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比较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与鲎试验(LAL)在检测畜禽舍空气内毒素中的应用效果及相关性,以及气载内毒素是否对环境和饲养人员健康构成危害。[方法 ]通过国际标准AGI-30液体冲击式空气采样器,在4个养殖场16个畜禽舍采集空气样品,采用GC-MSMS与LAL测定空气细菌内毒素浓度。[结果 ]LAL测定的牛舍、猪舍、羊舍和禽舍空气细菌内毒素浓度中间值分别为1.85×10~5 EU/m~3、2.76×10~6 EU/m~3、4.82×10~5 EU/m~3、6.55×10~6 EU/m~3;而GC-MSMS测定的分别为3.3×10~4 EU/m~3、1.26×10~5 EU/m~3、2.4×10~4EU/m~3和8.21×10~5 EU/m~3。GC-MSMS在禽舍检测出的空气内毒素浓度显著大于其他畜舍(p0.05)。用LAL和GC-MSMS分析测定的空气中内毒素浓度超过了对大多数动物和人体有威胁的阈限值1.0×10~3EU/m~3。用GCMSMS与LAL测定的禽舍和羊舍空气样品中细菌内毒素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而牛舍和猪舍之间浓度没有显著相关性。GC-MSMS主要检测存在于动物舍空气内毒素中含有C_(14)-C_(18)链的3-羟基脂肪酸。LAL测定的内毒素浓度与含有C_(14)-C_(16)链3-羟基脂肪酸量之间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 ]GC-MSMS与LAL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检测气载内毒素的准确性,且本研究表明畜禽舍中检测到的空气细菌内毒素浓度可以危害人类和家畜动物健康。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笼养鸡舍环境卫生质量及推断微生物气溶胶对饲养人员及肉鸡可能造成的危害,本试验采用FA-1型六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分别对3个笼养肉鸡场鸡舍环境中气载需氧菌、气载大肠杆菌、气载金黄色葡萄球菌、气载真菌气溶胶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气溶胶粒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鸡舍环境中气载需氧菌浓度可达21.4×10~3 CFU/m~3,气载大肠杆菌浓度可达0.71×10~3 CFU/m~3,气载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均值可达2.52×10~3 CFU/m~3,气载真菌浓度可达7.28×10~3 CFU/m~3;鸡舍内环境气载需氧菌在FA-1型六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第1层级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层级(P0.05),气载大肠杆菌在第4层级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层级(P0.05),气载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第5层级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层级(P0.05),气载真菌在第4层级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层级(P0.05)。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河北省夏季不同地区规模化羊场气载细菌的日变化和区域性变化。选择3个区域(燕山丘陵、太行山区和平原地区)10个规模化羊场(14个舍),采用定点采样和培养计数法,对夏季各羊舍及其运动场的细菌数量进行3 d连续检测。结果:羊舍和运动场细菌数量表现为中午低、早或晚高的变化规律,早、中、晚不同地区羊舍的细菌数量分别为6.23×10^3~9.78×10^3、5.05×10^3~6.56×10^3和6.05×10^3~7.51×10^3 cfu/m^3,其中太行山区羊舍细菌在3个时间段间达显著差异(P<0.05)。从区域性分布看,太行山区羊舍细菌数量高于其他2个地区,燕山、太行和平原3个地区羊舍细菌平均数量分别达6.76×10^3、7.79×10^3和6.01×10^3 cfu/m^3;羊舍与运动场比较,虽然太行山区和平原地区羊舍细菌与运动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太行山区羊舍及其运动场的细菌数量有增加趋势(P=0.05,P=0.07),而燕山丘陵50%的羊舍细菌数量显著高于运动场(P<0.05)。另外,比较4类羊(妊娠、母带仔、育成和育肥)舍细菌得出,妊娠舍细菌平均数量最高(7.10×10^3 cfu/m^3),育肥舍或带仔母羊舍细菌数量最低(5.54×10^3 cfu/m^3,5.55×10^3 cfu/m^3)。