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2017—2020年度国家小麦联合体黄淮南片水地组试验汇总材料,分析徐麦368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并探究其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徐麦368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各年度产量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该品种适应性较强,3个年度其增产点率分别为100%、70.8%和90.9%。同时,表现出较好的稳产性,其高稳系数为82.1%~95.0%,比对照高1.2%~11.3%。徐麦368的产量与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徐麦368对叶锈病抗性较好,具有较好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江苏省2013—2017年淮北小麦品种试验4年汇总数据,分析了江麦23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江麦23是一个具有良好的丰产性(较对照淮麦20增产3.13%~5.79%)、稳产性(3年高稳系数HSC高于对照)、适应能力较强(4年适应度高于对照)的小麦新品种,适宜在淮北地区推广种植。此外,产量构成三要素分析表明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稳定穗粒数的前提下,提高千粒重和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江麦23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了解冠麦2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本研究结合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及2018-2019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的汇总数据,利用方差分析、高稳系数、适应度等方法对冠麦2号的丰产稳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冠麦2号在3个年度的审定试验中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高稳系数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适应度分别为86.4%、100.0%和100.0%,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本研究能够为冠麦2号在黄淮南片麦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衡观35小麦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增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衡观35小麦6 a计90点次的区试和示范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种植区域的增产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衡观35是1个矮秆大穗、抗病抗倒、高产广适型小麦品种,产量稳定在7 500~8 250 kg/hm2,并具有9 750~10 500 kg/hm2的产量潜力;(2)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区域的产量结构不同,黄淮南片麦区三因素顺序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冀中南麦区三因素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3)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在黄淮南片冬麦区、冀中南冬麦区通径系数分别为0.761 3和0.539 8;(4)在保证630万~675万穗/hm2群体结构的基础上,黄淮南片麦区主攻千粒重,冀中南麦区重点增加穗粒数,可发挥该品种的最大丰产潜力。  相似文献   

