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菜心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转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菜波里马胞质雄性不育系为不育源,四九菜心等6个品种为轮回亲本进行杂交、回交转育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个世代的单株选择和回交转育,选育出菜心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经济性状与轮回亲本相似,平均不育株率为89.4%。其中以80天特青为轮回亲本转育的不育材料表现最好,不育株率达到98%,基本达到菜心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2.
菜心和油菜有AA组染色体相同,且其种间杂交有低度育性,为将油菜雄性不育基因转育到菜心上提供了条件。实验表明:杂交后代的花药不育率比较是F1代相似文献   

3.
萝卜雄性不育转育进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灯笼红萝卜雄性不育系为母本,美浓萝卜为转育父本,获得的不同回交转育世代(F1、BC1、BC2、BC3和BC4)分别与美浓萝卜之间对主要的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转育差异度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选育出全不育世代以后的各个回交世代均表现为全不育.株态、叶型、叶片色、叶脉色、根形和皮色在BC3代已经接近轮回亲本;单根重、外露长、根长、根粗和根形指数符合理论的转育趋势,至BC4代单根重的转育差异度仅为-3.49%;株高、展开度、叶重、根叶比、叶片长、叶片宽及叶片数等虽然在个别转育世代偏离了理论的变化趋势,但至BC4代时均已接近轮回亲本;Vc、蛋白质、可溶性糖、干物质和纤维素含量的转育差异度在不同转育世代波动幅度较大,但至BC4代时也已与轮回亲本相近.可见,在萝卜雄性不育转育过程中,至BC4代时与轮回亲本的主要性状已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杂交稻花粉对母本不育系回交后代群体 BC1、BC2 、BC1F2 的主要农艺性状和育性表现 ,分析了不育系中出现大量自交结实株的原因 ,讨论了恢复基因渗入对籼、粳不育系纯度和杂交稻产量的影响 ,指出“同质恢”对降低不育系纯度的严重性和杂交稻作制种田隔离区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2n=20,AA)和油菜(Brassica napus)(2n=38,AACC)有AA组染色体相同,且其种间杂交有低度育性,为将油菜雄性不育基因转育到菜心上提供了条件。实验表明:杂交后代的花药不育率比较是F1代相似文献   

6.
属间体细胞杂交创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鉴定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获得了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4号与新疆野生油菜野油18的对称性体细胞杂种。杂种当代建成的6株植株中有2株雄性不育株。用中双4号做轮回亲本与不育株回交,不育株率随回交代数增加而升高,至BC3代大部分株系的不育株率接近100%,到BC4代不育性稳定,群体中无育性分离现象。用波里马CMS的恢复系和保持系与其测交,6个甘蓝型油菜品系均可保持该不育系的不育性,表明该雄性不育胞质与Pol不育胞质不同。  相似文献   

7.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是从非洲栽培稻向亚洲栽培稻转移有利基因及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的最大生殖障碍,为克服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障碍以充分、合理利用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1999年至2001年在海南三亚用9个粳型亚洲栽培稻品种与2个非洲栽培稻品种杂交的17个F1组合,及与相应亚洲栽培稻回交的BC1F1为基本材料研究表明,F1所有组合均高度不育,回交一代花粉育性也很低,为0%~5.75%;在群体较大的BC1F1组合IRGC 102203/IRAT 216∥IRAT 216中选育性最高的1株(32.10%)自交得76株BC1F2,平均花粉育性为89.2%,之后种成76个BC1F3株系,每株系随机取1株自交至BC1F5,BC1F5的花粉及小穗育性基本正常,再随机取23个株系与IRAT 216测交,BC2F1的花粉和小穗育性均表现为半不育.说明这23个株系均带有来自非洲栽培稻亲本IRGC 102203的不育基因,不育基因同时作用于雄配子和雌配子,杂种不育的遗传模式主要表现为"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不育",经一代的选择和淘汰,育性基本恢复正常.大规模的回交转育育性基因及回交高世代QTL分析(AB-QTL)以更好地研究杂种不育的遗传规律及克服对策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8.
12-20A是在新陆早33号优系中发现的一个雄性不育突变材料,为了明确其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规律,对该突变体进行了初步遗传分析。用12-20A做母本,分别与其它正常可育材料构建了8个F2群体和5个BC1群体。结果表明,8个群体的F1表现为完全可育,F2群体可育与不育性状表现为3:1的分离;BC1群体表现为完全可育,无不育性状的分离表现。初步分析表明:12-20A不育性状表现为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细胞核不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索矮牵牛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规律,选育雄性不育两用系。【方法】从矮牵牛328自然群体后代中发现并选择不育株,以不育株(08A328)为母本,以7份不同来源的材料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F1)自交获得F2,选择F2分离出的不育株与F1回交,同时对F2不育株进行人工自交结实率试验和花粉生活力测定。在F2中优选不育株与经济性状优良的父本进行回交转育,转育后代自交,子代兄妹交,筛选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1∶1分离的株系。【结果】F1后代全可育,F2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15∶1分离,回交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3∶1分离。不育株花药干瘪微黄,花粉无活力,自交不结实。回交转育后代均可育,自交后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15∶1分离。经兄妹交筛选,初步育成矮牵牛雄性不育"两用系",其基因型为ms1ms1ms2ms2、MS1ms1ms2ms2或ms1ms1MS2ms2。【结论】该矮牵牛雄性不育性由2对隐性等位核基因控制,不育株率稳定在50%,不育度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在回交早代的分布特点,以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合344为母本与辐63018进行杂交,以辐63018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转育不育系,对BC1和BC2两群体12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群体中变异系数较大均是秃尖长,轴粗在两群体之间差异最大。对12个性状进行相关系数分析,BC1穗行数和轴粗两个性状与其他性状间没有相关性,BC2穗行数与行粒数没有相关性。利用两群体中的各变异性状,结合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选择,可以加快转育新的玉米不育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