该研究结果可为完善羊场的羊舍设计和环境调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规模化驴场空气环境中细菌数量与种类,指导驴场防御和控制细菌性疾病的方向。[方法]从不同开放模式的驴舍用自然沉降法收集其内部空气中细菌样本及场区周边不同距离的空气细菌样本,使用平皿法对采集的细菌进行培养、计数、鉴别。[结果]驴场内空气中细菌总数的范围8.39×10~3~3.43×10~4CFU/m~3,保育驴舍(封闭式驴舍)的细菌总数高于分娩驴舍(半开放式驴舍)及种公驴舍(开放式驴舍),其中种公驴舍细菌总数最低。驴场对周边空气环境的污染范围为200 m。主要优势菌落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结论]规模化驴场空气环境中的细菌种类繁多,驴舍内细菌数量与其开放方式有关,且细菌数量随距驴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供暖对规模化猪场猪舍温热环境及仔猪健康的影响,选择供暖最远端的产房、保育舍各1栋为研究对象。每天测定产房、保育舍内前、中、后不同位置(测定点)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试验期分别记录产房仔猪出生数、断奶仔猪成活数、保育舍转入仔猪数、转出仔猪数,并计算产房仔猪在哺乳期和保育期的成活率。同时,在规模化猪场的产房、保育舍养殖生产过程中采用地热井各1眼,地热井出水温度为55℃,回水温度为25℃,猪舍采用50 m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供暖。结果表明,第1周至第4周试验产房中间位置的测定点温度均显著高于前、后两端位置的测定点温度(P<0.05),第1周至第4周前、后两端位置的测定点温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第1周至第5周保育舍中间位置测定点温度均显著高于前、后两端位置的测定点温度(P<0.05),第1周至第5周前、后两端测定点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产房、保育舍内不同测定点相对湿度及不同组别仔猪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采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对规模化猪场猪舍进行供暖,能够基本满足猪舍温热的环境要求,保障仔猪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了客观的评估气载内毒素和革兰阴性菌对鹿舍环境的污染及对饲养员和动物体健康的危害,本试验采用国际标准的AGI-30(All Glass Impinger,AGI-30)液体冲击式空气微生物收集器和Andersen-6级撞击式空气微生物收集器对山东省境内5处不同的鹿场舍内气载内毒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鹿舍空气中气载内毒素的浓度介于0.085×10~3 EU/m~3~1.380×103 EU/m~3,鹿舍内气载内毒素含量在鹿舍C中最高,在鹿舍B中最低。这5处鹿场舍内气载内毒素的浓度均部分超出了内毒素对人体无影响的标准(100EU/m~3)。鹿舍空气中气载革兰阴性菌的浓度介于0.019×10~3 CFU/m~3~1.580×10~3 CFU/m~3之间。其中优势菌群是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最常见。气载需氧菌的浓度介于4.580×10~3 CFU/m3~5.240×104 CFU/m~3之间。气载革兰阴性菌在需氧菌含量中的比例为0.41%~3.02%。通过该研究,可以对鹿舍的环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可作为鹿舍环境评定的一种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网上平养肉鸡舍养殖期空气消毒频次,在诸城某商品肉鸡场选择A、B两栋鸡舍,A舍养殖期第8、15天分别进行喷雾消毒,B舍养殖期第15天喷雾消毒1次,采用六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分别对两栋鸡舍中气载需氧菌、气载大肠菌群、气载霉菌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养殖期的进行,A、B舍内气载需氧菌、气载大肠菌群、气载霉菌的含量逐渐升高,第5天气载需氧菌的浓度分别达到2.52×10~4cfu/m~3、2.63×10~4cfu/m~3,两舍内气载需氧菌的浓度从第5天到消毒前均超过了《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气载大肠菌群分别达到0.63×10~3cfu/m~3、0.61×10~3cfu/m~3;气载霉菌分别达到2.21×10~3cfu/m~3、2.11×10~3cfu/m~3。喷雾消毒后,气载需氧菌、气载大肠菌群、气载霉菌浓度显著降低,并符合要求;养殖期21 d内A舍气载需氧菌、气载大肠菌群、气载霉菌的平均浓度低于B舍。说明及时喷雾消毒、采用良好的消毒频次是必要的,网上平养肉鸡舍内养殖期空气消毒推荐每5天喷雾消毒1次。  相似文献   

8.
