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木薯主产区的病害普查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叶斑病。病原菌形态鉴定和ITS序列分析表明其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CMA或ME培养基、26~28℃、pH6、连续光照是其生长最适条件,光暗交替或连续光照适于产孢,孢子最适萌发温度和致死温度分别为28~30℃和55℃10 min。接种试验表明该菌株和2株来自于番木瓜、2株来自于橡胶的C.cassiicola菌株均能侵染木薯和番木瓜,但致病力存在着差异。除一株来自番木瓜的菌株外,其余4个菌株均能侵染橡胶。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致病力和筛选快速稳定的接种方法,以来自山东、云南和辽宁的6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为材料,用孢子悬浮液对离体叶片和花生植株进行接种,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WB-SY(分离自辽宁省沈阳市)。最佳接种条件为:开花末期使用高浓度孢子悬浮液(106/mL),接种湿度保持在90%~100%之间持续保湿36h以上,温度在25~28℃之间,接种前黑暗处理24h,接种后近紫光(波长340~380nm)处理。本文筛选出的菌株和快速稳定的接种方法,将为抗病品种的筛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发芽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8种培养基膜,多种cAMP、IBMX浓度梯度的琼脂表面膜,不同营养液及pH值条件下,研究了稻瘟病分子孢子发芽和附着胞形成的状况,并对稻瘟病拮抗细菌培养液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 91-11B1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在10000~1000个/mL 和pH值在7.0为最适孢子萌发条件,但不影响附着胞的形成。疏水基物表面、营养饥饿或洋葱表皮细胞表面可以刺激附着胞形成。2.5 mmol/L cAMP和8.0 mmol/L磷酸二酯酶抑制剂IBMX显著地促进附着胞的形成。与去离子水和水洗法相比,自来水和振落法获得的分生孢子更有利于附着胞的形成。筛选到3株对孢子发芽及附着胞形成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  相似文献   

