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2005-2010年原州区苜蓿病虫害的监测,苜蓿害虫主要有蚜虫、蓟马、草地螟、盲蝽、象甲,苜蓿病害主要有褐斑病、锈病、白粉病、根腐病。苜蓿害虫的种群数量和病害的病情指数逐年增加的趋势明显,病虫害对苜蓿的危害程度也在逐年加重,应加强对苜蓿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开展,重视苜蓿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等三种饲草的营养指标(DM、CP、NDF、ADF、EE、WSC、IVDMD、GE、DE、ME、DMI)评价其品质,并以三种饲草组合的GI及成本综合评定最佳饲草组合配方。结果表明:(1)苜蓿干草属于一级豆科饲草,玉米秸秆属低质饲草,燕麦干草属一级优质禾本科饲草。(2)玉米秸秆+燕麦干草组合的GI值均较低,组合效果不佳;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组合中的D组合(玉米秸秆60%+苜蓿干草40%)和E组合(玉米秸秆50%+苜蓿干草50%)为最优组合;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中的R组合(玉米秸秆50%+苜蓿干草30%+燕麦干草20%)和Q组合(玉米秸秆50%+苜蓿干草40%+燕麦干草10%)为最优组合。(3)在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组合、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中,苜蓿干草的添加比例在30%以上时,能明显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率,添加比例在30%~50%时GI值较高,成本适中,在生产实际中较为适用。  相似文献   

3.
筛选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探讨苜蓿秋眠等级与生产性能及越冬的关系,为建植苜蓿人工草地提供优良品种。收集国内外8个不同秋眠等级紫花苜蓿品种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5-2017年每年初花期进行刈割,调查越冬率,测定株高、再生性、茎叶比、干草产量及营养成分[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干物质(dry matter,DM)、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含量,计算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评价筛选出最优苜蓿品种。结果表明,中苜2号、草原3号和驯鹿苜蓿越冬率(>95%)与金皇后苜蓿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与其他苜蓿品种(P<0.05)。秋眠等级与越冬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984,而秋眠等级与苜蓿干草产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2015年,秋眠型苜蓿中苜2号干草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苜蓿材料(P<0.05);2016年,中苜2号和金皇后苜蓿干草产量较高,二者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而WL525和驯鹿苜蓿干草产量较低;2017年,中苜2号苜蓿干草产量最高,其次是金皇后和草原3号,以上3个苜蓿品种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通过3年试验发现,中苜2号苜蓿的干草产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均为最高,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苜蓿纤维含量越低,饲用价值越好。草原3号、中苜2号苜蓿的粗蛋白含量均大于20%,粗蛋白含量越高,营养价值越好。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确定中苜2号、金皇后和草原3号属于最佳苜蓿品种。苜蓿秋眠等级与越冬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秋眠等级对苜蓿干草产量、营养成分等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中苜2号、金皇后和草原3号苜蓿品种在3年干草产量、越冬性及营养品质方面均表现较好,较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川北地区紫花苜蓿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灰色系统理论对11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川北丘陵低山区的生产性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叶比、株高、分枝数、主根长、再生速度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各品种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在综合评价模型中的权重顺序为株高>分枝数>主根长>鲜草产量>茎叶比=再生速度>干草产量;在川北地区综合生产性能表现较好的紫花苜蓿品种是猎人河、霍普兰德和WL323等,爱菲尼特、特瑞和农宝等品种生产性能较差,苜蓿王和胜利两个品种虽然鲜草产量较高,但其再生速度慢,且苜蓿王茎叶比低,胜利干物质含量低,因而综合评价较差。  相似文献   

5.
