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福建乌龙茶1978年销往日本只有几十吨,1986年增至六千多吨,连同广东、台湾所产,日本进口乌龙茶总量超过一万吨,占日本全国茶叶消费量的10%左右。目前,许多家庭常备乌龙茶,全家聚饮的习惯正在形成。所以被公认是中国在日本推销最成功的商品。  相似文献   

2.
福建乌龙茶是福建出口的乌龙茶产品的总称,包括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以及以品种名称命名的福建所有乌龙茶。我省最早出口的茶叶称武夷茶,至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随着武夷茶大量出口,才有乌龙茶之名。乌龙茶名称的前身称“乌余”,又称“青茶”。“青茶”原先是指乌龙茶的在制  相似文献   

3.
乌龙茶主产于我国福建、广东和台湾省,由于其具有独特的风味品质而广受消费者的喜爱。乌龙茶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引起非传统乌龙茶产区的重视,许多地方纷纷试产乌龙茶。云南省南涧县是传统的云南大叶茶种植区,历史上主产绿茶和普洱茶。  相似文献   

4.
茶业的发展,关键在体制。实行何种经营体制,直接关系到市场的拓展和生产的发展。走集团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是福建乌龙茶乃至中国乌龙茶的根本出路。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一、福建乌龙茶的优势与问题福建乌龙茶是福建特色茶叶中之特色,闽南的安溪铁观音和闽北的武夷岩茶久负盛名,驰名中外。福建乌龙茶,无论是产量、质量、价格、市场还是创汇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四个集中:一是产地集中。1996年福建省马龙茶产量4.8万吨,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5.5万吨的87.27%,其中闽南茶区约2.5万吨,占全省乌…  相似文献   

5.
乌龙茶的花色品种(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台湾乌龙茶 台湾茶叶源于福建,1918年编<台湾通史>载,清嘉庆年间"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木)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清道光年间,始制乌龙茶,运至福州精制出售.发酵程度有轻有重,发酵重者近似红茶,汤色黄亮泛红;发酵轻者近似绿茶,汤色绿黄.著名的台湾乌龙茶有冻顶茶、文山包种、木栅铁观音、南港包种、石门铁观音、白毫乌龙、竹山乌龙、梅山茶、玉山茶等.  相似文献   

6.
在中日建交30周年之际,日本茶学会等于2002年11月在静冈县金谷町举办一届以乌龙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我国乌龙茶产地的福建、广东和台湾省的有关专家参会交流。会议准备充分、组织有序、规格层次高、交流内容丰富,达到圆满效果。一次富有特色的学术盛会本届大会是由日本茶学会和金谷町茶乡博物馆联合主办。组委会委员由日本茶学会会长、伊藤园中央研究所顾问竹尾忠一博士;日本茶业技术协会会长岩浅洁博士;日本中国茶协会负责人王亚雷先生;原静冈县茶业试验场场长、金谷町茶乡博物馆馆长小泊重洋研究员,日本茶学术…  相似文献   

7.
半发酵茶是红茶与绿茶的中间型茶,具有独特的风味,主要出产在中国福建,台湾等地。其中乌龙茶的发酵较重,香、味与红茶相似,如以红茶的发酵程度为100%的话,则乌龙茶为70%左右,而包种茶发酵较轻,只有10~20%,与绿茶相近。 近年,龙乌茶、包种茶的年输入量约在2,000~4,000吨左右,因而引起了消费者的很大关注。除了香气成分外,一般的化学成分中国也有过局部报导。本文对从台湾输入的乌龙茶和包种茶与品质有关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报导如下: 试验样为1979~1980年2年间台湾制的乌龙茶包种茶的上、中、下级茶。分析项目有全  相似文献   

8.
浅析我省台式乌龙茶生产工艺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创始于福建,主要产区分布于福建、广东和台湾。近十余年来台湾茶叶企业家主要在闽粤投资兴茶,开发乌龙茶生产。台商在福建投资的自产自销型、自产兼收购型、纯收购型以及茶叶产销与茶机经营结合型的茶业企业,从2000年的20家发展到现在的40多家,生产台式乌龙茶的福建内资企业有2家。这些企业引进了台湾乌龙茶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促进  相似文献   

9.
茶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饮料,也是一种最为普及的饮料,生产的菜类之多为世界之最,有绿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五大茶类,还有花茶等再加工条。茶叶的好坏一般是通过审评来鉴定,因此,茶叶的审评在货源收购与出口工作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福建省是中国特种菜集中的产地,乌龙茶就是其中之一。乌龙茶近年来在国内市场销售日益扩大,还不断运销亚洲及欧美等国家。自70年代末日本开始输入福建乌龙茶,很快受到日本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人们对乌龙茶无糖、无着色、无添加剂天然食品的认识,使得乌龙茶在日本市场大行其道,在短短的十多年…  相似文献   

10.
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因制茶技术不同,品质也异。根据其制法和品质的不同,可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等六大类。乌龙茶产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的部份地区,相应地称之为福建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和台湾乌龙茶。福建乌龙茶又分为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采用“重晒轻摇重火功”,闽南乌龙茶则采用“轻晒重摇轻火功”,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品质风格。有良好的品种,还要加以科学的制作技术,才能制出好茶。闽南乌龙茶也不例外,从鲜叶采摘直至烘焙成干茶,在每个工艺的要求都十分严格。1 鲜叶采摘 闽南乌龙茶一般采摘形成驻…  相似文献   

