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旨在分析中草药提取物与抗菌药两种不同药物联合的抑菌效应。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和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中草药和抗菌药单独抑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联合抑菌指数。结果 :在筛选的4种抑菌作用较强的中草药提取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抑菌结果中,山楂与硫酸大观霉素,五倍子与硫酸庆大霉素等具有协同作用。结论 :在大肠杆菌临床抑制过程中,联合应用各种中草药和抗菌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硫酸黏菌素对猪、鸡源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硫酸黏菌素联用对猪、鸡源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MIC,并计算联合指数(FIC)。试验结果为,对14株试验菌株的体外联合抗菌效果呈相加作用的占78.6%,呈无关作用的占21.4%,无拮抗作用。研究表明,盐酸小檗碱和硫酸黏菌素可联合应用于防治猪、鸡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P10B抗菌肽与硫酸小檗碱联合抗菌作用,进行P10B抗菌肽与硫酸小檗碱联用的体外抑菌试验。试验菌株为20株肉鸡源大肠杆菌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P10B与硫酸小檗碱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棋盘稀释法测定两个药的分级抑菌浓度指数,判断联合抗菌效果。结果表明,在联合药敏试验中,两药呈协同作用的占10%,呈相加作用的占85%,呈无关作用的占5%。平均分级抑菌浓度指数为0.825,两种药联和用药效应主要表现为累加作用。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牛至油、小檗碱、头孢噻呋、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及氟苯尼考6种药物对分离产ESBLs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牛至油与小檗碱等5种药物联用对12株产ESBLs鸡大肠杆菌和标准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分析牛至油与小檗碱等5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为筛选对产ESBLs鸡大肠杆菌有效的药物及复方牛至油口服乳的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2株产ESBLs鸡大肠杆菌对牛至油、小檗碱敏感,对4种抗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小檗碱与牛至油联用均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探讨4种救必应提取物与抗菌药物联合诱导细菌传代的体外抑菌活性。本试验制备了4种救必应提取物,采用96孔反应板二倍微量稀释法体外检测提取物与抗菌药物联合诱导耐药大肠杆菌传代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4种救必应提取物与抗菌药物联合诱导细菌传代对耐药大肠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提取物Ⅰ、Ⅲ与抗菌药物联合效果最好。提示,救必应提取物Ⅰ、Ⅲ与抗菌药物联合诱导细菌传代具有体外抗耐药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穿琥宁是由穿心莲内酯与琥珀酸酐脱水、酯化成盐而形成的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病毒及镇静等作用。硫酸小檗碱是异喹啉类抗菌药的典型代表.其抗菌谱广,性质稳定,副作用小,毒性低,不易产生抗药性。体外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为观察二者的协同作用,特进行了复方穿琥宁-小檗碱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杨树花超声波提取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抗菌活性,观察杨树花超声波提取物对感触培养前后鸡源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采用药敏试验法测试杨树花超声波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沙门菌、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利用加有100μmol/L的杨树花超声波提取物溶液培养基进行感触培养,观察感触培养前后辽宁省锦州市某养鸡场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抗菌药敏感性的变化。杨树花超声波提取物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杨树花超声波提取物极度敏感(21.17±0.41),沙门菌和葡萄球菌对其高度敏感(17.87±0.25和17.10±0.37),枯草芽孢杆菌对其中度敏感(13.03±0.54);杨树花超声波提取物感触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锦州某养鸡场鸡大肠杆菌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抑菌直径扩大0.21~5.60 mm,10种抗菌药物的抑菌直径平均提高2.09 mm。抑菌试验结果说明,杨树花超声波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沙门菌和葡萄球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且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效果强于沙门菌和葡萄球菌,对枯草芽孢杆菌的作用效果次之;耐药性消除作用试验结果说明,杨树花超声波提取物可消除鸡源性部分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石榴皮水提物与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的效果,试验采用双层打孔法检测石榴皮水提物的抑菌能力,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石榴皮水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使用棋盘法测定石榴皮提取物与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多西环素和恩诺沙星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制备的石榴皮水提物具有抑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1.25 mg/mL和5 mg/mL;石榴皮水提物联合阿米卡星对大肠杆菌表现为相加作用,联合链霉素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为相加作用,联合庆大霉素对大肠杆菌表现为颉颃作用。说明石榴皮水提物可以与阿米卡星和链霉素联用,均表现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黄芩苷能否增强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对鸵鸟源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本试验先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单个药物对鸵鸟源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进而筛选出10株耐药菌株(T1~T4、T7、T8、T10、T12、T21、T25),然后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用环丙沙星和黄芩苷对以上10株耐药菌株进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发现环丙沙星和黄芩苷单用的MIC分别为64和512或1024 μg/mL;联合用药后,对10株耐药菌的分级抑菌浓度进行测定,其中T1、T2、T3、T7、T8、T10、T12、T21的分级抑菌浓度均为0.375,T4、T25的分级抑菌浓度均为0.25,10株菌的分级抑菌浓度均小于0.5。