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长江刀鲚俗称刀鱼。物以稀为贵,长江刀鲚的价格一路飙升,近年已达到每千克逾万元的天价。眼看着长江刀鲚越游越远离百姓餐桌,为突破池塘养殖技术难关,实施规模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本地开始引进长江野生刀鲚鱼种进行池塘养殖,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环境条件1.选址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空气清新、周围无工、农、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交通供电便利、生产配套设施齐全的养殖池塘。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刀鲚(Coilia nasus)在半咸水(盐度为8.7~12.5)和淡水养殖条件下消化、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及代谢能力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池塘套养方式,以同批次人工繁育的刀鲚1+龄鱼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21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半咸水养殖刀鲚(以下简称半咸水刀鲚)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淡水养殖刀鲚(以下简称淡水刀鲚) (P<0.05),其对蛋白质和淀粉的消化能力均高于淡水刀鲚,而对脂肪的消化有所减弱。其中,半咸水刀鲚的4种内脏器官的淀粉酶(AMS)活力均大于淡水刀鲚,但差异不显著(P>0.05);胃和肝中蛋白酶活力均显著大于淡水刀鲚(P<0.05),肝和盲囊中脂肪酶(LPS)活力均显著低于淡水刀鲚(P<0.05)。半咸水刀鲚的AMS、蛋白酶活力大小顺序均为盲囊>肠>胃>肝,而LPS活力大小顺序为肠>盲囊>胃>肝;淡水刀鲚的AMS、蛋白酶和LPS活力大小顺序均为盲囊>肠>胃>肝。半咸水刀鲚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降低(P<0.05);其肝脏中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均显著低于淡水刀鲚(P<0.05),半咸水对刀鲚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ALT)活力。研究表明,半咸水养殖条件不仅促进了刀鲚的生长,提升了刀鲚对蛋白质和淀粉的消化能力,还通过提高SOD和GSH-PX活力来提升刀鲚免疫力,减少外界环境威胁。综上所述,刀鲚更适合在半咸水中进行养殖,建议今后可用半咸水(盐度为8.7~12.5)养殖1+龄刀鲚。  相似文献   

3.
养殖刀鲚与生长环境菌群PCR-DGGE指纹图谱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养殖刀鲚体内与生长环境菌群结构,利用PCR-DGGE技术,对养殖刀鲚鳃、胃、肠壁及肠内容物和养殖水体菌群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PCR-DGGE指纹图谱分离显示,42条清晰条带,其中养殖水体(27)、鳃(9)、胃(13)、肠道壁(19)、肠道内容物(18)的香农指数分别为3.037、1.883、2.193、2.825、2.683;养殖水体与刀鲚鳃、胃、肠道壁及肠道内容物分别具有6、9、11、8共有带。UPGMA聚类分析显示,样品3个重复相似度都在95%以上,差异不明显;不同样品之间,养殖刀鲚鳃和胃聚为一支,具有较高的相似度(76%),同时与养殖水体相似度达29%;养殖刀鲚肠道壁和肠道内容物聚为一支,相似度为38%。回收测定所有显示条带,主要包含变形菌、放线菌、拟杆菌、柔膜菌、蓝藻细菌、厚壁菌、梭杆菌及少量未定义菌种。研究表明,PCR-DGGE技术能区分养殖刀鲚主要部位及水体微生物的结构差异和多样性,澄清养殖刀鲚及生长水体微生物区系,可为定植益生菌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长江刀鲚,俗称刀鱼,是长江三大名贵江鲜之一。多年来,受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捕捞及涉江渉海工程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洄游性长江刀鲚资源急剧衰退,其价格一路飙升,近年大规格刀鲚已达每千克越万元的天价。从2007年起,江苏省泰州市积极探索长江刀鲚人工养殖技术,先后突破长江刀鲚苗种捕捞技术、运输技术、驯养技术、繁殖技术、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及商品刀鲚养成技术,为长江  相似文献   

