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种病毒、细菌、寄生虫均可导致犊牛发生腹泻。为了查明新疆某规模化牧场发生犊牛腹泻的原因,2020年12月采集该牧场48 份犊牛粪便及血液,通过血清学结合实验室方法进行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检测结果阳性率为8.33%(4/48);犊牛腹泻4联抗原快速检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阳性率为43.75%(21/48);BVDV病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阳性率为29.17%(14/48)。结果显示,该规模化牧场的犊牛腹泻主要由BVDV和大肠杆菌引起,本试验为该牧场的后续治疗和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犊牛腹泻是影响新生犊牛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造成断奶前犊牛死亡的最主要疾病。为了减少牧场的经济损失,牧场要设定犊牛腹泻目标和死淘率目标,从导致犊牛腹泻的影响因素、病原类型等,根据犊牛在腹泻时的生理状况,采用口服补液、静脉补液以及抗生素药物治疗等方法,治疗犊牛腹泻。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贵南县某牧场发生犊牦牛腹泻疾病,为快速确诊发病犊牦牛腹泻的致病原因,及时防控和治疗,采集犊牦牛腹泻样品15份,利用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显示:引发该牧场犊牦牛腹泻的病原是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和邱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zurnii,E.zurnii)、牛艾美耳球虫(Eimeria bovi,E.bovi)、椭圆艾美耳球虫(Eimeria ellipsoidalis,E.ellipsoidalis)的混合感染,测序结果显示,瑞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ryanae,C.ryanae)的18S rRNA基因与参考序列中国株CP031554/3/2/1同源性在99%以上,各个种球虫与引用参考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8%以上。同时,遗传进化树显示:本次检测的C.ryanae与中国株C.ryanae 18S rRNA基因同源性关系近,聚成一大支;三种球虫分别与其相同种聚集在一支上。结果表明,该牧场犊牛腹泻是由隐孢子虫和球虫的混合感染造成的,该研究为犊牛腹泻的病原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数据,为寄生虫性病原的对症治疗、对因治疗和辅助支持治疗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巴州地区犊牛腹泻的流行情况,分别抽检114头腹泻犊牛(本地杂交黄牛、黑白花奶牛、新疆牦牛)的脏器、血清和粪便样品共342份,对脏器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采用ELISA方法对血清进行副结核抗体检测,对粪便进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的病原检测和寄生虫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沙门氏杆菌阳性率为42.1%,大肠杆菌阳性率为38.6%,病毒性腹泻病毒阳性率为24.6%,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1.9%,冠状病毒阳性率为14.0%,球虫阳性率为13.2%,隐孢子虫阳性率为14.0%。肉牛、牦牛细菌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和寄生虫(P0.05),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轮状病毒阳性率显著高于细菌和寄生虫阳性率(P0.05)。说明巴州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由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引起,不同犊牛品种感染的病原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新生牦牛犊牛容易产生大肠杆菌性腹泻疾病,其会影响牦牛犊牛的食欲,促使其精神不振.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牦牛犊牛死亡.所以,提出有效的牦牛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诊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主要从牦牛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基本概念、牦牛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诊治的方式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减少牦牛犊牛受到大肠杆菌性腹泻疾病的影响而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奉奇 《四川畜牧兽医》2010,37(10):49-49,51
1流行病学牦牛以极强的适应性生活、繁育在海拔3700~4200m的高山草地和牧场上,是藏民族赖以生存的古老畜种资源和生产生活资料。牦犊牛腹泻的流行与以生存的古老畜种资源和生产生活资料。牦犊牛腹泻的流行与以下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犊牛腹泻的重要病因,笔者旨在建立基于恒温隔绝PCR(insulated isothermal PCR,iiPCR)技术现场检测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的方法。根据BRV和牦牛RVVP6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探针,通过优化反应体系,配合商品化PetNAD核酸萃取试剂盒,建立了检测BRV和牦牛RV的ii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只能检出BRV和牦牛RV,不能检出牛冠状病毒、牛星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牛大肠杆菌、牛沙门菌、牛艾美尔球虫、牛瑞氏隐孢子虫等无关病原;检测下限为96.6copies·μL-1,重复性好;对30份牛腹泻样本和30份牦牛腹泻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对BRV的检出率是33.33%,对牦牛RV的检出率为73.33%,与文献报道的检测BRV和牦牛RV的方法的符合率分别为100%;对2016年四川阿坝藏羌自治州14个牧场的88份犊牦牛腹泻样本RV的检测结果显示RV核酸阳性检出率为98.86%。本研究建立的BRV iiPCR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既可用于BRV检测,又可用于牦牛RV的检测;从核酸提取到报告检测结果仅需1h,操作方便,可现场使用,为BRV的现场快速诊断提供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在川西北草地的牦犊牛中流行一种急性腹泻症,流行面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地影响畜牧业发展。近两年,我们对红原县的一个牧场、两个乡的七个牦牛群,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采集病料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确定为弯杆菌感染,现报导于后。  相似文献   

9.
