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GeneFinderTM核酸染料对玉米花粉管通道导入路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粉管通道法是一种借助于植物自身卵细胞或受精卵为转化对象的直接转化技术,是一种颇具特色的转基因技术。本试验将GeneFinderTM核酸染料加入外源DNA中,通过紫外成像仪对外源DNA导入后不同时期玉米花丝在亮度上的对比差异来观察外源DNA不同时间段所通过的路径变化,因而为研究外源DNA导入路径提供了一种新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2.
辐照外源DNA导入大豆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软X射线和60Coγ射线照射外源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结果表明:不同的射线、不同的剂量照射使DNA的紫外吸收值发生变化,并影响导入后代的出苗率,使后代在第一代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转基因食品中外源DNA在加工过程、生物体胃肠道中的代谢降解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热、压力和酸碱等物理和/或化学因素都能使DNA产生一定的降解,不同加工方式对DNA的降解程度不同;大部分DNA在动物胃肠道中被消化降解,有一些DNA片段可能在胃肠道、血液及其他组织和器官中残留;外源基因能否向胃肠道微生物、口腔微生物或体细胞转移尚缺少确凿证据,争论激烈。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外源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玉米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DNA导入玉米中的转化方式、导入后代的变异以及变异机理;介绍了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总DNA和目的基因导入到玉米中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外源抗枯萎病棉DNA导入感病棉的抗性转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我们从1978年开始进行外源DNA导入棉花的研究,已从外源海岛棉DNA导入陆地棉、中棉、棉属野生种以及苘麻DNA导入棉花等不同组合中得到了变异后代。1979年以来,我们用外源DNA导入的手段,又把抗病棉的抗病基因转移入高产、优质的感病棉品种中,转移率高达10~(-1)-10~(-2),並通过病圃筛选获得抗病、优质、高产的棉花新品种,同时探讨了在分子水平上的抗性转移规律。  相似文献   

6.
利用精子载体法制备转基因动物是一种简便、可行的研究和应用方法,但精子结合并内化转运外源DNA却具有非常复杂的机制。从精子结合外源DNA的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外源DNA在精子细胞中的存在和降解等方面展开探讨,并着重探讨了外源DNA在精子基因组中的整合机制。另外,基于理论研究的进展讨论了转基因动物的制备策略。  相似文献   

7.
应用授粉后外源DNA 导入技术,将亚洲棉(G.arboreum)常熟黑子的总体DNA 导入陆地棉(G.hirsutum)岱红岱,经连续选择成功地育成了高产优质、吐絮集中、抗逆性强、耐渍涝,兼耐枯萎病的棉花新品种——湘棉12号,并获得一批有价值的品系和种质资源。在进行品种选育的同时,对多种外源DNA 分别导入不同陆地棉品种的后代,进行了田间性状观察及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测定,结果发现:(1)经外源DNA 注射的后代,形态特征(包括子叶数目、真叶形状、植株茎叶腺体分布等)出现变异,还出现雄性不育株以及纤维品质优、强力好、产量高的后代;(2)有些后代的酶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受体和供体比较,存在一些差异;(3)从多种外源DNA 对不同受体的引变效果看,以用中子照射过的材料,引变率较大,同工酶谱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棉花后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转基因的受体材料、果台、外源基因、导入时间等条件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转基因后代成功与否。同时,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棉花转基因后代,其中仅有少部分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多数后代的遗传分离比例变化较大,存在着遗传分离多样性,种植到T3-T4时,有外源DNA丢失现象,呈现出外源DNA遗传不稳定性。根据几年的实验研究,阐述了该方法在棉花转基因后代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9.
提高棉花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棉花不同受体材料、果台、棉铃大小、注射时间以及操作技术的研究 ,逐步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新疆的实用操作方法。使外源 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得到了不断提高 ,注射棉铃未落铃率平均达到2 5 %以上 ,最高达到 5 6% ,大大提高了外源 DNA的转化率 ,获得了针对性强的高表达率转化棉花植株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外源DNA导入具有基因转移和生物诱变的双重作用,外源DNA片段能作为一种新型诱变因素;并重点阐述了生物诱变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以外源牛胰 DNA 培养处理水稻萌动种子,研究 D_1、D_2和 D_3植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外源 DNA 处理所引起的变异类型多、幅度大、频率高,但与外源 DNA 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相关.外源 DNA 处理对改良现有推广品种的某一不良性状较为有利,同时在变异后代中可获得优良的或特殊的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12.
高粱、小麦、小米为供体,水稻品种马来红为受体,于受体种区接受外源NDA的最佳时期,用减压渗透法将供体DNA导入受体种压.当代就出现不同性状的变异株.同工酶分析表明:供、受体和外源DNA转导后的种苗同工酶谱带各不相同;转导后的苗期和抽穗期很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及形状与受体相同.现已获得不同性状的育种材料十多份.  相似文献   

