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对广西地方甘薯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及初步鉴定,为甘薯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创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和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2015—2020年采用实地走访调查的方法在广西全区范围内开展地方甘薯种质资源的调查及收集工作,并对其农艺性状进行测定。【结果】共收集到甘薯种质324份,从水平分布来看,大部分资源分布在北部和东部,中部和南部分布较少,其余地方有零星分布;从垂直分布看,甘薯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为0~900 m范围内,海拔900 m以上的种质资源分布较少。对305份种质进行农艺性状鉴定,结果显示为匍匐型的种质最多,半直立型次之,攀缘型最少;叶菜专用型占13份,其他类型的种质占292份;筛选出56份干物率达30.00%以上的高干物率甘薯种质;甘薯同种异名或同名异种的情况比较突出,鉴定后获得106份不重复的甘薯种质资源;结合农户的认知,评价出了槟榔薯、姑娘薯及外婆藤等优异甘薯种质。【结论】广西甘薯地方种质种类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匀,且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土地经营方式等变化,很多地方甘薯种质资源遭到淘汰而消失,因此今后仍需加强甘薯种质资源的保护、调查和收集工作,并进行深度鉴定、评价以及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广西野生蕉种质资源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较全面地收集并鉴定广西野生蕉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为广西野生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染色体制片压片法、形态学分类法和荧光AFLP标记分别对广西境内的14份野生蕉种质进行染色体倍性、形态学分类和亲缘关系的鉴定与研究。【结果】形态学分类鉴定表明,供试的14份野生蕉种质资源染色体倍性均为二倍体,2n=22(x=11)。其中2份鉴定为M.acuminata subsp.malaccensis种,其余12份鉴定为M.itinerans种,种间形态学性状差异较大。基于AFLP标记的鉴定结果表明广西野生蕉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供试的14份野生蕉均属于芭蕉属真蕉组(Eumusa),其中2份归属为小果野蕉亚种,12份归属为阿宽蕉,该种在广西分布较普遍。AFLP鉴定结果显示广西野生蕉种质资源间遗传差异较大,与栽培蕉亲缘关系也较远。  相似文献   

3.
【目的】收集鉴定广西地方稻种资源,为广西地方稻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2019年,通过“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的实施,对广西61个县(区、市)188个乡(镇)265个村(屯)的地方稻种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收集,对收集资源的分布特点和种质类型进行分析,对各表型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结果】从广西各地收集地方稻种资源476份。从水平分布来看,广西地方稻种资源在广西四大稻作区均有分布,稻种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融水、上思、凤山、资源、隆林和东兰等6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边远地区。从垂直分布上分析,稻种资源主要分布在0~400 m的低海拔地区,收集资源232份,占收集总数的48.74%。广西地方稻种资源多样性丰富,包含籼稻、粳稻、早稻、中晚稻、粘稻、糯稻、水稻、陆稻、深水稻及有色稻等类型,且多数的农艺性状具有较丰富的变异类型。收集及鉴定评价出香糯、米粉特用、大穗、大粒等珍稀特异地方稻种资源9份。【结论】广西地方稻种资源多样性丰富,且普遍具有株高较高、穗粒数多、结实率高的特点。收集、鉴定评价出珍稀特异地方稻种资源9份,可用于产业开发及育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广西新收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布特点,为今后挖掘野生大豆资源的优异性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08年9~10月收集的200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种植,在生育期观察记载茸毛色、叶形、主茎类型等质量性状,分别进行赋值,然后计算Shannon-weaver和Simpson遗传多样性指数。【结果】野生大豆材料的11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为0.0338~0.4320,Simpson指数范围为0.0300~0.5811,其中Shannon-weaver指数以泥膜类型最小,Simpson指数以粒色最小,而荚色的两类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最高。聚类结果将200份野生大豆材料聚为两大类,不同地区收集的材料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但部分地区内的野生大豆材料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结论】广西新收集的野生大豆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低,今后需继续对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和鉴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广西新收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布特点,为今后挖掘野生大豆资源的优异性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08年9~10月收集的200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种植,在生育期观察记载茸毛色、叶形、主茎类型等质量性状,分别进行赋值,然后计算Shannon-weaver和Simpson遗传多样性指数。