 分别用5%的高硒、高硒钴以及高硒钴锌3种高微量元素苜蓿Medicago sativa替代基础日粮中等量普通苜蓿青干草,研究高微苜蓿对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为提高奶牛的饲料转化率和改善奶的品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和添加等量的普通苜蓿草干草相比,3种高微量元素苜蓿干草能显著提高奶牛的饲料转化率,影响牛奶的营养含量,并且饲喂安全,无副作用。其中,高硒苜蓿草干草能提高产奶量8.6%(P<0.05),提高饲料转化率13,8%(P<0.05),但显著降低了牛奶中乳脂和乳蛋白的含量;高硒钴和高硒钴锌苜蓿青干草能加强奶牛对饲料的利用,增加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16.5%(P<0.05)和33.1%(P<0.05)。另外,高硒钴和高硒钴锌苜蓿青干草还能改善牛奶的品质,其中高硒钴苜蓿青干草能提高牛奶中乳脂含量的22.15%(P<0.05),高硒钴锌苜蓿青干草能使奶中乳蛋白、乳糖以及非脂固形物的含量分别提高9.28%(P<0.05)、3.26%和4.69%。因此,在奶牛生产中适当添加高硒钴锌苜蓿青干草,既能能提高奶牛的饲料转化率,又能提高奶的品质,而且安全又效果好,可以在生产中加以推广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8头体重、胎次、产奶量相近,处于泌乳中期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以苜蓿鲜草替代基础饲粮中50%和75%苜蓿青干草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各试验组乳体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3)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葡萄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Ⅰ组奶牛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对照组和试验Ⅱ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经济效益均有所增加,其中试验Ⅱ组净增收益最高,为9.06元/(头·d)。综合得出,苜蓿鲜草可以部分替代奶牛饲粮中苜蓿青干草而不影响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且能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干草产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美国干草生产概况干草是在牧草生长期刈割、干燥、保存,以备利用的饲草。干草可以用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或禾谷类作物制备。在美国每年生产的千草中苜蓿干草约占58%,其余42%来自禾谷类作物(如燕麦、大麦、小麦和黑麦)、冷季禾本科牧草(如猫尾草、鸭茅和苇状羊茅)、暖季禾本科牧草(如狗牙根、约翰逊草、柳枝稷和须芒草)以及北美雀麦。干草生产是美国一大产业,1985年干草生产面积为3.67亿亩,总产量为1.49亿吨,产值  相似文献   

8.
2种饲草对湖羊增重、采食量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等能等氮条件下,比较研究2种不同粗料对湖羊食欲及采食量的影响。试验选用12只雄性湖羊均分为2组每组6只,苜蓿干草组与麦秸组,试验期4周,每天饲喂2次,统计采食量、体质量,每周采血,测定血液中常规生化指标、血液中酶含量及激素水平。结果显示,苜蓿干草组与麦秸组在初始体质量相近的情况下(40.63±1.48),(41.32±1.52) kg,饲喂28 d后2组动物体质量均有所增加(46.44±1.17),(45.52±1.49) kg;苜蓿干草组平均日增体质量(207±33) g和相对增长率(14.14±2.14)%均高于麦秸组(150±35) g和(10.40±2.57)%;苜蓿干草组平均采食量从1 500.00增至1 738.50 g/d显著高于(P0.01)麦秸组从1 200.00到1 430.53 g/d。饲喂28 d,球蛋白(GLB)、白球比(A/G)、尿素(Urea)含量麦秸组显著低于苜蓿干草组(P0.05);麦秸组中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含量均高于苜蓿干草组,而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与苜蓿干草组相近,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麦秸组湖羊血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显著低于苜蓿干草组(P0.05);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显著高于苜蓿干草组;血液中胰岛素(INS)含量低于苜蓿干草组且差异显著(P0.05);瘦素(leptin)含量显著高于苜蓿干草组(P0.05)。结论显示,饲喂苜蓿干草和麦秸对湖羊生产性能等有不同影响,主要表现在采食量及体增重苜蓿干草组高于麦秸组,血液中相关指标2组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抑制食欲激素INS含量麦秸组明显低于苜蓿干草组,促食欲激素胃饥饿素(GAS)含量低于苜蓿干草组。结果提示:饲喂麦秸采食量和体增重均低于饲喂苜蓿干草,推测与控制食欲有关激素的分泌变化导致食欲下降有关,相关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采用优质苜蓿干草饲喂奶牛对发挥其最大生产性能与效率至关重要。苜蓿干草捆含叶片越多其饲喂价值越高,就越受牛场欢迎。苜蓿干草中2/3的粗蛋白质、90%的维生素以及75%的总可消化养分(TDN)均存在于叶子中。因此,生产优质苜蓿干草关键在于尽可能多地保留叶片。1含水量对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研究表明,苜蓿含水量为15%时,对其进行打捆操作,叶子则大约损失  相似文献   

10.
