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白龙江林区金龟总科的昆虫区系分布,是对该地区进行昆虫区划的重要依据。在白龙江林区内按不同海拔、林型定点采集金龟总科昆虫标本1 000余号,经鉴定,共有157种,隶属于9科,59属。该区系属的组成为:只属于古北界成分的占10.53%;只属于东洋界成分的占20.34%,二者共有种类占71.93%。该林区科的区系分布结果为,锹甲科中属于东洋界的种类占60.0%,古北、东洋界共有种类占40.0%;金龟科中古北界种类占41.67%,东洋界种类占33.33%,古北、东洋界共有种类占25.0%;花金龟科中古北界种类占16.67%,东洋界种类占37.5%,古北、东洋界共有种类占45.83%;丽金龟科中古北界种类占22.22%,东洋界和古北、东洋界共有种类各占38.89%;鳃金龟科中古北界种类占26.32%,东洋界种类占8.77%,古北、东洋界共有种类占64.91%。综合分析上述结果可知,白龙江林区金龟总科属、科的区系分布特点为:东洋界成分相对较多,古北界成分最少,以古北、东洋界共有成分为主。  相似文献   

2.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20余年在林区观察、调查,整理出新疆林业害鼠天敌5目11科31属60种.其中猛禽兽类1目4科10属20种;鸟类3目4科15属32种;蛇类1目3科6属8科.这些捕食鼠类的天敌大多为国家和新疆资源保护动物,有些每只每年可捕食500~3 000只老鼠.这些鼠类天敌大多栖息在高山林区的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草原、稀疏的森林和荒漠林内、繁殖和越冬.  相似文献   

3.
根据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分析了分布于青海大通东峡林区金露梅灌丛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等基本生态学特征,并将金露梅样方以及上层无乔木覆盖灌木为建群层的金露梅样方归为7个群系,对金露梅群落的特征以及株高随海拔梯度的变化作出相应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种类组成丰富;区系成分以北温带分布为主;生活型以地面芽占优;垂直分化明显;种间联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4.
太白山南坡蝗虫群落数量分类及相似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数量分类及相似性方法对秦岭太白山南坡蝗虫群落垂直分布样方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体上可将太白山南坡蝗虫群落分为7种主要类型,即农耕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辽东栎杂木林带、桦木林带、冷杉林带、落叶松带、高山草甸带.太白山蝗虫群落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其中高海拔的蝗虫种类数明显低于中低海拔.但低海拔的农耕带因人为干扰大,植被较单一,蝗虫的优势度和密度大,种类数较少.  相似文献   

5.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竹类及生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自然分布的竹类共7属15种1变种。在区系成分上属中国特有分布4属9种,占56.25%;东亚分布仅1属4种1变种,占31.25%;热带亚洲分布有1属2种,占12.5%。中国特有人布种类占优势。这里的竹类分别分布于以下4个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  相似文献   

6.
成都地区农田鼠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成都平原农田害鼠的种类、种群大小、群落结构及区系分布进行了研究,并用Kotila,P.M.的微机程序分析了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相似系数和相异指数。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林区植物种类少,桦木科植物为大兴安岭林区自然植被恢复的先锋树种,也是混交林组成的主要阔叶树种,生态价值极高。桦木科树种在大兴安岭林区主要分为桦木属和榛属,本文分别描述了桦木属6个种、榛属2个种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利用价值,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桦木科树种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小陇山林区面积广,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具有南北方特点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也是全国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包括了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地带,自然环境非常复杂,不同地方有明显的差异,森林资源和动植物种类多种多样。林区分布有大量的古松、名树,有非常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随着引入树种数量和种类的增多,林业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也加大了有害生物的传入风险,入侵途径增多,防范难度增大。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相似文献   

9.
秦岭宁陕林区鸟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位于秦岭南坡中段的宁陕林区,分布有各种鸟类计125种,隶属于32科12目。其中本次调查新增59种,并对前人记载种类中的39种加以验证。该林区鸟类区系为秦岭鸟类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古北、东洋两大动物地理界交汇的特征。东洋界成份为该区鸟类37.6%,古北界占35.2%,广布种占27.2%。鸟类的垂直分布以低山带种类最为繁盛,中山带少之,亚高山带鸟的种类较为贫乏。  相似文献   

10.
2003—2004年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灯蛾科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到灯蛾科昆虫40种,隶属2亚科22属。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灯蛾科昆虫以古北-东洋共有种为主,并包含少量的新北成分,优势种为四点苔蛾。灯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阔叶红松林植被带多样性、丰富度均最高,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相应植被带内灯蛾科昆虫种类逐渐减少,个体数量上亦呈减少趋势;在时间分布上,全年以7月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各月份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7月〉6月〉8月〉5月〉9月;长白山各植被带之间灯蛾科昆虫类群组成极不相似。  相似文献   