5.
 2年多点区试表明,郑麦004丰产稳产、适应性较广,平均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2.96%;具有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粒数较多、产量三要素协调、品质优、综合抗逆力强等特点,是一个适合黄淮南片麦区及河南省大面积生产水平早、中茬种植的半冬性、丰产稳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宁麦18的产量表现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宁麦18是采用改良集团法育成的高产、稳产、多抗、弱筋小麦新品种。利用2008~2011年江苏省淮南组和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以及生产试验资料,对宁麦18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麦18在参试品种中平均产量均为第1位,江苏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9.8%和4.6%,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7.8%和7.2%。宁麦18适应度较高,变异系数、回归系数和Shukla变异系数均较低,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好的稳产性。宁麦18平均穗数486.7万/hm2、穗粒数41.4粒、千粒重35.7 g,产量三因素协调性较好。穗数、穗粒数与产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作用较小。因此,在宁麦18的高产栽培中,应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稳定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7.
宁麦18是采用改良集团法育成的高产、稳产、多抗、弱筋小麦新品种。利用20082011年江苏省淮南组和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以及生产试验资料,对宁麦18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麦18在参试品种中平均产量均为第1位,江苏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9.8%和4.6%,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7.8%和7.2%。宁麦18适应度较高,变异系数、回归系数和Shukla变异系数均较低,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好的稳产性。宁麦18平均穗数486.7万/hm2、穗粒数41.4粒、千粒重35.7 g,产量三因素协调性较好。穗数、穗粒数与产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作用较小。因此,在宁麦18的高产栽培中,应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稳定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多年多点区试表明,偃展4110丰产稳产、适应性较广,平均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7.96%;具有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千粒重较高、产量三要素协调、株型理想、综合抗逆力强等特点,是一个适合黄淮南片麦区及河南省大面积生产水平中、晚茬种植的弱春性、丰产稳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驻麦328的产量、品质以及抗病性等情况,本研究结合2015-2016和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的汇总数据,利用方差分析、高稳系数和适应度等方法对驻麦328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以及品质特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驻麦328在2015-2016和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中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偃展4110的产量(P﹤0.05),显示出较好的丰产性;(2)驻麦328在2015-2016和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中的高稳系数均高于对照偃展4110,显示出较好的稳产性;(3)驻麦328在2015-2016和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中的适应度分别为100%、95.5%和100%,显示出较好的适应性。(4)驻麦328拥有较好的条锈病(中抗/中抗)和叶锈病(高抗/中抗)抗性,可作为绿色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应用。(5)驻麦328是中筋小麦品种,适用于面条、馒头、包子等传统面制食品的制作。本研究可以为驻麦328在黄淮南片麦区的合理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
结合2015—2016年度和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及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数据,利用方差分析、高稳系数法等对驻麦328的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及品质特性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各试验中,驻麦328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偃展4110,显示出较好的丰产性;驻麦328产量的高稳系数均高于对照品种偃展4110,显示出较好的稳产性;驻麦328在2015—2016年度和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及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中的适应度分别为100.0%、95.5%、100.0%,显示出较好的适应性;驻麦328对条锈病和叶锈病抗性较强,可作为绿色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驻麦328为中筋小麦品种,适用于面条、馒头、包子等传统面制食品的制作。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9~2012年度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宁麦20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宁麦20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其产量水平主要分布在6000~7500 kg/hm2,平均穗数为465.6万/hm2,平均穗粒数为38.3粒,平均千粒重为38.2 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千粒重均与产量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数,千粒重的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6—2017年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冬麦区北片区域试验、2017—2018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统计汇总的数据,通过分析产量、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适应性参数、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影响的通径系数,对小麦品种鲁原118进行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作用大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鲁原118比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变异系数(CV)和高稳系数值(HSC_i)分析结果表明鲁原118具备良好的稳产性;增产点率和品种离优度值(P_i)分析结果显示鲁原118在不同生态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见鲁原118是一个丰产性好、稳产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中对产量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在生产中要协调好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适宜的有效穗数基础上,争粒数、促粒重,最大程度发挥该品种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7-2020年江苏省小麦淮南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分析盐麦1号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穗粒结构。结果表明,盐麦1号是一个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和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以通过适宜的栽培方式增加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从而发挥其巨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2-2016年度国家黄淮南片试验数据和江苏省淮北小麦品种试验数据,对徐麦35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徐麦35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徐麦35穗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故而在稳定穗粒数的前提下,提高穗数和千粒重能显著提高产量。多年高产栽培试验研究表明,徐麦35最适播期在10月5~20日,适宜基本苗180万~270万/hm2,肥力水平偏低或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基本苗;分蘖成穗自我调节能力高,成穗数稳定。品种耐水肥,高肥力条件及合理氮肥运筹可促进其穗粒数的形成,提高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高产优质抗旱小麦新品种漯优7号丰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漯优7号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该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并对其丰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漯优7号4年平均比对照增产6.4%,具有分蘖成穗适中,穗大、株型理想、综合抗逆能力强等特点,是一个半冬性、丰产稳产型小麦新品种。在产量结构三要素中,每公顷穗数(x1)与穗粒数(x2)呈正相关(0.5645),与千粒重(x3)呈负相关(-0.6744),穗粒数与千粒重呈负相关(-0.0867);通过对其进行通径分析,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1.2066),千粒重次之(0.1601),每公顷穗数与产量呈负效应(-0.5230)。对其间接效应进行分析表明,每公顷穗数通过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是主要的,其通径系数P1→2→y=0.6811。因此,在生产中在减少小花退化和不育小穗的同时,设法消除或减小负效应,协调好每公顷穗数与千粒重的关系,才能达到丰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全面了解良星66的生产利用和育种价值,以2006-2010年国家黄淮南片和黄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适应度,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良星66属于丰产、稳产型中筋品种,有较强的丰产性与稳产性、抗逆性。在产量结构三要素中,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千粒重、穗粒数次之,增加穗数,提高千粒重是其高产的关键,该品种产量主效应值大,品种地点互作变异数小。  相似文献   

17.
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18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黄淮南片水地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周麦18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18号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及黄淮南片麦区早、中茬种植,其产量水平在该区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麦新品种蒙啤麦5号生产应用价值,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有利数据支撑。【方法】利用蒙啤麦5号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数据,采用比较分析法、高稳系数法、基因型分组法以及适应性参数法分析其丰产稳产及适应性,并结合产量相关性状通径分析研究产量要素间相关关系。【结果】在生产示范中,蒙啤麦5号平均产量4 395.2 kg/hm2,较对照平均增产19.5%,增产点率达87.5%;在两年区域试验中,高稳系数最大,变异系数最小,适应性参数小于1,千粒重为53.8 g,饱满粒93.45%,发芽率为98%,麦芽浸出物80%,库尔巴哈值40.5%,糖化力435 WK,α-氨基酸153 mg/100g;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粒数(0.667)对产量直接影响最大,其次为有效穗数(0.543)及千粒重(-0.41),单株粒数及有效穗数对蒙啤麦5号产量形成具有正向效应,而千粒重对产量形成具有负向效应。【结论】蒙啤麦5号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强,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优质啤酒大麦标准,适宜在内蒙古中东西部及生态条件相类似的春麦区推广种植,生产应用中应尽量增加基本苗,但要注意栽培密度以防倒伏...  相似文献   

19.
新麦3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2017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新麦3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新麦32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679.0 kg/hm2,增产点率100.0%。经相关性分析,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基本苗、最高茎蘖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显著;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中,与产量相关程度由大到小均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基本苗、最高茎蘖数,表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新麦32产量的作用较大,新麦32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在保证足够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20.
采用2012-2015年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2015-2016年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试验资料,以平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回归系数和适应度对小麦宁麦26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麦26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优于对照品种扬麦11和扬麦20,是一个增产潜力大、适合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生产上推广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