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前,乳房炎仍然是奶牛养殖过程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每年给我国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解新疆某规模化牧场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通过实验鉴定和分离其场内乳房炎奶样的致病菌,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期为奶牛乳房炎临床治疗以及预防提供有效指导意见。试验结果分离到大肠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明该牧场乳房炎是由多种致病菌引起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对上述致病菌抑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多种病毒、细菌、寄生虫均可导致犊牛发生腹泻。为了查明新疆某规模化牧场发生犊牛腹泻的原因,2020年12月采集该牧场48 份犊牛粪便及血液,通过血清学结合实验室方法进行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检测结果阳性率为8.33%(4/48);犊牛腹泻4联抗原快速检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阳性率为43.75%(21/48);BVDV病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阳性率为29.17%(14/48)。结果显示,该规模化牧场的犊牛腹泻主要由BVDV和大肠杆菌引起,本试验为该牧场的后续治疗和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了解新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和主要病原菌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对新疆3个规模化奶牛场中临床型乳房炎牛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共采集体细胞数≥500万个/mL的奶样243份,通过在麦康凯琼脂...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新疆地区部分规模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BVD)的流行情况,优化防控措施,以达到建设防控净化场的目的,自2020年11月到2021年7月累计采集新疆5 个地区16 个奶牛场共计26 997 份血清、3 843 份犊牛耳组织进行全群普检。通过使用IDEXX公司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及RT-PCR复检结合测序等方法,淘汰阳性牛,同源性分析流行毒株情况。BVDV血清抗原检测结果为:沙湾某奶牛场BVD阳性率为1.63%(38/2 326);乌鲁木齐某奶牛场BVD阳性率为0.35%(4/1 132);其余奶牛场均为阴性。犊牛耳组织抗原检测结果为:乌鲁木齐某牛场BVDV阳性率为1.17%(4/342);其余奶牛场均为阴性。研究结果揭示,奶牛场通过淘汰BVDV阳性牛,调整免疫程序、制定消毒程序等方法,可有效净化BVD。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探索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对体外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寻求稳定的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损伤模型的方法。选用1周龄ICR小鼠进行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分离并通过BMEC特有的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 Ⅷ,Factor Ⅷ)进行荧光标记,鉴定分离的细胞并判定分离率。选用1~3日龄ICR小鼠分离星形胶质细胞并通过其特有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对进行荧光标记,鉴定分离的细胞并判定分离率。将原代细胞传至3代,用Transwell二维小孔分别构建单层BMEC和BMEC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的血脑屏障模型。选用致脑膜炎粪肠球菌、非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和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分别与构建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共培养,评估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对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穿透性。通过4 h渗透试验、荧光素钠通透性试验和血脑屏障损伤相关标志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量的检测,评估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对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到BMEC和星形胶质细胞,纯度分别达90%和95%以上。细菌穿透试验结果显示,所选的3株细菌只有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可穿越体外血脑屏障模型。4 h渗透试验和荧光素钠通透性试验结果显示,共培养模型优于单层BMEC模型。与其他组相比,构建的体外血脑屏障与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共培养组荧光素钠的穿透力更高,MMP-2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上升。