11.
对内蒙古巴达尔胡农场及周边地区收集的133堆艾鼬粪便进行了食性分析。结果表明,艾鼬食物由鼠类、鸟类、爬行类、昆虫、植物果实类等动植物组成,其主要食物为鼠类,占食物组成80.45%。不同季节的食物组成成分不尽相同:春秋季节的食物多鸟类,夏秋季节的食物多为昆虫。艾鼬食物中的各种鼠类四季出现的频次亦不相同:春季主要食黑线仓鼠,夏季主要食草原黄鼠,秋、冬季仍以黑线仓鼠为主。艾鼬对食物具有选择性,各种鼠类在食物中出现的频次同该地区相应的鼠类密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三都县褐家鼠种群数量动态与繁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褐家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及繁殖规律,采用每月定时、定点在住宅区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体外测量,记载性别、怀孕率、胎子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数据.通过对1990-2008年19年的系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都县住宅区害鼠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总鼠数的50.34%;褐家鼠不同季节均有发生,6月为种群数量最高峰,平均捕获率为3.76%;全年均可繁殖,在4月和10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期,平均怀孕率为39.47%和28.46%;种群性比(♀/♂)为0.83.多年平均怀孕率为19.45%,平均胎仔数6.38只,多年平均睾丸下降率39.35%;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每年春季(3月)和秋季(8-9月)是住宅区灭鼠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3.
对晋西隰县采集的372份鼠类天敌粪便和渣吐团样本进行食性分析。结果表明,天敌食物由鼠类、鸟类、昆虫类、植物类等动植物组成,其主要食物为鼠类,出现在样本中的百分比为69.62%;其次为鸟类和植物类,分别占17.20%和11.56%。进一步分析得出,各种鼠类在食物中出现的频率同该种鼠类的数量没有直接关系,天敌取食鼠类具有选择性,捕食最多的猎物具备容易寻找和较易捕捉2个条件;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在容易捕捉的基础上喜欢选择个体较大的种类。依据食性研究结果得出,天敌与鼠类之间存在着紧扣的食物链关系,在肯定天敌对减少鼠类的数目和为害以及控制鼠传疾病的流行方面作用的同时,提出了招引天敌灭鼠要事先做好调查研究,根据鼠情鼠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盲目行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摸清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1984-2010年贵州省30个县(市、区)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18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77.78%,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66.67%。褐家鼠、黄胸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51.26%、29.16%,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6.80%;黑线姬鼠为农田区(稻田、旱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2.29%、14.73%,在部分地区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时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贵州省多年来的农区鼠害测报及防治实践,明确了农区鼠害监测及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区鼠害监测技术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5.
余庆县农区鼠种组成及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贵州省余庆县1986~2010年农区鼠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余庆县农区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共7种。其中,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4.83%;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分别占总鼠数的95.84%、87.43%,平均占总鼠数的92.10%,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不同年度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每年在5~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种群数量高峰期。  相似文献   

16.
陕西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利用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法对陕西林区啮齿动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可划分为7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由南向北依次增加,优势度指数南高北低.人为因素使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增高,优势度指数降低.鼢鼠、达乌尔黄鼠、松鼠、田鼠和草兔等是各群落的共有种.陕南林区主要以地面鼠为主,松鼠和田鼠所占比例为74.5,鼢鼠主要在人工林中发生;关中林区是地面鼠和地下鼠组成的重叠群落,鼢鼠占17.2、达乌尔黄鼠47.0、松鼠23.7;陕北高原黄土区和风沙区以鼢鼠为主,延河以北主要是中  相似文献   

17.
为给雷山县鼠类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雷山县1985—2011年农区鼠情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雷山县农区鼠类隶属1目(啮齿目)2科(鼠科、仓鼠科)7种,其中,褐家鼠、黄胸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住宅区总鼠数的52.54%、29.49%,合计占82.03%;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优势种,分别占稻田、旱地耕作区总鼠数的71.67%、49.89%,合计占60.67%。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稻田、旱地耕作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江西啮齿动物区系及其与国内部分省(市)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江西啮齿动物2目6科23种,并对区系组成及其与国内其它省、市异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江西啮齿动物以东洋界种占绝对优势,在啮齿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华中区与华南区和西南区共有种多,而与东北区,蒙新区的共有种少;与国内11省、市作比较,则与浙江、福建共有种多,而与北京,黑龙江的共有种最少.本文还将23种啮齿动物分为六个生态类型,并指出田栖和家栖两个类型是防治的主攻对象.  相似文献   

19.
TBS技术监测及控制农田害鼠效果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010~2011年在贵州省余庆县开展TBS技术监测及控制农田害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共设置TBS围栏3个,捕获鼠类124只,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臭鼩4种,鼠种种类及鼠种组成与历年鼠夹法调查结果相吻合。每个TBS围栏平均捕鼠数为24.80只,前2~3个月的捕鼠数明显多于后5~6个月的捕鼠数。对玉米地、水稻田害鼠的控制效果为53.13%。TBS技术在农田害鼠防治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并可用于开展鼠种普查和鼠情监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收录了岐山县主要林区的啮齿类计16种,隶属于2目7科。在区系组成上古北界种类占明显优势(63%),东洋界仅占25%。主要害鼠有中华鼢鼠、大林姬鼠、中华林姬鼠等。受害树种以油松最严重,但随树龄增大而受害率减小。刺槐林一般未见鼠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