【结果】野生大豆材料的11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为0.0338~0.4320,Simpson指数范围为0.0300~0.5811,其中Shannon-weaver指数以泥膜类型最小,Simpson指数以粒色最小,而荚色的两类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最高。聚类结果将200份野生大豆材料聚为两大类,不同地区收集的材料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但部分地区内的野生大豆材料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结论】广西新收集的野生大豆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低,今后需继续对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和鉴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和摸清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广东省 2016 年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方法】2016 年 7 月至 2018 年 12 月,通过普查征集与系统调查收集相结合,对广东省 92个农业县(市、区)进行实地访问和资源调查收集。【结果】(1)本次资源普查与收集涉及 19 个地级市,东西跨度约 770 km,南北跨度约 590 km,横跨粤西、粤东、粤北和珠三角地区 687 个镇(包括街道、乡、村委),实现了广东农业县(市、区)全覆盖。(2)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在当地种植年代平均为 45 年,百年以上资源占 8.9%;提供资源农户的平均年龄为 56 岁,2.72% 农户为瑶族、壮族和畲族。(3)共收获资源 6 873 份,收集粮食作物种质资源 2 288 份、果树 1 445 份、蔬菜 2 189 份、经济作物 766 份、牧草绿肥 3 份、其他 182 份,涉及 83 科 192 属 283 种;粮食作物的食用豆、蔬菜的根茎类、果树的木本常绿果树、经济作物的糖茶桑烟等资源份数居多,占 52.12%;份数居前十位的科有豆科、禾本科、葫芦科、薯蓣科、百合科、十字花科、姜科、天南星科、山茶科和芸香科,占 70.3%;份数较多的种有大豆、水稻、豇豆、甘薯、花生、芋、茶树、丝瓜、姜、饭豆、南瓜、蒜、番木瓜、叶用芥菜、荔枝,占 49.5%。【结论】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基本摸清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抢救性收集古老地方品种、古老育成种、野生近缘和濒危野生种质资源,为创新种质、获得突破性品种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合评价苹婆(Sterculia nobilis Smith)种质资源,筛选苹婆优异种质,为加快苹婆新品种选育进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的数学模型建立20个苹婆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再结合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DTOPSIS),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苹婆品系。【结果】经AHP法构建的4个准则层指标权重值及11个单项指标权重值均通过一致性检验,经FCE法进行综合评判,建立的苹婆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最终得分为90.02,评价结果优良。结合DTOPSIS法计算苹婆各品系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Ci)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品系NYS-17和NYS-12的Ci值较高,分别为0.77852和0.77843,具有树体高大、平均单株产量高、可食率高、抗性强及种子的淀粉、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等特性,而NYS-7、NYS-8、NYS-10、NYS-11和NYS-9综合表现较差,与田间实际观测结果一致。【结论】应用AHP—FCE数学模型结合DTOPSIS法可应用于苹婆及其他作物的综合评价,筛选出的优良品系NYS-17和NYS-12适合用于良种选育。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抗黄萎病茄子种质资源、对比野生茄或近缘野生茄与栽培茄对黄萎病抗性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利用苗期人工接种技术对15份野生或近缘野生茄和285份栽培茄种质资源的抗黄萎病性进行鉴定。结果共筛选获得抗病材料11份,占种质资源比例为3.67%,表明茄子种质资源整体对黄萎病抗性水平较差。野生或近缘野生茄资源中有10份材料表现抗病,占野生或近缘野生茄资源比例为66.67%,表明野生或近缘野生茄对黄萎病整体抗性较好。栽培茄资源中有1份材料表现抗病,占栽培茄资源比例为0.35%,表明栽培茄对黄萎病整体抗性较差。野生或近缘野生茄和栽培茄中抗性种质资源占所有鉴定材料的比例分别为3.33%和0.33%,表明野生或近缘野生茄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远高于栽培茄。  相似文献   

9.
