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干旱在我国是影响区域最广、发生最频繁的气象灾害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旱灾虽有一定控制,但旱灾仍不断发生.干旱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明显的干旱中心有匹个,即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匹川南部;其次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南部、汀赣南部.  相似文献   

2.
以甘肃省灾害史料为依据,对清至民国期间旱灾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灾发生比较频繁并呈现波浪式递增的趋势,有些旱灾持续时间比较长;受气候变化及农作物生长期的影响,旱灾在夏季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则相对较少,并表现出多季连旱的特征;从旱灾发生的周期来看,160年为甘肃省旱灾变化的主周期,75年为次周期;在地域空间分布上,陇中旱灾频次最高,其次是陇东,陇南和河西地区旱灾发生的频次相对较少,而甘南最少;旱灾以中灾和重灾次数最多,并常与水涝(或暴雨)、冰雹等多种灾害相继发生或交替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受灾程度。旱灾的发生与甘肃省气候变化及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甘肃省灾害史料为依据,对清至民国期间旱灾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灾发生比较频繁并呈现波浪式递增的趋势,有些旱灾持续时间比较长;受气候变化及农作物生长期的影响,旱灾在夏季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则相对较少,并表现出多季连旱的特征;从旱灾发生的周期来看,160年为甘肃省旱灾变化的主周期,75年为次周期;在地域空间分布上,陇中旱灾频次最高,其次是陇东,陇南和河西地区旱灾发生的频次相对较少,而甘南最少;旱灾以中灾和重灾次数最多,并常与水涝(或暴雨)、冰雹等多种灾害相继发生或交替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受灾程度。旱灾的发生与甘肃省气候变化及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广东旱灾灾害链及防御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灾是广东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其成因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人为因素和水利工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旱灾危害主要表现为灾害链效应 :诱发地质灾害、咸潮、森林火灾、病虫害、瘟疫、人畜饮水困难 ,导致粮食减产 ,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受阻 ,最终影响人类生活。指出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 ,开展干旱监测和预报 ,优化农业结构 ,是当前广东旱灾的主要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明代江西地区历史文献中干旱灾害记载的整理统计,分析了该时期江西地区旱灾的时间变化特征、等级和成因。结果表明,在明代276年间,江西地区共有140个年份发生过旱灾,占比为50.7%。明代江西地区旱灾主要分为2个发生阶段:1370~1500年代旱灾偏少和1510~1630年代旱灾多发期。整个明代时期,江西地区旱灾发生次数较多,频次呈较明显增加趋势,特别是中后期为旱灾发生波动变化较明显的时期。明代江西地区干旱灾害可划分为4个等级:(1)一级轻度旱灾和二级中度旱灾,各发生109次和107次,分别占旱灾总次数的44.5%和43.7%;(2)三级大旱灾发生24次,平均每11.5年发生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9.8%;(3)四级特大旱灾发生次数最少,仅有5次,约占旱灾总次数的2.0%。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明代江西地区历史文献中干旱灾害记载的整理统计,分析了该时期江西地区旱灾的时间变化特征、等级和成因。结果表明,在明代276年间,江西地区共有140个年份发生过旱灾,占比为50.7%。明代江西地区旱灾主要分为2个发生阶段:1370~1500年代旱灾偏少和1510~1630年代旱灾多发期。整个明代时期,江西地区旱灾发生次数较多,频次呈较明显增加趋势,特别是中后期为旱灾发生波动变化较明显的时期。明代江西地区干旱灾害可划分为4个等级:(1)一级轻度旱灾和二级中度旱灾,各发生109次和107次,分别占旱灾总次数的44.5%和43.7%;(2)三级大旱灾发生24次,平均每11.5年发生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9.8%;(3)四级特大旱灾发生次数最少,仅有5次,约占旱灾总次数的2.0%。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汾河下游地区民国期间旱灾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数据处理,对该时期的旱灾等级、成因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民国的39年中汾河下游共发生旱灾31次,平均每1.25年就有一次,说明当时遭受的旱灾比较严重,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占到了29%,而中度以上旱灾也占到67.7%,超过了旱灾总数的一半以上。民国早期的旱灾数量很少,1927年以后,几乎年年有旱灾,且等级以中度旱灾以上为主。这也极大增加了难民数量,加剧了社会动乱。旱灾频次与气候波动变化有密切关联,在气候的暖干化趋势,降水偏少,气温升高明显,旱灾频发;而人为因素又是旱灾的助推剂。研究旨在帮助揭示当时旱灾发生特点规律,为当代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淮河流域旱灾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凤  李瑞  胡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459-3462
统计了安徽省淮河流域主要干旱年份及旱灾成灾面积,并分析了旱灾发生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然后分别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2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旱灾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旱灾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揭示该区旱灾的发生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等历史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1368~1911年)渭南地区的旱灾史料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等方法研究了明清时期该区旱灾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总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以全区域的特大旱灾为主,明朝崇祯大旱、清朝康雍奇灾和光绪丁戊奇荒等历史极端干旱事件在渭南地区均有较好记录.(2)渭南地区旱灾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准3 a、准6 a和准8 a的年际周期,准11 a、准17 a、准28 a和准84 a的年代际周期以及准181 a和准363 a的百年际尺度周期,分别与厄尔尼诺的2~8 a周期、太阳活动的11 a周期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20~30 a周期相对应.(3)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在年际尺度上的振荡信号可能要强于在年代际和百年际尺度上的振荡信号.(4)渭南地区旱灾的频次序列与我国同时期冬季温度变化序列总体上较为一致,与该时期北半球的温度变化基本同向,但不完全同步.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并对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明代晋北地区干旱灾害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搜集晋北地区的历史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利用数理方法对该地区旱灾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以及周期性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晋北地区共发生旱灾100次,平均每2.7年发生1次。其中,中度以上旱灾比重高达90%,表明明代该地区域受灾程度严重。明代晋北地区旱灾年际变化呈现出一个不太典型"W"型摆动式,主要特点为多发期和少发期交替波动。该地区春旱、夏旱和春夏连旱时常发生,占旱灾总数的86%。晋北地区具有指示该时代气候特征的2次干旱事件,分别是明代1521—1525年的连续5年大旱和1628年的大旱灾。明代处于气候史上的干冷期,年降水量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厄尔尼诺现象和太阳黑子的数量变化等自然因素易引发旱灾。人地矛盾突出,人类大肆垦荒与砍伐树木加剧旱灾频发。  相似文献   