11.
再论福建乌龙茶出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2004~2005年乌龙茶出口现状。作为一种健康饮料,福建乌龙茶在日本从兴起到盛行已经20多年了.据福建国检局的统计资料,2004年我省出口乌龙茶11610.08t,出口货值为2720.94万美元,与2003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44%和3.58%;2005年上半年,我省出口乌龙茶5687.2t,出口货值为1326.8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又分别下降了12.55%和11.46%。  相似文献   

12.
乌龙茶是福建极具特色的茶类产品,其感官品质至关重要。福建乌龙茶感官审评检验是利用评茶员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通过标准的评茶程序,来确定茶叶的感官品质特征及优劣。本文通过审评八项因子分析探讨乌龙茶的条索、色泽、匀整度、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以提升福建乌龙茶感官审评技术水平,对乌龙茶感官品质作出科学准确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起源于福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乌龙茶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溯源福建建瓯的北苑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已产制龙凤茶,宋真宗(998年)以后改制小团茶,成为驰名天下的龙团凤饼;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的。到了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制法也相应改革,品质不断提高,誉满天下。乌龙茶是沿袭武夷岩茶的制法,而武夷岩茶又与北苑龙团的原料、采制方法相近似。乌龙茶具有自然的花香与醇厚的滋味,而且对人体具有一系列显著的保健功效,因而受到国内外人民的喜爱。乌龙茶的历史悠久,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精湛的传统加工工艺;历代的文人、墨客也为此挥毫写就了璀灿的茶文化,本文拟简述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茶文化。  相似文献   

14.
闽北乌龙茶出口现状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福建省南平市是全国乌龙茶的主要生产基地,南平生产的茶叶产品——闽北乌龙荼是福建大宗出口茶的特色产品。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日本不断设置新的技术壁垒,以及闽北乌龙茶本身一直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闽北乌龙茶出口产业的发展。本文对闽北乌龙茶出口现状进行初步分析,结合日常检验检疫的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闽南茶史     
正闽南泛指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厦门及莆田南部区域,闽南茶区是我国重要的乌龙茶产区。茶文化源远流长,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在中华茶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闽南悠久的茶叶出口历史和斗茶习俗,是八闽茶产业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就成为贡茶。进入清代,闽南茶叶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名扬海外,畅销大江南北甚至日本、东南亚市场。  相似文献   

16.
台湾乌龙茶源自福建,相传在16世纪,福建的乌龙茶品种和制茶技术传入后,台湾才开始生产乌龙茶。几个世纪以来,经过台湾茶人与福建在台茶人的共同努力,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应用新科技、新工艺改进产制技术,已逐渐演变成台湾乌龙茶制法。一、鲜叶标准台湾乌龙茶按外形与发酵程度可分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对福建茶业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飙 《福建茶叶》2001,(1):29-30
随着加入世贸的足声渐近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将直接面对国际市场 ,为了适应国内外茶叶市场激烈竞争环境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 ,福建茶业将如何应对 ,本文就此做粗浅探讨。1 福建茶业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福建茶类丰富多样 ,生产乌龙茶、绿 (花 )茶、白茶、红茶四大茶类。 1999年全省产茶 12 35万t ,福建武夷岩茶、茉莉花茶、安溪铁观音饮誉海内外 ,产品销往 8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叶已成为福建分布最广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和出口创汇商品 ,也是维系福建约 30 0万涉茶从业人员生计的产业。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福建茶业发展步伐加快 ,在优良…  相似文献   

18.
金萱茶树品种在粤、闽茶区的引种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萱,又名台茶12号,是由台湾省茶业改良场育成的乌龙茶品种,至20世纪90年代,台商在福建投资茶叶生产企业,金萱、翠玉等系列品种随之引种到福建。此后,广东、广西等省也先后引种了金萱。至2005年止,广东、福建两省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2790hm^2近年来,粤、闽两省对金萱茶引种之后的生物学特性,栽培、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为金萱茶的推广种植以及高效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茶的故乡,而福建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福建茶叶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竞争力.2004年,全省茶园面积14.5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产量16.44万吨,已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出口量约2.8万吨,创汇1亿美元,居全国第二;现有绿、乌、红、白、花茶5个大类,茶类齐全,基本上已形成了闽南、闽北的乌龙茶区,闽东绿茶区,闽西北的多类茶区.尤其是乌龙茶近年来的对日出口量每年达2万吨左右,约占全省茶叶出口总量的80-85%,占日本茶叶消费总量的14%左右和乌龙茶进口量的90%左右,地位十分特殊.花茶和绿茶主要销往北欧和美洲.  相似文献   

20.
台式乌龙茶初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乌龙茶创始于福建。产区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和广东的部分地区,相应称之为福建乌龙茶,台湾乌龙茶和广东乌龙茶,它们具有各自的品质风格。乌龙茶制造技术有效地利用和控制酶促氧化作用,其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有利于乌龙茶特殊香味的形成,依照产区条件、工艺特点和品质特征,乌龙茶大体可分四种类型。闽北乌龙茶,以武夷水仙为代表,包括广东的凤凰水仙。闽南乌龙茶,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包括广东潮汕一带的乌龙茶。台湾包种茶,条型的以文山包种茶为代表,半球型以冻顶茶为代表。台湾红马龙,以香按乌龙(又称白毫乌龙)为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