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茎部及根部分离内生细菌,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内生细菌对紫花苜蓿根腐病菌厚垣镰孢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辣椒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核桃枝枯病菌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和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的拮抗作用,测定优良拮抗菌株的固氮、溶磷(无机磷)和分泌生长素的能力,并对所筛选的优良拮抗内生细菌进行形态学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紫花苜蓿茎部及根部共分离得到的80株内生细菌中,39株对紫花苜蓿根腐病菌的抑菌率高于50%,9株抑菌率在61%以上,分别为MS-43 (63.96%)、MS-40 (63.75%)、MS-46 (63.54%)、MS-2 (63.13%)、MS-31 (62.29%)、MS-52 (62.08%)、MS-80 (61.88%)、MS-55 (61.46%)和MS-33 (61.25%);MS-33、MS-40、MS-43、MS-46和MS-52对其他6株镰刀菌(Fusarium spp.)的抑菌率均高于60%,MS-43的平均抑菌率达66.11%,具有固氮能力和分泌生长素能力;通过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菌株MS-43属于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相似文献   

2.
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茎部及根部分离内生细菌,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内生细菌对紫花苜蓿根腐病菌厚垣镰孢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辣椒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核桃枝枯病菌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和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的拮抗作用,测定优良拮抗菌株的固氮、溶磷(无机磷)和分泌生长素的能力,并对所筛选的优良拮抗内生细菌进行形态学特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紫花苜蓿茎部及根部共分离得到的80株内生细菌中,39株对紫花苜蓿根腐病菌的抑菌率高于50%,9株抑菌率在61%以上,分别为MS-43?(63.96%)、MS-40?(63.75%)、MS-46?(63.54%)、MS-2?(63.13%)、MS-31?(62.29%)、MS-52?(62.08%)、MS-80?(61.88%)、MS-55?(61.46%)和MS-33?(61.25%);MS-33、MS-40、MS-43、MS-46和MS-52对其他6株镰刀菌(Fusarium spp.)的抑菌率均高于60%,MS-43的平均抑菌率达66.11%,具有固氮能力和分泌生长素能力;通过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16S?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菌株MS-43属于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相似文献   