国家果树种质福州龙眼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保护龙眼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简述了国家果树种质福州龙眼圃的建立,就龙眼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用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龙眼种质资源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西乐业县野生春兰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构建其DNA指纹图谱,为野生春兰种质资源的分类和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iPBS分子标记分析收集于广西乐业县81份野生春兰种质资源和4个春兰栽培品种的多态性位点比率(PPL)、多态性信息含量(PIC)、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He)和Shannon信息指数(I)。从83条iPBS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对供试85份春兰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统计凝胶电泳特征性谱带;采用POPGEN 1.32计算各野生春兰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并基于其遗传相似系数进行UPGMA聚类;利用引物扩增条带多态性位点构建春兰种质数字指纹图谱。【结果】筛选出的6条引物扩增获得105条清晰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5条,多态性比例为90.48%;85份春兰种质的平均PIC、平均Na、平均Ne、平均He和平均I分别为0.8050、1.7923、1.2204、0.2765和0.4590。供试春兰种质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变辐为0.690~0.981,在相似系数0.704处,可将85份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桃主要品种资源及其野生近缘种的分子身份证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以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桃圃保存的237份中国桃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及其野生近缘种为试材,进行种质分子身份证构建工作,并对构建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采用筛选后的SSR标记对品种进行区分,然后根据引物对不同品种扩增条带分子量的大小进行编码、组合。【结果】从80对引物中筛选出来自桃8条染色体上的16对SSR引物,在供试种质间共检测出等位基因203个,每对引物平均检测到等位基因数为12.7个。根据等位基因既位于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又位于近缘野生种的选择方法,筛选出123对等位基因并赋值后可用于构建种质的分子身份证。【结论】在237份种质中有202份具有的可辨分子身份证编码,继续对不同引物组合对种质的筛选效率进行分析,筛选出8对核心引物使176份种质具有可辨的分子身份证,平均每对引物区分种质达22.1份,即在保证每对引物区分效率较高的基础上,兼顾了总的区分数量。最后,为使区分品种简便化,依据引物的多样性指数先后选择引物组合,达到用最少的引物组合区分不同品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糯大麦品种资源及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彩梅  张京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4244-4249
 【目的】鉴定中国糯大麦种质及了解中国糯大麦的地理分布状况。【方法】采用I2-KI染色方法,对7 713份中国栽培大麦种质资源进行糯性鉴定及地理分布研究。【结果】共鉴定出252份糯大麦品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云贵、青藏高原。其中黄河中下游分布区是以河南为中心,长江中下游分布区以江苏为中心,云贵、青藏高原以云南和西藏为中心。【结论】中国糯大麦品种资源丰富,地理分布区域广泛。研究中国糯大麦可以更好地促进专用大麦育种筛选优异种质,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糯大麦遗传资源起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广东增城具有悠久的荔枝栽植历史,是广东优质荔枝产区之一,对其种质资源进行系统收集和鉴定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深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的 6 个自然村,系统调查当地实生荔枝资源和古荔枝资源。【结果】共调查收集 160 份单株信息、其中收集实生荔枝 45 份,并对其中 26 份结果树的果实性状进行分析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实生荔枝种子大多饱满,焦核率低(25% 以下),可食率较低(75% 以下),味道多酸而果中等偏小;但也从中筛选出 6 株具有代表性的特异性或综合性状优质的实生荔枝品种资源,其果实具有高焦核(93%)、留树期长、熟期较早、果皮紫色、浓香味、口感特异等特点,表明广东增城实生荔枝存在果实综合性状优良和特异性的种质资源。古树调查方面,选取 18 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系统调查,收集到 115 株古荔枝树的生物学特点信息,并分析其生境分布特点和生产能力状况。结果表明古树果实类型比较单一,以‘糯米糍’‘桂味’‘怀枝’优质品种为主;树体最大高度 25 m、平均高度 9.8 m,最大干周 410 cm、平均干周 220 cm,平均冠幅南北 11.5 m× 东西 12.0 m,古树树龄大多在 100~500 年,估测最大不超过 1 000 年;古树产量表现较好,分布在下坡位山脚和平地的产量较高,大多有 100 kg,最高可达 300 kg。【结论】在对广东 增城兰溪荔枝种质资源调查基础上,依据其果实特性鉴定评价出 6 份特异性或优异实生荔枝种质资源,分析了古荔枝资源生存现状及年龄范围,并提出相关的资源保护利用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广东增城的荔枝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省境内分布的三七野生近缘种种质资源进行考察,共采集到包括屏边三七、竹节参、狭叶竹节参、疙瘩七和珠子参在内的野生种质资源138份。部分三七野生近缘种已濒临灭绝,开展对这些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系统研究是防止种质流失和保护资源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古茶树。【方法】调查了解近几年来广西各地利用开发野生古茶树基本情况,分析广西野生古茶树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并针对野生古茶树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广西野生古茶树分布广泛,地方特色资源丰富,具有许多优良的表型性状,可作为育种材料进行茶树种质资源优新品种的创新利用。