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水解驴胎盘提取物防护光损伤的效果与作用机制,旨在填补水解驴胎盘提取物在防护UV光损伤方面的研究空白,实现驴胎盘的高值化利用。[方法]采用CCK-8方法探究水解驴胎盘提取物对HS68和HaCaT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利用UVA和UVB分别诱导HS68和HaCaT细胞建立体外光损伤模型,研究水解驴胎盘提取物对UV损伤HS68和HaCaT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0.10%~10.00%(V/V)的水解驴胎盘提取物可显著促进HS68和HaCaT细胞生长;1.00%和0.50%(V/V)水解驴胎盘提取物可显著减弱UVB对HaCaT细胞的损伤,显著减少细胞内ROS的产生和MDA的分泌,显著增加细胞内SOD活性;1.00%(V/V)水解驴胎盘提取物可显著降低UVA辐射HS68细胞造成的MMP-1、MMP-3和MMP-9 mRNA表达上升,但不能改善COLⅠ和COLⅢmRNA表达的减少。[结论]水解驴胎盘提取物能够防护UVA和UVB造成的皮肤光损伤,可能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程度、抑制金属蛋白酶的异常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楼皂苷Ⅰ(polyphyllinⅠ,PPⅠ)对急性中波紫外线(medium wave ultraviolet rays,UVB)损伤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为滇重楼在日化用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不同浓度PPⅠ处理HaCaT的存活率,筛选出无毒性PPⅠ浓度;将HaCaT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UVB处理组(21.6 mJ/cm2)、0.250μmol/L PPⅠ+UVB处理组和0.500μmol/L PPⅠ+UVB处理组,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探究2种浓度PPⅠ对UVB处理后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aCaT细胞凋亡蛋白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1)、cleaved-PARP1、乙酰基-赖氨酸、K68位点的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重组蛋白(mitochondrial recombinant superoxide dismutase 2,K68-SOD2)和沉默调节3蛋白(sirtuin3,SIRT3)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红树莓对中波紫外线(UVB)诱导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光损伤的抑制作用,用20、40、80mg/mL3个不同剂量的红树莓果汁预处理人永生化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6h,再采用60mJ/cm2强度UVB照射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的生存率,采用比色法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用荧光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含量,用倒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检测细胞的凋亡状况。结果表明:UVB辐射对HaCaT细胞造成比较严重的损伤;相比于空白对照组,UVB辐射模型组HaCaT细胞活性下降了29.54%,SOD和GSH–Px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相比于模型组,红树莓各剂量组可显著提高UVB照射后HaCaT细胞的活性(P0.05或P0.01),提高SOD和GSH–Px活性(P0.01),减少MDA和ROS含量(P0.05或P0.01),降低LDH活性和增加Hyp含量(P0.01),呈剂量依赖关系,减轻UVB所导致的细胞损伤,凋亡率降低。红树莓可以明显减少UVB诱导HaCaT细胞的氧化损伤和凋亡,具有显著的光保护功效,其作用机理与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加速清除氧自由基以及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进行评价,揭示该种是否适合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方法】使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采自西藏林芝和山南地区5个居群的混合种子以及2个居群的单株进行了油脂成分分析。【结果】大花黄牡丹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6.32%),油酸>α-亚麻酸>亚油酸;林芝地区4个居群油脂成分接近,各脂肪酸成分显著高于山南居群;居群内单株油脂成分林芝1号居群内部无差异,山南居群内部差异明显。【结论】野生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和组成与其他栽培种油用牡丹差异较大,油酸含量较高,亚麻酸含量较低,更有利于保存,大花黄牡丹可以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黄腊果的生物学特性及化学成分,为黄腊果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超声波法辅助提取黄蜡果的种子油,用GC-MS技术测定分析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黄腊果种子油的提取率为35.56%,种子油中含有棕榈酸、环十二烷基乙酮、亚油酸、油酸和正四十四烷,其中油酸(27.19%)和棕榈酸(25.82%)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绿茶、红茶提取物对中波紫外线(UVB)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光损伤的抑制作用,用不同浓度的绿茶、红茶提取物对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预处理6 h,以60 mJ/cm2的剂量照射细胞,比较细胞生存率和细胞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用荧光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变化,并对绿茶、红茶的茶多酚及儿茶素类物质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UVB辐射模型组的HaCaT细胞活性下降了21.61%,细胞损伤严重;与UVB辐射模型组相比,绿茶、红茶提取物可提高UVB辐射后HaCaT细胞的存活率,提高SOD、GSH–Px活性(P<0.01),降低LDH活性、MDA含量和细胞内氧自由基含量(P<0.01),降低由UVB辐射导致的细胞凋亡率(P<0.01),使细胞凋亡率分别降低了6.94%和3.68%;绿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红茶,绿茶提取物的抑制效果优于红茶提取物。