3.
为鉴定肉牛皮肤病病原及其致病性并筛选其敏感药物,本研究取患皮肤病肉牛病变部位皮屑、毛发和痂皮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学鉴定、ITS序列分析、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到1株形态特征与细极链格孢菌极其相似的菌株(PY2-1-2);经PCR扩增、测序和BLAST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株(PY2-1-2)的ITS基因序列与细极链格孢菌(MG975630.1)的ITS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9%,分离株PY2-1-2的ITS基因序列长度为543 bp,该片段包括ITS1、5.8S rDNA和ITS2的全部基因序列以及18S rDNA和28S rDNA的部分基因序列,提交GenBank(MH656780.1)。根据形态学结合IT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该分离株为细极链格孢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小鼠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灰黄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0.5μg/mL、4μg/mL、1μg/mL、1μg/mL。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探究细极链格孢菌引起的皮肤病诊治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为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Zea Mays L.)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采集疑似病斑叶片样本,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特征观察,ITS-rDNA序列和GADPH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42株病原菌为3属6种真菌,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玉米生平脐蠕孢(B.zeicola)为优势病原菌,分别为77株和48株;其次为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9株,疣状弯孢(Curvularia verruculosa)2株,新月弯孢(C.lunata)3株,穗状弯孢(C.spicifera)3株。致病性测定发现麦根腐平脐蠕孢和玉米生平脐蠕孢对青海省8个主栽青贮玉米品种均有致病性,其余4种病原菌的致病性各有差异。本研究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及其致病性,为后续开展病害诊断及其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木贼镰孢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甘肃玉米(Zea mays L.)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在甘肃4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Fusarium)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 Leisle 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中有14株经形态学鉴定为木贼镰孢菌(F. equiseti),占分离镰孢菌的5.17%。按照柯赫氏法则用混合菌株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木贼镰孢菌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选取3株木贼镰孢菌菌株进行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上比对,菌株GSJC5-2-1和GSZY16-1-1的序列与GenBank上登记的木贼镰孢菌GQ505694和GQ505743;菌株GSZN7-2-2与FJ459981,HQ248199,HQ380774,AB425996和FJ459975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利用DNAStar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菌株GSJC5-2-1,GSZY16-1-1和GSZN7-2-2分别与以上亲缘关系最近的木贼镰孢菌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相一致。木贼镰孢菌GSJC5-2-1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为25℃;菌落在pH值为4~10的培养基上能够迅速扩展,最适pH为6~7;碳源和氮源对木贼镰孢菌菌丝生长影响相对稳定;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扩展最快;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60℃下10 min。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桑椹果腐病的发病原因,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桑椹果腐病病果中分离得到一株真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可产生白色气生菌丝和紫色色素。根据显微观察结果,大型分生孢子较少,呈纺锤型或镰刀型,稍弯曲,向两端逐渐变尖,具有2~5个隔膜,大小(154~407)μm×(14~31)μm;小型分生孢子较多,一端尖细、一端钝圆,大小(33~95)μm×(20~38)μm,无隔膜或有1个隔膜。通过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初步认为其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利用真菌EF-1α基因和rDNA ITS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进一步确认桑椹果腐病的病原菌是层出镰刀菌。根据柯赫氏法则鉴定病原菌,发现层出镰刀菌对桑椹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验证从紫花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1株对根腐病致病菌——镰刀菌(Fusarium spp.)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T2,试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鉴定确定菌株种属,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及孢子萌发试验验证菌株T2对镰刀菌的抑菌能力,通过盆栽试验验证菌株T2对紫花苜蓿根腐病的防效。结果表明: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T2为田无链霉菌(Streptomyces tanashiensis)。在平板对峙试验中田无链霉菌T2对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F.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oxysporum)、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F.verticillioides)的抑制率分别为37.33%、53.33%和37.00%。田无链霉菌T2无菌发酵液对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及轮枝镰刀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42.11%、43.94%和44.96%。盆栽试验中,田无链霉菌T2对苗期紫花苜蓿根腐病的防效为50.21%。说明单独接种田无链霉菌T2可以促进紫花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甘肃省玉米茎腐病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茎腐病发生后导致受害植株黄化,病斑内部坏死或腐烂。病原菌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呈镰刀形,3~5隔,大小为(4.54~11.74)μm×(1.96~4.27)μm;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大小为(1.25~5.50)μm×(1.25~3.75)μm;菌丝有隔,无色;病原菌ITS基因序列与藤仓镰孢霉菌(Fusarium fujikuroi)(KJ000440.1)的同源性达99%,结合形态学特征,将其鉴定为藤仓镰孢霉菌;该病原菌生长及其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菌丝最适生长pH为8;碳源中菌丝生长以D-半乳糖最好,L-山梨糖最差,孢子萌发以L-山梨糖最好,葡萄糖最差;氮源中菌丝生长以氯化铵最好,碳酸铵最差,孢子萌发以干酪素最好,牛肉膏最差;相对湿度低于90%孢子不萌发。该研究结果为玉米茎腐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黑龙江省安达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草业科学系试验田健康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出1株拮抗真菌BIBA-G563,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其对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原真菌镰刀菌的抑制能力及盆栽防治根腐病的效果。经鉴定,拮抗真菌BIBA-G563为变灰青霉。BIBA-G563与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层出镰刀菌、轮枝镰刀菌四种病原真菌的第9 d平板对峙抑制率在28.62%~64.67%之间,无菌发酵液对四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10.34%~15.98%之间,对四种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在16.95%~35.95%之间,对盆栽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防效为75.40%。表明生防真菌BIBA-G563能够有效抑制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黄色镰孢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甘肃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于2009年9月在甘肃省四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Leisle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中有105株经形态学鉴定为黄色镰孢,占分离镰孢菌的38.7%。分析发现黄色镰孢种群数量随采样区而异,陇东和陇南地区采集的样品中分离频率分别为52.0%,55.4%,本研究充分证明了黄色镰孢是甘肃省陇东和陇南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按照柯赫氏法则用混合菌株接种法对沈单16和金穗96832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黄色镰孢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随机选取3株黄色镰孢菌株进行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 上比对,菌株3-1-1与GenBank 中登记的黄色镰孢菌株K1004和K216、6-4-1和21-2-1与黄色镰孢菌株CBS122.73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利用DNAStar 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表明,菌株3-1-1与K1004和K216、菌株6-4-1和21-2-1与CBS122.73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苜蓿根腐病对苜蓿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引起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种类,本文对从陕西省定边县牧草草场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得到的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EF-1α序列分析鉴定及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中的分离、纯化得到的单菌落形态学观察及显微镜下菌丝、孢子的观察,该病原菌属于引起苜蓿根腐病的镰刀菌属(Fusarium);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并对EF-1α序列进行PCR扩增、回收纯化、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与Genbank已知近缘种属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与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亲缘关系最近,可信度达99%;最后通过根部接种试验,接种苜蓿根部发病症状与田间根腐病发病症状一致,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研究的引起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  相似文献   

