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ABT生根粉应用于毛竹丰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5种型号2种剂型的ABT生根粉喷施毛竹竹鞭试验,结果表明,施用ABT生根粉能明显促进毛竹竹鞭根孕笋能力,提高出笋数和笋产量,以ABT10号增产幅度最大,达383.5%;施用ABT生根粉能明显促进新竹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毛竹生产的经济效益,在湖南省桃江县进行了为期9年的毛竹低产林单项改造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新竹平均增加299株/hm2,平均增量为406.7%;胸径平均增加0.53 cm,平均增量为6.4%。在实施低产林单项改造措施试验项目的同时,还进行了低产林综合改造措施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经营类型的毛竹其出笋数、新竹数及新竹胸径的差别较大,集约化经营效果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3.
毛竹退笋的营养分析及不同时期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竹是我国的主要竹种之一,毛竹笋是南方地区主要的林源蔬菜,然而毛竹退笋是影响竹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因素.仅有部分退笋用来加工笋干,大量的退笋没有得到利用.试验利用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方法,对毛竹退笋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以期开拓退笋的利用.结果是,毛竹退笋的总糖及还原糖含量低于健壮笋;退笋的蛋白含量为6.03%~6.97%,高于健壮笋;退笋的氨基酸总量明显高于健壮笋,尤其是Asp、Ser、Tyr3种氨基酸;退笋中草酸明显积累;退笋富含钙、镁、铁、锌等微量元素.结论是:毛竹退笋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也可加工成竹笋食品.  相似文献   

4.
毛竹五月鞭笋生长特点及挖掘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遂昌县毛竹笋竹两用林基地中进行鞭笋挖掘试验的结果表明,毛竹鞭笋生长情况在不同月份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5月份的鞭笋直径最小,7月份最大。5月份鞭笋的母鞭均分布在10 cm以内的浅土层中,在5月份挖掘鞭笋不仅不会影响竹林正常生长,还可有效防止林地中低效鞭和无效鞭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提早采挖鞭笋对毛竹林生产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2010年选择浙江省遂昌县养分充足、大小年明显的笋竹两用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纯林样地,进行3种处理:5月开始采挖鞭笋、7月开始采挖鞭笋和不挖鞭笋(对照),对竹笋产量、竹林结构和地下竹鞭生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月开始采挖比7月开始采挖的鞭笋平均产量增加了53.01%;3个处理的冬笋、春笋平均产量和毛竹林分结构均无显著差异;5月开始采挖比对照的竹鞭总长增加了15.56%,竹鞭平均节间长度增加了0.34 cm,平均鞭粗度增加了0.40 cm。试验证明,5月开始采挖鞭笋不影响冬笋、春笋产量,以及竹林丰产林分的结构以及地下竹鞭生长,反而会显著提高鞭笋产量,建议在鞭笋高产培育经营中推广应用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6.
激素,微肥对毛竹林发笋,成竹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提高毛竹笋芽萌发率的途径,本试验用随机区组和正交设计方法在毛竹成林内分别布置了三个对比试验,以研究施用激素,微肥和硝酸稀土等外源物质对毛竹成林发笋和成竹数量的影响效应。对连续4年的观测分析表明,试验条件的毛竹林施用硝酸稀土处理的发笋数和成竹数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且毛竹林对其施用浓度有较大的适应范围。施用激素和微肥处理的毛竹成林的发笋、成竹数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且较大浓度的微肥处理对发笋和成竹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毛竹低产林改造试验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永安市贡川镇的毛竹低产林的改造试验 ,综合评价了改造所带来的生物和经济效益 ,结果表明 :竹林的各项生长指标较改造前均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壮龄竹比例增加 ,老龄竹比例下降。试验阶段每年单位面积笋产量比改造前增加2 0 6 85 % ,笋的品质也有显著的提高。试验阶段的成本利润率为 97 97% ,低于改造前的水平 ,但纯收入为改造前的 1 6 5倍。  相似文献   

8.
毛竹出笋及增粗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毛竹笋期过程,调查毛竹出笋规律,研究其增粗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毛竹竹笋的出笋历期持续16 d左右,其出笋的高峰期在出笋后的第6~11 d,出笋量占全期出笋的56%。毛竹的增粗生长分为3个时期:快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和停止期,毛竹茎秆直径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快速生长期。  相似文献   