规模化养猪场环境细菌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掌握规模化养猪场周围环境中的细菌数量与种类,以便为养猪场细菌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本试验在贵州省2个具有代表性的规模化养猪场中采集空气、饮用水、排污水、土壤和粪便样本进行细菌总数检测和优势菌落鉴定,结果显示,2个猪场的空气、饮用水、排污水、粪便和土壤样本细菌总数相应为(1.17~94.40)×104 CFU/m3、(0.15~1.83)×102 CFU/mL、(5.00~32.00)×105 CFU/mL、(0.46~26.40)×106 CFU/g和(0.30~52.30)×105 CFU/g,主要优势菌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耶尔森菌、变形杆菌、巴氏杆菌、李氏杆菌、芽孢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这些结果显示,除饮用水和土壤外,其余样本的细菌总数都符合国家规定的畜禽养殖场环境卫生要求,但存在一些条件致病菌或致病菌,这为养猪场细菌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比较规模化猪场中不同环境条件下仔猪环境参数和有害气体浓度,探索仔猪和哺乳母猪生长的适宜环境,试验对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舍和保育舍内早、中、晚温度、湿度和猪舍内有害气体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哺乳仔猪舍温度、湿度均低于国家标准;两类猪舍空气环境中有害气体浓度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哺乳仔猪舍各时间点CO_2、H_2S、NH_3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且浓度高于保育舍。说明该猪场部分环境参数不符合国家标准,且哺乳仔猪舍与保育舍中的有害气体在不同时间段的浓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冬季规模化羊场舍内及运动场空气中细菌含量,试验选择河北省不同地区的6个规模化羊场,对羊舍内及运动场的细菌进行连续3 d定时、定点的采集,采集后的培养基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48 h后采用菌落计数法对空气中的细菌含量进行检测,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细菌含量、不同羊舍和运动场细菌含量、不同生理阶段羊舍的细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区总体细菌含量高于平原地区,且山区中午细菌含量较早晨和晚上高,而平原恰好相反;舍内、外细菌含量范围为1.02×10~3~9.64×10~3cfu/m~3,舍内细菌含量高于舍外细菌含量(场3带仔舍除外),且部分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比4种不同生理阶段羊舍细菌含量,育成舍细菌含量为6.00×10~3 cfu/m~3,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类型舍,带仔舍和妊娠舍与育肥舍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羊舍细菌含量不仅受羊舍建筑类型的影响,而且还与羊的生理阶段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比较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通风方式对两层两列式网床鸭舍环境状况的影响。分别于寒冷(0~15℃),适宜(15~25℃)与炎热(25℃)气候时饲养肉鸭,每次采用自然、纵向、横向与混合4种通风方式,检测舍内温度、湿度、气压、风速、NH_3、CO_2、PM_(10)、PM_(2.5)、气载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及葡萄球菌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寒冷气候时,3种机械通风较自然通风均可显著降低鸭舍内湿度,其中横向通风未显著降低舍温;3种气候条件下,采用纵向与混合通风方式时鸭舍内NH_3、CO_2浓度均为最低,其中纵向通风改善颗粒物与气载微生物浓度效果最佳。4种通风方式NH_3、CO_2浓度分别为1.1~3.7 mg/m~3、911~2 607 mg/m~3,PM_(10)与PM_(2.5)浓度分别为234~551μg/m~3、166~361μg/m~3,气载细菌总数为5.18~5.78 lg(CFU/m~3),其中大肠菌群占细菌总数比例2%。此外,湿度与PM_(10)、PM_(2.5)间,PM_(10)与气载细菌总数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纵向通风为两层两列式网床鸭舍最优通风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笼养鸭舍环境卫生质量和不同笼养鸭舍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规律,采用FA-1型六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分别对三个笼养肉鸭舍环境中气载需氧菌、气载真菌、气载金黄色葡萄球菌气溶胶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鸭舍环境中气载需氧菌浓度可达7.24×10~3cfu/m~3,气载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可达0.56×10~3cfu/m~3,气载真菌浓度可达1.66×10~3cfu/m~3;整个养殖周期中鸭舍内气载需氧菌、气载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气载真菌的浓度在鸭14日龄时最高,然后开始下降;三个鸭舍内在消毒前后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但随鸭日龄增长开始出现。通过对笼养鸭舍内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可为笼养肉鸭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评估不同饲养卫生清洁状况下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为建立家禽养殖环境微生物气溶胶标准提供参考。选用600只1日龄的樱桃谷肉鸭,随机平均分配到1个对照组(A组)和4个清洁卫生条件逐步变差的试验组(B、C、D、E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使用国际标准的Andersen-6级和AGI-30空气微生物采集器收集各组空气样品,检测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检测鸭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变化,评估其应激强度。与此相应地对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指标等进行检测与评定,分析微生物气溶胶对肉鸭机体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肉鸭舍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升高至气载需氧菌为2.96×105CFU/m3、气载真菌为2.63×104CFU/m3、气载革兰氏阴性菌为3.09×104CFU/m3、气载内毒素为41.78×103EU/m3时(D组),该组肉鸭的血清ACTH浓度、料重比、死淘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该组肉鸭的平均日增重、胸肌率、胸肌重、屠宰率、屠体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由此可见,微生物气溶胶可显著降低肉鸭的生产性能,气载需氧菌2.96×105CFU/m3、气载真菌2.63×104CFU/m3、气载革兰氏阴性菌3.09×104CFU/m3、气载内毒素41.78×103EU/m3可初步作为肉鸭养殖环境中的微生物气溶胶上限标准。  相似文献   

14.