5.
长江刀鲚(Coilia nasus),俗称“江刀”,隶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属于江海洄游性鱼类,味道鲜美,被誉为“长江三鲜”之首。由于过度捕捞,刀鲚资源迅速减少,其价格水涨船高,最高时突破1万元/斤。为了保护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农业农村部﹝2018﹞5号文发布《关于调整长江流域专项捕捞管理制度的通告》: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上述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由于其重要的生态效应和可观的经济价值,刀鲚开发性保护利用成为了热点,许多研究院所和养殖企业对刀鲚的人工繁育养殖技术进行了诸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出苗率及鱼苗成活率还很低,苗种品质差,限制了该品种的推广养殖。针对以上问题,作者从刀鲚的亲鱼培育、孵化和苗种培育阶段入手,采用生态仿生技术有效提高了苗种质量,现将主要技术关键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刀鲚(Coilia ectenes)生长性状遗传改良的分子遗传标记,基于现有刀鲚转录组数据,利用基因克隆技术获得养殖刀鲚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的全长序列,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SNaPshot技术分别进行基因多态性的筛选和分型,并将不同基因型与刀鲚的生长性状(体长、体高和体质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养殖刀鲚MSTN基因的DNA序列主要由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组成,经SNP位点筛选,仅在第1内含子上筛选到2个颠换突变位点(g.564G>T和g.755G>T)和1个转换突变位点(g.786C>T);将3个SNP位点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发现,SNP位点g.786C>T与刀鲚的体长、体高和体质量呈显著性负相关,具有TT基因型个体的体长、体高和体质量显著低于CC型和CT型(P<0.05),而SNP位点g.564G>T和g.755G>T的不同基因型仅与刀鲚的体高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3个SNP位点对养殖刀鲚的群体遗传分析显示,刀鲚养殖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 O)、期望杂合度(H 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280~0.480、0.332~0.455和0.277~0.351,3个SNP位点均属于中度多态(0.25T有望作为剔除劣质刀鲚繁育亲本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刀鲚当年鱼种池塘培育的成活率,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将鱼种按不同密度放养,进行刀鲚当年鱼种池塘培育技术研究。3年的池塘培育结果显示:2016年,按2500尾/亩(15亩=1 hm2,下同)[HT5"SS]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41~146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21~11.43 cm,体质量增至4.23~4.62 g,成活率在69.3%~88.0%;2017年,按3750尾/亩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52~157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32~11.65 cm,体质量增至4.44~4.88 g,成活率在42.1%~77.9%;2018年,按5875尾/亩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80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01~11.04 cm,体质量增至2.41~2.44 g,成活率在57.5%~65.1%。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提高,刀鲚当年鱼种的成活率呈下降趋势,天然适口活体饵料数量对刀鲚当年鱼种养殖密度的设定以及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刀鲚具有应激剧烈、“出水即死”的特点,存在亲本易应激死亡、苗种存活率低、养殖效益差等问题,其人工繁育技术一度成为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在中国水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刀鲚人工繁育与池塘养殖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捕”的政策背景下,刀鲚人工养殖也逐步成为极具经济价值的渔业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刀鲚在养殖过程中饵料供应这一环节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受到饵料品种及适口性的制约,刀鲚的养殖成活率普遍较低。此外人工繁殖生产成本过高,且市场上苗种供应极少,养殖户不仅购苗困难,另外购苗后经过运输及养殖环境的变化,也增加了苗种下池后的养殖风险。因此开展本地刀鲚生态育苗,实现苗种的本地化生产,不仅能满足合作社刀鲚的养殖生产需要,还有望为周边养殖户提供本地产的优质苗种,助力当地刀鲚养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每尾100g以上的刀鱼,每公斤售价12000元,被誉为"长江三鲜"之首的长江刀鲚贵成了"天价鱼"。4月18日下午颁发的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和种质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国内首次实现长江刀鲚的全人工繁育和人工养殖,有望让天价刀鱼回归民间。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7月8日,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对《刀鲚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及养殖模式的研究》项目的刀鲚全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现场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汇报,并现场查验和随机抽测了人工繁  相似文献   

12.
长江刀鲚鱼种驯食浮性颗粒饲料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灯光诱鱼协同缓沉饲料驯食过渡至浮性颗粒饲料投喂的方法,高密度驯养长江刀鲚(Coilia nasus)鱼种,建立了8~10 cm刀鲚鱼种转食浮性颗粒饲料的人工饲养技术,为刀鲚的集约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经16 d的驯食,刀鲚在投饵后1 h之内吃完饲料,驯食期间刀鲚平均成活率为75.05%。闪光诱鱼比常光诱鱼更利于刀鲚鱼种驯食浮性颗粒饲料;先期对浮性颗粒饲料处理成缓沉投饲驯食并逐步过渡至完全摄食浮性颗粒饲料的操作能让刀鲚鱼种在短期内(16 d)完全摄食浮性颗粒饲料。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刀鲚当年鱼种池塘培育的成活率,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将鱼种按不同密度放养,进行刀鲚当年鱼种池塘培育技术研究。3年的池塘培育结果显示:2016年,按2500尾/亩(15亩=1 hm~2,下同)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41~146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21~11.43 cm,体质量增至4.23~4.62 g,成活率在69.3%~88.0%;2017年,按3750尾/亩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52~157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32~11.65 cm,体质量增至4.44~4.88 g,成活率在42.1%~77.9%;2018年,按5875尾/亩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80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01~11.04 cm,体质量增至2.41~2.44 g,成活率在57.5%~65.1%。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提高,刀鲚当年鱼种的成活率呈下降趋势,天然适口活体饵料数量对刀鲚当年鱼种养殖密度的设定以及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长江刀鲚"离水即死"、人工繁育等技术难题的突破,现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新兴的名贵养殖鱼类。为了提高长江刀鲚鱼种培育效果,2019年本公司开展了活水养殖技术在刀鲚鱼种培育阶段的应用试验。试验选用3个相同标准的塘口,总面积22.5亩,试养时间112天,试验池平均增重倍数分别为21.38、23.42,分别比对照池高10.9%、12%;养殖成活率77.9%、78.2%,分  相似文献   

