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用荧光猝灭光谱(FS)、圆二色光谱(CD)研究了花椒毒酚(XAL)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金属离子对XAL-BSA体系的影响。在290、297和304 K的温度下扫描XAL-BSA体系荧光光谱,采用Stern-Volmer方程计算得到各相应温度下XAL对BSA的猝灭速率常数(kq)分别为6.316×10~(13)、4.402×10~(13)和3.554×10~(13)L/(mol·s)。研究结果表明:XAL能够猝灭BSA的荧光强度,且猝灭机理为XAL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在297 K温度下,XAL与BSA的结合常数为3.47×105L/mol,加入金属离子后对XAL与BSA的结合常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F9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出:BSA中色氨酸残基与XAL的作用距离(r)为5.29 nm,当加入金属离子后,BSA中色氨酸残基分别与XAL的r均不同程度的降低。圆二色光谱(CD)表明XAL与BSA相互作用后改变了BSA的二级结构,α-螺旋结构的百分比减少,当加入金属离子后,进一步诱导BSA的二级结构变化,α-螺旋结构的百分比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2.
运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研究了具有抗癌活性的N-(2-亚甲基吡啶)脱氢枞胺希夫碱(L)及其铜配合物[Cu(L)2Br]Br(1)在模拟生理条件(p H值7.2)下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1对BSA的荧光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L为动态猝灭;通过计算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相关的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表明L和1与BSA的相互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且结合反应是由焓和熵驱动的自发过程。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化合物与BSA的作用使蛋白质的构象发生改变,圆二色谱也证明了化合物能够显著改变BSA的构象,由典型的α-螺旋结构变为扭曲链。  相似文献   

3.
原花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多酚类化合物,络合金属离子是原花青素的基本特性之一,不管是低聚体原花青素还是高聚体原花青素均能够络合金属离子。笔者研究利用金属离子与原花青素酚羟基的络合反应导致的原花青素(PC)荧光猝灭作用,研究高粱原花青素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移取2 900μL醋酸盐缓冲溶液(pH 6)于1 cm石英池中,加入100μL浓度为05 mmol/L高粱原花青素溶液,再逐次加入浓度为05 mmol/L金属离子(Al~(3+)、Cu~(2+)、Sn~(2+)和Zn~(2+))溶液进行荧光滴定反应,每次加入金属离子溶液量为1μL,金属离子加入总量为10μL。记录原花青素的荧光强度衰变曲线,利用Stern-Volmer荧光猝灭方程计算得到4种金属离子Al3+、Cu~(2+)、Sn~(2+)、Zn~(2+)分别与PC络合常数为135,032,144和029(×10~6L/mol)。利用Jobs法测定得到4种金属离子Al~(3+)、Cu~(2+)、Sn~(2+)和Zn~(2+)与PC形成的金属离子-PC络合物化学计量比(mol∶mol)分别为1∶2,1∶2,1∶1和1∶2。此次对金属离子-PC络合反应定量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原花青素的生理学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模拟人体生理备件下,研究了茄尼醇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及紫外吸收法测定了茄尼醇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粹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结合距离及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和37℃时,茄尼醇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常数分别为1.76×10 7和2.7×107 mol/L,结合常数(KA)分别为1.54...  相似文献   

5.
熊果酸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与熊果酸(UA)分子之间的结合作用机制。基于荧光猝灭法测定反应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KUA-BSA=0.335 7×105L/mol,KUA-HSA=0.244 3×105L/mol,依据F嵀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确定授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及能量转移效率(E)分别为:rUA-BSA=0.73 nm,rUA-HSA=0.88 nm,EUA-BSA=0.17,EUA-HSA=0.18;通过同步荧光技术确认熊果酸结合血清白蛋白反应过程中对其构象的影响并不显著,应用荧光相图技术解析得出血清白蛋白与熊果酸结合反应中蛋白质折叠变化型态为"二态"模型。此外,探讨金属离子Ni(Ⅱ)存在下熊果酸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得到相互作用机制具有一定差别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为茶叶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EGCG能够与蛋白质及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从而影响其各种生理活性功能。笔者利用荧光猝灭法分别研究了EGCG及其Cu(Ⅱ)络合物(EGCG-Cu)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分析了Cu(Ⅱ)的存在对EGCG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利用Stern-Volmer曲线分析了EGCG及其Cu(Ⅱ)络合物分别与BSA络合反应中不同的荧光猝灭机理,采用Stern-Volmer方程及不同Stern-Volmer修正方程计算得到3种不同反应体系中EGCG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果表明:随EGCG和EGCG-Cu络合物样品浓度的增加,BSA出现典型的荧光猝灭现象,表明EGCG和EGCG-Cu络合物均与BSA发生了相互作用。反应溶液中Cu(Ⅱ)的存在会改变EGCG与BSA的相互作用形式,并降低EGCG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此外,EGCG与Cu(Ⅱ)络合后能够提高EGCG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研究结果可为深入分析EGCG在体内的各种生理活性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非等温热重分析法在不同升温速率下,利用Kissinger法和Flynn-Wall-Ozawa法对12-溴代脱氢枞酸甲酯的非等温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同时利用atava-esták法结合34种动力学机理函数研究了12-溴代脱氢枞酸甲酯的热分解机理和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12-溴代脱氢枞酸甲酯的热分解机理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动力学函数积分形式为G(α)=[-ln(1-α)]~(3/4),反应级数为3/4级,表观活化能为85.71 kJ/mol,指前因子为1.12×10~7s~(-1),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1.12×10~7exp(-85.71×10~3/RT)×4/3(1-α)[-ln(1-α)]~(1/4)。方程拟合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_f=0.983 3,标准偏差SD=0.05。  相似文献   

