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墨竹工卡气象观测站新旧站址的气温、降水、风、相对湿度等主要气象要素,采用差值、差值标准差、风向相符率、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墨竹工卡新址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与旧址总体相差很小,新址气温平均偏低旧址0.1℃;降水量年均偏多0.1 mm;相对湿度略偏小1%;风速新址大于旧址,年平均风速相差0.5 m/s,1~3月风最多的月份相差最大;新址和旧址气温、风、降水量、相对湿度一致性较好,其中气温一致性最好,观测数据稳定;风向相符率为81%左右。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新址和旧址各要素平均值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对2017年3月北京地区一次空气污染过程的特征、天气形势以及气象要素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形势静稳、缺少北方冷空气南下、逆温、扩散条件差、以南风为主等是污染物累积阶段的大气环流特征,也是导致北京地区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气象要素与污染物扩散、稀释联系紧密,风速越大,污染物浓度扩散稀释越快,空气质量指数越低;逆温强度增大,污染物浓度升高,污染加重;降水量对于空气污染物浓度具有一定稀释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饶平气象站1956—2015年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饶平县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60 a来,饶平县年代际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有突变,且9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最多,近6 a来年平均降水量最少,年降水量总体维持微弱增多的趋势;四季中,春、夏、秋季的降水量均呈增多趋势,冬季降水量则呈现减少趋势,且四季降水量变化特征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月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6月份,最少的是1月份,4—9月各月平均降水量高于年内月平均值,而1—3月和10—12月各月平均降水量则低于年内月平均值;通过对全年和季节降水量的周期分析发现,年降水量有6~8 a、10~12 a、准40 a周期,年降水量以中小尺度的年际周期为主,而四季降水量在大尺度的年代际周期上反而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0~2013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实际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山西地区14年来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以及实际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全年大气可降水量月平均数值较低,其中,夏秋季节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且秋季与春季基本呈反向变化趋势;实际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节降水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实际降水量总体要多于大气可降水量;降水量年际变化明显,呈总体减少趋势,大气可降水量年变化与实际降水量年变化并不一致,但总体也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1963—2010年黄淮中部地区商丘市的气象数据资料,开展了降水量演变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淮中部麦区全年降水演变特征存在较多的异同点,随着气候变暖,商丘市降水全年变化趋势为线性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3.1 mm/10年;季节分布呈现冬前、冬季和夏季降水量增多,春季和小麦出苗前后降水量减少的特点,总体分析认为,全年降水有向淮河以南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0—2019年襄阳市气象数据资料对襄阳市近30年基本气象要素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9年襄阳市气温季节变化较明显,年平均气温16.7℃,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822.4mm,年际变化大;年均日照时长为1804.17h,光照时长季节分布与降水分布基本一致.襄阳市整体气候特征表现为春季气温温和,春雨连绵,日照较少;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足;秋季降温快,多连阴雨,光照条件减弱;冬季漫长,体感温度低,日照少,有明显的暖冬趋势.襄阳市降水变率大,暴雨、连阴雨和干旱均是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虽然2010—2019年襄阳市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但冬季仍有发生低温冻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1~2013年泰安大气成分资料和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泰安地区冬半年空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空气污染物浓度1月最高,11月最低;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二氧化氮质量等级最好;气温、湿度、风速、逆温厚度和强度等气象要素和空气污染物浓度密切相关;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由于风速低,污染物的扩散慢、稀释小,容易发生重污染。  相似文献   

8.
任建春 《农林科学实验》2013,(23):248-250,253
利用瓦房店市1957要2012年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瓦房店市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瓦房店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年平均气温上升主要来自春季和冬季升温的贡献;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幅度;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春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其余3个季节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月降水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采用2013年株洲市大气污染物逐时监测资料及同时段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株洲市空气污染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3年株洲市首要污染物为PM2.5,全年有158 d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其中5~9月空气质量较好,其余时段空气质量较差;总的看来夏半年AQI小于冬半年,除03污染物外,其余污染物较大浓度值主要出现在冬季,夏半年污染物浓度明显小于冬半年;除O3污染物外,其余污染物均为白天浓度小于夜晚,下午为一日中浓度最低时段.风速、降水量、能见度与AQI均呈反相关关系,即风速越大越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降水对污染物有冲刷作用、能见度越高扩散条件越好;混合层高度越高、逆温出现概率越小,污染物被稀释、扩散的范围越广,对应污染物浓度越低,空气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0.
和平牧场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境内,松嫩平原腹地,属于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风沙盐碱地区,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少雪,气候条件差.年平均光照2410h,年平均气温4.8℃,年平均降水392.2mm,年平均蒸发量1128.3mm,全年相对湿度16.12%,年强侵蚀高度达6000t/km2.全场人口10848人,控制面积3.3万hm2,耕地0.67万hm2,草原1.33万hm2,林地0.8万hm2,其它0.53万hm2.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1—2010年宣城地区逐日气象资料,对宣城地区各县市的气温、光照、降水等主要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再结合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确定各个测站各月份的气候舒适度等级。结果表明,宣城地区全年气温适宜,光照丰富,降水充足,气候宜人。宣城各县市最佳旅游季节为秋季和春季,最佳旅游的月份为5、6和9月。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1~2010年榆林市12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光照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近40 a来榆林市光热水气候资料的年代际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榆林市热量资源丰富,近40 a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增加趋势,增温率为0.37℃/10 a,冬季气温波动最大,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呈波动增加趋势,增温率为0.29℃/10 a。年降水量较年平均气温波动幅度较小,分布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春秋季降水趋于增加,夏季降水不稳定,年际变化大,降雨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长季节,且夏季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日照时数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县区,夏季最多、冬季最少,生长季日照时数占年总量的62.8%。  相似文献   