我国苜蓿害虫研究的历史、成就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我国苜蓿害虫的研究成果将其研究历史分为3个阶段:初期研究阶段(1957-1965年)、全面种类调查阶段(1966-1999年)和大规模防治技术应用研究阶段(21世纪初);指出了我国苜蓿害虫研究的主要成就是调查了主要害虫的种类及生活史,积累了一定的防治经验;提出了今后随着苜蓿产业的发展,应按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理和方法积极地开展苜蓿害虫防治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实现低质粗饲料的有效利用,为我国北方地区饲草型发酵全混合日粮确定最佳粗饲料组合配方。将玉米秸、苜蓿、燕麦草3种饲草通过机械预处理,按不同比例混合后进行体外发酵,根据混合饲草的体外发酵指标(pH、IVDOM、GP、TVFA等)以及组合效应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玉米秸+燕麦草组合体外发酵各指标及组合效应效果不佳;玉米秸+苜蓿干草组合中,处理组D(玉米秸∶苜蓿干草=60%∶40%)和处理组E(玉米秸∶苜蓿干草=50%∶50%)体外发酵指标(pH、IVDOM、GP、TVFA)值及正组合效应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玉米秸+苜蓿干草+燕麦草组合中,处理组R(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燕麦干草=50%∶30%∶20%)和处理组Q(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燕麦干草=50%∶40%∶10%)体外发酵指标值及正组合效应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综合考虑,玉米秸+苜蓿干草和玉米秸+苜蓿干草+燕麦草两个组合中,苜蓿的添加比例在30%以上时,体外发酵积累的pH、IVDOM、GP、TVFA值及组合效应显著增加,能明显地提高秸秆的消化率或降解率,饲草间产生正组合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国产苜蓿干草(草捆)样品进行营养成分及质量分级分析。在9个省的奶牛场或苜蓿生产企业采集240个国产苜蓿(草捆)样品,室温存放不超2周,铡短、粉碎后冰箱冷藏,测定其营养成分含量,并进行质量分级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干草中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成分变异范围较大;50.00%干草的粗蛋白质含量大于18%,32.50%干草的相对饲喂价值大于150,31.67%干草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小于40%,50.42%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小于32%;一级以上的干草占30.41%,在确定苜蓿干草等级时,10.83%的干草因粗蛋白质水平低而被降级,47.08%的干草因相对饲喂价值水平低而被降级,表明提高粗蛋白质水平、降低中性洗涤纤维水平是当前苜蓿干草生产过程中提高质量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比不同来源苜蓿干草的营养价值,试验选用天津地区某牛场自制的中苜1号苜蓿干草、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养牛实验室晒制的中苜1号苜蓿干草及该牛场种植的中苜1号鲜苜蓿、进口苜蓿干草和国产苜蓿干草,采用饲料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法进行营养价值评定。结果表明:苜蓿叶是粗蛋白、脂肪、钙、磷和灰分等营养成分的主要来源,而苜蓿茎则是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主要来源;牛场自制的苜蓿干草质量较差,实验室晒制的苜蓿干草较好地保持了苜蓿的营养成分;该牛场采购的进口苜蓿和国产苜蓿在粗蛋白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国产苜蓿干物质含量低于进口苜蓿,且不稳定。说明苜蓿的加工处理方法对苜蓿干草的营养价值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苜蓿干草捆贮藏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含水量为15%、打捆密度为150kg/m3的苜蓿草捆在不同贮藏时间(1、10、30、90、180、360d)营养物质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中,苜蓿干草的粗蛋白(CP)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与贮藏1d时相比,不同贮藏时间段苜蓿干草的C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从CP含量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1级下降到2级。苜蓿干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贮藏360d时的NDF含量显著高于贮藏时间在90d之内的NDF含量(P<0.05);从NDF含量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2级下降到3级。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也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贮藏10d之后ADF含量开始显著增加(P<0.05);从ADF含量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1级下降到4级。贮藏时间在30d以上的苜蓿干草DMI值显著低于贮藏时间在30d之内的DMI值(P<0.05);从DMI值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1级下降到3级。贮藏时间在90d以上的苜蓿干草DDM值显著低于贮藏时间在90d之内的DDM值(P<0.05);从DDM值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1级下降到4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苜蓿干草的RFV值显著降低(P<0.05),且在贮藏180~360d的时间段内,RFV值下降幅度较大;从RFV值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2级下降到3级。综合比较,苜蓿干草在贮藏180d之后营养价值大幅度下降,因此,在贮藏180d之内出售或者饲喂家畜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15.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Bara310SC’为试验材料,于初花期刈割收获后调制成干草;分别在贮藏30、60、90、120 d时测定营养品质和氨基酸组成,研究苜蓿干草在贮藏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和氨基酸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苜蓿干草的营养品质呈现下降的趋势;粗蛋白(CP)含量、相对饲喂价值(RFV)逐渐降低,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灰分(Ash)含量则逐渐上升。