产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8个云南软米三系杂交稻产量构成性状的灰色关联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决定云南软米三系杂交稻产量的因素是实粒数、穗平着粒、单株穗数、穗长和株高,云南软米三系杂交稻选育中应注重综合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