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属的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等水禽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其特征是侵害血管,组织出血,消化道粘膜糜烂,淋巴器官出现病变,实质器官有退行性的病变.1923年Baudet首次报道荷兰的家鸭暴发鸭瘟,现在各养鸭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是危害养鸭业的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鸭瘟主要引起鸭的死亡、淘汰和产蛋下降,给养鸭业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鸭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鸭瘟病毒属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其核酸结构为线状双股 DNA,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 ,有囊膜。鸭瘟病毒的 DNA具典型的疱疹病毒 DNA的特征 ,大小约为 1 50 kb,两端为末端重复序列 ,中间有内部重复序列。囊膜蛋白为疱疹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 ,它在介导病毒进入细胞 ,以及病毒的成熟与释放中均起重要的作用。疱疹病毒的囊膜蛋白主要有糖蛋白 B( Glycoprotein B,g B)、g C、g D、g E、g I等。其他蛋白如 Ul3 6、Ul3 7等在病毒的成熟与释放中也起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已有多人建立起鸭瘟的PCR检测方法 ,而其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报道较少。但参考其他疱疹病毒特别是伪狂犬病的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可以推测鸭瘟的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也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3.
鸭瘟是由鸭瘟疱疹病毒引起鸭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血管损伤导致组织、体腔出血,消化道黏膜的疹性损害,淋巴器官病变和实质器官退行性变化为特征。此病传播迅速,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  相似文献   

4.
鸭2型疱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2型疱疹病毒,是一种可侵害番鸭、半番鸭等不同品种鸭的疱疹病毒科新成员,经生物学特性测定、血清学试验及致病性试验表明该病毒不同于鸭瘟病毒。采用SDS-PAGE分析表明该病毒的结构蛋白带有14条,主要结构蛋白带有7条,其分子量分别为310、163、95、79、69、39、15KD,不同于鸭瘟病毒。依据鸭瘟病毒UL6基因的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经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只有鸭瘟病毒核酸提取物可扩增出大约420bp的DNA片段,而鸭2型疱疹病毒核酸提取物、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核酸提取物和正常细胞培养物均未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可见鸭2型疱疹病毒与鸭瘟病毒在DNA分子水平上也存在差异。本研究揭示了该病毒与鸭瘟病毒在结构蛋白和核酸水平上的差异,进一步表明该病毒不同于鸭瘟病毒,为该病毒的确切分类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鸭瘟是由鸭疱疹病毒Ⅰ型鸭瘟病毒引起鸭、鹅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鸭病毒性肠炎,俗称“大头瘟”。其主要症状是肿头、流泪、软脚、下痢、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其病变特征为:肝脏表面出血坏死,口腔、食道和泄殖腔粘膜出血、溃疡及形成黄褐色假膜。死亡率可达90%,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通过疫苗的免疫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但在临诊上笔者常碰到接种疫苗免疫失败的病例。以下根据我县发生的一些免疫失败病例加以总结,浅淡几点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1免疫程序不合理我县鸭瘟免疫…  相似文献   

6.
鸭瘟又名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天鹅等常患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病毒病。其特征是病毒引起血管损伤,导致组织出血,体腔溢血,消化道黏膜有出血、坏死病变,淋巴器官受损,以及实质器官的退行性变化。1病原本病病原是疱疹病毒科的鸭瘟病毒,常存在于病鸭的血液、组织器官、分泌物及排泄物中。鸭瘟病毒不凝集红细胞。不同的病毒株毒力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免疫学特性。本病毒加热至56℃时,10min后被杀死;在22℃下,氯化钙干燥处理病毒9d可灭活;对乙醚和氧仿敏感。  相似文献   

7.
<正>鹅的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鸭瘟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能引起鸭、鹅及其他雁形目禽类(主要为水禽)发生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鸭“白点病”(暂定名)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3个“白点病”(暂定名)发病严重的鸭场的病死鸭进行细菌学检查均为阴性,但均分离到病毒。对其中1株病毒进行了鉴定。负染及超薄切征电镜观察,可见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80-230nm、有囊膜的病毒。经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及核酸类型测定,确定该病毒为疱疹病毒科成员。血清中和试验表明,该病毒与鸭瘟病毒、鸭疱疹病毒Ⅱ型无血清学相关性,故暂定名为鸭疱疹病毒Ⅲ型。人工感染试验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病死鸭相同的病变,初步证明该病毒为鸭“白点病”病原。  相似文献   