牦牛犊腹泻是危害牦牛的犊疾病之一,明确牦牛犊腹泻病因及用药现状,对犊牛腹泻的防治及牦牛生态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重要的意义。作者对犊牛腹泻发病原因、药物防治现状及其存住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腹泻是犊牛的常发疾病,其既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也可由营养因素、环境因素引发,一般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发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腹泻严重影响犊牛成活率,幸存犊牛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也会受到影响。1临床症状某养殖户的4头犊牦牛发生以急性腹泻为特征的疾病。病牛精神沉郁、被毛粗糙、呼吸短促,水样腹泻,粪便呈灰白色,其中3头牛的粪便混有鲜血。2实验室检测2.1粪便处理及核酸提取采集病牛粪便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确定引起石河子某规模化牧场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并针对犊牛腹泻提出合理应对措施,为该牧场防治犊牛腹泻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取现场流行病学检查,无菌采集15份犊牛腹泻病料,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生化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致犊牛腹泻的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确定耐药情况。[结果]经生化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15份犊牛腹泻病料中,有12份分离到了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3株大肠杆菌对链霉素耐药率最高为46.15%(6/13),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为38.46%(5/13),且敏感菌株多为中低敏;对四环素敏感性为76.92%(10/13),13株菌株对头孢噻肟和万古霉素敏感性最高,为84.62%(11/13),多数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结论]本研究针对腹泻犊牛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为该牧场犊牛腹泻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生犊牛腹泻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给牧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新生犊牛口鼻污染是导致1~14日龄犊牛腹泻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从生产管理角度出发防控口鼻污染引发的犊牛腹泻是防止新生犊牛腹泻的关键措施。接助产的规范管理是防范该病的重要一环,产前准备、分娩过程的干预,新生犊牛的护理等环节的管理不当都可能引起新生犊牛口鼻污染引发的腹泻的发病率的升高。此外,犊牛舍和牧场的环境卫生管理、犊牛饮食管理和牧场工作人员管理等其他方面也可能导致该病的高发。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阐述如何防范新生犊牛口鼻污染。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放牧条件下正常与腹泻牦牛犊牛粪便微生物区系组成与基因功能预测,筛选出作为腹泻评价依据的细菌,为下一步牦牛犊牛益生菌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放牧条件下分别采集青海玉树地区正常与腹泻牦牛犊牛粪便样本各7份并提取DNA,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两组牦牛犊牛肠道微生物区系的OTUs聚类、门水平和属水平相对丰度差异性、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功能预测水平信息。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正常组和腹泻组的优势菌门有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且腹泻组的梭杆菌门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在属水平上,正常组犊牛粪便中优势细菌相对丰度从高到低为:拟杆菌属、拟普雷沃菌属和未分类的瘤胃菌属;腹泻组犊牛粪便中优势细菌相对丰度从高到低为: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未分类的肠杆菌属和未分类的瘤胃菌属,且腹泻组的梭杆菌属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在功能预测水平上,腹泻组的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运输和分解代谢、老化、分类和降解、脂代谢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的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细胞运动、遗传信息显著高于腹泻组(P0.05)。