综合分析以上结果,认为绿茶、红茶提取物可以减少由UVB辐射导致的HaCaT细胞损伤和凋亡,具有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增强和氧自由基的加速清除有关,且绿茶提取物的作用效果比红茶提取物的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牛油果油理化特性、抗氧化性能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对比乙醇浸提法、正己烷浸提法、热榨法、冷榨法、水代法5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牛油果油。参考国家标准对其理化特性、抗氧化性能等进行检测,采用GC-MS对其脂肪酸组成及相对百分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水代法所得牛油果油感官品质、酸价、碘价、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皂化值和不皂化物优于其他4种方法,其酸价、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与不皂化物含量与其他4种方法的差异显著。乙醇法所得牛油果油中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最大,且与其他4种方法的差异性显著;5种方法所的牛油果油中共检出8种脂肪酸,且主要由油酸、棕榈酸、亚油酸和棕榈油酸4种组成,水代法所得牛油果油中脂肪酸种类最少,但是其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肪酸总和最大,且棕榈酸、棕榈油酸含量与其他4种方法的差异性显著。【结论】5种提取方法中水代法所得牛油果油的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4个品种油棕果肉中的脂肪酸组分,为棕榈油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4个品种的新鲜油棕果为试验材料,参考国家标准GB/T 14772—2008提取果肉脂肪酸,利用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对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处理,再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分,同时测定油脂营养成分。【结果】4个品种油棕果肉中脂肪酸种类相同,但成分含量所占比例不同。LS30果肉中棕榈酸含量所占比例最高(53.00%),油酸含量比例最低(22.56%);SJ64果肉中棕榈酸含量比例最低(43.94%),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比例最高(33.24%和7.10%)。4个品种油棕果肉脂肪酸组分中,棕榈酸平均含量所占比例高达48.47%,变异系数为0.05;其次为油酸,平均含量所占比例为27.90%,变异系数为0.08。脂肪酸组分中,月桂酸与肉豆蔻酸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90~1.00,下同),其相关系数为0.90,与其他4种脂肪酸均呈负相关;棕榈酸与油酸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93,与亚油酸呈较大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1,与月桂酸和肉豆蔻酸呈负相关,与硬脂酸呈正相关。对油棕果肉油脂各营养成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品种间α-维生素E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角鲨烯和β-谷甾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通过多重比较分析,α-维生素E含量在品种SD60和XJS30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SJ64和LS30间存在显著差异;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在4个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4个品种油棕果肉中均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其中SJ64果肉中的油酸、亚油酸,以及油脂营养成分α-维生素E和β-谷甾醇含量均最高,具有较高的营养开发价值,为今后棕榈油品质改良提供材料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甘肃桃仁油的提取工艺,并对其主要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以石油醚为提取剂,对甘肃桃仁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GC-MS分析甘肃桃仁油的主要成分.【结果】最佳条件为温度81.32℃,时间5.40h,料液比为1∶9.24.GC-MS分析共鉴定出36种有效成分,其中检测出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高度不饱和的直链三萜类化合物—角鲨烯以及维生素E(α-生育酚).【结论】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甘肃桃仁油中的有效成分可行,甘肃桃仁油有一定的营养价值,研究结果为甘肃桃仁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水稻 OsFAD2 编码脂肪酸脱饱和酶,调节油酸(C18∶1)向亚油酸(C18∶2)转化,该基因突变后可提高水稻的油酸含量。为了创制高油酸水稻突变体并助力稻米油发展,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对OsFAD2 进行定点编辑。【方法】以日本晴(粳稻)愈伤组织为材料,利用含有 CRISPR/Cas9-FAD2-sgRNA 载体的农杆菌介导获得转基因植株,Sanger 测序与荧光定量 PCR 鉴定阳性植株,最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稻米籽粒脂肪酸含量变化。【结果】靶点序列测序检测表明 , 有 3 株OsFAD2敲除植株在 T0代产生了碱基变异,但是仅有 1 株不存在脱靶现象。随后阳性植株种子被扩繁至 T1 代,使得 OsFAD2 突变序列纯和、稳定,荧光定量 PCR 检测表明 OsFAD2 表达量比野生型植株显著减少。利用 T1 代转基因植株进行种子脂肪酸组分检测表明,敲除 OsFAD2 导致籽粒油酸含量显著上升约 30%。【结论】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对水稻 OsFAD2 编码区序列进行靶向敲除并获得了高油酸水稻突变体,为后续高油酸稻米育种提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獭兔和中系安哥拉兔背最长肌、皮下和肠系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组成。【方法】采用氯仿-甲醇超声法提取獭兔和中系安哥拉兔背最长肌、皮下和肠系脂肪组织中的油脂,用碱法甲酯化法对油脂进行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脂肪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獭兔和中系安哥拉兔的不饱和脂肪酸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59.98%和66.10%,均高于饱和脂肪酸,是脂肪酸的主体成分。在獭兔和中系安哥拉兔的背最长肌、皮下和肠系脂肪组织中,软脂酸(十六碳酸,C16:0)、油酸(9-十八碳烯酸,C18:1)和亚油酸(9,12-十八碳二烯酸,C18:2)都是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成分。獭兔相对含量最大的脂肪酸是软脂酸(平均相对含量为27.63%),而中系安哥拉兔则含油酸最多(平均相对含量为32.41%)。【结论】獭兔和中系安哥拉兔脂肪酸组成具有共性,中系安哥拉兔脂肪酸种类较獭兔丰富。  相似文献   

12.