8.
以造纸废料木质素磺酸钠和柠檬酸为原料制备了氧化改性木质素磺酸钠/石墨烯复合量子点(HSL/GQDs),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等研究了复合量子点的荧光性能、结构及其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吸附性能,并考察了复合量子点结构与吸附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HSL/GQDs的荧光强度(F_0)是单纯的石墨烯量子点的2倍多,对Fe3+有较好的荧光响应信号,可用于对Fe3+的检测。在10~500μmol/L范围内,加入Fe3+以后的该荧光探针的荧光猝灭强度(F)与Fe3+的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F_0=0.851 12-0.001 11C(Fe3+),线性系数为0.99。  相似文献   

9.
Penidiella sp. HEY-1β-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enidiella sp. HEY-1发酵豆渣可制备产胞外β-葡萄糖苷酶(BGL)。粗酶液经过乙醇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等步骤后获得了凝胶电泳均一的BGL。通过SDS-PAGE测得其分子质量为65.5 ku。该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60~70℃,最适pH值为3.0,在70℃以下及pH值2.0~8.0范围内均能保持稳定。Mn2+对酶有激活作用,而Na+对酶有抑制作用,其他金属离子对酶的活性影响不大。底物专一性实验表明,该酶可作用于对硝基苯-β-D-葡萄糖苷(p-NPGlu)、邻硝基苯-β-D-半乳糖苷(o-NPG)。作用于p-NPGlu和o-NPG的米氏常数(Km)值分别为0.434和0.411 mmol/L,酶促反应的最大速度(vmax)分别为1.0×10-3和3.3×10-4mol/(L.min)。  相似文献   

10.
为了调控核桃雌雄的数量,应用化学药剂进行了调控核桃雌雄花芽的试验,结果表明:5月中旬在香玲核桃花芽分化初期,全株喷施腐胺(Put)1×10-3mol/L或亚精胺(Spd)1×10-4mol/L药水溶液1次,可以提高雌花数量,减少雄花数量,雌雄比提高5.6~6.7倍。  相似文献   

