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解磷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解磷菌解磷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有机磷和无机磷两种不同的培养基,对有机磷细菌和无机磷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获取解磷菌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从4种菌肥中分离并鉴定了4种解磷能力较强的菌株,并从菌肥来源上比较了4种菌肥的解磷能力,结果表明源自菌肥肥田生的菌株解磷能力最强,源自菌肥垦易的次之。这4株菌株在含磷酸钙盐比例较小的培养基中透明圈明显,而在比例较大的培养基中的解磷能力受到限制,不出现透明圈。从有机磷培养基中分离得到的菌株5号在无机磷培养基上也有明显的透明圈。[结论]有机磷细菌和无机磷细菌的解磷机理在某些方面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将采集的常年施用磷肥和钾肥的土壤样品,经适当稀释后分别涂布于难溶无机磷和难溶无机钾的固体培养基上,分别获得24株解磷菌和15株解钾菌。将获得的解磷菌和解钾菌分别接种到含有难溶无机磷和解钾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通过测定发酵液中可溶性磷和可溶性钾含量,筛选出5株高效解磷菌和3株高效解钾菌,其中溶磷效果最好的菌株为P-6-1,培养7d后发酵液中可溶性磷增加量达33.07μg·mL~(-1);菌株K-1-1的解钾效果最好,发酵液中可溶性钾增加量可达0.081g·L~(-1)。为获得兼具溶磷和解钾能力的菌株,将24株解磷菌接种到解钾液体培养基中,同时将15株解钾菌接种到难溶无机磷液体培养基中,通过分别测定解磷菌的解钾能力和解钾菌的溶磷能力,成功筛选出2株兼具溶磷和解钾能力的菌株,分别为K-1-1和K-6-4。其中解钾菌K-1-1可使含磷培养基中可溶性磷增加量达6.81μg·mL~(-1)。与目前报道的解磷或解钾菌株相比,菌株K-1-1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3.
兼具解磷解钾功能生防菌分离鉴定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稀释涂布法将采集到的不同土壤样品稀释涂布到NA培养基平板中进行培养,将分离到不同形态的菌株编号并接入解钾解磷培养基平板中筛选,然后将平板中产生溶解圈的菌株分离纯化;采用浅盘法将过滤消毒后的根结线虫放入加有不同菌株发酵液的贝式培养皿中,观察杀线效果,然后从中进一步筛选兼具解磷释钾作用的多功能生防菌株;利用钼锑抗比色法和火焰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菌株的解磷解钾效果,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解磷解钾培养平板中筛选出9株解磷释钾细菌。杀线虫试验结果显示,48 h后,其中3株杀线虫校正死亡率在50%以上。通过钼锑抗比色法测定筛选到的3种菌株的解有机磷结果为0.82~3.66 mg/L,解无机磷结果为40.90~61.80 mg/L。利用火焰分光光度计测得3种菌株分解无机钾的结果为6.72~8.74 mg/L。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结果分析,其中2种菌株为芽孢杆菌,另外1种菌株为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4.
采用以磷矿粉、钾长石为唯一磷、钾营养的培养基接种固氮菌 (N1 1 ,K1 0 - 2 )、磷钾细菌(N1 7,K1 6)及它们的融合子 (N1 1 -N1 7,K1 0 - 2 -K1 6) ,于 2 8℃恒温振荡培养 2d后 ,测其上清液中磷、钾含量。结果表明 ,融合子N1 1 -N1 7的解磷能力和融合子K1 0 - 2 -K1 6的解钾能力较相应亲本菌株有明显的提高。由利用细胞电融合技术选育的融合子所形成的新菌株组合 ,其解磷解钾的效能可大幅增强。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郊区土壤芽孢杆菌的解磷、解钾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法对成都市郊区27个土壤样品进行了芽孢杆菌的分离,获得333个菌株。在解磷、解钾培养基上分析其解磷、解钾能力。结果表明,约有15%的土壤芽孢杆菌菌株分解无机磷的效果显著,分属15种芽孢杆菌,其中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和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为分解无机磷的优势芽孢杆菌。多数菌株也能在有机磷和钾细菌培养基上生长,但分解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6.
一株溶磷解钾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具有高效溶磷解钾能力的菌株,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柑橘根部土壤中分离筛选具有溶磷解钾作用的菌株,通过液体培养法进一步比较筛选菌株的溶磷解钾能力,选择溶磷解钾能力强的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及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LW-1、LW-2、LW-3和LW-4这4株菌株具有解磷解钾作用;其中,LW-3的解磷解钾能力最强,其溶解无机磷量为19.06μg/mL,相对增加38.64%,溶解有机磷量为17.06μg/mL,相对增加28.57%,溶解钾量为33.59μg/mL,相对增加15.96%;经鉴定确定菌株LW-3为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W-3,是理想的菌肥生产用菌株。  相似文献   

