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问题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情况,生态效益等后续问题进行了实证调研。调查结果显示:退耕还林政策在基层已落实到位;退耕还林工程在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改善生态环境、增加退耕户收入和改变退耕户家庭生活来源结构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退耕还林工程需要出台后续配套政策,政府应对退耕户进行长期的经济补助和产业发展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问题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情况,生态效益等后续问题进行了实证调研。调查结果显示:退耕还林政策在基层已落实到位;退耕还林工程在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改善生态环境、增加退耕户收入和改变退耕户家庭生活来源结构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退耕还林工程需要出台后续配套政策,政府应对退耕户进行长期的经济补助和产业发展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退耕还林问题跟踪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武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76-22778
从后续产业、能源燃料、外出务工、耕地与粮食收入、家庭经济收入等角度对退耕户与非退耕户进行对比,揭示退耕农户存在的后续问题及成因,探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途径,指出新时期必须将退耕还林与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结合,特别是与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才能促进退耕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当前退耕农户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途径,以便顺利开展第二轮退耕还林工作,采用随机入户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对贵州退耕农户进行人户调查,从纵向与横向角度分析退耕农户在后续发展中存在的缺粮问题、对退耕补助标准和补助限期望过高、家庭经济收入净增长缓慢、退耕农户后续产业发展能力差与发展质量低、生态环保责任意识较低等问题,指出必须将退耕还林工程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结合,深入推动贵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解决退耕农户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互助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并进行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同时针对退耕农户生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产业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是解决退耕区农户经济收入的长远发展问题.围绕武定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培育,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资源优势、使土地多样化的利用、提升后续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促进退耕农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从"生产要素理论"角度考察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山区脱贫的突破口。陕西省安康市既是集中连片贫困区,又是生态脆弱的退耕还林区。退耕还林中形成了种植、养殖、旅游等一系列后续产业。通过对退耕还林形成的产业调查发现,后续产业形成一般应具备3个基本条件:自然条件、市场前景和政府扶持。这些条件对贫困区与生态脆弱叠加区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国家为此工程出台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和措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是长久解决退耕户生计来源的首选,因此研究以秦巴山区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的安康市为样本,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方向选择进行实证分析,介绍了安康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在产业发展方向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产业发展方向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从2008年开始,至2015年结束。建设内容包括在退耕还林区域进行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后续产业发展与补植补造四个部分。规划目标首先是确保完成的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其次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等措施,到2015年,基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按照上述规划的要求,谈一谈如何做好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隆德县退耕还林工程林药间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实现退耕还林能够"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在确保退耕还林建设生态成效的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退耕农民的经济利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退耕还林通过在条件适宜的地区,采取林药间作的模式,在林下种植道地中药材,既解决了生态问题,又解决了退耕农户的收入问题,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培育找到了有效途径。该文介绍了退耕还林工程林药间作模式的技术与管护措施,并总结其取得的成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临洮县洮阳镇为例,运用意愿调查法就退耕还林生态环境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退耕还林产生的生态价值,其支付意愿远远小于受偿意愿,其原因主要是农民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对政府不够信任,并提出国家和政府部门应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退耕还林的投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以利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退耕还林各林种树种的生长状况,评价退耕还林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根据麻江县的地貌特征,将其分为东、中、西3个台阶。根据退耕还林的林种和树种分布情况,设置监测样地。2002—2014年对固定样地进行监测调查,研究不同样地树高、胸径和郁闭度的动态变化。[结果]通过对比分析,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优于经济林,生态林中杉木模式和杉竹混交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于其他种植模式。[结论]在退耕还林或其他造林项目中,麻江县应优先发展生态林,在发展生态林中应优先选用杉木纯林或杉竹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全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稳步推进。面对重庆市耕地资源不足,工程选址难,退耕地块零星分散,欠缺管护且生长状况不良,工作经费不足,政策性投资标准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现实问题,建议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现地摸底,合理确定退耕规模,对符合条件的退耕还林生态林要尽可能纳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同时,还应创新经营机制,推广林业科技,以促进全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金成  侯佳渝  谢薇  陈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216+6223-6216,6223
[目的]为了研究天津市南部地区复垦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征,促进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方法]建立8个工作区,配套采集复垦地、残留建设用地、周边农用地的耕层土壤及土壤剖面,并且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复垦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周边农用地.复垦地有机质含量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复垦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含量规律性不强,与周边农用地土壤剖面差异很大.[结论]采取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增加复垦土地的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CNKI文献,检索以农业、 农田、 农户、 耕地、 水域、 林业、 森林、 草原、 湿地、 退耕和生态补偿、 生态效益补偿为主题,从年代、 期刊、 作者、 作者机构、 研究对象、 地域和方法等方面对1988~2016年间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分析显示: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但并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对象以农户受偿意愿、 补偿方式、 补偿额度、 补偿的法律问题等为主,研究领域涉及森林、 草原、 耕地、 湿地等;研究手段方面,目前仍以实证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逐步增加,但仍有待加强.从多角度对中国农业生态补偿有关文献成果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全面、 客观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绪敖  查芳  何家理 《江西农业学报》2013,(11):135-137,142
为了研究秦巴山区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采用问卷和实地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秦巴山区3省5个县10个乡镇退耕还林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存在着生态效益外显与经济效益内隐以及后续产业发展缓慢的状况,提出了通过科学规划、科技扶持和制度创新促进后续产业发展是实现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补偿为基础,以土地利用为视角,分析农田生态环境质量演化与土地利用行为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影响其质量变化的原因和产生根源,初步确定农业生态补偿的概念,明晰其基本内涵。并从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及补偿模式等四个方面完善农田生态补偿的结构框架。同时,以土地利用为视角构建农田生态补偿的测算体系,并论证了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法测算经济发展对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的损失、区域农田生态足迹法测算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测算方法,从而为量化农田生态补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测算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是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通过对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为巩固达县退耕还林成果以及促进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与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重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基于耕地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构了耕地利用的效益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机制.分析表明,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构建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则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根本途径.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区内经济补偿和区际经济补偿运行机制、补偿体系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