冬季猪舍内温湿度与有害气体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冬季不同类型猪舍(妊娠舍、分娩舍和保育舍)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氨气(NH3)和二氧化碳(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猪场的环境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1412型光声多点气体检测仪,RC-4HC温湿度计以及Testo425型风速仪,分别监测猪舍内的NH3和CO2、温湿度和风速的动态变化。监测高度设在距离地面0.8m和1.5m处,每日间隔2小时监测1次,连续监测3d。结果显示:分娩舍内的温湿度最高,其次为保育舍,妊娠舍最低;而风速则相反,妊娠舍内风速最高,其次为保育舍,分娩舍最低;妊娠舍、分娩舍和保育舍内的NH3浓度范围分别为9.16~11.17mg/m^3,9.52~10.79mg/m^3和8.08~8.31mg/m^3;CO2浓度范围分别为2687~4107mg/m^3,3084~3792mg/m^3,1654~2233mg/m^3;通过三个舍内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温度、湿度、NH3与CO2彼此间显著相关。研究表明NH3浓度水平表现为分娩舍>妊娠舍>保育舍>舍外,四者均未超过国家标准(20mg/m^3)。CO2浓度水平表现为分娩舍>妊娠舍>保育舍>舍外,三种类型猪舍浓度均超过国家标准(1500mg/m^3)。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粪肠球菌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脂质代谢和肠道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选择137日龄海兰褐壳蛋鸡450只,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10~4、1.0×10~6、1.0×10~8和1.0×10~10~CFU/g粪肠球菌(CGMCC1.2135T)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68 d。结果显示:1)试验第113~140天和第141~168天,1.0×10~6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蛋鸡的产蛋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试验第141~168天,1.0×10~4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料蛋比显著低于1.0×10~8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2)试验第56天,各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壳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1.0×10~6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白高度显著高于1.0×10~4和1.0×10~10~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试验第84天和第140天,1.0×10~8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白高度显著高于1.0×10~4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试验第56天,1.0×10~6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哈夫单位极显著高于1.0×10~4和1.0×10~10~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试验第84天,1.0×10~6和1.0×10~8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哈夫单位显著高于1.0×10~4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试验第28天,1.0×10~10~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10~4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试验第56天,1.0×10~4、1.0×10~6和1.0×10~10~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第112天,各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1.0×10~8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1.0×10~6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试验第140天,1.0×10~8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1.0×10~10~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蛋黄颜色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3)试验第56天和第112天,1.0×10~8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蛋鸡的蛋黄总胆固醇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1.0×10~4和1.0×10~6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粪肠球菌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试验第84天的血清总胆固醇(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1)和第168天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P0.05)。4)1.0×10~6、1.0×10~8和1.0×10~10~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回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空肠大肠杆菌数量随粪肠球菌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线性降低(P0.05)。1.0×10~10~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回肠粪肠球菌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0×10~4和1.0×10~8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1.0×10~8和1.0×10~10~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盲肠粪肠球菌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饲粮添加粪肠球菌能提高蛋鸡的产蛋量、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降低血清和蛋黄的总胆固醇含量,调节肠道微生物数量;粪肠球菌在蛋鸡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1.0×10~6或1.0×10~8CFU/g。  相似文献   

16.