7.
从pH值、微生物自身固持、磷酸酶活性和有机酸种类和数量等方面对从枣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的4株解磷菌株进行解磷机理研究。结果表明:4株解磷菌株偏酸性条件有利于发酵液中可溶性磷的释放,在Ca_3(PO_4)_2培养基中,P7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6 d时可溶性磷质量浓度高达218.68~225.26 mg·L~(-1),而在碱性条件下,可溶性磷质量浓度仅77.57 mg·L~(-1),在PVK培养基中,P7和P13具有较强的解有机磷能力;菌株经灭活处理后基本上不存在解磷能力,菌体本身吸收利用了部分有效磷;在Ca_3(PO_4)_2培养基中,酸性磷酸酶活性要高于碱性磷酸酶活性,而在PVK培养基中结果与之相反;有机酸能够起到对磷的降解作用,尤其是对无机磷的降解,Bacillus sp.P3在Ca_3(PO_4)_2培养基中,有机酸主要是乳酸、乙酸、戊二酸和少量的丁二酸及柠檬酸,不同的菌株对环境pH值的敏感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柳桉、邓恩桉和尾巨桉3种桉树林地根际土壤解磷细菌进行分离和筛选,并对其解磷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3种林分根际土壤中均存在大量的解磷细菌,其中的解有机磷细菌数量为(2.23~4.17)×104cfu·g-1,溶无机磷细菌数量为(2.05~4.00)×104cfu·g-1,解有机磷细菌数量多于溶无机磷细菌数量.不同林分根际土壤解磷细菌数量分布有差异,其数量大小为:柳桉尾巨桉邓恩桉.(2)筛选到12株溶无机磷细菌和14株解有机磷细菌,且不同解磷细菌的解磷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12株溶无机磷细菌在无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为55.854~367.169μg·m L-1,最大为P7菌株;14株解有机磷细菌在有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为11.374~30.330μg·m L-1,最大为YP菌株.溶无机磷细菌溶解的无机磷含量与蒙金娜无机磷培养基的p H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解有机磷细菌分解的有机磷含量与卵黄培养基的p H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综上所述,26株解磷细菌中,P7菌株溶解无机磷的能力最强,YP8菌株分解有机磷的能力最强,这两个菌株可作为下一步研制桉树微生物肥料的重点菌种.  相似文献   

9.
混合培养对菌剂固氮、解磷和解钾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研究室保藏的固氮菌(GY)、溶磷菌(LY)和硅酸盐细菌(JY)以不同组合进行混合培养,探讨通过此方式提高菌剂的固氮、解磷和解钾能力.分别以单菌株培养、两两混合双菌株培养及三菌株混合培养方式,对培养液的固氮酶活性、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固氮能力方面,培养24h,pH值7.0条件下,分别对7种组合固氮酶活性进行测定,发现菌株组合GY+LY+JY的C2H4浓度达到1987.4nmol·h-1·mL-1,其固氮酶活性最强;在解磷能力方面,培养10d,pH值7.0条件下,各体系解磷量达到最高值;其中,LY菌液中可溶性磷浓度为0.930μg·mL-1,其解磷能力最强;在解钾能力方面,培养15d,pH值7.0条件下,各体系解钾量达到最高值;其中,菌株组合GY+LY+JY混合菌液中可溶性钾浓度为23.4μg·mL-1,其解钾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磷钾细菌解磷解钾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筛选解磷解钾能力强的磷钾细菌新菌株用于有机菌肥的研制,分别以磷矿粉和钾长石为底物进行磷钾细菌的摇瓶发酵试验,并测定发酵液中有效磷钾的含量,选择解磷解钾能力强的磷钾细菌进行米高粱盆栽试验,当植株生长至拔节时切取地上部分测定其生物产量和植株内磷钾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大部分喷施菌液的植株磷钾元素含量及其生物产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中混合菌株发酵液的处理生物产量最高,由此确定S-2,S-6,S-12和ACCC10010为新菌肥生产用菌株组合.  相似文献   

11.
光合细菌的分离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茜  彭桂香  杨芳  谭志远  李永涛  蔡燕飞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9):112-113,128,封3
从华南农业大学水田土壤中经过富集培养和分离筛选,得到4株光合细菌,编号为B1~B4。采用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进行了菌株生长和色素合成情况的观察检测,结果表明,以3 000 lx为最优生长光照强度,以厌氧+光照为促进光合色素合成的最佳组合条件。通过对菌株B2的菌落形态、培养特征、菌体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初步鉴定其为胶状红长命菌(Rubrivivax gelatinosus),该菌株发酵液对茄子、辣椒的促生作用已初有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木霉T1010固相培养产孢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木霉突变菌株T1010进行固体培养实验,测定其产孢量。结果表明,木霉T1010高产孢量所需碳氮比为24∶1,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天门冬酰胺,Fe元素含量为5 mg/L适合木霉生长,产孢最多,磷、钾、硫是生长必需元素,利于木霉T1010产孢,Mg元素含量尽可能少,加入少量复合维生素也可促进木霉T1010生长,提高其产孢量。  相似文献   

