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探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科学评价土地整理效果的依据,也是土地整理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该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土地整理效益内涵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技术手段等进行了评析,以期对今后开展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开展土地整理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研究及应用需要,该文从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入手,尝试构建了由8个经济效益指标、6个社会效益指标和8个生态效益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指数和法计算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得分,确定评价标准。结合山东宁阳县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评价应用和检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该研究为土地整理效益的定量化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基于改进模糊层次模型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武乡县涌泉乡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案例,采用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方法(AHP),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生态效益角度构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改进的AHP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专家咨询法对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的影响等级进行评判,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综合评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结果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等级值为2.221 5,属于"较好"等级,符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结果表明基于改进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是一种科学、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理效益项目后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论文借鉴多目标多层次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以宁阳县伏山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构建了包括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景观与生态环境效益指标的土地整理效益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互校正的方法综合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根据评价指标对项目成功度的效应建立各评价指标的模糊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得到土地整理效益项目成功度的评价结果。研究结果可供土地整理项目后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方面对土地整理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采用特尔斐咨询法确定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模糊数学原理建立了土地整理效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到实际项目中,计算出榆林市孟家湾项目区土地整理效益的等级值为87.88,属于优秀级别。并以项目竣工报告加以验证,通过构建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模型得出的评价结果与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实际效益基本吻合,说明该模型在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中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6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根据多次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结果,逐次求取影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量化各评价指标,求出综合效益评价值,并以江苏省溧阳市新昌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为例。新昌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该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效果较好,但社会效益和部分生态效益指标增加不明显,在土地整理实践中应重视促进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物元评判模型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物元分析理论,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等级、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确定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经典域、节域及待判物元,应用物元和可拓集合中的关联函数建立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物元评判模型。并以山西省阳高县王官屯等二乡(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物元评判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综合效益的等级属于程度Km(P)=(-0.101,0.037,-0.431),属于"一般"等级,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相似,符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物元模型应用于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与探索,为定量评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93,自引:20,他引:9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应,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土地整理具有效益的统一性,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国民经济与整理区农户的影响;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影响;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农村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贡献与影响;土地整理的景观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农村景观的影响;而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为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景观效益的综合。  相似文献   

9.
基于能值分析的土地开发整理后效益评价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是土地开发整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完善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土地开发整理的可持续发展,应用能值分析方法,以山东省淄博市杨峪地域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开发整理前、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系统能值输入与输出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土地开发整理的后效益。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总能值投入产出比增加,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由于项目区开发了大面积未利用土地,造成土地环境负荷率加大,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降低。分析认为,在土地开发整理时,要尽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   

10.
河北滨海平原区土地整理可行性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土地整理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它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效益。合理选择土地整理区域尤为重要,因此在开展土地整理之前对土地整理区域进行可行性评价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该文在国内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指标基准值和权重确定,根据滨海平原区经济、社会、自然特点,按照土地整理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河北滨海平原区土地整理可行性评价模型。最后通过此评价体系得出一八农场整理项目综合分值为0.859,为一级完全可行,同时证实此评价模型对河北滨海平原地区土地整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外城市土地整理及对中国合理用地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土地整理是提高城市用地效率和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把它介绍给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是20世纪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国际合作之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城市用地扩展迅速,现今形成的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不易逆转,对未来城市发展影响很大.但中国城市土地整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城市土地整理技术,合理规范未来城市用地发展和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该文首先分析讨论了国外城市土地整理的对象、目标、地位和主要功能,然后从5个方面探讨了土地整理在中国城市用地发展和城市用地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整理是提高城市用地效率和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把它介绍给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是20世纪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国际合作之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城市用地扩展迅速,现今形成的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不易逆转,对未来城市发展影响很大。但中国城市土地整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城市土地整理技术,合理规范未来城市用地发展和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该文首先分析讨论了国外城市土地整理的对象、目标、地位和主要功能,然后从5个方面探讨了土地整理在中国城市用地发展和城市用地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耕地整理现实潜力评价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是耕地整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省域及市域范围划定耕地整理重点区域的依据,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区域内耕地整理的布局安排。耕地整理现实潜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影响耕地整理现实潜力的因素很多,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指导耕地整理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重庆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特尔斐法构建包含自然、经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轴法,划定重庆市耕地整理现实潜力级别,确定了重庆市耕地整理3大重点区域:渝东北、渝东南、渝西。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对指导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建立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评价模型,对曲周县域的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曲周县土地利用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间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但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水平低下,与生态环境效益相比,其社会经济效益略显滞后。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中的库兹尼茨曲线进行区域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表明曲周县土地利用应选择跨越式发展模式,即沿着库兹尼茨曲线中的NSFYPW轨迹曲线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秋贤  王富喜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2):151-155,160
[目的]探讨沿海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完善沿海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政策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权值法对其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2001—2010年烟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不断提高,集约性不断增强,正逐步实现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的转变;但与其他13个沿海开放城市相比,目前烟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还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城市用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尤其明显。[结论]均方差权值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烟台市土地利用今后应进一步提高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依据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异,能够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判定用地效益显得至关重要。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化而体现用地效益多元化。为此,本研究选取社会经济及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巢湖流域,按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大用地类型,差异化构建不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与二维象限法构建的农用地–建设用地效益综合评判逻辑模型,测度了巢湖流域农用地效益和建设用地效益,以及综合评判了研究区的用地效益。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用地效益整体较偏低,效益值范围0.074 0~0.712 9,区域差异显著,庐阳区、包河区、长丰县、舒城县属于较高级别,无为县、和县、金安区相对较低,效益值均尚未达到0.100 0;建设用地效益区域差异悬殊,效益值范围0.048 7~0.918 4,较高区域集中于合肥市辖区及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等紧邻合肥县域,巢湖市、庐江县、和县、含山县、金安区、舒城县普遍较低。研究区归入到4个象限类型的评价单元数,依次为4、1、5、4个,结合不同类型象限内涵,本文分别针对每个区县提出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效益提升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农用地等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洪波  郭润红 《土壤通报》2005,36(2):149-154
以万柏林区为例,对农用地等级分别评定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等级分别评定条件下,等的内涵为“农用地粮食生产能力的高低”,评价因素为土壤肥力因素,级的内涵为“农用地作为建设用地潜在收益能力的高低”,评价因素为自然环境因素和区位因素;应用等级分别评定方法得到的等级结果,可以表达出等级不分和等内定级所不能表达的信息;等级在不同比例尺条件下分别评定时,不能采用修正法定级。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影响评价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是土地整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土地整理项目的社会影响日益受到关注。选取重庆市19个已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组成评判对象集合,在跟踪调查和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将AHP、熵权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相结合对项目实施后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社会效果,但并不显著。分析认为,调整完善目前土地整理的政策安排必要而迫切。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耦合规律,是建立有效协调机制的关键,为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订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土地利用效益包括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以哈尔滨市域为研究区,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2000—2009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基于系统理论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分为3个阶段,2000—2002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从-30.62°快速增长到67.28°,从低级共生到协调发展,2002—2005年,耦合度从67.28°上升到85.14°,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状态发展。2005—2009年,耦合度为85.14°~86.85°,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