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岩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分布及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黄岩区83个表层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并对土壤中多环芳烃进行源解析。结果显示,黄岩区表层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除苊烯外,其余多环芳烃均被检出,检出率最高的是荧蒽,其次是萘和芘。黄岩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以中高环(4环及以上)为主。按照样品采集地点分析,多环芳烃总量最高的是江口,其次是城区,以及院桥、澄江和新前等近郊区。农村地区多环芳烃含量较低。冶炼厂或化工厂等工厂的煤炭燃烧、稻草等秸秆的露天焚烧,以及生活用煤燃烧可能是多环芳烃污染的主要来源,石油等液体化石燃料的燃烧也是黄岩土壤多环芳烃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中多环芳烃的释放及纵向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US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通过酸雨的土柱淋溶试验模拟实际降水过程,分析了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的变化及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柱中纵向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酸度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均较淋溶前减少,pH2.5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含量较淋溶前减小的幅度最大(52.08%),pH5.6酸雨淋溶后减小的幅度最小(21.55%);酸雨破坏土壤微结构,使土壤胶体分散,粘粒下移,与土壤粘粒结合在一起的多环芳烃也一起向下迁移,酸雨pH值越小,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能力就越强;酸雨对土壤中不同性质多环芳烃的纵向迁移影响不同,对低环多环芳烃(环数≤4)的迁移影响较大,对高环多环芳烃(环数4)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结合的物质不同而引起的。该研究结果为了解酸雨作用下多环芳烃在土壤介质中的稳定性及其对地下水潜在污染的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前处理方法,主要介绍了索式提取法、微波萃取法、超声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和加速溶剂萃取法等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提取方法,以及柱层析净化和凝胶渗透色谱等净化方法,为深入研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和降解提供了一定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热处理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对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行为进行研究。[方法]利用一种温度辅助解吸-气流式液相微萃取装置结合溶剂超声萃取,研究了热处理(温度为50~300℃)对土壤中多环芳烃(苊、菲、芘、苯并[a]芘)存留的影响。[结果]在该温度范围内进行热处理时只有极少部分的多环芳烃从土壤中释放出来,大部分被保留于土壤中;200℃以上的处理温度明显降低了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溶剂可提取性,对多环芳烃起锁定作用。[结论]该研究可以为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修复和生物有效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房妮  俱国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425-1426
多环芳烃(PAHs)由于其毒性、致癌性和致畸性成为环境中一类重要的污染物。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是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主要途径。阐述了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中微生物修复的原理、优缺点、影响因素、强化措施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修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纪旺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8):34-37,54
多环芳烃是典型的疏水性有机物,在土壤中很难被生物降解和利用。多环芳烃的老化作用、非水相基质的形成都会降低多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同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理化性质、多环芳烃与土壤接触时间、多环芳烃性质和环境因素等。对于评价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来说,目前有许多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7.
再生水中典型PAHs垂向迁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在模拟灌溉条件下,再生水中典型多环芳烃的迁移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土柱模拟试验,以再生水中多环芳烃萘、菲、芘为对象,北京市东南郊再生水灌区典型土壤为试验介质,对再生水连续灌溉时多环芳烃的迁移情况以及土柱出水中DOM的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实际土壤介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能力不能单纯用土壤有机碳含量很好地描述,组成复杂的介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能力增强,萘的实际阻滞因子超过理论值约7倍;多环芳烃在非均质介质中的迁移存在界面效应,土壤有机碳含量差距越大,界面效应越明显;孔隙水流速以及孔隙尺寸增大,会造成固相上多环芳烃的解吸,发生二次迁移。微生物活动能促进多环芳烃的迁移。[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基于地下水质量安全的再生水灌溉模式的提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银川平原及周边地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银川平原及周边地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分析了银川平原及周边地区37个表层土壤样品中16种美国环保署优先控制多环芳烃的含量与组成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为17.2~1 199.3 ng·g-1(干重)之间,算数均值为190.6±232.2 ng·g-1,几何均值为125.9 ng·g-1,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多环芳烃以三环和二环为主要组分,荧蒽与菲为主要污染物,主要来源为区域内的燃烧源排放。多环芳烃在研究区域内呈南北高、东西低的分布态势,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和土壤中有机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性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耕地中多环芳烃含量高于草地与荒地,接近我国东部地区耕地,且受土壤总有机碳影响,高环组分所占丰度高于草地和荒地。  相似文献   

9.