9.
春笋冬出毛竹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激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进行了地表覆盖增温试验,并对出笋毛竹和未覆盖毛竹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出笋林分植株的各种营养成分含量都比未出笋林分要高,但除了P外,差距不甚明显,竹林中增施氮肥有利于出笋;苏氨酸、丝氨酸、脯氨酸、蛋氨酸、赖氨酸5种氨基酸出笋林分比未出笋林分高出20%以上,这5种氨基酸可能对毛竹林笋芽萌动有一定的作用;笋芽的不同发育阶段的氨基酸含量是不一样的,随着发育阶段的前进,氨基酸含量也有很大增加;萌发芽GA3的含量是未萌发芽的12倍多,未萌发芽的ABA含量是萌发芽的5倍多,这表明鞭侧芽的萌发主要是由GA3/ABA的值来调控的。  相似文献   

10.
毛竹营养液开发与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回归旋转设计原理 ,选择 5种毛竹生长所需的生长调节物质和微量元素 ,采用5元 2次回归旋转设计 ,进行现场实施和试验。试验结果 ,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优化 ,选出了生产上适用的最佳配方。施用后使毛竹林产笋量和成竹量增加 80 %~ 1 0 0 % ,提早出笋时间7~ 1 0d ,延长出笋期 1 5~ 2 0d。  相似文献   

11.
施肥种类对毛竹林地土壤性质及出笋成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有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的速效性养分,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同一土层毛竹林地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以及通气度等土壤孔隙组成指标呈现出有机肥对照复合肥。毛竹林施肥后,其出笋数、成竹数及成竹胸径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对照。  相似文献   

12.
在闽北开展雷竹施肥试验,设置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1),施用氮磷钾复合肥(375kg/667m2,处理2),施用有机肥(腐熟的鸡粪5t/667m2,处理3),施用有机肥与氮磷钾复合肥(腐熟的鸡粪3t/667m2和氮磷钾复合肥150kg/667m2,处理4),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竹林生长、笋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筛选出适合闽北雷竹经营的优化施肥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对竹林的光合特性、生长量、笋产量和笋营养物质含量均产生显著性差异影响;光合特性指标表现最优的是处理3和处理4,竹林生长效果最好的为处理2和处理4,竹笋产量和笋品质表现最优的是处理4和处理3。综合分析认为,最优施肥方案为处理4,即施用有机肥(腐熟的鸡粪)3t/667m2+氮磷钾复合肥150kg/667m2,该施肥处理可有效提升雷竹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竹林生长、增加竹笋产量及提高竹笋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绿竹笋营养成分及笋期叶养分的施肥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施有机肥、复合肥、无机肥对绿竹笋营养成分及笋期叶片N、P、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3种肥料处理对绿竹笋N、P、K含量、粗蛋白质、粗纤维、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竹笋N和蛋白质含量以无机肥处理最高 ,P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以复合肥处理最高 ,K含量、粗纤维、半需氨基酸总量以有机肥处理最高 ,但还原糖、总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不施肥处理明显高于施肥处理。 3种肥料处理对绿竹叶片N、P、K含量的影响在不同发笋时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发笋初期N、P、K含量施肥处理明显高于不施肥处理 ,以无机肥处理最高 ;盛期叶片N、P含量以有机肥处理最高 ,K含量以无机肥处理最高 ;末期N含量以有机肥处理最高 ,P含量以不施肥处理最高 ,K含量以无机肥处理最高 ,表现出不同肥料施肥效应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的密度与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跃国 《竹子研究汇刊》2006,25(2):20-23,27
以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为目标,在丛立竹密度和施肥对竹笋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基础上,构建丛立竹密度和施肥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丛立竹密度与竹笋产量呈抛物线型关系,与丛出笋数遵循线性增长趋势,但当丛立竹密度9株及以上时,笋个体质量和竹笋产量显著下降;施肥的竹笋增产效果主要来源于笋个体质量增大和不规格笋比例下降,对丛出笋总数无显著影响,对丛经济出笋数有显著影响。施有机复合肥竹笋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尿素则随施肥量增加出现先增产后减产现象,产生“氮饱和”效应;当丛立竹胸径5~6 cm时,施用试验有机复合肥,麻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最佳组合为丛立竹密度5~7株,丛施肥量10~12 kg。  相似文献   

