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探讨改善重型颅脑榍伤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5月间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怍为治疗组实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照细选择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按常规额颞骨瓣开颅术治疗的124例重型颅脑损伤忠苦,对治疗结果按GOS评分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7.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74%.其死亡率为26.04%.显著低于对照组39.52%(P〈0.05);治疗组术后颅内压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减压充分.从而碱轻继发性脑损伤.能有效改善其顸后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病人96例,分两组,一组是大骨瓣治疗组(n=50),行单侧或双侧额颞顶美国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另一组是常规骨瓣对照组(n=46),行单侧或双侧额颞或颞顶瓣开颅术。结果按伤后6个月随访预后结果(GOS),大骨瓣组恢复良好25例,重残植物状态16例,死亡9例;常规骨瓣对照组恢复良好12例,重残植物状态19例,死亡15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能够明显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单纯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总结48例单纯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枕后马蹄形切口僦下倒钩形切口+跨横窦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后置回骨瓣。全部病例术后行头CT复查。结果术前颅高压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全部病例经CT确诊。术中见枕骨线形骨折患者38例,血肿量5~46mL,平均(21±4)mL,出血来源于横窦8例,骨折线处板障渗血24例,脑膜血管渗血4例,未见活动出血点12例。术后第1、3天CT扫描显示血肿全部消失,骨瓣无移位。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颅内高压发展迅速易致脑疝,需结合CT检查以确诊。骨瓣开颅能更有效地清除血并避免颅骨缺损,解除横窦受压迫,避免致命性脑疝。  相似文献   

4.
双侧去骨瓣减压救治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在救治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疗效。方法:对同时期收治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5倒。A组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B组行伤情重侧去骨瓣减压术,两组术中在减压的同时行血肿清除及碎化脑组织切除,术后常规综合治疗。结果:A组死亡、植物生存、重残、中残、良好的例数分别为6、1、3、7、8例,B组则分别为11、2、4、6、2例,差异有显著性(Hc=4.841.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是救治特重型颅脑损伤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去大骨瓣减压术后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自制弹力伸缩帽的效果。方法将去大骨瓣减压术后颅脑损伤8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实验组则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自制弹力伸缩帽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脑水肿和脑膨出的发生率对照组分别为56.1%和53.7%,实验组分别为19.5%和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去大骨瓣减压术后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弹力伸缩帽效果较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去骨瓣减压术在基层医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均采用脱水、降温、抗炎、止血、护脑等治疗,半年后统计疗效.结果 常规颞顶瓣23例,死亡1例;扩大额颞顶瓣10例,死亡2例.手术共死亡3例,病死率为9.1%.生存者中良好22例,中轻残5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1例.结论 在基层医院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及时抢救患者,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及二次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及二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基底节出血9例、大脑皮层出血2例、小脑出血1例,首次手术方式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7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大骨瓣减压4例、血肿穿刺引流术1例.结果 CT复查发现8例再出血<24 h,2例24~...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改良T型切口阶梯式颅内减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进行改良T型切口阶梯式颅内减压术(试验组)或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7 d神经功能及血清神经损伤因子(NSE、S-100β)水平.结果 试验组住院时间、NIHSS评分及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超早期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因颅脑外伤或脑血管意外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患者240例,按颅骨缺损修补时机不同分为超早期组(n=150)和对照组(n=90),分别在术后30~ 60 d、90~ 180 d进行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Barthel指数.结果 超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而去骨瓣减压术后4个月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超早期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安全、有效,有助于神经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32例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患者,在颅骨骨折扳障或脑膜动脉血管出血停止或相对停止后,采用颅内血肿微创针钻穿血肿,抽出血肿液体部分,注入尿激酶溶解血块引流。结果:本组治愈率为100%,术后仅留点状疤痕,无1例继发颅内再出血及颅内感染。结论:微创钻孔引流清除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疗效好,创伤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股骨干骨折合并颅脑外伤昏迷治疗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颅脑外伤昏迷的治疗时机。方法:对75例重症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不同时机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进行分析。结果:急诊手术组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占90.9%,伤后10d内手术组肢体恢复正常占87.2%,伤后14—45d内手术组肢体恢复正常占62.0%。结论:股骨干骨折合并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手术治疗骨折的时机宜根据创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尽早手术治疗骨干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颅内减压术和二次脑损伤因素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效果。方法对8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恶化型颅内高压,行标准大骨瓣减压传统术和改良术各40例,比较其预后并对发热、低血压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改良组的重残植物状态或病死率明显低于传统组(35.0%vs57.5%,P<0.05);有高热、低血压、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等高危因素者的预后明显差于无此高危因素者(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恶化型颅内高压行减压术后二次脑损伤的预后受手术方式、体温、血压等多种因素影响,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改良术及消除二次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对冲性颅脑损伤行开颅减压手术后继发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对冲性颅脑损伤行开颅减压手术后继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中,预后良好7例,中残9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9例,预后优良率(良好 中残)为47.1%(16/34)。结论在对冲性颅脑损伤开颅减压手术时,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或术后病情恶化,应考虑有迟发性血肿形成的可能,宜尽早钻颅探查或复查CT,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闭合性腹外伤的诊治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其救治水平。方法收集3年内接受治疗的67例闭合性腹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致伤原因、损伤情况、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行保守治疗4例,手术治疗63例。手术治疗抢救成功61例,抢救成功率为91.04%。2例术中死亡,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术后3天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闭合性腹部外伤临床表现复杂,结合多种检查方法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手术止血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术中探查应全面有效。准确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合并伤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应用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系统治疗颈椎外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系统治疗颈椎外伤的疗效。方法:通过15例颈椎外伤并截瘴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并应用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15例治疗后随访4~18个月结果,所有病例植骨完全愈合,疗效满意。结论: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系统操作简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颈椎不稳、颈椎外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迟发脑内血肿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脑内迟发血肿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颅脑外伤后出现脑内迟发血肿的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的疗效。结果:脑挫裂伤是发生迟发性脑内血肿(DTICH)的重要基础,脑损伤程度越重.其发病率越高。结论: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形成的原因多样。降低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全身状况采用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和侧脑室引流术。结果综合GCS和Barthel评分,128例中,优25例(19.5%)、良49例(38.1%)、中30例(23.4%)、差3例(2.3%)、死亡21例(16.4%)。结论个体化选择术式及熟练操作技巧是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超早期微创手术能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甘露醇的不同用药方案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68例CT显示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1例)及治疗组(137例),对照组常规应用甘露醇(1.0 g/kg每8h 1次),治疗组则给予短间隔、小剂量甘露醇(0.5g/kg每6h 1次)的脱水治疗。观察两组患者72h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和GCS评分。结果两组伤后72h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颅内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5%vs28.2%,P<0.05)。结论短间隔、小剂量应用甘露醇能有效降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及鉴定。方法:分析某地区2000年至2006年间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32例患者病历资料。结果:积液演变为血肿的时间:伤后22-30 d 16例,30-40 d 12例,40 d以后者4例。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硬膜下新月形占位病变,CT值均位于25-50 Hu之间。结论:外伤性慢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硬膜下血肿一的发病年龄有两极化趋势,致伤方式常为加速性或减速性损伤。临床上外伤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伤者,如原症状消失后又出现新的症状或原症状加重等症状体征时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80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90例,对照组按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抑郁、焦虑、绝望、依赖及担心愈后等心理障碍的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且其语言障碍和生活习惯的改善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智能障碍和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有利于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行为,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