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亚洲玉米螟卵对3种赤眼蜂的适合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等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以米蛾卵为寄主时,3种赤眼蜂最高,达10.42%,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高于其它两种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低于其它两种蜂。可以为,亚洲玉米螟卵是玉米螟赤眼蜂的适宜寄主,是拟澳洲赤眼蜂的次适寄主,是松毛虫赤眼蜂的不适寄主。  相似文献   

2.
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潜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头雌蜂3d更换寄主卵、不更换寄主卵、更换寄主卵第1d喂蜜等方法,对供试赤眼蜂进行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潜能试验。结果表明:寄生亚洲玉米螟的优势赤眼蜂种依次为T.evanescens(广赤眼蜂)、T.ostriniae(玉米螟赤眼蜂)和T.dendrolimi(松毛虫赤眼蜂),而T.chilonis(螟黄赤眼蜂)、法国T.maidis、美国T.nubilale、古巴T.pinloi和T.preti  相似文献   

3.
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受到繁育寄主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繁育寄主对赤眼蜂品系在梨小食心虫卵的趋性中是否存在差异,本试验通过Y-管行为选择试验研究了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品系,以及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本地优势种暗黑赤眼蜂Trichogramma pintoi品系对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趋性。松毛虫赤眼蜂米蛾卵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卵均未表现出显著趋性,松毛虫赤眼蜂梨小卵品系在仅有米蛾卵时对米蛾卵表现出了显著趋性,而在仅有梨小卵、以及梨小卵和米蛾卵共存的处理中未表现出对任一寄主卵的趋性;玉米螟赤眼蜂米蛾卵品系和梨小卵品系,以及暗黑赤眼蜂梨小卵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卵均未表现出显著趋性。仅有米蛾卵时,暗黑赤眼蜂梨小卵品系选择时间显著短于除玉米螟赤眼蜂梨小卵品系外的其余三种赤眼蜂品系;而在仅有梨小卵时,暗黑赤眼蜂梨小卵品系选择时间最长,松毛虫赤眼蜂米蛾卵品系选择时间最短;而两种繁育寄主同时存在时,玉米螟赤眼蜂米...  相似文献   

4.
从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现状入手,如繁殖中间寄主的类型、饲养赤眼蜂的蜂种、防治的靶标害虫及防治效果,分析了黑龙江省赤眼蜂应用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赤眼蜂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和质量控制标准,展望了黑龙江省赤眼蜂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黑龙江省赤眼蜂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寄主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响,为玉米螟赤眼蜂饲养技术的优化改良及其田间释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及回归分析对不同寄主密度下单头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数、产卵数、产雌数、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卵数、产卵数及产雌数不会随着接卵量的增加而同等倍数的增长,寄主密度阈值为90粒/管;单卵出蜂数随着寄主密度增大而减少,当玉米螟赤眼蜂与接卵量之比为1∶160时可减少过寄生现象产生;寄主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出蜂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寄主密度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产卵及出蜂情况,在进行玉米螟赤眼蜂室内繁育及田间控害操作时需要特别留意寄主密度的选择,以增强其寄生及繁衍能力。  相似文献   

6.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食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是在实验室筛选出的一个赤眼蜂小种,结果表明,它在营养需求方面与苹果食心虫卵有很大的关联性。通过在相应的环境条件下,对寄主卵的密度、寄生虫和寄主卵密度比进行研究,同时建立数学模型,以评价使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食心虫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7.
使用赤眼蜂防治果树害虫掌握最佳的释放比例,既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降低防治成本.试验从周期性调查释放赤眼蜂自然形成的种群密度入手,研究赤眼蜂种群密度与寄主卵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每棵果树上释放的松毛虫赤眼蜂雌蜂数量与寄主卵比例达到150∶1时,达到最佳防治效果,为85%~88%.  相似文献   

