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乡村滨水景观的主要自然特征,采用美景度评判法分别对50张乡村滨水景观照片进行美景度评价,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乡村滨水景观的主导景观因子是植被类型、具有观赏性的人工景观、景观色泽和驳岸线条4个要素;乡村滨水景观构建的基本技术要求为建造具有观赏性的人工景观、驳岸线条自然弯曲流畅、植被类型乔灌草结合、景观色泽明艳鲜亮;在构建乡村滨水景观的过程中,4个主导景观评价因子应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景观的打造能体现乡村文化,展现乡村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基础.英国和德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先驱国家,其乡村景观也成为吸引世界各国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从两国乡村景观的景观发展史与乡村景观的特征进行梳理与解读,总结出英国乡村景观是以文化为积淀力的综合田园景观,德国乡村景观是重视生态为主的复合型乡村景观,认为我国乡村景观应该构建乡村文化体系和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从"如画性"乡村文化景观和打造"纯净性"生态景观入手,并提出构建乡村艺术智库、打造乡村学术力量、依托农业开展生态旅游等具体策略,为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乡村景观意象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建红  王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79-1582
通过问卷调查和感知地图,对珠江三角洲乡村景观中的人从主观感知的角度进行了景观空间意象差异性分析,发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及不同年龄的人对乡村景观有不同的空间感知及不同的理想乡村景观构想,但其共同点是希望乡村景观在发展的过程中能保留其优秀的地域性号观特色和延续地方场所精神,这为建设理想乡村景观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冯红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813-11815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季节性明显、产品结构单一是摆在多数乡村旅游地面前的重要问题。根据地域特色,将大尺度地域景观与季节相结合,在打造各季节主体景观的同时,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并以休闲、度假、体验为主线贯穿其中,从全新视角构建乡村四季旅游开发模式,可为以上问题找到适宜的解决方案。最后,根据河北省永清县乡村旅游资源状况,构建永清乡村四季旅游开发模式,为国内其他乡村旅游地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乡村性的研究,提出乡村性指数模型,模型由目标层、要素层和因子层组成,要素层有地域条件、乡村意象、社区参与、旅游产业本地化和可持续发展五方面要素,因子层有18个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乡村性指数模型各因子的权重,在要素层中,乡村意象的比重最大,达到了0.3829,其次是社区参与,比重为0.2759,从因子层来看,权重在0.1000以上的因子有两个,包括"乡村民俗文化"和"参与管理",其中"乡村民俗文化"的权重最高,为0.1317;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确定各因子的评价标准,最后得出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升乡村景观品质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形成良好居住环境的关键。面对新时代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需求,乡村景观亟需通过规划设计来突出地域特征、展现地域风貌特色。本文探索了面向多尺度乡村空间的景观特征识别与评价方法,以期为营建地域化乡村景观提供新思路。  方法  文章探讨了景观特征评估工具在乡村景观风貌识别与营建中的实践应用。以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例,首先,在传统LCA工具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尺度乡村景观特征评价的工作框架;其次借助地理信息分析平台进行了国土—区域—场地多尺度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特征分类识别与描述;最后,构建了基于具体发展目标的景观决策评价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景观发展策略。  结果  通过分析获取了研究区域的景观特征分类图,并根据分类及决策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思路,完成了从国土空间到场地、从景观特征区到景观特征要素的多尺度、多层级乡村景观分类与决策协同的实践探索。  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乡村景观质量评价,研究中的多类型、多尺度的景观特征评估强调了对乡村景观自身特性及多样性组合方式的关注,不仅能够更好地衔接国土空间一体化发展,更在进行地域化的乡村风貌特色识别与区分时具有明显优势,为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以游客对乡村景观的感知评价为对象,在苏州市树山村进行问卷调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 25.0对问卷结果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得到3个主要的游客感知下的乡村景观评价因子,分别是乡村景观的体验感因子、乡村环境的舒适度因子和乡村风貌的形式感因子,并基于树山村的实地考察状况提出满足游客感知的景观设计建议。研究结果可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评价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0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生态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GIS技术对各类景观进行生态综合评价,并以此为条件分析研究区的旅游开发模式。结果表明:乡村景观生态综合指数(Ei)的范围为2.10~4.48,四级生态分区和五级生态分区比重占到一半以上,三级生态分区约为整个区域的1/5,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质量总体上较好;热带荒草地景观、热带灌丛景观、热带聚落景观和热带水体景观生态质量相对较差,滨海红树林景观和热带农田景观生态质量一般,热带田园景观和热带疏林景观生态质量较好甚至优异;在景观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背景提出4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观光型乡村旅游、体验型乡村旅游、康乐型乡村旅游和人文型乡村旅游,并建议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强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DEIS模式方法,通过文化挖掘、图像衍生、符号引入和景观表达四位一体的设计思路,从自然地理环境、农业形态、传统聚落特征和地域文化意象4个方面对成都乡村地域系统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建构了成都乡土文化符号体系,进而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2个层面探讨对成都乡村民宿的景观表达方法,为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乡村发展的乡村景观多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景观多元价值体系是以乡村发展为主体的,以乡村景观作为价值客体的研究体系。