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文华 《农家科技》1998,(10):29-29
<正> 碳氮比(C/N)是指食用菌培养料中碳源和氮源适当浓度的比值。一般认为在营养生长阶段碳氮比以20:1为宜;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碳氮比以30~40:1为佳。食用菌的种类及培养材料不同,对碳氮比的要求也不同。如蘑菇在菌丝生长阶段堆制原料时的碳氮比为33:1、子实体分化和发育期的最适碳氮比为17:1;草菇的碳氮比为40~60:1;香菇木屑培养料为25:1、木材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陕西省宝鸡市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碳氮分布特征,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  以保护区内壤土类型(槲栎Quercus aliena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和砂质土类型(锐齿栎Q.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林、栓皮栎Q. variabilis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不同土层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比较5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碳氮密度和土壤碳氮储量及碳氮比的差异,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结果  ①壤土区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碳氮密度及土壤碳氮储量显著高于砂质土区(P<0.05),其中壤土区各土层从大到小表现为槲栎林、华山松林,砂质土区各土层从大到小表现为白桦林、锐齿栎林、栓皮栎林。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碳氮密度及土壤碳氮储量在0~30 cm土层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③各植被类型不同土层的土壤碳氮比分布无明显规律且差异不显著,碳氮比为9.94~16.23,有机质的矿化能力较强。④土壤含水量、容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的主要因子,土壤含水量、pH是影响碳氮比的主要因子。  结论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碳氮密度及土壤碳氮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的关键因子。图4表5参36   相似文献   

3.
蘑菇是是一种腐生真菌,不能利用太阳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完全依靠培养料中的营养物质来生长发育。因此,培养料是蘑菇栽培的物质基础。用来堆制的培养料应选择含碳、氮物质充分,质地疏松,富有弹性,含较多空气的材料,如麦秸、稻草和沼渣,以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培养和蘑菇菌丝体吸收养分。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添加氮素调节碳氮比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用作物秸秆,常因碳氮比较宽,引起土壤微生物与作物苗期争夺土壤中无机氮的矛盾。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秸秆还田添加不同量的氮素,以冬小麦的产量、株高、分蘖数、叶片中叶   绿素含量以及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为指标,找出适宜的碳氮比。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的各项 指标中,不同处理呈现S+N3>S+N2>K>S+N1>S的规律,添加的氮量以碳氮比为25:1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尿素和麦麸对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生长发育和子实体营养组成的影响及机制,为糙皮侧耳氮源选择和培养料配方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以棉籽壳为主料,尿素和麦麸为氮源,设计16种培养料配方,对比研究培养料氮源形态、氮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值对糙皮侧耳菌丝生长、子实体生物学效率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并从培养料NH+4含量和基质降解酶活分析其影响机制。【结果】随着培养料氮源添加量的增加,糙皮侧耳菌丝生长速率逐渐降低,子实体生物学效率先升高后降低。糙皮侧耳以尿素或麦麸为氮源时,培养料的最适氮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值均不同;添加5g·kg-1尿素时,子实体生物学效率最高为118.1%,对应培养料氮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值分别为1.52%和25.0∶1;添加300 g·kg-1麦麸时,子实体生物学效率最高为122.9%,对应培养料氮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值分别为1.86%和20.8∶1。2种氮源栽培的糙皮侧耳子实体营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添加300 g·kg-1麦麸时子实体总氨基酸和粗蛋...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8种珍珠菜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属植物根、茎、叶的碳、氮生态化学计量分布特征。[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测定碳、氮和碳氮比,分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营养器官间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结果]在属级水平上,碳、氮生态化学计量在三大营养器官中总体分布为:叶碳含量根碳含量茎碳含量;叶氮含量茎氮含量根氮含量;根碳氮比茎碳氮比叶碳氮比。在物种水平上,8种珍珠菜属植物的叶碳含量均显著高于茎碳含量与根碳含量,除了疏头过路黄和轮叶过路黄的叶氮含量与茎和根的氮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外,其他6种珍珠菜属植物叶氮含量也均显著高于茎氮含量与根氮含量,贯叶过路黄、过路黄、疏头过路黄与黑腺珍珠菜的叶碳氮比与茎碳氮比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均显著低于根碳氮比,星宿菜与矮桃的茎碳氮比与根碳氮比之间却无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均显著高于叶碳氮比,轮叶过路黄与繸瓣珍珠菜的叶、茎与根中的碳氮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叶氮含量和叶碳氮比与茎或根的碳含量、氮含量及碳氮比之间均表现为极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珍珠菜属植物根茎叶中的碳含量、氮含量与碳氮比具有物种特异性,变化是协同的。  相似文献   

7.
观察了培养料碳氮比对真姬菇菌丝长速、生物学效率和产茬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料的碳氮比在30.7-34.7较适宜真姬菇的生长,最适碳氮比为32.6左右。  相似文献   