12.
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河北廊坊、内蒙古临河和山西阳高县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于2013年采集疑似感染镰刀菌根腐病的苜蓿病株,在PSA和MGA等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后观察菌落、菌丝和大小孢子等形态特征。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筛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克隆其rDNA-ITS和TEF-1α序列。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对分离出的代表性菌株进行快速鉴定,并通过回接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共分离6个菌株,分别命名为C1、C2、C3、C4、C5和L1。根据形态和分子共同鉴定:C1和C2为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C3、C4和C5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L1为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L1和C4菌株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均大于80%,病害严重指数分别为61.35%和59.26%。C2株系致病性最弱(DI 54.44%,DSI 29.63%)。C1、C3和C5菌株的发病率和致病性均无显著差异,发病率分别为66.66%,62.22%和65.55%;病害严重指数分别为42.59%,40.37%和38.89%。  相似文献   

13.
苜蓿根腐病对苜蓿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引起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种类,本文对从陕西省定边县牧草草场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得到的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EF-1α序列分析鉴定及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中的分离、纯化得到的单菌落形态学观察及显微镜下菌丝、孢子的观察,该病原菌属于引起苜蓿根腐病的镰刀菌属(Fusarium);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并对EF-1α序列进行PCR扩增、回收纯化、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与Genbank已知近缘种属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与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亲缘关系最近,可信度达99%;最后通过根部接种试验,接种苜蓿根部发病症状与田间根腐病发病症状一致,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研究的引起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  相似文献   

14.
从紫花苜蓿根际土中分离出2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p.)菌株CYY-6和CYY-42,并评价了其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苜蓿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经过形态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菌株CYY-6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CYY-42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同时检测发现这2株芽孢杆菌均能不同程度地合成嗜铁素。在平板对峙实验中,2株菌株均能对尖孢镰刀菌产生拮抗作用,并产生抑菌带,抑菌率分别为49.3%和56.3%。且其发酵液可以致使尖孢镰刀菌菌丝及孢子生长异常,出现菌丝扭曲、断裂、破碎,孢子数量明显减少等现象。在盆栽实验中,2株菌株对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57.55%和64.03%,在紫花苜蓿根腐病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了解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不同病原菌对苜蓿的致病性,本研究以苜蓿根腐病病原BF1(Fusarium equiseti)、BF28(F.oxysporum)、BF36-2(F.solani)三种镰孢菌菌株为试验材料,观测菌落的外观特征与产孢量,并对WL343、金皇后、阿尔冈金、WL525四个苜蓿品种以菌液...  相似文献   

