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对草地植物添加剂的最佳配方、最适量以及肉牛的最佳育肥方式对肉牛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以及肉品质和风味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分析草地植物添加剂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植物添加剂能促进肉牛的快速生长,提高肉牛的日增重,其中对于犊牛(C)、架子牛(S)和基础母牛(B)日增重效果最明显的分别是草地植物添加剂C3(44%松针+24%艾叶+12%黄芪+8%微量元素)(P0.01)、S3(48%松针+16%艾叶+8%大蒜+10%黄芪+18%微量元素)(P0.01)和B3(36%松针+14%艾叶+10%大蒜+12%黄芪+28%微量元素)(P0.01);草地植物添加剂的最适量的筛选试验表明,各年龄段的肉牛的草地植物添加剂的添加量占日粮的3.5%育肥效果最明显(P0.01);在北方冷季最佳的育肥方式为舍饲育肥。综上,在北方的寒冷季节养殖肉牛以占日粮3.5%的第3类(C3、S3、B3)草地植物添加剂配合舍饲增肥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针茅草的不同加工方式对绵羊采食、消化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选用体重[(45±2)kg]、年龄(1.5~2.0岁)相近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乌珠穆沁羯羊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析干草、草颗粒、草块、草粉4种加工方式的针茅草对绵羊干物质采食量、表观消化率及瘤胃液pH及总氮、氨氮、总可利用氮、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影响。预试期10 d,正试期7 d。结果表明:1)针茅草颗粒的干物质采食量及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与其他各组相比,针茅草颗粒组的绵羊食后1 h瘤胃液pH显著降低(P0.05),总氮、氨氮和总可利用氮浓度较高。3)草颗粒组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干草和草粉组(P0.05)。由此可见,针茅草颗粒的干物质采食量、表观消化率以及在绵羊瘤胃内的发酵指标均较优,是饲喂绵羊的最佳利用形态。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我国饲草料供应不足现状,扩大饲料来源,本研究针对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玉米(Zea mays)秸秆的混合比例(70∶30、50∶50、30∶70)和酶制剂添加量(0.05%、0.10%、0.15%)两个因素设计试验,对营养物质变化、干物质采食量(dry matter intake,DMI)、各营养指标有效降解率(potential effective digestibility,PED)和饲草组合效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混合饲草微贮可以显著增加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含量,明显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re,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re,ADF)含量(P0.05);2)混合饲草进行微贮后其DMI显著高于未加工处理的单一饲草(P0.05);3)混合饲草微贮后,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营养指标的PED,其中处理Ⅲ(70%柠条+0.15%酶制剂)OM的PED,处理Ⅶ(30%柠条+0.05%酶制剂)干物质(DM)、OM的PED和处理Ⅸ(30%柠条+0.15%酶制剂)的DM、OM、ADF的PED显著高于CK1(未进行微贮的柠条)和CK2(未进行微贮的玉米秸秆)(P0.05);4)通过组合效应分析,处理Ⅶ(30%柠条+0.05%酶制剂)的DM、NDF在瘤胃内的降解率表现出正组合效应,处理Ⅲ和处理Ⅵ(50%柠条+0.15%酶制剂)的DM在瘤胃内的降解率表现出正组合效应。综合考虑,柠条和玉米秸秆混合微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饲草的营养价值和干物质采食率,有效改善饲草的适口性,提高营养物质的降解率,其混合微贮最佳条件为30%柠条+70%玉米秸秆+0.05%酶制剂。  相似文献   
4.
针对影响天然牧草裹包青贮饲料品质的原料含水量(50%~55%、55%~60%、60%~65%、65%~70%)、裹包密度(200~250kg/m3、250~300kg/m3、300~350kg/m3、350~400kg/m3)和青贮添加剂的添加量(0.00g/kg、0.25g/kg、0.50g/kg、1.00g/kg)3个因素设计试验,比较不同处理下天然牧草裹包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结果表明:天然牧草原料含水量65%~70%、裹包密度350~400kg/m3、青贮添加剂添加量0.50g/kg的青贮品质较好,其pH值最低(3.4),乳酸含量(60.35mmol/g)、粗蛋白质含量(10.86%)和粗脂肪含量(15.47%)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分别为68.28%和47.86%)。综合考虑,天然牧草裹包青贮的最佳工艺条件:原料含水量(65%~70%)+裹包密度(350~400kg/m3)+青贮添加剂(0.50g/kg)。  相似文献   
5.
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利用液相色谱电离串联质谱(LC-ESI-MS)分析不同生育时期苜蓿叶片中代谢物的变化。采用XCMS程序处理原始数据,然后应用软件SIMCA-P 14.1进行模式识别。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与单变量统计分析,以OPLS-DA模型VIP1且T检验P值0.05为筛选标准,筛选显著性差异代谢物。结果发现共27个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11种表达下调,16种表达上调。其中,L-谷氨酸、嘌呤、嘧啶等与粗蛋白质含量相关的代谢产物在现蕾期到中花期主要表现为下调,L-苯丙氨酸及糖类等与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合成相关的代谢产物主要表现为上调,共同导致粗蛋白质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增加,苜蓿的营养品质及相对饲喂价值下降。此外,乳酸及一些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中花期相对于现蕾期表现为上调,因此,中花期收获的苜蓿更宜青贮,而现蕾期收获的苜蓿粗蛋白质含量较高,更宜调制干草。  相似文献   
6.