13.
赵冬艳 《现代农业科技》2011,(3):312-314,323
利用大连市1951—2009年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大连市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风速、蒸发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大连市1951—2009年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春季和冬季上升趋势明显,夏季和秋季升温较弱。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比年极端最高气温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年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年蒸发量均呈下降趋势。年蒸发量与年日照时数的相关性最显著,其次为年平均风速、年降水量,与年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风速呈正相关,而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4个气象站近50 a地面0 cm温度及年气温、蒸发、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系数法系统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近50 a地面温度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趋势及极值变化等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了影响地面温度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受天气系统、地形地貌以及海拔高度等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地面温度低海拔平原区大于高海拔山区。各地年、年代地面温度呈很显著上升趋势,年地面温度的时间序列存在着6~9 a的准周期变化;月地面温度变化比较一致;各地各季节地面温度也呈上升趋势,春、夏季上升率大于秋、冬季;各地年极端最高和最低地面温度也均呈上升趋势,极端最低地面温度的上升率大于极端最高地面温度的上升率,因此冬季增温对年地面温度升高贡献大于夏季。河西走廊东部地面温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其次是降水、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最高气温的影响较弱,蒸发的影响最弱。地面温度与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相对湿度以及平均风速呈负相关,与蒸发无相关性。影响各地地面温度的主要因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云南松林飞火形成的火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云南省安宁市1971年至2000年的气象资料和基础地形数据,结合2006年“3·29”重大森林火灾典型案例,并调查火烧迹地,得到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飞火发生的火环境特征。结果表明:①干季的气象条件有利于飞火形成,特别是3月份,气温逐渐上升,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都达到最小值,分别为53%和3%;最大平均风速、平均风速、大风日数都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分别为29.0 m·min-1,16.3 m·min-1和16.3 d,而降水量不足20 mm,蒸发量高达263 mm;②地形、地势有利于产生飞火,全市相对高差为200~1 000 m的面积占了总面积的60.7%,山高坡陡;③其他因素,云南松林区冬、春季受到西风环流南支急流的控制,又正是云南松及其林下灌丛、草本的休眠期,燃烧性强,可燃物丰富。图5表2参26  相似文献   

16.
以1961-2003年伊春林区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气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平均辐射量为气象资料,探讨了气温、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等表征气候特征的指标及湿润指数(K)、植被覆盖指数(VCI)、灾害指数(DI)等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43年来的变化趋势,并对林区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伊春林区43年来平均气温呈增高趋势,年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均呈减少趋势。气温、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存在季节性差异,其中冬、春两季气温升幅高于夏、秋季节;降水量在冬、春两季增多,而在夏、秋两季减少;日平均辐射量在冬季增高,而在其他三季下降。VCI在1984年前呈下降趋势,而在1984年后呈上升趋势;DI值在1961-1972年和1985-2003年较低,而在1973-1984年较高;K值总体呈小幅下降趋势,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EQ II)变化趋势相似。EEQ II值基本介于55%-70%,属于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状态。对伊春林区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质量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气温、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气温、降水量的影响较大,日平均辐射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张青珍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133-136,149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1960~2010年濮阳市气温日较差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了影响气温日较差呈减少趋势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全年、春季、夏季和冬季的气温日较差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0.181、-0.231、-0.247和-0.258℃/10a。春季和冬季气温日较差减少主要是由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升高引起的,夏季则主要是由平均最低气温升高和平均最高气温下降共同引起的。影响年均气温日较差的极显著因子有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水汽压,显著因子是总云量。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桐庐县白云源气候旅游资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浙江省桐庐县白云源风景旅游资源及气候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白云源景区因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景区内年平均气温为14.6 ℃,年降水量1 800~2 000 mm,日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炎热,春秋宜人.一年四季旅游气候资源丰富,旅游气候障碍少,全年旅游适宜时间长达215 d,最适宜的是4~5月和9~10月,适宜为6~8月,并且各季中均有独特的旅游气候资源和气象景观,特别是夏季高温天气少,夏凉资源十分丰富.表2参9  相似文献   

19.
区域(临汾)水分相关气象因子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提供气候变化未来情景相适应的栽培途径,对近30年区域(临汾)与水分相关的降水量、气温、10cm地温、蒸发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7个气象因子开展了动态变化、因子间相关性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动态变化特征为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平均10cm地温呈递增趋势,而蒸发量、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则呈递减趋势;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蒸发量为夏>春>秋>冬,各月份蒸发量为6>7>5>8>4>3>9>10>2>11>1>12。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间相关性为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负相关,平均风速、日照时数与蒸发量呈正相关,相关气象因子间的变异系数为降水量>蒸发量>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地温>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月份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正相关。各气象因子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为各年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10cm地温、日照时数与产量呈负相关,而平均相对湿度、蒸发量、平均风速则与产量呈正相关,降水量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不同阶段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生产年度>生育期>休闲期。该项研究可为小麦生产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优化农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记录齐齐哈尔市2011~2013年生长季农业气象资料,通过对比分析3a生长季的气温、地温、降雨量和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揭示齐齐哈尔市近3年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齐齐哈尔市近3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活动积温受始霜期影响较大;降雨量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各月份降雨量分布不均匀,易发生春旱、夏涝现象;生长季的强风天气出现频率高,达到40d以上,是造成春旱、农作物倒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