综上,BMEC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的模型优于单层BMEC模型,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可穿越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介导体外血脑屏障损伤,本试验结果为揭示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对体外血脑屏障损伤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调查新疆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发病情况,通过采集不同生长阶段牛群血清共计362 份,使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B(IBR-gB)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抗体效价,评估该奶牛场IBRV疫苗免疫效果。结果显示,后备牛中犊牛和青年牛IBR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8.57%(31/35)、75.00%(21/28);成年母牛中泌乳期母牛、干奶期母牛IBR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1.46%(145/178)、95.04%(115/121)。阴性数共44 份,可疑数8 份,IBR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88.38%;结果表明,疫苗接种后,不同生产阶段牛群均可产生不错的抗体保护效果,为奶牛场防控IBR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旨在通过构建小鼠感染粪肠球菌后的脑部损伤模型,对不同感染时期脑组织的病理学观察及转录组学差异分析,探索粪肠球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机制。本试验选择1株致脑膜炎粪肠球菌,以小鼠为感染动物,感染粪肠球菌后,分别在2、4、6、12、24、36、60和72 h采集小鼠脑组织,观察脑组织的损伤程度,挑选早期、明显期和转归期3个时间点,通过转录组学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使用荧光定量PCR对转录组学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小鼠感染粪肠球菌12 h后,脑组织开始出现病变,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小鼠脑组织先后出现了脑膜及脑组织血管充血,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脑组织因水肿有网格状间隙,微血栓形成及炎性细胞浸润。对转录组学差异基因分析,GO富集结果显示主要富集到对β干扰素的反应、细胞对β干扰素的反应、对其他生物的防御反应、对γ干扰素的反应、对细菌的反应、外在凋亡信号通路、调节外在凋亡信号通路、神经元凋亡过程、内皮细胞迁移等生物进程中。KEGG富集结果显示差异信号通路主要富集在过氧物酶体、NOD样受体信号通路、氧化磷酸化、钙代谢信号传导途径、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GnRH分泌、VEGF信号通路、紧密连接等一些与脑组织损伤相关的通路上。粪肠球菌感染小鼠后,影响脑组织过氧物酶体、NOD样受体信号通路、氧化磷酸化、钙代谢信号传导途径、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改变,这些通路与蛋白磷酸化、炎症的发生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有关,为进一步研究粪肠球菌引起脑组织损伤机制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玉米孢囊线虫(Heterodera zeae)为孢囊线虫属定居型半内寄生线虫,可侵染多种禾本科作物的根部,玉米孢囊线虫的发生和传播扩散将会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孢囊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体系,以期从近缘属种可以准确地检测出玉米孢囊线虫,为玉米孢囊线虫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打下技术基础。【方法】 从我国河南、河北、甘肃、山东、湖南、广西和北京共收集20个玉米孢囊线虫近缘属种群体作为供试线虫;选取13条含有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采用RPAD技术对供试孢囊线虫进行多态性分析,筛出玉米孢囊线虫特异性RPAD片段,并将其转化为玉米孢囊线虫SCAR-PCR引物;采用PCR方法测试玉米孢囊线虫特异性引物的准确性以及检测技术体系的稳定性、灵敏度和实效性。【结果】 通过RAPD比对分析,发现随机引物OPA03能在玉米孢囊线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条468 bp的特异性片段;将该片段回收测序,根据片段序列信息,利用Primer 5.0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HzF1/HzR1;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HzF1/HzR1仅在玉米孢囊线虫群体中扩增出大小为393 bp的特异性片段,其他5种16个孢囊群体(禾谷孢囊线虫、菲利普孢囊线虫、大豆孢囊线虫、旱稻孢囊线虫和甜菜孢囊线虫)和4个其他种群(水稻干尖线虫、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落选短体线虫和咖啡短体线虫)均没有扩增出目的条带;以含有玉米孢囊线虫的混合种群孢囊DNA为模板时,特异性引物HzF1/HzR1也能扩增出来单一明亮的393 bp的特异片段,而不含玉米孢囊线虫的混合种群不能扩增出该片段;该体系实现了玉米孢囊线虫准确、稳定的检测目的;对建立的玉米孢囊线虫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灵敏度和实用范围测试,表明该检测体系对玉米孢囊线虫单个孢囊和单条幼虫均有灵敏的检测能力,检出值不低于1/2 000个孢囊和1/80条2龄幼虫。【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玉米孢囊线虫SCAR-PCR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可用于玉米孢囊线虫单一样本和混合种群的快速检测,对玉米孢囊线虫的孢囊和2龄幼虫均有灵敏的检测能力,检测引物特异性强,检测方法便捷稳定,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