为了丰富紫花苜蓿转录组数据信息,找出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差异基因及代谢通路。通过Illumina HiSeq 4000平台对准格尔和WL319HQ的苜蓿叶片的RNA文库进行de novo组装。得到了约39G总的核苷酸,2亿多个reads,组装得到66734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869 bp。将所得到的Unigenes与NCBI nonredundant protein(Nr),A manually annotated and reviewed protein sequence database(Swissprot),Clusters of eukaryotic orthologous groups(KOG)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比对,分别获得44888(67.26%),29190(43.74%),24844(37.23%)和15647(23.45%)条序列的注释信息。在2个紫花苜蓿叶片中找到1098个差异表达基因 (DEGs) ,其中有706个上调,392个下调(准格尔-vs-WL319HQ)。对其差异基因做了Gene ontology(GO)功能分析和KEGG途径分析,初步分析了2个品种营养品质差异的内在原因。极大地丰富了紫花苜蓿转录组数据信息,为今后紫花苜蓿的转录组测序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紫花苜蓿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等三种饲草的营养指标(DM、CP、NDF、ADF、EE、WSC、IVDMD、GE、DE、ME、DMI)评价其品质,并以三种饲草组合的GI及成本综合评定最佳饲草组合配方。结果表明:(1)苜蓿干草属于一级豆科饲草,玉米秸秆属低质饲草,燕麦干草属一级优质禾本科饲草。(2)玉米秸秆+燕麦干草组合的GI值均较低,组合效果不佳;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组合中的D组合(玉米秸秆60%+苜蓿干草40%)和E组合(玉米秸秆50%+苜蓿干草50%)为最优组合;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中的R组合(玉米秸秆50%+苜蓿干草30%+燕麦干草20%)和Q组合(玉米秸秆50%+苜蓿干草40%+燕麦干草10%)为最优组合。(3)在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组合、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燕麦干草组合中,苜蓿干草的添加比例在30%以上时,能明显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率,添加比例在30%~50%时GI值较高,成本适中,在生产实际中较为适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苜蓿打捆密度(50、100、150、200 kg·m-3)、打捆含水量(14%~16%、19%~21%、24%~26%、29%~31%)和防霉剂添加量(0%、1%、2%、3%)3个因素开展研究,筛选苜蓿草捆最佳的贮藏方式,为我国优质苜蓿干草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对苜蓿打捆的3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不同处理苜蓿草捆在贮藏360 d后,对其营养物质、饲用价值和体外消化特性3个方面综合研究,确定出苜蓿草捆的最适贮藏条件。试验一:通过不同试验处理对苜蓿干草营养影响试验,从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综合考虑,处理A10(打捆密度100 kg·m-3,打捆含水量24%~26%,CaO添加量3%)、A12(打捆密度200 kg·m-3,打捆含水量24%~26%,CaO添加量1%)、A14(打捆密度100 kg·m-3,打捆含水量29%~31%,CaO添加量2%)和A15(打捆密度150 kg·m-3,打捆含水量29%~31%,CaO添加量1%)在贮藏360 d的苜蓿草捆各项营养指标损失相对较少,其饲用价值也相对较高。试验二:通过试验一筛选出的4个较优处理,以A1(打捆密度50 kg·m-3,打捆含水量14%~16%,CaO添加量0)和A16(打捆密度200 kg·m-3,打捆含水量29%~31%,CaO添加量0)为对照。通过不同试验处理苜蓿干草体外消化试验,在体外培养48 h过程中,处理A14的产气量最高为53.13 mL,显著高于对照(P<0.05);A14的体外培养液在各个时间点的pH都低于其他处理,其pH平均值最低为6.64;A14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最高为61.05 mol·L-1,极显著高于其他各个处理(P<0.01);A14的粗蛋白(CP)和干物质(DM)的降解率最高,分别为81.21%和66.84%,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从营养物质、饲用价值和体外消化特性综合考虑,苜蓿干草在高水分(29%~31%)、中密度(100 kg·m-3)打捆,并添加2%的氧化钙防霉剂,在贮藏过程中营养保存最完好,饲用价值最高,体外消化特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解析影响优质苜蓿干草生产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我国北方地区生产优质苜蓿干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测定紫花苜蓿不同收获期(不同茬次、不同花期)的干燥速率、叶绿素含量、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相对饲用价值,RFV)等指标筛选苜蓿自然干燥的最佳环境条件,并通过各项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明确影响苜蓿自然晾晒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苜蓿自然晾晒中,影响苜蓿干燥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影响苜蓿叶绿素含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气温和风速;影响苜蓿CP、NDF、ADF及RFV等营养指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其中温度、风速对CP的影响极显著,空气湿度对NDF、ADF及RFV的影响极显著。综合衡量,影响苜蓿干燥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气温、空气湿度、太阳辐射强度以及风速。2)通过对各收获期苜蓿干燥速率、叶绿素含量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综合分析,在与试验地气候条件相似地区,苜蓿自然干燥的最佳环境条件是:温度日均值26.29~27.95℃,空气湿度日均值34.74%~36.71%,太阳辐射强度日均值268.36~422.33 W·m^(-2),风速日均值1.59~1.82 km·h^(-1)。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亚硝酸钠(Na NO2)在酸性条件下与还原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反应生成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GSNO能够释放出NO,合成不同浓度的GSNO(0、50、125、250μmol·L~(-1)和350μmol·L~(-1))溶液处理受Cd Cl2胁迫的玉米(Zea mays L.)幼苗,以未用Cd Cl2处理的玉米幼苗作为对照(Control),探究GSNO对玉米幼苗Cd胁迫的缓解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结果表明:GSNO处理使Cd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其中250μmol·L~(-1)浓度的GSNO处理效果最佳;在350μmol·L~(-1)GSNO处理下玉米幼苗各类光合色素含量在胁迫组均达到最大值,有效缓解了叶片黄化;GSNO处理(最适浓度在125~250μmol·L~(-1)之间)也显著增强了Cd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相应地降低了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O_2·)含量的积累;GSNO还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幼苗螯合重金属离子的能力,其中250μmol·L~(-1)浓度的GSNO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