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和黄芩苷联合对鸵鸟源大肠杆菌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草药提取物对致病性大肠杆菌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连、黄芩、白头翁、秦皮和穿心莲有效成分的性质,对各药有效成分分别进行提取,获得硫酸黄连素纯品、黄芩苷纯品、30∶1白头翁、30∶1秦皮、20∶1穿心莲提取物,将提取物按一定比例组成配方,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通过单味中草药提取物和组方对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标准毒株K99和本试验室分离鉴定的O1、O2、O8、O138、O141、078、K89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中药提取物及组方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组方抑菌效果明显高于单味中草药提取物。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中草药提取液对临床分离鸡源变形杆菌抑菌效果,本试验对野菊花、穿心莲等9种中草药,采取水提法和醇提法提取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并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草药提取液对鸡源变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对抑菌效果较佳的黄芩等5种水提液与虎杖等3种醇提液分别进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测定其FIC指数。结果表明:水提液中,黄芩抑菌效果最佳,MIC为62.5 mg/mL,穿心莲、虎杖、黄连、香薷次之,MIC均为125 mg/mL;醇提液中,虎杖、穿心莲、香薷抑菌效果较好,MIC均为125 mg/mL;体外联合药敏试验中,本试验各组合均无协同作用;说明黄芩水提液对鸡源变形杆菌抑菌效果最佳,其余药物水提液抑菌效果一般或较差;醇提取液抑菌效果为一般或较差;本试验各联合用药的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2.
十一种中草药对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用试管两倍稀释法对4种畜禽常见病原菌测定了黄芩、大黄、蒲公英、连翘等11种中草药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上述11种药物对禽大肠杆菌O74、金苋色葡萄菌、猪大肠杆菌O138、猪莲球菌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中黄芩、大黄、蒲公英抗菌活性较强,干蟾抗菌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黄连、黄芩、五倍子、黄柏和鱼腥草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采用超声波处理,乙醇回流,水浴加热的方法提取5种中药的有效成分,采用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采用肉汤稀释棋盘法,测定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抑菌效果。结果显示,鱼腥草和五倍子单独抑菌时的MIC值较其他中药的MIC值低,且鱼腥草与黄芩和五倍子联合用药时MIC值由15.63 mg/m L降到3.91 mg/m L,同时五倍子与黄芩和鱼腥草联合用药时MIC值也由15.63 mg/m L降到3.91 mg/m L。黄芩与黄连、黄柏、五倍子、鱼腥草联合用药时MIC值均降低。结果表明:鱼腥草、黄芩、五倍子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鱼腥草、黄芩、五倍子联用时,抑菌效果为协同或相加作用;黄连与其他4种中药联用时抑菌效果为无关作用;黄柏与黄芩、五倍子及鱼腥草联用时抑菌效果为无关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蒲公英提取物联合多种药物对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协同抑菌效果,以期应用于临床,减少抗菌药的使用量,降低细菌耐药性和兽药残留。试验选取3种来源(河北,东北,北京)的蒲公英提取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对3种不同来源的蒲公英提取物的主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选取后期试验所需的蒲公英提取物来源。并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多种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最小抑菌浓度),随后测试蒲公英提取物与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是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协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蒲公英提取物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含有单咖啡酰酒石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但含量比例不同。随之测得不同来源蒲公英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异,临床用药前有必要进行药敏试验科学精准的选择更合适的药物。蒲公英提取物与金霉素、恩诺沙星、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噻呋、头孢喹肟等联合用药,对金葡菌的体外抑菌实验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体外能显著降低抗菌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几种中药对大肠杆菌的体内外抑菌效果,本实验选取金银花、蒲公英、黄芩、穿心莲、板蓝根、马齿苋、杨树花、大蒜为试验对象,体外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观察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体内试验选取健康Balb/c小鼠,先试验确定使小鼠半数致死的最小细菌浓度,然后将72只大小健康状况基本相同的小鼠随机分为9组,8只/组,实验组灌胃各种中药(中药浓度为0.5g/mL),剂量为0.5mL/只,空白对照组灌胃蒸馏水,连续5d,在第5天灌胃后2h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的大肠杆菌液,观察小鼠致死及发病情况。结果表明,8种中药水提液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黄芩、金银花、杨树花、蒲公英、板蓝根、马齿苋、穿心莲、大蒜。体内抑菌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黄芩、金银花、穿心莲、马齿苋、蒲公英、板蓝根、杨树花、大蒜。提示:在所选几种中药中,黄芩、金银花对大肠杆菌的体内外抑菌效果较好,可以为兽医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数据;而且中药的体内、体外抑菌效果并不完全一致,在进行临床用药时要结合体内外抑菌试验效果综合确定。  相似文献   

16.