分析枸杞籽油的主要组成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以超临界CO2提取的枸杞籽油为原料,采用三氟化硼甲酯化法对枸杞籽油进行处理,使脂肪酸甲酯化。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枸杞籽油中的挥发油,用GC-MS技术分别对脂肪酸甲酯化样品、挥发油化学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枸杞籽油中共鉴定出22种脂肪酸甲酯化合物,主要为亚油酸甲酯(50.03%)、油酸甲酯(11.19%)、棕榈酸甲酯(7.53%)、亚油酸乙酯(4.82%)、硬脂酸甲酯(3.57%)和二十二烷酸甲酯(2.53%);枸杞籽油在110℃和150℃时得到的挥发组分中,有11种化合物相同,主要是亚油酸乙酯、反油酸乙酯、罗汉柏烯和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枸杞籽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和药用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河北涿鹿县两个乡的9种沙棘果中的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总黄酮、可溶性糖、沙棘油及脂肪酸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的不同沙棘果在化学成分上有极大差异,如HZ_(-1)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高达761.7mg/100g,而HZ_(-9)样品中只含180.1mg/100g。在沙棘油的脂肪酸组成研究中,还观察到沙棘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存在两类截然不同的特征,一类以含油酸、棕榈酸为主,而另一类以含油酸、亚油酸为主。  相似文献   

14.
油体是植物种子贮脂的细胞器,通过分离油体来提取脂类为研究植物脂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法。首次建立了能源植物续随子种子油体的提取方法,提取了江苏海安和河南朱集2个产地的续随子种子油体,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测定油体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2个产地的续随子种子油体脂肪酸都以油酸为主,含量分别为83.32%、73.99%,其中含量较多的脂肪酸还有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等;2种种子中的脂肪酸以油酸(82.04%、75.63%)和棕榈酸(6.00%、11.75%)为主,相对含量差异显著,且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呈负相关,即油酸含量高的种子的棕榈酸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合理评价牦牛乳硬质干酪的品质及营养价值.【方法】以甘肃天祝牧区新鲜牦牛乳制作的硬质干酪为原料,分别用石油醚和氯仿作为溶剂提取脂肪酸,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石油醚溶剂提取物中共检出46种脂肪酸成分,氯仿溶剂提取物中共检出36种;在两种溶剂提取物中,均以棕榈酸、(E)-9-十八烯酸、硬脂酸、肉豆蔻酸和11-十八烯酸5种脂肪酸的含量较高.【结论】石油醚作为溶剂提取的脂肪酸种类多,含量高,提取效果更好,是研究与分析牦牛乳硬质干酪脂肪酸成分与其含量较理想的提取溶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种源黄果厚壳桂种子和叶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为黄果厚壳桂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分别从8个种源[金秀(JX)、永福(YF)、龙胜(LS)、上思((SS1和SS2)、桂平(GP)、隆安(LA)和武鸣(WM)]黄果厚壳桂的种子和叶片中提取挥发油,测定种子含油率,利用气相色谱(GC)法测定种子挥发油的脂肪酸组成,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叶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比较分析不同种源黄果厚壳桂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8个种源黄果厚壳桂种子的平均含油率为1.70%~4.67%,以YF种源种子的挥发油提取率最高;种子挥发油中均检测出9种类型脂肪酸,且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含量达76.45%~81.15%;从8个种源黄果厚壳桂叶片挥发油中共鉴定出89种化学成分,包括醇类20种、酚类2种、醛类1种、酮类11种、烷烃类8种、烯烃类24种、酯类19种和其他类4种;不同种源叶片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其中,SS1、GP和LA种源叶片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相对含量最高的是豆甾烷-3,5-二烯,分别达39.31%、32.61%和45.01%;...  相似文献   

17.