15.
《水产养殖》2014,(10):36-36
<正>2014年9月16日,10万尾全人工繁育的刀鲚苗种在长江大桥以东水域放流。意味着刀鱼人工养殖技术的成熟,每年清明前上演的"天价刀鱼"有价无市窘境有望得到改善。历史上,长江刀鲚资源极其丰富,不过近年来,由于海洋污染及过渡捕捞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长江刀鲚产量逐年下降。2012年的清明前后,刀鲚渔获量40多吨,150 g左右规格的刀鲚市场售价高达每千克1万8千元。不过据了解,  相似文献   

16.
全人工繁育刀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淡水池塘养殖条件下,对全人工繁育刀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刀鲚为白天摄食类型鱼类,在白天晨昏阶段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夜间很少摄食。河虾、轮虫和桡足类是刀鲚幼鱼较理想的天然饵料,虾类和轮虫在其食物中的占比分别为37.52%和43.87%,在养殖池配套投放河虾能改善刀鲚在冬季饵料缺乏时期的摄食状况。刀鲚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方程为:W=0.095 7L1.536 6,R~2=0.803 2,呈不等速增长;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体长和体质量上升趋势减缓,体长(L)与养殖时间(t)表现为线性相关:L=-0.0004t~2+0.127 6t+2.798 6(R~2=0.990 3),体质量(W)与养殖时间(t)的相关方程为:W=-0.000 2t~2+0.056 4t+0.370 9(R~2=0.995 7)。试验期间,随着温度的下降,刀鲚的特定生长率下降,生长速度减缓。建议在人工饲养刀鲚过程中,冬季可适当添加浮游生物及河虾等天然饵料。  相似文献   

17.
刀鲚、鲥鱼、河豚鱼被称为"长江三鲜",提到"长江三鲜",就有让人垂涎欲滴的感觉,遗憾的是由于长江鲥鱼的灭绝,昔日的"长江三鲜"变成了如今的刀鲚、河豚鱼"二鲜"。但随着长江渔业资源的日渐衰退,"长江二鲜"的捕捞产量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大有步鲥鱼灭绝的后尘的趋势。令人欣慰的是在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河豚鱼的人工繁养殖技术获得突破,人工养殖河豚鱼技术日渐成熟,养殖产量已能满足消费的需求,人工繁殖的苗种还可进行增殖放流,野生河豚鱼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那么"三鲜"之首的刀鲚野生资源及人工繁养殖情况又是如何呢?相信这是众多"吃货"、水产养殖者非常关心的问题,由此本期我们邀请了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刀鲚种质资源与繁养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员、徐钢春、刘凯副研究员为我们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刀鲚(Coilia nasus)溯河生殖洄游规律、性腺发育过程,以及刀鲚繁殖季节洄游到各江段的水温变化、光照周期与强度、渗透压变化、水流强度、生物饵料等环境状况,模拟建立了专门的刀鲚亲本现代化培育池,通过人为调控、模拟刀鲚生殖洄游规律,促使刀鲚亲本生理发育成熟,解决了刀鲚从体成熟到性成熟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人工培育刀鲚亲本技术的突破.2012年3月29日-4月8日催产了4批刀鲚亲本,每批均产卵受精,受精率达70%以上,受精率最高达80.2%,平均每条雌鱼得苗2.1万尾.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刀鲚和暗纹东方鲀的池塘养殖效益以及获得大规格刀鲚鱼种,2021年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科研基地的4口池塘中进行了1+龄刀鲚(3 000尾/hm2)与暗纹东方鲀成鱼(12 000尾/hm2)的混养试验以及刀鲚生态自繁养殖试验。经过132 d的养殖,刀鲚出塘规格达到24.99~59.90 g/尾,成活率为15.0%~54.1%,其中有3口试验池塘获得了大规格刀鲚自繁鱼种,数量分别为2 515、2 871、3 399尾;暗纹东方鲀出塘规格在280.2~296.3 g/尾,单位面积产量达到3 372.8~3 502.5 kg/hm2,成活率达97.8%~100.0%。  相似文献   

20.
《渔业现代化》2005,(2):59-59
长江刀鱼、又称刀鲚,其肉质细嫩、味鲜美、脂肪多,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由于过度捕捞及水体污染等因素,刀鱼已少得可怜、贵得惊人。上海水产大学与南通市海洋渔业局合作,“刀鲚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课题取得进展。刀鱼属产卵洄游型生物,性喜江中的洲滩缓流浅水带,并于4~10月在那里产卵。“江心洲”正是刀鱼的天然养殖基地。课题组2004年初采取了“纳苗养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