13.
水稻根际促生菌筛选及其对水稻促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自生固氮菌13株、硅酸盐细菌15株、溶磷菌8株,经筛选N11、K01、P07分别具有较强的固氮、分解难溶态钾和降解难溶态磷的能力。经水稻平皿栽培试验证明各菌株对水稻苗期生长均有促进作用,经初步鉴定N11、K01、P07分别属于固氮菌属、芽孢菌属和假单孢菌属。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造纸产量的增加,造纸废水有效处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生物处理法对于废水的高效处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某复合菌剂中筛选出7株细菌菌株和7株真菌菌株,以废水中CODcr去除率为指标筛选处理造纸废水高效菌株,并结合菌落形态观察、镜检、PCR扩增等对筛选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细菌菌株G1和真菌菌株E2对废水的处理效果明显,CODcr去除率分别为89.2%和77.6%,鉴定其分别为短小芽孢杆菌和草酸青霉菌。  相似文献   

15.
从河南省新郑市某肉鸡场分离到2株细菌,进行了显微镜检、菌落形态观察、16SrRNA基因序列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与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参考株的相似性为99.4%~99.6%,且在进化树中位于同一分支;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NBRC 105705株与奇异变形杆菌在相对较近的一级分支,相似性为98.8%~99.3%,大于其与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和豪氏变形杆菌(Proteus hauseri)的相似性98.5%和98.7%。结果表明分离到的2株细菌为奇异变形杆菌,彭氏变形杆菌NBRC 105705株与奇异变形杆菌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6.
高活性木质素降解菌株T-8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筛选对木质素有降解能力的菌株,本试验从菜地土壤、动物粪便、青贮饲料中分离筛选出79株产芽孢细菌,初筛获得具有木质素降解能力的菌株20株,经过复筛,筛选出一株具有较高木质素降解能力的菌株T-8,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酶活为626.67 U/L。对T-8进行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与B. amyloliquefaciens的相似性高达99.91%。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选育B1a组分较高的阿维菌素高产菌株。[方法]通过紫外线-氯化锂(LiCl)和紫外线-亚硝基胍(NTG)对阿维链霉菌N-5-6进行了复合诱变处理。[结果]以1.00 mol/L的LiCl和60s的紫外线照射时间以及以45 s的UV照射时间和0.8 mg/ml的NTG浓度分别对出发菌株进行复合诱变处理,通过筛选得到13株总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0%以上的突变株,经HPLC检测,其中7株B1a组分含量较高,均在45%以上。菌株H02180的B1a含量达到了51.35%,比出发菌株N-5-6的B1a含量提高了65.1%;菌株H02108的B1a含量达到了51.26%,比出发菌株N-5-6的含量提高了64.8%。[结论]采用紫外线和氯化锂、紫外线和亚硝基胍这2种复合诱变方法对于阿维链霉菌的高产菌株的选育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从野生沙棘果上分离出了5株天然酵母菌,并对这些酵母菌的产酒精能力进行糖度、酒石酸、温度的3因素3水平正交发酵试验。以菌体的OD600值和发酵终了时产酒精量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初步得出如下结论:①这5株菌株在20%的糖度发酵液中生长不好;②大部分的菌株耐酒石酸(2%)能力不强;③菌体浓度与产酒精量很难找到确定的线性关系;④这5株菌株产酒精的能力较弱。产酒发酵可能不是沙棘果上天然酵母菌利用的最好途径,其发酵液的低酒精度特点,可以作为沙棘发酵饮料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复混肥料中有效磷含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方法]用磷钼酸喹啉重量法测定有效磷含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结果]磷钼酸喹啉沉淀和试样质量的不确定度均来自天平的分辨力、精确度、鉴定证书上天平的最大允差,容量瓶引入的不确定度来自250 ml容量瓶本身的允许误差、稀释溶液时将体积增加到容量瓶刻度的操作和试验温度与容量瓶校准时温度的差异,吸量管引入的不确定度来自于吸量管本身的允许误差、吸取溶液时将体积增加到吸取刻度时的操作和试验温度与吸量管校准时温度的差异。最后计算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为16.3%±0.3%。[结论]该试验为复合肥料质量评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