土壤对多环芳烃吸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对于土壤矿物而言,土壤有机质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吸附更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着重综述了土壤有机组分对多环芳烃的吸附机理和特性,同时也期望能从综合的角度出发,研究土壤对多环芳烃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维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563-8565
概述了土壤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和分布,同时分析了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山西农业科学》2017,(7):1200-1204
主要针对国内工业园区周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来源、危害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与综述,归纳总结了焦化、钢铁、石化等工业园区周边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的研究成果,以反映有关工业活动导致的周边土壤多环芳烃污染及其潜在危害。结果表明,工业园区排放的PAHs是其周边土壤PAHs的主要来源,其周边土壤多数已遭受多环芳烃的严重污染,已严重危及企业周边居民的生命健康,应急需普及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大对工业园区周边区域环境污染与防治方面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政府部门采用有关研究成果,并严格执法,科学根治工业园区周边土壤多环芳烃的污染,以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焦化厂内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以烷基苷(AP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曲拉通X-100(TX100)为表面活性剂代表物,采用静态平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探索采用单一及混合表面活性剂清洗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并考察生物柴油对多环芳烃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去除率顺序为SDBS>APG>TX100。APG/SDBS混合处理及TX100/SDBS为9∶1混合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多环芳烃去除率,而APG/TX100混合处理没能提高多环芳烃去除率。生物柴油对TX100及TX100/SDBS去除多环芳烃效果没有明显提高,对APG及APG/TX100去除多环芳烃略有提高。当APG/SDBS为9∶1时,生物柴油可以使多环芳烃去除率从(63.3±2.0)%提高到(75.6±2.0)%。单一表面活性剂、混合表面活性剂、及表面活性剂-生物柴油乳液对多环芳烃各组分去除率比较类似,对菲的去除率最高,茚并[1,2,3-d]芘次之,其余相对较低。因此,建议采用APG/SDBS+生物柴油的混合体系对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3.
生物修复对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生物修复法对油污土壤进行了修复处理,对修复过程中不同组分烃浓度的变化、土壤四种酶活(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脂肪酶)、微生物对不同组分烃的代谢活性等生物因素进行了测定,并利用SPSS软件对不同组分烃的浓度变化及土壤生物性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修复技术可有效去除土壤中不同组分烃,修复进行11周,土壤中烷烃、多环芳烃去除率分别为46.8%和39.9%。修复处理可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脂肪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对烷烃、多环芳烃的代谢能力,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烷烃的降解与微生物对烷烃的代谢活性、土壤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关,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与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关;微生物修复作用可提高土壤中不同组分烃与微生物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在土壤中分布广泛且存留时间长。利用理化手段去除PAHs不仅价格昂贵,还会对土壤、沉积物以及地下水层等自然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微生物代谢多样性降解有害污染物,被认为是最具有前景的修复技术。目前已分离鉴定出多种微生物具有降解PAHs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应用微生物修复土壤及环境中的PAHs污染,需要更加深入了解降解过程中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生理生化以及分子遗传机制。综述了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不同降解途径对不同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生物代谢转化机理,为提高土壤中降解菌的生物修复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环境是一种新型经济环境友好的修复方式。