15.
富硒施肥对毛竹笋硒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丰硒源"富硒肥进行富硒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时间、不同施肥次数、施用不同硒含量富硒肥的施肥效果。结果表明:施肥时间、富硒肥的硒含量对竹笋硒含量的影响显著。施肥时间不仅影响竹笋的含硒量,还对竹笋的单宁含量影响显著。施肥时间对竹笋品质影响不明显;富硒肥中硒含量可显著影响竹笋品质,表现为随富硒肥硒含量的升高,竹笋品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竹笋专用有机肥在笔竹笋用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立地条件笔竹笋用林施用不同量竹笋专用有机肥,并与相应的专施氮肥相比较。结果表明:竹笋专用有机肥对毛竹笋用林产量影响显著,平均可使竹材产量提高20%-30%;在肥力较差的毛竹笋用林连续几年施用该有机肥,第3-第4年的增幅比第1-第2年大,土壤肥力和母竹林活力增强;但在土壤条件较好的毛笋用林施用该肥料,第3-第4年比第1-第2年增幅减小。竹笋专用有机肥能提高竹笋品质和营养,该肥料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EM有机生物肥对毛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EM有机生物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的速效性养分,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特别是速效养分含量;同一土层毛竹林地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以及通气度等土壤孔隙组成指标呈现出EM有机生物肥>鲜鸡粪>对照>复合肥;施EM有机生物肥能明显地增加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是对照区的3.45倍和3.53倍,但对土壤放线菌数量无明显影响;施EM有机生物肥极显著增加了毛竹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依次是对照区的6.19倍、4.04倍、3.69倍和2.44倍,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草甘膦对毛竹笋用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毛竹笋用林中长期使用草甘膦且又不进行施肥等抚育措施,会对土壤的结构产生影响,造成容重增加,总孔隙度降低,不利于竹鞭的正常生长,通过增施有机肥可有效降低草甘膦对土壤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使用草甘膦对土壤有机质有一定影响,但对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均未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推荐的"3414"试验设计方案,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对糙花少穗竹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磷、钾平衡施肥不仅显著提高糙花少穗竹笋产量,还明显提高单笋质量,平衡施肥处理的笋产量比未施肥的空白区增产26.56%,比氮或磷或钾缺素区分别增产10.45%、42.11%和28.57%,单笋质量比氮或磷或钾缺素区分别提高4.86%、27.01%和22.74%,不同肥料的增产效果表现为磷肥 > 钾肥 > 氮肥;2)平衡施肥处理能够改善笋品质,其笋粗蛋白含量较氮、磷、钾缺素区处理分别增加66.63%、41.45%、6.33%,笋粗纤维含量较空白区和氮、磷、钾缺素区处理分别降低7.32%和23.63%、12.84%、9.08%;3)肥效模型显示,糙花少穗竹的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氮肥150 kg/hm2、磷肥为58 kg/hm2、钾肥为83 kg/hm2,预计出笋产量1 596 kg/hm2,氮、磷、钾肥最佳比例为1:0.4:0.6。  相似文献   

20.
Phyllostachys praecox is a favorite bamboo shoot species that has been widely planted in southern China. High rate of fertilization and heavy winter mulch have been a common practice to gain a good yield and better economic benefit. To get an insight into the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and winter mulch on soil labile organic carbon pools, a trial of different types and rates of fertilizers was conducted from May 2002 to April 2003. Soils in the mixed treatments with both mineral and organic fertilizers (treatments: 1–3) were generally more abundant i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P < 0.05) as compared with treatments of single mineral fertilizer (treatments: 4–6), with MBC for treatments 1 and 2 generally at maximal level and for treatments 4 and 5 at minimal level. The abundance of soil MBC increased with the rate of organic fertilizers applied. Soil MBC content was measured periodically during the year, with the highest in October and December 2002, moderate in August 2002 and February 2003, and the lowest in April 2003. Soil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 (WSOC) of all treatments was higher in the August and October, decreased in the December and February, and increased again in the April. It was found that the treatments with mixed mineral and organic fertilizers had much higher WSOC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pure mineral fertilizer treatments. Soil WSOC increased with the amount of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ed. Winter mulch enhanced soil MBC and WSOC, and the ratios of MBC in the mulch treatments to non-mulched treatments were on average 1.60 and 1.52 in February and April 2003, respectively,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ratios of WSOC were on average 1.39 and 1.73 in the February and April, respectively. The high rate of single miner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as not recommended in bamboo management. Both mineral and organic fertilizers would need to be applied for sustaining soil fertility and long-term bamboo production in subtropical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