11.
从科技成果、农业育种研究、动植物重大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现代农业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技术研究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效,并从参与国家及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参与科技下乡服务工作、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等方面突显了该院服务“三农”的成效。同时,从加快构建创新平台、推动科技项目申报和科技成果创新、建设核心科技创新团队、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探讨了广东省农科院的实践与体会。最后,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广东省农科院今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思考。  相似文献   

12.
高亿波  许少嫦  黄茂俊  谢伟忠  冯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725-5726,5742
概述了广东省目前薇甘菊发生及防治情况,具体分析了薇甘菊防控的主要措施,并针对薇甘菊除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广东花生生产上于1965年首先发生锈病,之后迅速扩展蔓延,严重威胁花生生产。在调查品种与发病关系中,发现花生抗锈力在类型间和品种间有显著差异。选育种植高产抗锈病花生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1972年广东省花生育种协作会议把抗锈病育种定为花生育种目标。利用国内外花生品种资源鉴定筛选出抗原材料并通过各种育种途径,选育出高产抗锈病的花生品种投入生产,减轻锈病危害,提高花生单产和总产。  相似文献   

14.
结合广东省蕉岭县基本情况,简述森林病虫害现状与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分析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并以世界银行贷款——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为基础,对种养殖业从源头防控、过程防治及末端监测等方面提出具体防控措施。同时,从加强末端监测、完善公共支撑体系、实施补贴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国主要养鹅地区暴发了一种以关节腔和内脏器官尿酸盐沉积为特征的高度致死的关节型和内脏型痛风,给我国养鹅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此次雏鹅痛风的病原是一种新型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oAstV).为了解GoAstV在广东地区的流行情况及其遗传变异,本研究对广东地区雏鹅群开展GoAstV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GoAstV在广东地区雏鹅群中广泛流行,其阳性率为40%.对GoAstV/Guangdong/DBN-1/2019(GoAstV-DBN)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GoAstV-DBN与AHAU2/2018同源性最高.与参考毒株相比广东地区GoAstV未发生明显变异,但GoAstV-DBN Cap蛋白发生了Y36V和L540Q两个氨基酸突变.本研究可为广东地区GoAstV的防控和疫苗毒株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烟草生产的需要和用户需求,以广东省烟草种植中的常见病虫草害的诊断识别与防治的智能决策为核心,借助信息技术和模糊推理引擎,实现烟草有害生物的诊断、查询及指导防治,将常见有害生物的知识与防治技术高度集成。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关键问题及方案讨论、系统的实现等。该系统的实施对于推广植保知识、指导农户科学防治烟草有害生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东农田杂草防控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光温水热资源丰富,作物四季种植,杂草周年为害,已成为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生物因子。目前,广东农田杂草防控主要依赖化学除草剂,在控制农田杂草危害和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杂草防控面临诸多挑战:化学除草剂的过量使用,导致杂草种群演替及抗药性问题突出,除草剂药害问题频发,防治成本增加的同时给农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绿色防控技术储备不足,适应杂草防控的智能化和机械化手段不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相应对策:推进杂草群落动态和抗性监测预警工作;加强杂草抗性机理研究;研发推广除草剂药害诊断及防控技术;加强杂草绿色防控技术和精准除草技术研究;组建产学研联盟,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推进杂草统防统治及基层从业者培训。  相似文献   

19.
广东是我国外来植物入侵的主要"窗口",是我国发生物种跨国界迁移和洲际迁移几率最大的区域之一,其外来入侵植物以薇甘菊、水葫芦、空心莲子草、飞机草以及南美蟛蜞菊的危害最为严重。探讨重要农林入侵植物的防治方法,并依据入侵植物的各自特点将其进行有效的利用,成为了现今治理外来入侵植物的重要研究方向。对外来入侵植物进行科学的防治和有效的利用,以最小的治理成本实现对入侵植物的有效遏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百香果是著名的果汁型热带水果,集高营养价值、观赏价值、药用价值于一身。百香果产业是近年广东省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分析了广东省百香果的产业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优质种质资源缺乏,健康种苗繁育技术溃乏;高效高产能配套栽培技术尚不完善;病虫害及逆境灾害防范不足;产、销、加工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及政策扶持不足等。这些产业问题制约了广东百香果的综合利用和发展,亟需解决。针对百香果产业问题提出了广东省百香果产业发展的相应策略,包括加强百香果品种资源收集与利用;加强百香果良种良法种植;加强广东省百香果产业创新联盟构建,产销形式多元化发展;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加强百香果产业政策扶持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