12味中药对鸡血清型O_(78)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观察乌梅、芦荟等12味中药的水煎液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抗菌活性。选取乌梅、芦荟等12味中药加水煎煮以获得中药水提取物,测定其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并对体外抑菌效果较好的单味中药进行体内试验。乌梅、芦荟、白头翁抗菌活性较好,桔梗、连翘、大黄、白芍、白术几乎无抗菌活性,其中乌梅、白头翁与芦荟水提取物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MIC分别为2.57、2.06和2.31mg/mL。乌梅、芦荟、白头翁具有一定的抗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作用,将为开发新的抗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穿心莲中药血清与抗菌药联合体外抗含耐磷霉素基因fos A3(Fosfomycin Resistance Gene)大肠杆菌的效果,对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确定细菌所含耐药基因种类,采用二倍微量稀释法分别体外检测穿心莲水提取物,中药血清与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以1/2 MIC的穿心莲中药血清与抗菌药联合诱导含fos A3大肠杆菌的传代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菌株为含fos A3大肠杆菌;穿心莲水提物的MIC为1.0 g/m L,中药血清的MIC为1.0 m L/m L,以0.5 m L/m L的穿心莲中药血清与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诺氟沙星、粘杆菌素、痢菌净、磺胺间甲氧嘧啶、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噻呋钠、氟苯尼考和磷霉素等11种抗菌药联合诱导传代后MIC显著降低。表明穿心莲中药血清联合抗菌药体外诱导含fos A3大肠杆菌,抗菌活性明显增强,并对含fos A3型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耐药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西药联用对猪大肠杆菌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中草药与抗菌药物联用对猪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将所选中草药按常规方法制备水提取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中草药水提取物、抗菌药物及中草药和抗菌药物配伍对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所选的4种中草药和抗菌药物及其两者配伍对猪大肠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抗菌药物和中草药联用的抑菌效力一般表现增强。其中对猪大肠杆菌作用最明显的配伍是秦皮+欣、连翘+欣及石榴皮+菌,其最小抑菌浓度为0.977μg/mL。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兽医学报》2015,(12):1997-2001
采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药物敏感性,并用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10种中药提取物对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选取抑菌效果最好的中药提取物(黄芩)通过棋盘法测定其与5种常用抗生素的联合抑菌效果。观察黄芩不同亚抑菌浓度作用下对MRSA耐药性的逆转效果,并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耐药基因mec A在mRNA表达水平上的变化。结果表明,MRSA具有多重耐药性,10种中药提取物里黄芩的抑菌和杀菌效果最为显著,MIC和MBC均为156 mg/L,但其与5种抗生素没有显著的联合抗菌作用,在黄芩亚抑菌浓度130 mg/L作用20 h后,MRSA主要耐药基因mec A的表达量下调并恢复了对药物的相对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探索黄芩苷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机制。在测定黄芩苷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生长曲线的基础上,通过测定菌液电导率和碱性磷酸酶含量,研究黄芩苷对大肠杆菌细胞通透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黄芩苷对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其最小抑菌浓度为6.25 mg/mL;黄芩苷可引起大肠杆菌菌液的电导率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升高。证实了黄芩苷通过增加大肠杆菌细胞膜与细胞壁通透性,从而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