8.
以麦蛾卵为中间寄主繁殖赤眼蜂,经过麦蛾饲养、麦蛾卵收集、种蜂繁殖、接蜂处理、寄生卵发育与收集、寄生蜂卡制作、赤眼蜂贮藏等生产程序,探讨了麦蛾卵繁殖赤眼蜂工艺技术流程。分析了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赤眼蜂滞育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眼蜂滞育技术的研究对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人工诱导赤眼蜂滞育的环境因子和内在因素对滞育的影响,低温是引起赤眼蜂滞育的最主要因素,光周期是诱导赤眼蜂滞育的另一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母代效应、寄主、诱导时期等也都影响着赤眼蜂滞育,因此针对不同的蜂种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设计出高效、稳定的滞育诱导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命表技术分析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astriniae Pang et Chen)在不同寄主繁育条件[分别用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RM)卵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DBM)卵繁育]下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小菜蛾卵上显示出较好的适应性,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在不同寄主繁育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以米蛾卵所繁的成蜂的各项寄生特性参数(内禀增长率γm、每雌寄生卵量、净生殖力R0、平均世代历期T和雌蜂寿命)均优于用小菜蛾卵所繁蜂,米蛾卵是其适宜的中间寄主;长期用小菜蛾卵繁育玉米螟赤眼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玉米螟赤眼蜂的生活力,降低了其对目标寄主的攻击性,有关其田间转寄主繁育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湖北省9种赤眼蜂在不同生境植物上的分布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9种赤眼蜂可寄生在21科25属25种植物的虫卵上,根据25种植物的生态特点,可划为农田型、沼泽型、林间型和广布型四类。属于农田型有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广赤眼蜂(T.evanescens),林间型有舟蛾赤眼蜂(T.closterae)和风蝶赤眼蜂(T.seticini),沼泽型有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广布型有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松毛虫赤眼上(T.dendrolimi)、毒蛾赤眼峰(T.ivelae)和粘虫赤眼蜂(T.1eucaniae)。  相似文献   

12.
闽北稻田赤眼蜂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是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卵寄生蜂。它具有分布广泛、寄生效率高、人工繁殖利用容易等特点,因此是目前应用范围较广、防治对象较多、防治效果较好的一类天敌。可是,由于不同赤眼蜂种间(甚至种内)都有复杂的生态选择类型,因此,在人工利用赤眼蜂防治农作物害虫时,常常可因使用的蜂种不同而使防治效果差异显著。近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害虫防治进入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的“害虫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3.
影响松毛虫赤眼蜂防螟效果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蜂种、育蜂质量、田间释放技术、田间环境条件、天敌、化学农药、玉米螟种群基数等因素对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的影响,并总结出提高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的有效措施:努力提高蜂种、育蜂质量;尽量减少田间的环境条件、天敌、化学农药因素对赤眼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贮存后的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贮存后米蛾卵上赤眼蜂的寄生率、羽化出蜂率和雌蜂出蜂率的分析认为,米蛾卵的贮存时间长短对赤眼蜂的寄生影响较大,对羽化出蜂有一定影响,对雌蜂出蜂率没有影响。采用米蛾卵繁殖赤眼蜂时,在4℃冰箱中贮存米蛾卵不宜超过15 d,贮存时间超过50 d,赤眼蜂几乎不能够寄生。  相似文献   

15.
中国赤眼蜂研究和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回顾了赤眼蜂在我国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并从赤眼蜂的分类、寄生行为、生态特性、大量繁殖和大面积应用几个方面对我国赤眼蜂研究和应用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苹果蠹蛾消长动态及果园中赤眼蜂释放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果园中利用赤眼蜂防治苹果蠹蛾的田间释放技术.[方法]采用性诱剂诱捕法和寄主卵诱捕法,研究了苹果蠹蛾在阿拉尔地区的发生动态及人工繁殖赤眼蜂在果园生态环境中的自然扩散规律.[结果]苹果蠹蛾雄成虫在阿拉尔地区1年有4个发生高峰,有滞育现象,赤眼蜂在果园扩散距离可达16m,但在2-8m范围内赤眼蜂的寄生数量最多;随着放蜂次数的增加,其寄生率也在增加,但并非放蜂的次数越多越好.[结论]在该虫的防治策略上用苹果蠹蛾性诱芯捕杀雄蛾防治越冬代,化学防治重点在第一代幼虫;田间释放赤眼蜂重点在第二代,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放蜂2-3次,蜂卡间隔距离8m为宜.  相似文献   

17.
甘蓝夜蛾发生特点及赤眼蜂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年的研究,明确了太原地区甘蓝夜蛾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幼虫为害期为5~6月,第二代为害期为7~8月,第三代为害期为9~10月。室内用4种赤眼蜂对甘蓝夜蛾卵进行了抑制孵化试验,寄生率分别为:螟黄赤眼蜂97.68%,广赤眼蜂92.91%,玉米螟赤眼蜂80.90%,松毛虫赤眼蜂53.51%。甘蓝田、苤蓝田释放螟黄赤眼蜂、广赤眼蜂防治甘蓝夜蛾,5月份螟黄赤眼蜂寄生率68.76%,广赤眼蜂寄生率56.25%;9月份螟黄赤眼蜂寄生率92.82%,广赤眼蜂寄生率88.16%。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的甘蓝田、苤蓝田均未发现有赤眼蜂寄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赤眼蜂羧酸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以及对抑制剂的敏感度,研究了Wolbachia对松毛虫赤眼蜂药物敏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Wolbachia的产雌孤雌品系赤眼蜂羧酸酯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与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相比无明显差异.而3种药剂对感染Wolbachia的孤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性质的影响与对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性质的影响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药物对产雌孤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