它是乡村景观相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乡村景观评价的标准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本文以乡村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目标,从乡村发展的内在和外在需要,基于乡村发展的乡村景观价值、以及乡村景观价值取向的变迁和局限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最终构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乡村景观多元价值体系所涵盖的四个价值领域。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实现“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可以被人所感知的具有明显特征的“景观”,是综合提升人居环境形态美、功能美和文化美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是保护魅力国土特征、重塑区域特色禀赋、提升地方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景观立法体系的构建既有助于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等主要控制线,对农业发展、生态功能的恢复及保护、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本文介绍了6个国家(经济体)开发的针对乡村景观资源的评估规划技术和保育治理体系,并分析了其通过立法机制推动景观资源保育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经验。同时,本文从建立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数据库、探索景观特征营造和立法保育技术体系、通过地方实践探索适宜我国国情的工作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通过立法机制促进乡村景观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具有地域乡土特色的乡村品牌景观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景观是现今园林关注的热点,顺应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针对现今乡村景观建设忽视乡土元素、形式雷同等问题,走特色景观品牌化道路是必然选择;提出营造乡村品牌景观的建议和措施。品牌景观的概念强调景观的品牌价值,突出景观的独一性,在其开发中,通过对地域乡土特色的多方面分析,将地方特色运用于乡村品牌建设和景观开发中,经过品牌景观建设的五个阶段创作出有地域乡土特色的品牌景观,以推动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结合美国Prairie Crossing农场的景观规划实例,较为深入地介绍了欧美乡村的现代景观规划和生态规划的理念、思路以及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乡村景观建设中生态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从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生态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北京十渡镇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以北石门村为例,对北石门村景观现状进行分析,依据乡村景观规划原则,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并由此探讨适合北石门村发展的景观规划模式,为北石门村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论乡村城市化与农村乡土特色的保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本文在分析了乡村景观内涵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乡村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村乡土特色的丧失。然后由此说明了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创造和谐发展的乡村新文化景观体系,是保护农村的乡土特色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途径。文章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关键、原则和实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城市郊区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景观研究是景观科学和景观规划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本文从城郊乡村景观特征出发,论述了乡村景观的概念、规划目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城郊乡村景观研究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以期为城郊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乡村性的涵义,提出了乡村聚落景观应遵循乡村性的原则,对旅游标识、聚落建筑、乡村空间、植物种植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更新与设计,从而确保乡村旅游和乡村聚落景观和谐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土景观保护研究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选取温州三垟湿地乡土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借鉴与运用景观破碎度分析研究方法对2012、2017年乡土景观的空间构成特征、空间构成变化、景观破碎度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环境更新与产业转型是引发乡土景观空间动态变化与景观破碎度时空演变的主因。(2)总体景观破碎度由0.006 3降至0.005 9,城乡绿地、现代建筑空间、现代公共空间、田地这4类斑块是主要驱动因素。(3)内核区域景观破碎度降低趋势比外环区域更显著,现代建筑空间、传统建筑空间、田地、水塘是内核区域景观破碎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城乡绿地、现代建筑空间、现代公共空间、传统工业用地是外环区域景观破碎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营造良性社会基础、延续空间构成特征、监测空间构成变化、调控主要驱动因素4个方面,提出快速现代化与城市化背景下三垟湿地乡土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广西柳江县下伦屯乡村景观规划的本土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目前乡村景观规划出现的若干问题的基础上,强调景观规划应维系乡村景观格局的完整性,保障村屯聚落人文肌理的连续性,通过景观规划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农村生产、生活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并以广西柳江县下伦屯乡村景观规划为例,阐述了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应注意树立本土化的规划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