16.
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是引起燕麦(Avena sativa)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开发高效防治燕麦根腐病的绿色生物菌剂,本研究从健康燕麦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燕麦镰孢菌高效拮抗细菌YF,并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了该菌的抑菌谱及对燕麦镰孢菌的室内防治试验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菌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活性测定发现该菌对燕麦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70.69%,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92%。通过抑菌谱筛选发现该菌对常见的8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利用该菌发酵液处理后燕麦镰孢菌菌丝出现异常分枝、囊泡状畸形且伴有细胞壁破裂。盆栽试验表明,该菌对燕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1.45%,其防效显著高于化学农药多菌灵(61.87%) (P < 0.05),且该菌对燕麦表现出较好的促生长作用。因此,该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具备了开发燕麦根腐病生物防治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弄清云南苹果产区根际真菌种群与分布,从云南主要苹果产区的6个市(县)采集根部病害样品,观察并记录其在田间的危害症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与纯化获得200份真菌分离物,利用真菌ITS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序列BLAST比对,同时结合真菌形态分析鉴定分离获得的真菌属种。研究表明苹果根际真菌包含有致病菌、有益拮抗真菌、腐生菌、内生真菌与环境代谢真菌几种类型。在分离获得的真菌分离物中,根腐病致病菌和拮抗真菌占大部分,分离率分别为31.15%和22.11%,其次为果实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8.04%,叶部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7.04%,腐生菌种群获得分离率为4.02%,枝干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2.5%,内生真菌粉红螺旋聚孢霉分离率为1%,木质纤维素降解真菌粗糙脉孢菌分离率为0.5%。此外,研究发现一些功能尚无研究的根际真菌。根腐病优势致病菌尖孢镰刀菌分布于马龙、泸西,具有较高检出率,宁蒗次之,其余果园没有检测出此菌;腐皮镰刀菌仅分布在宁蒗、泸西、与丽江;引起苹果轮纹病和苹果枝干溃疡病的葡萄座腔菌分布于马龙、昭通、泸西;属于拮抗性真菌的木霉属和毛霉属真菌在云南苹果产区分布广泛。 研究推断苹果园根际微生物是存在致病菌与生物防治菌之间的互相对抗与斗争。根际腐生,功能不明的微生物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研究为云南苹果果园根部病害的防控,调整根际微生物菌群促进苹果产量品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振粉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4,23(4):330-342
综述了国内外在苜蓿细菌性病害方面的研究概况。全世界现已报道9种苜蓿细菌性病害,它们是由8种细菌病原引起的,这些细菌分属于6个属。其中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引起的病害1种,即苜蓿细菌性萎蔫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i subsp. insidiosus);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病害有8种,即细菌性芽萎蔫病(Erwinia persicina),细菌性芽腐烂病(Erwinia chrysanthemi),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冠腐和根腐综合病(Pseudomonas viridiflava),细菌性叶斑病和细菌性猝倒病为同一病原(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alfalfae),细菌性茎疫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和矮化病(Xylella fastidiosa)。我国已报道危害较轻的细菌性叶斑病(X. campestris pv. alfalfae)和细菌性茎疫病(P. syringae pv. syringae)以及2012年新报道的细菌性芽萎蔫病(E. persicina)。本文归纳了苜蓿细菌性病害的种类及其特征;列举了病害的分布及其寄主范围;详述了它们的症状识别与病原表型特征;介绍了当前常见的苜蓿细菌病原鉴定方法,即形态、生理和生化表型特征鉴定,系统发育如16S rRNA序列分析以及自动化数值分析如Biolog自动鉴定系统。  相似文献   

19.
苜蓿菌核病生防菌及化学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毒力测定法比较11种化学药剂对苜蓿菌核病的抑菌效果,其中45%五氯·福、50%速克灵和55%甲硫·菌核净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均能抑制病原菌生长。温室生测表明45%五氯·福防治苜蓿菌核病效果最好,500倍液防效达73.9%。从江苏省句容地区苜蓿根围土壤中分离到415株细菌,采用平皿对峙法从中筛选到3株对菌核病具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代号S1和S2的菌株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带超过1.5cm。温室生测菌株S2对苜蓿菌核病的生防效果最好,接种病原菌10d后防效达67.5%,15d后为61.7%。  相似文献   

20.
植物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检测与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超  方香玲 《草地学报》2021,29(7):1599-1604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原真菌,被列为世界十大植物病原真菌之一。该菌能够侵染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大豆(Glycine max)、西瓜(Citrullus lanatus)、香蕉(Musa nana)、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苜蓿(Medicago sativa)等100多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作物,引起枯萎病和根腐病等。对土壤和植物根组织中的尖孢镰刀菌进行检测和定量是病害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治的基础。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尖孢镰刀菌检测和定量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基菌落平板稀释法、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及其应用进行总结,旨在对农牧业生产中尖孢镰刀菌检测和定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