目前广西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主要保护利用模式主要有4种,但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着采摘不科学,管理和保护缺乏,茶产品质量低,野生古茶树茶产品尚未实现统一的质量标准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古茶树保护重要性认识,加大野生古茶树保护宣传力度,建立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生态系统的保护机制,加强技术指导,科学管理,加大扶持,建立标准,促进广西野生茶开发利用实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永泰县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探明不同茶树资源群体的亲缘关系,为当地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优异种质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ST-SNP分子标记技术对77份永泰及其周边地区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筛选出48个适用于鉴定永泰茶树种质的SNP位点。这些SNP位点的多态性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407,观测杂合度平均值为0.303,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271,固定指数平均值为-0.092,次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值为0.268。通过主坐标分析、聚类分析和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发现永泰茶树种质的同一群体内部的交流多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且梧桐的茶树种质与洑口、丹云等地的种质差异较大,两者间的遗传距离较远,但又与尤溪和大田的茶树亲缘关系较近。此外,应用筛选出的48个高质量SNP位点构建了54份永泰茶树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可用于相关茶树种质的精确鉴定。【结论】永泰县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永泰县茶树种质资源按照地理位置可划分为梧桐镇产区和其他地区两个类群;梧桐茶树资源与大田和尤溪的茶树资源亲缘关系较为密切,而洑口、丹云等地的茶树资源与永泰县北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11份黄晶果种质资源的植物学特性和果实品质特性,为黄晶果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以及优良品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田间观测黄晶果的植物学特性,测定果实的16个品质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供试黄晶果种质资源在植物学性状和果实品质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表明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果实各指标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根据综合分析评价,种质HJG151整体树势壮旺,成熟果实浑圆金黄,平均单果重高达276.47 g,可食率67.64%,果实内部经济特性优良,整体性状指标基本保持一致;HJG134维生素C和原果胶含量最高,分别达0.50 mg/g和0.98%,可作为部分性状指标优异的备选种质资源。【结论】筛选出优异黄晶果种质两份,为黄晶果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以及优良品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15份葛资源(LZ01~LZ15)在崇左地区的适应性进行评价,为葛根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从江西吉安、浙江衢州、安徽合肥、广西梧州、广西南宁、广西崇左等地收集的15份葛根种质在崇左地区进行试种,调查葛资源的农艺性状表现,分析不同来源葛的下部生长量和产量,总体评价葛资源在崇左地区的适应性。【结果】15份葛种质均适宜在崇左地区生长,LZ02、LZ03、LZ05、LZ07、LZ15 5份种质芽点生根率和压条成苗率均在95%以上,LZ01、LZ02、LZ06、LZ07、LZ11、LZ12、LZ15 7份种质对锈病、拟锈病及根腐病3种病害均为中抗以上,LZ02、LZ06、LZ07、LZ12、LZ15 5份种质对地老虎、蟋蟀及金龟子3种虫害均为抗虫以上;细长型葛薯产量366.4~522.7kg/667m2,粗短型葛薯产量1248.5~2012.3kg g/667m2。【结论】广西崇左的LZ02、广西南宁的LZ07 和安徽合肥的LZ15在崇左地区种植表现优良,3份葛种质可在崇左地区推广种植,并可作为葛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种质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来自广西、云南、海南和广东的63份木奶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对应的DNA指纹图谱,为木奶果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3份地理位置相差较远的种质,从75条SCoT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和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对63份供试种质进行多态性扩增,利用Popgene 1....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70份外引改良玉米种质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抗病材料,为抗病玉米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同时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和自然发病两种方法,对70份外引改良玉米种质材料进行南方锈病、纹枯病、大斑病和小斑病抗性鉴定。【结果】通过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筛选出高抗南方玉米锈病材料5份、纹枯病材料11份、大斑病材料4份和小斑病材料6份,中抗4种病害材料1份,高抗大、小斑病和纹枯病材料2份以及兼抗3种病害材料22份。【结论】参试的种质材料对广西玉米主要病害的抗性较丰富,其中一些材料具有多抗性。这些多抗性种质材料的筛选对广西玉米抗病育种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可拓宽抗性基因遗传基础,是今后开展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