8.
辽西天然油松林土壤碳氮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我国天然油松林土壤碳氮分布格局,研究生态脆弱边缘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对辽宁西部医巫闾山3种油松林(荆条-油松林、胡枝子-油松林、华北绣线菊-油松林)土壤碳氮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碳氮分布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同一土壤剖面层次内3种林分土壤碳氮分布规律不尽相同;表层土壤全氮质量分数、碳氮比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密度、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地表枯落物全氮质量分数、碳氮比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显著的正相关,枯落物有机碳质量分数则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粤北3种林分凋落叶-根系-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人工林和次生林在养分分布方面的异同点和诱因,以掌握养分现状和变化规律及其在不同部位的存在情况。  方法  以粤北南亚热带地区相近林龄的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人工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凋落叶、根系及土壤(0~20 cm)全碳、全氮、全磷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  结果  ① 凋落叶全碳和全磷质量分数在3种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红锥林凋落叶全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根系的全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在3种林分间差异显著(P < 0.05),且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均为乐昌含笑林>次生林>红锥林;土壤的全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差异显著,且均为红锥林>次生林>乐昌含笑林。②碳氮比在3种林分中均为根系>凋落叶>土壤;碳磷比在红锥林和次生林中均为根系>凋落叶>土壤,而在乐昌含笑林中为凋落叶>根系>土壤;氮磷比在红锥林、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中均为凋落叶>根系>土壤。而土壤的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在3种林分中均无显著差异(P < 0.05);凋落叶的碳氮比、碳磷比均为乐昌含笑林最高,根系的碳氮比、碳磷比均为红锥林>次生林>乐昌含笑林。③红锥林根系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凋落物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以及根系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 < 0.05);3种林分凋落叶和根系的碳氮比和氮磷比无相关性(P>0.05);红锥林和乐昌含笑林的凋落叶、根系和土壤的碳磷比与氮磷比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而次生林仅有凋落叶和土壤的碳磷比与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P < 0.05)。  结论  不同林分根系吸收土壤养分规律不同;与全国土壤养分均值相比,研究区域呈高氮低磷的格局,说明当地土壤受全磷限制,因此,可以根据需求适当施磷改善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秸秆栽培香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玉米芯、玉米秸秆及稻草为主料设置不同培养料配方栽培香菇,对各培养料的碳氮营养及不同培养料对香菇菌丝生长和对子实体形态、产量、营养成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玉米芯为主料的培养料配方碳氮营养充足、C/N比合适,香菇菌丝生长正常,子实体的个体较大、营养含量丰富、生物学效率较高;以玉米秸秆或稻草为主料的培养料配方,由于培养料密度小、质地蓬松、C/N比较低,香菇菌丝转色不好、产量低.  相似文献   

11.
蔗田套种姬松茸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作者选育的姬松茸优良菌株A-16、进行蔗田套种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1)以麦粒为菌种培养料;(2)适宜播种期为8月下旬;(30培养料碳氮比为40:1,原料配方为干稻草67.09%,干牛粪30%,尿素0.43%,石膏1%,石灰1%,过磷酸钙0.5%;(4)覆土土壤要求疏松,以田土参入50%煤炭渣效果较好。姬松茸和果蔗套种,可节约姬松茸栽培的遮阴材料,充分利用土地,而  相似文献   

12.
双孢蘑菇培养料集中发酵工艺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国内外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Lange)Sing.]培养料集中发酵技术工艺,结合上海本地条件,建造了6个工厂化集中发酵隧道,研究了集中发酵的技术工艺和双孢蘑菇栽培。结果表明,集中发酵培养料的碳氮比、含氮量、pH值等指标均优于常规发酵培养料,试验单产增85.2%。2000~2003年培养料集中发酵2246.5t,栽培蘑菇31200m^2,生产鲜菇374.4t。  相似文献   