9.
鸭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瘟(duck plague)又称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是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引起的鸭、鹅和天鹅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血管破坏、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破溃、淋巴器官损伤和实质器官变性.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严重威胁养鸭业的发展.主要对鸭瘟病毒的病料采集和保存、分离培养、理化特性及血清学诊断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更好地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鸭肠炎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又名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是能够引起鸭、鹅和天鹅等水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的传染病.其特征是侵害血管、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糜烂、淋巴器官出现病变及实质器官有退行性的病变.鸭肠炎病毒自出现到现在已有80多年的历史,本文简要阐述鸭肠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型鸭瘟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0年起.山东省的潍坊、临朐、昌乐、昌邑、沂源等饲养肉鸭集中的地区发生一种同鸭瘟症状、剖检变化相似的疾病.但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发病率较低。从自然感染该病典型病死鸭脏器中获得1株病毒,病毒粒子直径80~200nm,呈圆形.有囊膜。进一步试验鉴定,该病毒核酸类型为DNA,ELD50为10^-3.46/0.2mL,对樱桃谷鸭胚、番鸭胚、麻鸭胚及SPF鸡胚的致死率分别为100%、90%、20%和0%。该病毒对氯仿、乙醚、酸碱处理敏感,56℃ 30min能使病毒灭活,该病毒无血凝活性.不能凝集“O”型人、鸡、鸭、鹅、猪、小鼠、豚鼠、绵羊等的红细胞。血清学试验表明,该病毒与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雏番鸭细小病毒阳性血清、小鹅瘟阳性血清之间无中和作用,而能部分中和鸭瘟病毒阳性血清,表明该分离株与传统鸭瘟病毒呈部分相关性。初步确定该病毒为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成员。鉴于该病用传统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故现暂定名为“新型鸭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5,(4):553-557
对山东省滨州某鸭场2013年送检的疑似鸭瘟或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病料,通过PCR检测进一步确诊为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并分离到了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毒,为获得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利用鸭瘟阳性血清对分离病毒连续进行2次中和试验,接种10日龄SPF胚并连续传3代,收获尿囊液,通过PCR鉴定获得了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对分离毒进行ELD50及血凝性等相关测定,并RT-PCR扩增全长E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研究成功得从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的病料中分离到鸭坦布苏病毒,为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机理等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疫苗与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鹅及雁形目家禽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血管破坏、组织出血、消化道粘膜丘疹样变、淋巴器官损伤和实质器官变性为特征。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严重威胁鸭鹅饲养业的发展。笔者于2003年5月诊治了一起雏鹅鸭瘟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VE),是鸭、鹅的一种疱疹病毒感染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侵害血管、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糜烂、淋巴器官出现病变、实质器官退行性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腿软、走动困难、不愿下水、肿头,故名“大头瘟”,是危害养鸭业的三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5.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疱疹病毒科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和天鹅等水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患病鸭表现为高热,两腿麻痹,下痢,流泪;部分病鸭头颈肿大。病变以食道和泄殖腔黏膜出血或有灰黄色假膜覆盖为主要特征。2014年6月中旬,广州花都炭步镇某养殖户送检病死鸭,经诊断为鸭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某养鸭场送检的7~17日龄疑似鸭瘟的病、死雏鸭进行了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及动物回归实验。结果显示:送检鸭和试验鸭皆表现出典型的鸭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经组织病原分离及病毒中和试验、PCR试验、免疫保护试验,鉴定得出所分离的病原为鸭瘟病毒。临床采用鸭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获得了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鸭瘟又称为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雁等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软弱、下痢、流泪、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以血管损伤、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糜烂、淋巴器官受损和实质器官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本病病原俗称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 DPV)或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 DEV),一般认为只有一种血清型。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于2011年将该病原种名改为鸭疱疹病毒1型(Anatidherpesvirus 1, AnHV1),将其归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马立克氏病毒属。该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中过滤性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20-180纳米,有囊膜,病毒核酸型为DNA。病毒在病鸭体内分散于各种内脏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中以肝、肺、脑含毒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某养鸭场送检的7-17日龄疑似鸭瘟的病、死雏鸭进行了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及动物回归实验。结果显示:送检鸭和试验鸭皆表现出典型的鸭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经组织病原分离及病毒中和试验、PCR试验、免疫保护试验,鉴定得出所分离的病原为鸭瘟病毒。临床采用鸭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获得了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鹅的鸭瘟和小鹅瘟是当前严重威胁养禽业的两种传染病,虽然已分别有了预防疫苗,但鸭瘟疫苗对鹅的鸭瘟效价较低,免疫期短,效果不一,特别是接种两种疫苗时,需多次注射,使用不便。根据鹅源鸭瘟病毒和小鹅瘟病毒可同时在同一鸭胚复制增殖,未发现干扰作用的存在,特进行二联疫苗的研制,以便提高疫苗质量和满足防疫需要。 研究结果显示,二联苗对成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免疫鹅对鸭瘟强毒攻击的半数有效免疫剂量(10~(6.5)ED_(50)/1ml)、免疫鹅血清对小鹅瘟病毒的中和指数(NI=7586)分别略高于鸭瘟疫苗(10~(6.5)ED_(50)/1ml)和小鹅瘟疫苗(NI=3163),免疫鹅的鸭瘟中和抗体反应和小鹅瘟沉淀抗体反应与相应的鸭瘟疫苗和小鹅瘟疫苗基本相同,从而初步研制成功二联弱毒疫苗。二联苗免疫鹅对鸭瘟有免疫力,其后代可免遭小鹅瘟侵袭,具有双重作用,由于使用同一鸭胚生产二联苗,可简化制苗工艺,降低成本,便于现场应用,减少对鹅的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广东饲料》2021,30(7)
鸭瘟是由鸭瘟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传播迅速,流行广泛,严重危害养鸭业健康发展。本文对鸭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和防控措施等方面阐述,希望为广大养鸭户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