此外,苜蓿干草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功能氨基酸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贮藏30 d后其氨基酸比值系数最高。粗蛋白含量与脯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与丙氨酸、胱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 <0.01),各氨基酸组成之间具有复杂的相关性。苜蓿干草营养品质综合评价发现,贮藏30 d的干草品质最好。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干草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其品质呈降低趋势。为保证苜蓿干草品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评估4种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生产性能、肉品质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将100头12~14月龄、体重(400.81±1.98)kg的健康西门塔尔杂交牛随机分为花生秧干草组、苜蓿干草组、苜蓿青贮组和构树青贮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肉牛。4种粗饲料的添加比例均为19.61%,精粗比45:55。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结果显示:(1)苜蓿青贮组和构树青贮组平均日采食量均高于花生秧干草组和苜蓿干草组(P<0.01),苜蓿青贮组平均日采食量高于构树青贮组(P<0.05);构树青贮组平均日增重低于其他组(P<0.01),苜蓿干草组平均日增重高于花生秧干草组(P<0.05);构树青贮组耗料增重比高于其他组(P<0.01),花生秧干草组和苜蓿青贮组耗料增重比高于苜蓿干草组(P<0.05);4组中苜蓿干草组饲料利用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其次是花生秧干草组。(2)苜蓿干草组的净肉率高于花生秧干草组(P<0.05),大理石花纹评分高于花生秧干草组和构树青贮组(P<0.01);构树青贮组剪切力最大,苜蓿青贮组剪切力最小,各组间差异极显著;苜蓿...  相似文献   

17.
调制方式对苜蓿青干草干燥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种植第2年处于初花期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设压扁+喷碳酸钾(2.5%)、压扁茎秆、自然晾晒和阴干4种青干草调制方法,以105 ℃烘干为对照,研究不同调制方法对苜蓿干燥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并对干草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对照外,参试调制方式的苜蓿干燥速率均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对照、压扁+喷碳酸钾(2.5%)都能加速干燥,减少干草营养物质损失;常规晾晒虽缩短了干燥时间,但对干草品质的保持效果不显著。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参试方法的调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表明,对照的综合表现最好,其次是压扁+喷碳酸钾(2.5%),该晾晒方法快速、简便、实用,在生产中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杜泊羊的日粮中添加高硒、高硒钴、高硒钴锌以及高硒钴锌铁4种苜蓿青干草,研究这4种高微量元素苜蓿青干草在添加量为5%~15%的情况下对羊的采食性能、日增重和饲料的转化等方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和添加普通苜蓿青干草相比,4种苜蓿青干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羊的增重,有利于饲料的转化与利用,并且饲喂安全,无副作用。其中添加15%的高硒钴锌苜蓿青干草效果最好,增重比对照提高了59.4%,料肉比(3.25)比对照降低了37.5%;在日粮中添加10%的高硒(Se)、钴(Co)、锌(Zn)、铁(Fe)苜蓿青干草,效果接近前者,日增重比对照提高了58.0%,料肉比(3.55)比对照降低了31.7%。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苜蓿害虫种类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奔  周敏强  王娟  蒲毅  张丽  袁明龙 《草业科学》2016,33(4):785-812
苜蓿是我国栽培最为广泛的重要优质牧草,虫害是限制苜蓿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全面调查了CNKI数据库中自1980年以来我国苜蓿害虫的研究论文,整理出了目前我国已报道的苜蓿害虫名录,并对所有文献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报道的苜蓿害虫共计297种,隶属于8个目48个科,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苜蓿夜蛾(Heliothis olipsacea)和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5种害虫。自1980年以来,CNKI中收录的苜蓿害虫相关文献共计226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40篇,期刊论文184篇。研究内容涉及生物生态学特性、防治、种类和多样性调查、种群动态与群落结构以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方面,其中前两者的研究较多,而后者较少。笔者建议今后苜蓿害虫研究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开展苜蓿害虫种类调查,明确各大苜蓿种植区的关键害虫;2)加强苜蓿害虫基础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3)推进苜蓿害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建立苜蓿害虫综合管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苜蓿斑蚜危害苜蓿的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苜蓿斑蚜的虫口密度与苜蓿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苜 蓿干草产量损失率(y)与20枝条虫量(x)的关系为y=0.035 9x-5.993 9,相关系数r为0.993 1,二者相关性极显著。按 照防治的直接收益与直接成本,确定了宁夏旱地苜蓿和水地苜蓿苜蓿斑蚜的防治指标,旱地苜蓿第一茬苜蓿斑蚜的防治 指标为2 100头/百枝条,水地苜蓿第二茬苜蓿斑蚜的防治指标是1 600头/百枝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