苍耳作为一种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物种,其在修复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中的应用研究较少。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苍耳根系在三类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中对污染物PAHs的响应,从不同浓度及类别PAHs下苍耳植株的生物量,根系形态结构总根长(RL)、根表面积(RS)、根体积(RV)、根尖数(RT),以及土壤多酚氧化酶(PPO)分析其对于多环芳烃耐受性的强弱,以期确定苍耳能否作为生态修复种。结果表明,在高浓度PAHs处理下的苍耳根系生长增大,在高环数多环芳烃PYE处理下,受抑制程度随浓度变化显著,表现在根长变短、表面积降低、体积减小以及根尖数减少。在不同PAHs处理下苍耳根际土壤PPO酶活性视具体的PAHs种类变化,二环NAP处理以及四环PYE处理下,PPO酶活性数较三环PHN处理低,根际土中比非根际土中PPO酶活性高。因此,苍耳在三类多环芳烃(NAP、PHN、PYE)胁迫下,根系生长及根际微生物活动虽然会随着PAHs浓度升高受抑制,但对其无致命影响,并在低中浓度下表现出较好的抗逆性。可以将苍耳作为潜力植物种对PAHs污染土壤进行植物修复,并对其抗逆性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脱氮沟对农业面源污染中地下水硝酸盐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脱氮沟是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对不同外加基质(松木屑与香菇袋料)与土壤混合前后可利用碳和微生物量碳等参数的变化以及水样硝酸盐氮、氨氮、几种多环芳烃(茚、萘、联苯、芴、菲)的分析,对构建在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石桥村蔬菜基地上的脱氮沟去除农业面源污染中的地下水硝酸盐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两种填料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差别不是很大.数据表明,供试脱氮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短流,在此情况下,对于不同宽度的脱氮墙,松木屑填料比香菇袋料平均处理效果好;松木屑1.5 m宽度的处理和香菇袋料1 m宽度处理效果较好,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得到有效去除,出水的氨氮和多环芳烃没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按照水稻茎着生的不同环境对稻茎样品进行了分离,得到土中茎、水中茎和气中茎3部分样品,对各稻茎的多环芳烃含量与脂含量、表面积等参数以及与各环境介质的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介质中生长的稻茎中多环芳烃含量和分布差别不大,15种多环芳烃浓度总和平均都在20~25ng·g-1之间;脂含量和表面积对稻茎内多环芳烃含量的影响都不显著;各稻茎中的多环芳烃不仅受其生长环境的影响,也与其他环境介质中的化合物发生联系和交换。空气气相和水中的化合物对各部分稻茎内的化合物都有较大影响,而空气颗粒相和土壤中的化合物对各稻茎中化合物的影响都不大。  相似文献   

18.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多环芳烃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不仅降低环境质量还会危害人体健康。植物修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植物修复环境污染的技术,也是当前生物修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许多实验证明植物能够促进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植物修复的机理主要包括植物对多环芳烃的直接作用、根际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和植物与微生物的联合作用,植物修复的效率会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为此,对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筛选、修复机理、影响因素进行了概括,并对国内外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张海霞 《北京农业》2011,(15):197-198
多环芳烃(PAHs)是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苯环用不同的方式聚合而成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它们在环境中稳定且持久,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有致癌、致畸以及致突变的危害。农药和肥料中也含有多环芳烃,使得有机农场生产的蔬菜中也存在了大量的多环芳烃,人们对多环芳烃的监测也日益重视。以西宁市的蔬菜基地为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来对蔬菜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江苏句容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句容地区20个点位的土壤样品为试材,分析了该地区土壤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污染物的含量特征及污染水平。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中PAHs总量为5.15~375.19μg/kg,其中Flt含量最高,与西藏、北京、天津、汕头等地区相比,PAHs污染处于中等水平;土壤中PAHs以3环PAHs为主,主要单个污染物为Flt、Phe和Cry;秸秆焚烧、薪柴烹饪、燃煤取暖等人类活动是该地区多环芳烃主要来源因素,个别采样点因靠近交通干道,其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