13.
外源DNA导入小麦引起后代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外源DNA直接导入植物技术 ,将不同种属的单子叶植物总DNA分别导入普通小麦 ,调查其后代产生的变异 ,对D2 代株高、穗粒数、千粒重 3个性状的变异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外源DNA处理小麦种苗和颖花及其诱导变异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外源DNA导入技术,研究了DNA种苗浸渍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颖花滴注对结实率的影响以及外源DNA导入受体诱导变异的效果。结果表明,外源DNA浸种对发芽生根有不良的影响。浸种时DNA稀释液的浓度不应大于0.1×ssc。DNA液颖花滴注可获得较高的结实率。外源DNA导受体后产生了具有目的性状的变异(如粒色、芒长、不育性等)和非供体性状的变异(如株带蜡质、抽穗迟等)。而且大麦DNA导入小麦后,成功地获得了高抗白粉病变异株。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外源DNA导入番茄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子房注射法导入外源DNA比花粉管通道导入法更简便宜行。  相似文献   

16.
简讯     
“外源DNA导入水稻的研究”项目通过鉴定由湖南省教委下达,湖南农学院承担的“外源DNA导入水稻的研究”于7月9日在湖南农学院通过了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首次采用具有与受体亲缘关系远的珍珠粟作为供体,泸红早一号作受体,比较全面地研究了外源DNA浸渍萌动种子及幼龄秧苗的方法,该项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水稻育种自矮秆水稻品种选育成功及三系配套应用于生产后,多年来产量水平一直处于徘徊状态,主要是矮秆源窄,以品种间杂交为主,因此,需要扩大亲本范围,为此,1987年湖南省教委下达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科研课题,探索外源DNA导入技术应用于水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利用基因生物技术并结合常规育种对植物进行改良的研究,在创造新品种和新材料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 Ti 质粒的 T—DNA 系统,应用于双子叶植物得到了一些抗虫、抗除草剂的植物。但由于农杆菌难以侵染单子叶植物,使 Ti 质粒系统在禾谷类作物改良上得到很大限制。为此发展了外源基因导入技术,即通过不同途径,把外源基因或 DNA 片段直  相似文献   

18.
以水稻品种矮血糯为供体,圭辐3号为受体,设置4种外源DNA导人方法。结果表明,受体经外源DNA处理后,产生了对照所没有的多种变异体,包括抽穗期、株型、色型,粒型和芒变异等。变异体套袋自交或与受体杂交以后,产生了不同的遗传类型。本文还对引起这些变异的因素以及各处理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高粱DNA导入水稻,获得了34个稳定的变异品系,从6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7对,对供体高粱、受体水稻及其外源DNA导入后代稳定材料进行了SSR分析,结果表明,高粱DNA导入水稻可以引起广泛的变异,在分子水平上产生了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五类,各类有其特有的遗传变异性。接受外源DNA三个片断,两个片断及一个片断的株系分别被聚成一类,与其他类的遗传差异分别为0.467,0.389及0.347,变异程度依次递减;未接受外源DNA两个片断的株系被聚成另一类。因此,接受外源DNA片断的多寡是水稻后代稳定品系变异程度的基础,也是它们分类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外源DNA导入黄瓜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了了花粉管通道和子房注射法进行了外源DNA导入黄瓜的实验,并对这二种外源DNA导入方法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