13.
基于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比较研究了长白山地区典型的8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质量分数、碳氮比、碳密度和氮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8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是36.99~70.33、3.14~6.04 g· kg-1,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最大的林型均是阔叶混交天然林。红松天然林土壤C /N值最大为15.56,其它C /N值变化范围为10.55~12.19。在土壤垂直剖面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随之递减,土壤密度随之递增。8种林型土壤碳密度是杨树天然林最大,为22.13 kg· m-2,氮密度是落叶松人工林最大,为1.97 kg· m-2;针阔混交人工林的碳密度和氮密度均为最小,分别是12.37、1.11 kg· m-2。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避雨栽培对杨梅(Myrica rubra)人工林叶片和土壤的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以杭州市临安区杨梅人工林为对象,设置避雨栽培与露地栽培2个处理3次重复的试验,分别于5、8月定位采集并分析了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结果表明,相同月份的杨梅叶片碳、氮、磷、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在不同栽培模式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8月份叶片氮、碳磷比、氮磷比显著高于5月(P<0.05);林地土壤碳、氮、磷、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在不同栽培模式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叶片碳、氮含量与土壤碳含量间具有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583 2、-0.636 4。综上,避雨栽培并没有改变杨梅叶片和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杨梅生长的限制性元素是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适当增施磷肥。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双孢蘑菇保鲜和加工中的褐变问题,以邻苯二酚(C6H602)为底物,分析了不同培养料栽培的双孢蘑菇中多酚氧化酶(PPO)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蘑菇PPO活力最低的条件为:pH2.0,温度40℃,褐变抑制剂VC浓度0.09%。用均匀设计回归分析程序拟合的不同培养料蘑菇PPO活力与pH值、温度和褐变抑制剂VC浓度间关系的数学方程,置信水平大于95%。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简易通风对双孢蘑菇培养料一次发酵质量的影响,为双孢蘑菇轻简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简易风机人为向料堆内送风,以传统不通风料堆为对照(CK),开展双孢蘑菇培养料一次发酵试验,监测发酵期间培养料的颜色、气味、韧度、pH、电导率(EC)、水分和C/N等理化性状及双孢蘑菇产量.[结果]简易通风发酵16 d、翻堆3次的双孢蘑菇培养料质量基本达到与CK发酵20 d、翻堆4次培养料相近的水平,颜色呈灰褐色或黑褐色,氨味中等,韧度0.42~0.76 kg,水含量67.0%~71.2%,pH 7.3~7.5,EC 3.62~4.22μs/cm,C/N 23.1~26.1.简易通风发酵翻堆3次培养料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为8.7 kg/m2,略高于CK(8.0 kg/m2);翻堆4次培养料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达9.6 kg/m2,显著高于CK(P<0.05).[结论]简易通风发酵可加快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进程,简化发酵步骤,提高一次发酵培养料的质量和双孢蘑菇产量,可在双孢蘑菇小规模农法栽培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培养料是双孢蘑菇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为提高培养料的质量,阐述了双孢蘑菇培养料的配制原理和配方,并详细介绍了培养料发酵技术,同时提出了发酵结束后培养料要求达到的理化指标,以供广大食用菌种植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1.草菇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1.1营养栽培材料必须含有碳、氮、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成分.所以富含纤维素的稻草、麦秆、麻秆、废棉、棉籽壳、甘蔗渣等都是生产草菇的原料.含氮化合物是草菇合成细胞蛋白质的重要元素,草菇只能利用低分子的氨基酸,麸皮、米糠蛋白胨等有机氮物质可作为氮源.草菇栽培通常不需要添加铵态氮、硝态氮和尿素.除碳和氮外,多种矿物质如钾、镁、钙、磷等也很必要,一般含纤维素原料中已有足够的含量,无需补充.配制培养料时,要注意培养料的碳和氮的比例,实践证明碳氮比为60:1时最适合草菇生长.  相似文献   

19.
退耕植茶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不同退耕植茶年限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质量分数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期为退耕植茶地土壤持续利用和茶园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退耕植茶2~3 a(RT2-3), 9~10 a(RT9-10)和16~17 a(RT16-17)的各5个样地为研究对象,以邻近耕地作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0~10,10~20和20~40 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质量分数,并计算了碳、氮、磷之间的计量比。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表现为先显著降低后增加的趋势(P<0.05),全磷质量分数变化较为稳定。0~10 cm土层,退耕植茶地土壤碳氮比(C/N)显著高于对照地,退耕植茶地土壤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显著低于对照地;10~20 cm土层,退耕植茶地土壤碳氮比显著高于对照地,碳磷比在各样地间均无显著差异,氮磷比则表现为对照地土壤显著高于退耕植茶地;20~40 cm土层,碳氮比表现为RT2-3显著高于其他样地,碳磷比和氮磷比在各样地间均无显著差异。退耕植茶后,土壤碳氮比显著增加,有机质分解速率降低。退耕植茶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积累;虽有利于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但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磷素对退耕植茶地限制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估算长白山地区土壤C、N储量并为该地区森林碳汇经营提供部分理论依据,以长白山西部3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碳氮比、碳密度和氮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阔叶混交天然林在3种林分类型中各项指标均值都最大,其中,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碳密度差异显著(P0.05),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18.61~30.75g·kg~(-1),碳密度均值范围16.28~27.64kg·m~(-2)。3种林分类型C/N值变化范围3.14~4.77。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递减,土壤容重递增。3种林型土壤碳密度和氮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与其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一致,且各个林型有机碳密度和氮密度均以表土层最大,碳密度变化范围8.39~9.87kg·m~(-2),氮密度变化范围1.12~1.32k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