通过分析放牧牦牛犊牛正常组和腹泻组之间的优势菌群差异表明,犊牛腹泻是由梭杆菌属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单舍单犊饲养模式对犊牛成活率、腹泻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两个饲养条件类似牛场2013—2018年的犊牛腹泻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单舍单犊饲养模式的A场与对照B场的犊牛成活率分别为98.11%(468/477)、70.83%(306/432),OR=0.047(95%CI,0.023~0.093),P=0;犊牛腹泻发病率分别是37.32%(178/477)和50.93%(220/432),OR=1.743(95%CI,1.338~2.271),P=0;腹泻犊牛死亡率分别是1.68%(8/477)和12.73%(55/432),OR=8.553(95%CI,4.024~18.178),P=0;腹泻犊牛病死率分别为4.49%(8/178)和25.00%(55/220),OR=7.083(95%CI,3.273~15.328),P=0。结果表明,单舍单犊饲养模式可显著提高总犊牛成活率,显著降低腹泻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P≤0.01)。本研究为牧场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提高犊牛成活率提供了依据,也拓宽了牧场的分析性工作方法,从而促进牧场的整体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犊牛腹泻是牛养殖业中常见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对牛养殖业危害较大。多种因素可导致犊牛腹泻,其中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导致的腹泻具有较强传染性。犊牛传染性腹泻发病迅速,极易引起死亡,因此快速诊断对于及早确认病因,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为全面了解及准确鉴定引起犊牛腹泻的病原,概述了引发犊牛腹泻的病原种类、病原特征、致病机理、引发症状及其检测方法,以期为临床防治犊牛传染性腹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牦牛生长在高原地带,气候环境相对恶劣,犊牛易受应激反应、营养情况及其他原因影响而发生腹泻。牦牛腹泻不仅影响其健康生长与发育,同时还可能引发牦牛脱水死亡。本文探讨了牦牛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犊牛病原性腹泻是新生犊牛的一种常见问题,对养牛业危害很大,且病原较为复杂,不同地区该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死亡率都不尽相同。大批文献从不同角度对该病进行了报道,本文对引起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病原性犊牛腹泻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以及主要的防控手段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临床有效防控犊牛病原性腹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15,(10):1674-1677
随机选取6~35日龄自然状态下腹泻犊牦牛和正常犊牦牛各12头,对12例腹泻牛进行3d治疗并观察疗效;采集腹泻犊牛治疗前、后及8头正常犊牛血清,同时对剩余4头正常犊每天饲喂该药剂并采集血清分析。结果显示口服凝胶剂对犊牦牛临床腹泻的治愈率为75%(9/12),总有效率达到91.67%(11/12)。血清生化结果显示,各组间Mg2+和CRE差异均不显著(P0.05);血清CRP在腹泻犊牛中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腹泻治疗前组血清中Ca2+、Cl-、Na+、血清P、TP、ALB、ALP、ALT和AST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组血清中Ca2+、ALB、ALT、AST较治疗前组显著升高(P0.05),且血清Ca2+、ALB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犊牛饲喂药剂前后血清中AST、ALP、ALT活性物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口服凝胶剂对治疗犊牦牛腹泻有效,对正常犊牦牛无不良影响;正常犊牦牛与腹泻犊牛血清生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正牦牛犊牛腹泻是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也是影响牦牛犊牛繁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发生于出生后一月龄内的新生的牦牛犊牛,在青藏高原、川藏高原、滇藏高原、新藏高原地区均有发生。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着牦牛犊牛的生长发育和成年后的生产性能,造成了高原地区牦牛养殖业不容忽视的经济损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国主要奶业产区导致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采集华北、西北、东北主要奶业产区内的176份犊牛腹泻粪样,并对样品中的牛冠状病毒(BCOV)、牛轮状病毒(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大肠杆菌K99、隐孢子球虫、肠兰伯氏鞭毛虫和其他致病菌进行检测,同时结合临床收集的资料,分析病原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奶业产区内导致犊牛腹泻的病原存在一定差异,西北地区导致犊牛腹泻的病原主要是痢疾杆菌,而华北地区则是隐孢子球虫和肠兰伯氏鞭毛虫,东北地区主要是牛轮状病毒和肠兰伯氏鞭毛虫,且病原感染与犊牛腹泻的临床症状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