11.
大明松(Pinus taiwanensis var.damingshanensis)是分布在广西、贵州高山地区的特有松类。本研究对4个大明松群体开展调查,分析黔桂两省区大明松的种质资源分布特征,为更为有效的保护利用大明松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明松在广西、贵州两省呈散生分布。分布范围为23°30′11″~29°08′22″N,107°35′04″~110°33′10″E;海拔1134~2031m。大明松与马尾松是垂直方向的替代种。分析径级结构发现,4个种源均表现为异龄结构。不同种源的大明松群体因自然条件、人为干扰等因素,龄级结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林为对象,进行氮、磷、钾配方施肥正交试验,探究了对刨花润楠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不施肥对照组,各施肥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全氮、磷、钾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含量以及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氮肥、磷肥和钾肥在不同水平上对有机质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含量、酶活性均存在显著的影响效应。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氮磷钾配比N2P3K1时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以肉桂及其同源根皮为原料,采用80%乙醇分别对两者进行回流提取,经系统溶剂法萃取得到两者的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并采用滤纸片法研究各极性部位对常见的3种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质量的肉桂和根皮提取得到的各极性部位的质量、成分种类及含量均有所差异,其中石油醚部位所含成分大致相同,但主要成分反式肉桂醛、邻甲氧基肉桂醛含量差异较大;两者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分别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和多糖类成分;此外根皮乙酸乙酯部位还含有邻甲氧基肉桂醛、乙酸肉桂酯,根皮水部位含有D-半乳糖。肉桂石油醚部位、根皮石油醚部位、根皮乙酸乙酯部位对3种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这3个部位的质量浓度均为500 g/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大于(17.62±0.22)、(25.21±2.09)和(12.82±0.30)mm,肉桂乙酸乙酯部位抑菌作用较弱,肉桂和根皮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对3种供试菌种均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如何降低游离甲醛含量一直是脲醛树脂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TiO2)改性脲醛树脂,探索在紫外光(波长λ=365nm)照射下,纳米TiO2对脲醛树脂中游离甲醛的催化降解效果。通过分析脲醛树脂中游离甲醛的含量,研究了光照类型、时间以及纳米TiO2的含量对光降解甲醛的影响。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同步热分析(TG)表征了光催化降解游离甲醛对脲醛树脂化学结构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脲醛树脂的降醛处理中,加入尿素质量1%的锐钛矿型纳米TiO2,室温下紫外光照时长48h,可以获得36.7%的游离甲醛降解率。紫外光照可以促进脲醛树脂的固化,使其固含量和粘度上升,固化时间缩短,但对脲醛树脂的化学结构和热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15年生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 urophylla)木材的干燥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干燥基准,本研究利用百度试验法对15年生巨尾桉木材进行干燥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巨尾桉木材干燥速度为4级,较慢;截面变形程度较严重,为4级;初期开裂也较严重,为4级;扭曲等级为2级,内裂最为严重,达到5级。针对15年生巨尾桉木材的干燥特性,参照百度试验缺陷等级以及干燥缺陷对应的干燥条件,得出15年生巨尾桉木材干燥初期温度为38℃,干湿球温度差2~3℃,末期温度为65℃,拟定25~30 mm厚15年生巨尾桉木材的干燥基准。在实际的窑干生产中,只需对拟定的干燥基准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便可以得到适合于15年生巨尾桉木材的干燥基准。本研究可为巨尾桉木材的实木加工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1年生铁力木苗木为试验材料,应用4种光照条件(CK、T_1、T_2、T_3,透光率分别为100%、45.7%、13.9%、6.3%)进行盆栽试验,探索铁力木幼苗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以确定铁力木幼苗的最佳光照环境。结果表明,在T_1条件下,苗木苗高、高径比为最高,在低遮荫条件下促进苗木生物量积累,在T_3条件下苗木生长受到了抑制。因此,得出铁力木苗木在T_1条件(透光率45.7%)下最有利于铁力木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黄果厚壳桂木材生材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的生材性质进行研究,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测定树皮率,排水法测定木材体积,并对测定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树皮体积、质量百分率随着树高的增加,逐渐增大,均值分别为12.48%、13.08%。从径向上来看,南、北向边材的生材密度相对中间部分和心材部分偏小,而从髓心向外基本密度逐渐增大。生材密度在树高方向上,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在7.3m处达到最小值,基本密度逐渐减小,均值分别为0.979、0.544g/cm^3。黄果厚壳桂南向和北向的生材含水率均呈减少的趋势,且南北向数值差异不大。生材含水率随着树高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9.3m后逐渐趋于稳定,平均值为81.59%。  相似文献   

18.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重要食叶害虫。本文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黄野螟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观察,利用触角电位技术分析触角对7种杀虫剂的电位反应。结果表明:黄野螟成虫触角长8600~9100μm,雌雄触角均为线状,感受器主要有毛形感器、鳞形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6种。其中毛形感器分布最广、数量最多。黄野螟雄虫的毛形感器在数量上多于雌虫。在触角电位检测中,雌雄黄野螟成虫存在差异,黄野螟雄成虫对乙多·甲氧虫酰肼的反应相对平均值最大;黄野螟雌成虫对苏云金杆菌的反应相对平均值最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广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桉树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利用2015年广西林地与森林资源"一张图",叠加到广西已建县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提取桉树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桉树群落结构为完整结构的仅占0.8%,复杂结构占63.4%,简单结构多达35.8%;其森林生态功能等级评价结果为"中等"的占47.4%;"差等"的占52.6%,评价为"好"的没有。森林生态功能等级总体表现为中等偏差,对于以强调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来说,显然不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20.
对引进的5个种宿根花卉品种进行栽培试验。通过主要性状调查分析得出,适宜南宁市引进栽培的品种为天人菊(Gaillardia pulchella)、金光菊(Rudbeckia laciniata)、紫松果菊(Echinacea purpurea);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可适当引种栽培,需在遮荫条件下生长;花毛茛(Ranunculus asiaticus)耐热性差,适宜南宁市冬春引种栽培。本研究为广西宿根花卉的引种筛选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