4.
花生网斑病(peanut web blotch),由花生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arachidicola)引起,病原菌又称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或派伦霉(Peyronella arachidicola),在我国南北的各大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生产上严重的叶部病害。为筛选产孢效率高、致病力强的菌株,研究病原菌进化机制和环境适应性,从来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叶片样本中分离病原菌菌株,研究分生孢子及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8个菌株中YY187的产孢时间最短,22℃黑暗条件下燕麦琼脂培养基培养7 d即可产孢;菌株YY187和NY206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数量显著多于其它菌株;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花生叶片,供试所有菌株均可造成叶片发病,其中菌株LY128和YY187在供试18个菌株中致病力相对较强。因此,综合评价产孢效率更高、致病力更强的本地菌株YY187适合作为花生抗网斑病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绿僵菌对荔枝椿象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室内用喷雾法测定了4株绿僵菌对荔枝椿象3~4龄若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绿僵菌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和接种剂量有密切关系.菌株对荔枝椿象若虫致病力的强弱顺序为J813MA4J86CMA3.在接种菌株J813孢子浓度为1×108个/mL的情况下,对荔枝椿象若虫的LT50为7.63 d.J813菌株对荔枝椿象若虫具有很强的二次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6.
pH值和热处理对大豆肽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Folin-酚法、SE-HPLC、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了pH值和加热处理对大豆肽的稳定性(包括溶解性、分子量分布、可溶性钙结合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3~11时对大豆肽的溶解性和分子量分布均无显著影响,pH值9时大豆肽的钙结合能力最大;高温热处理(温度为80℃、100℃)对大豆肽的溶解度无显著影响,但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大分子(>20 KDa)的相对含量,100℃时肽的聚合速度更快;80℃加热10 min提高了大豆肽的钙结合能力,热处理温度升高或加热时间延长均会导致钙结合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是辽宁省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之一。比较 4株层出镰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力、伏马毒素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量和产伏马毒素能力。结果表明,供试层出镰孢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 Fp-2、 Fp-3、 Fp-6最适温度为 25℃, Fp-7最适温度为 28℃。适宜 pH值为 5~8, Fp-2、 Fp-7的最适 pH值为 7; Fp-3耐碱性,最适 pH值为 8; Fp-6耐酸性,最适 pH值为 5。12 h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适宜生长培养基为PSA、 PDA。不同菌株对碳氮源的利用存在差异,适宜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蔗糖,适宜氮源为亚硝酸钠、天冬氨酸和脯氨酸。4株层出镰孢菌均能产生毒素,菌株间产毒能力差异显著,菌株Fp-7产伏马毒素B1能力最强,为77.65 mg/kg。菌株间产毒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也存在差异,致病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野茼蒿(Alternaria sp.)YTH-2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快,致病性强;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5℃,产孢及孢子萌发最适宜温度均为30℃,致死温度为50℃、10min;菌丝体生长和产孢适宜pH值范围为5.0~8.0,最适宜于孢子萌发的pH值为7.0;对菌丝体生长及产孢最好的碳源为葡萄糖,但不利于孢子萌发;供试氮源以氯化铵对菌丝体生长及产孢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构建及致病相关突变体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农杆菌T-DNA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转化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Y34菌株,平均每转化1.0×106个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可得到约300个抗潮霉素菌株。用该转化体系转化和筛选,获得抗潮霉素菌株6855个。PCR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表现抗潮霉素菌株均含抗潮霉素基因,说明抗潮霉素特性是T-DNA携带潮霉素基因插入Y34基因组的表型效应,即抗潮霉素菌株是T-DNA插入突变体。对56个突变体DNASouthern检测结果表明,有27个突变体是单拷贝插入,突变体T-DNA插入拷贝数平均为1.43。随机取1600个突变体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发现23个突变体完全丧失致病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稻瘟病菌对水稻新品种(系)、新组合的致病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明我国稻瘟病菌对近年来育成的部分水稻新品种(系)、新组合的致病力,用来自浙江、四川、湖北、广东、云南、吉林、北京等7个省(市)的92个稻瘟病菌菌株测定了39个水稻新品种(系)或新组合的抗性,分析了稻瘟病菌的致病力和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稻区稻瘟病菌菌株对籼、粳、杂交稻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筛选出一批毒力频率在20%以下,抗性较好的籼、粳稻新品种(系)和杂交稻新组合。同时用联合致病性系数和联合抗病性系数分析了病菌和品种的群体互作以及抗瘟新品种(系)、新组合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拮抗性芽孢杆菌生防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索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对分离自中国东北嫩江小麦赤霉病流行地区小麦植株叶面和穗部的8株拮抗性芽孢杆菌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平板对峙培养、菌丝生长速率及孢子萌发测定等试验表明,8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以菌株B08的综合抑菌活性最强,其活菌体抑菌带宽达8.4 mm,无菌发酵液稀释5倍处理后96 h对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6.2%,处理分生孢子可使其完全丧失萌发能力,10倍稀释液可使孢子刚萌发的芽管膨大畸变而不能伸长,活体菌悬浮液和灭菌后的发酵液田间防效达59.5%~65.9%.发酵液热稳定性好,121℃、30 min加压蒸气灭菌后仍保持良好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说明,供试拮抗菌株作为小麦赤霉病的生防材料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从野外自然感病的假臭草中分离到一致病菌株J4B,经致病力测定、菌落形态、培养性状观察及rDNA ITS序列分析表明:J4B的致病力强,发病症状明显,菌落呈白色至黄色、绒毛状、边缘整齐,生长速率为 0.98 mm/d,不产孢,ITS序列长622 bp。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以连续黑暗培养对菌丝生长最好,最适温度为30℃,55℃ 30 min菌丝死亡,最适pH值为6,最佳培养基为PDA和PSA培养基,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半乳糖和硝酸钠。  相似文献   

13.
为在RNA水平上快速检测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存活力和致病性,选取-20℃下保存1年和10年的菌株,检测小麦条锈菌夏孢子RNA产量和完整性,并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实验鉴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RNA产量高于600 ng·mg-1的夏孢子具有致病性,低于600 ng·mg-1的夏孢子均已丧失致病性;RNA完整性好的菌株,其存活力高,潜育期和致病性与新鲜夏孢子基本一致,RNA完整性差的菌株存活力低,潜育期延长,致病性弱;RNA严重降解的菌株存活率极低或失活,完全丧失致病性。因此,通过检测小麦条锈菌夏孢子RNA的产量和完整性可以评估其存活力和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芒果可可球二孢蒂腐病菌生物学培养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芒果可可球二孢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的生物学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30℃;菌丝生长最适pH值5~6,孢子萌发最适pH值7~10;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棉子糖、葡萄糖,最佳氮源是牛肉浸膏、蛋白胨:光照及振荡培养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30 min或65℃,10 min,孢子的致死温度50℃,15min.  相似文献   