通过检测河北省不同地区6种有代表性建筑类型的肉牛舍内外空气中的细菌含量,对夏季和冬季肉牛舍的空气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夏季各地区牛舍中不同检测高度的细菌数量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而冬季3种密闭式牛舍内,1.2m高的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0.6m(P<0.05),分别达到98.2CFU/m3和68.3CFU/m3;夏冬两季不同建筑类型的牛舍内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舍外(P<0.05),且冬季密闭式牛舍内细菌数量达到75.5×103~88.1×103 CFU/m3,是舍外的2.6~9.6倍,远远超过夏季(83.2×103 CFU/m3)。该研究为肉牛舍的设计和牛舍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半开放式猪舍内不同饲养阶段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在距离猪舍内地面1.5m处使用颗粒物便携式采样器采集某猪场的半开放式妊娠舍、哺乳舍、保育舍、育肥舍等4栋舍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每天采样4次,每次2 h,连续采样3 d,计算猪舍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并探究颗粒物质量浓度与通风、饲喂及季节等因素的关系。发现冬季保育舍内PM2.5、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含量最高,分别为0.86mg/m~3、0.91 mg/m~3和1.30 mg/m~3,其次为育肥舍,哺乳舍与妊娠舍内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最低;人工饲喂可导致哺乳舍内总颗粒物和PM10的质量浓度显著升高2倍以上,且PM10的含量增加是TSP升高的主要原因;在夏季使用机械通风能有效降低保育舍内50%左右总颗粒物和PM10的质量浓度;冬季哺乳舍内PM2.5、PM10、TSP的含量比夏季高1.4倍。由此可见,人工饲喂会使畜舍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增加;与自然通风相比,机械通风有利于降低畜舍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冬季舍内的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于夏季。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制定有效的猪舍空气质量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8.
对五个鸭舍环境中气载内毒素浓度与气载需氧革兰氏阴性菌浓度进行了测定,并对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对需氧革兰氏阴性菌的成分进行了研究。在测量的鸭舍中革兰氏阴性菌菌群占优势的是肠杆菌,其中大肠杆菌最为常见。气载内毒素与气载需氧革兰氏阴性活菌含量和气载需氧活菌总数在数值上存在弱的正相关,此结果表明不能通过测定气载需氧革兰氏阴性细菌或需氧细菌总数来估计气载内毒素的含量。舍内气载内毒素的含量介于0.19~20.08103EU/m3之间;气载需氧革兰氏阴性活菌的含量介于1.69~90.37103CFU/m3之间;气载需氧活菌含量介于1.01~55.72104CFU/m3之间。  相似文献   

19.
为监测高架发酵床模式下封闭育肥猪舍的热环境和空气环境特征,试验测定了育肥猪舍的进风口、猪舍层、发酵床层和风机口的温度、湿度、PM_(2.5)、PM_(10)、氨气(NH_3)和硫化氢(H_2S)浓度,为规模化养殖场的高架发酵床模式畜舍的环境调控提供参考。结果发现,各采样点间的温度、湿度、PM_(2.5)、PM_(10)均无显著差异(P0.05);进风口、猪舍层、发酵床层和风机口的NH_3、H_2S平均浓度分别为8.64±0.25 mg/m~3、8.99±0.57 mg/m~3、10.92±1.77 mg/m~3、9.05±0.81 mg/m~3和17.13±5.90μg/m~3、21.04±2.16μg/m~3、22.18±1.69μg/m~3、22.25±3.35μg/m~3;发酵床层的NH_3和H_2S浓度均略高于猪舍层,但无显著差异。该试验各采样点的NH_3与H_2S平均浓度均符合GBT17824.3-2008《规模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且高架发酵床模式下发酵床层并未影响猪舍层的空气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比较冬季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内外气载细菌和真菌的含量变化.选择3种建筑类型的奶牛舍,对舍内、运动场、净道、凉棚及场外上风向和下风向5和50 m处的气载微生物进行同期采样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内微生物含量不同,气载细菌的含量变化为1 540~10 487 CFU/m3,只设顶棚的棚舍细菌含量最高;气载真菌的含量变化为169~731 CFU/m3,卷帘舍的真菌含量最高,且所有舍晚上的细菌和真菌含量均高于早上和中午.从舍内外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得出,舍内或运动场的细菌含量高于净道,场外下风向处的细菌含量高于上风向处,但真菌的空间分布变化不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奶牛舍环境的改善和奶牛疾病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