EMS处理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获得高油酸材料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对EMS诱变甘蓝型油菜后代主要脂肪酸含量进行检测,并对M2代中获得的高油酸材料在分子水平进行分析。【方法】利用0.5%、1.0%和1.5%共3个EMS浓度处理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分析检测M1和M2代的主要脂肪酸含量;分别克隆高油酸突变体05-4和对照材料FAD2基因,对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浓度为1.5%时处理M2代发现了一株高油酸植株(油酸含量71%);序列分析表明,高油酸材料FAD2A基因第614位碱基A突变成G导致天冬氨酸变成甘氨酸,FAD2B基因第59位碱基A突变成C导致天冬酰胺变成苏氨酸,在第722位碱基A突变成T导致酪氨酸变成苯丙氨酸。【结论】采用浓度1.5%的EMS处理甘蓝型油菜对油酸含量有一定的影响。高油酸材料FAD2A中第205位残基天冬氨酸变成甘氨酸和FAD2B中第241位残基酪氨酸变成苯丙氨酸都发生在油酸减饱和酶催化中心,从而影响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导致油酸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生产高亚麻酸食用油提供优质原料,更好满足人们对优质健康(保健功能)食用油的需求。【方法】对3 500余份油菜种质资源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IR)及化学分析筛选获得埃甘5771R和白甘5602R高亚麻酸资源,利用萝卜胞质类型杂种优势,将不同遗传背景的2份高亚麻酸资源分别转育成萝卜胞质不育系5771A和恢复系5602R,分别以其为母本和父本配制高亚麻酸萝卜胞质类型杂交油菜新品种油研712。【结果】油研712平均产量为194.14kg/667m~2;脂肪酸组成为饱和脂肪酸6.8%、油酸51.3%、亚油酸25.4%、亚麻酸16.2%、芥酸0.3%。【结论】油研712的亚麻酸含量高,脂肪酸组成符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的脂肪酸组成比例,同时丰产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西容县乌榄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为乌榄叶的药用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容县乌榄叶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通过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容县乌榄叶挥发油共分离出55种成分,鉴定了53种,占挥发油总量的98.130%,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比例高,分别为20和18种;挥发油主要成分有雅槛兰-1(10),11-二烯(11.652%)、α-芹子烯(10.291%)、γ-依兰油烯(9.719%)、α-蒎烯(9.208%)和1,6-二甲基-4-异丙基-1,2,3,4,4a,7-六氢化萘(7.523%);乌榄叶挥发油质量浓度为1.2 g/L时,其对DPPH·的清除率为63%。【结论】容县乌榄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香料、抗氧化剂资源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花椒中的提取物GX-50是否对UVB诱导的光老化皮肤细胞具保护作用,使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原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通过观察不同剂量UVB照射后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确定后续实验的UVB单次照射剂量;MTT法检测不同浓度GX-50处理后的细胞活性;采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细胞化学染色法确定皮肤细胞衰老程度;测定丙二醛(MDA)和ROS含量评估皮肤细胞氧化损伤的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TGF-β1表达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胶原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UVB辐射成纤维细胞后,细胞胞体增大、颗粒增多、部分细胞死亡,在不引起细胞明显死亡的UVB最大剂量50 mJ/cm2作用下,10-6mol/L的GX-50在孵育24h时可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存活率(125.7%,P0.01);经UVB照射后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增加,GX-50预处理后辐射组的阳性率明显降低(45.9%,P0.05);UVB组与对照组相比,MDA、ROS含量明显上升,GX-50预处理后辐射组MDA、ROS含量分别下降了22.6%(P0.01),22.8%(P0.05),基本与对照组持平;UVB辐射后TGF-β1分泌减少,GX-50预处理后辐射组则明显上升(14.7%,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VB可显著抑制胶原蛋白的表达,而GX-50预处理后表达量则基本恢复。推断GX-50对UVB引起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损伤起到了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同时活化被UVB抑制的TGF-β信号通路,从而增加了胶原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