15.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了从广东英德茶园中采集到的一株寄生茶丽纹象甲的白僵菌为球孢白僵菌,并命名为Bb1-1。为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潜力,以本实验室保存的2株茶丽纹象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XJBb3005和XJBb3008)为参考菌,研究了菌株Bb1-1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了该菌株在25℃、29℃和32℃下对茶丽纹象甲的毒力。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抗紫外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3个菌株产孢量大小顺序为XJBb3005>Bb1-1>XJBb3008;但Bb1-1具有最强的耐热力。在25℃下,3个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之间差异不显著,都超过93.94%;但在高温(29℃和32℃)下,菌株Bb1-1对茶丽纹象甲的杀虫毒力优于两个参考菌株,处理7β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91%和80%,LT50分别为3.83βd和5.28βd。鉴于菌株Bb1-1耐热力较强,且在高温下对茶丽纹象甲成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毒力,将在今后该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用喷雾法测定了6株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其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和接种剂量有密切关系,菌株对东亚飞蝗的致病力由强到弱顺序为MA3>MA4>MB6>MA6>MA5>MA11。接种MA3菌株的孢子浓度在1.0×108个/mL情况下,对4龄蝗蝻的LD50为4.46d。用不同剂量的MA4菌株的孢子油悬浮剂涂抹法接种4龄蝗蝻,发现其LD50仅为15.39个/头。另外,观察发现,MA3菌株具有很强的2次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17.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Foc)依据对寄主易感性分为4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其中4号生理小种(Foc4)几乎能危害目前所有栽培品种。为研究其SIX(secreted in xylem)蛋白编码基因SIX2和SIX6在Foc4对寄主差异性选择中的作用,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基于pCT74质粒框架构建的SIX2、SIX6基因敲除质粒分别转入Foc4 B2菌株,分别得到了SIX2和SIX6基因敲除突变体,然后分析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的生物学特性差异。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SIX2、SIX6基因的缺失突变体均呈现菌丝稀疏、生长速率减慢、产孢率降低、菌丝异核率增加,对渗透压、外源氧等外源胁迫更为敏感等特征。致病力分析实验发现ΔFoSIX2和ΔFoSIX6突变体的孢子在香蕉苗的幼嫩根部附着量减少,孢子根部定殖能力降低;ΔFoSIX2菌株基本上丧失了对巴西蕉的致病力,而对粉蕉仍有较强的致病能力;ΔFoSIX6菌株则对粉蕉苗、巴西香蕉苗盆栽致病力均呈极显著下降。依据生物学与致病力测定结果,推测Foc4中SIX6基因决定Foc4对寄主的致病力,而SIX2基因则决定Foc4对寄主的差异性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玉米锈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玉米锈病田间症状和病原菌形态,鉴定确认辽宁省玉米锈病是由玉米柄锈菌(Pucciniasorghi Schw.)所致。病原菌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夏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湿度为100%;萌发pH为4~10,最适pH值为7。供试碳源对夏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最适碳源为蔗糖。供试氮源对夏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酪氨酸的抑制作用最大。夏孢子致死温度为47℃、10min;冬孢子致死温度为49℃、10min。冬孢子室内常温下越冬最多存活75d。  相似文献   

19.
用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培养基、pH值、温度以及氧气等因素对北美大豆猝死综合症病菌(Fusarium virguforme sp.nov.)菌株F-171厚垣孢子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F-171产生厚垣孢子的最适液体培养条件为7500r·min -、2 min匀浆断裂菌丝,在250 mL三角瓶装入80 mL大豆茎秆或...  相似文献   

20.
海南芒果炭疽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从海南不同地区采集芒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 Penz.)进行多菌灵抗性检测。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7 个地区共 23 个菌株中,有 2 个地区的 5 个菌株表现出高度抗药性,在含 1 200 μg/mL 多菌灵的 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良好,EC 50 值为 520.95~746.26 μg/mL。抗性菌株对苯并咪唑类其它杀菌剂如噻菌灵和甲基托布津测定表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之间存在正交互抗药性;对咪鲜胺则表现敏感。连续无毒培养 8 代后,5 个菌株仍可在 1 200 μg/mL 多菌灵的培养基上生长,抗性水平保持不变。通过致病力及孢子萌发对抗药菌株的适合度进行测定,抗药性菌株的致病能力和孢子萌发率无明显变化,表现很高的适应能力,说明这类菌株在田间有很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