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农业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实施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就是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利用7年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有步骤地按照农业产业化岗位规范的要求,对我国500万农村青年农民实施农业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知识和农业科技培训,每个村民小组培训一名农村骨干青年,以不断提高青年骨干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使他们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成为下个世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得到温家宝副总理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评价,他指出:“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千…  相似文献   

2.
2003年12月25日,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财政厅、共青团湖南省委在长沙隆重召开农民教育表彰大会,会议表彰了一批在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中涌现出的先进县市、优秀农民教育工作者和农民学员。自1999年我省“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启动以来,有26个县市区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青年农民科技带头人100607人,其中有86320人获得了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统一颁发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证书”。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财政厅、共青团湖南省委决定授…  相似文献   

3.
“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提高青年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适应二十一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青年农民所组织实施的农民素质教育工程。搞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教学和管理,应注重几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做到因地制宜。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求,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  相似文献   

4.
作者就主持并参加文县“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课题的实践与体会进行总结和交流。。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贯彻党中央科教兴农战略、针对广大青年农民,在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培养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带头人.以此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农村和农业工作全面进步,进而推行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的一项“民心工程”。该工程是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和共青团中央组织的.于1999年到2000年国家进行试点。2001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一项复杂、长期、量大、面广的战略工程。需要国家的财力投入,更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才能保证将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输送到农民手中。农业部在中央农广校加挂“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农民教育的“绿色证书工程”、“农科教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使农广校成为了科技培训主阵地,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训有理想、懂技术、敢闯市场的新型农民,奠定了基础。一、农广校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  相似文献   

6.
从 1999年开始,农业部、财政部和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跨世纪青年科技培训工程”的试点县工作。将通过 2年的试点和后 5年的大面积实施,争取用 7年时间,在全国培训 500万名青年农民科技骨干。这是全面提高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确保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在下一个世纪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项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行动。开展“跨世纪工程”是农村多快好省的育才之路。怎样才能立足本地区优势,全面开展实施“跨世纪工程”呢 ?  一、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必须认识到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振兴农业…  相似文献   

7.
“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由农业部、财政部和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目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  相似文献   

8.
云南南华县农民踊跃参加以科技培训为内容的“绿色证书”培训。目前,全县已有1062名青年农民取得“绿色证书”,初步掌握了科技致富,带头发展山区民族经济的一技之长。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素质水平的评价方法及其培训需求,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问卷调查及评分法,以烟台市农村发展带头人为例,评价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素质水平及培训需求。结果表明,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属中等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民最感兴趣的知识是“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知识”,95.24%的调查对象对未来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收入是有信心,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知识和销售农产品的途径需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和年经营土地的收入与农业科技素质均表现为呈极显著正相关。98.04%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要求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培训方式的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为“全国农业科技年”,福建省农业厅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发动和组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农业结构调整第一线,掀起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高潮。实施“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同时,继续组织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各类培训项目,全面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  相似文献   

11.
农民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传统农业社会就已基本形成。在现代社会,由于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农民及其内涵亦需赋予新的涵义。传统农民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新型农民与市场经济相契合,是现代农业的建设主体,其本质应该是农商。通过对传统农民和新型农民特质的比较分析,对农民认识传统、发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重铸中国农民的辉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农民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传统农业社会就已基本形成。在现代社会,由于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农民及其内涵亦需赋予新的涵义。传统农民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新型农民与市场经济相契合,是现代农业的建设主体,其本质应该是农商。通过对传统农民和新型农民特质的比较分析,对农民认识传统、发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重铸中国农民的辉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以辽阳市太子河区为例,论述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发挥科技人员的服务职能,利用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发挥专业学会、协会及村级基层组织的作用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民的历史比较及新型农民的内涵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作为社会阶层的一部分,在传统农业社会就已基本形成.在现代社会,由于农业的特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及其内涵亦需随之赋予新的涵义.本文通过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特征比较的方法,确立了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的内涵特质--现代农民是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又以新产品供应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统一体.同时,与传统农民相比,他们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等内涵特质.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逾越的障碍。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保障政策设计只能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而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从而使失地农民问题解而不决。彻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实施蜕变政策,使失地农民成长为新型农民。蜕变政策不仅具有独特的效用,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以“契约养禽户”与“独立养禽户”(即未参与契约的养禽户)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养禽户调查数据和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禽流感风险持续冲击下,“契约养禽户”与“独立养禽户”之间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契约养禽户通过改变养殖品种应对禽流感,独立养禽户的主要应对措施为改变饲料配方和增加防疫投入.独立养禽户通过减少自身的消费将禽流感风险转移给其他消费者,“道德风险”问题普遍存在.面临禽流感的持续冲击,养禽户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关于缓解农民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铭  张建设  胡孝全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108-4110
就缓解农民就业问题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程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51-553
在介绍农户兼业存在的问题及农民协会的作用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协会在农户兼业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民协会建设和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的经验农民向知识农民转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界定了经验农民和知识农民的概念,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经验农民向知识农民转型意义、必要性和必然性。对农村劳动力、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其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8.30、9.48和7.64年。对第一产业劳动力文化程度进行国际间的类比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农民有较大差异,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对我国农业教育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探讨,阐明了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导向不是知识农民,农业学历人才培养总量不足,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知识内容与现代农业结合不密切,农业教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实施农业职业教育免费培养、针对性招生,加强现代农业知识教育,逐步加强农业行业准入制度建设、吸纳具有学历背景的学生进入农业领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Farmers and their languages: the first expans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argest movements and replacements of human populations since the end of the Ice Ages resulted from the geographically uneven rise of food production around the world. The first farming societies thereby gained great advantages over hunter-gatherer societies. But most of those resulting shifts of populations and languages are complex, controversial, or both. We discuss the main complications and specific examples involving 15 language families. Further progress will depend o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at combines archaeology, crop and livestock studies, physical anthropology, genetics, and linguis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