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指数,以陕西省101个县区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陕西省各县区的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核算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地利用潜力,为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提供了较好的视角同时,陕西省各县市土地利用的地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度明显高于二者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协调度榆林、延安市及周边县市的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较高,总体协调发展度呈北高,南低,关中塌陷的状态。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增强土地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
有色金属资源的开采与加工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对改变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有色金属资源型城市——葫芦岛市建成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评价值和生态环境评价值作为定量评判指标,通过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1—2009年葫芦岛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及演进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a间葫芦岛市土地利用评价值由0.116 3提高至0.882 1,生态环境评价值由0.325 9提高至0.711 7;协调发展度由0.364 5提高至0.882 5,从濒临失调类土地利用滞后型模式演进为中级协调类生态环境滞后型模式。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水平滞后于土地利用水平,成为制约葫芦岛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高效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大庆市2000-2008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呈现出倒“U”型特点:2000年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处于良好协调状态,2001-2006年则上升为优质协调状态,2007-2008年又下降为良好协调状态。(2)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呈现出倒“S”型特点:2000年,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处于濒临失调衰退类,2001年上升为勉强协调发展类,2002-2005年下降为濒临失调衰退类,2006-2008年上升为勉强协调发展类。为促进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提出了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加大土地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湿地保护,提高生态涵养能力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古浪县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对指导区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参照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的相关概念,从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评价模型,对甘肃省古浪县2000—2008年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的相对和绝对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定量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古浪县的相对协调度等级变化较大,2001,2002和2006年属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型,2003年属于土地利用倒退型,2004—2005,2007—2008年属于土地利用快速发展型;绝对协调度等级较高,2000年属于中级协调,其余年份协调度等级属于优质协调;协调发展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轻度失调社会经济滞后型上升到了良好协调土地利用滞后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阐释西安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理,明确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算了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以及灰色关联度,剖析了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和相互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城镇化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逐年增长,两者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增长速度略大于城镇化指数,经济效益在土地利用效益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生态城镇化指数在城镇化水平指数中占比最大;(2)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耦合协调阶段由失调衰退阶段最终转变为协调发展阶段,耦合协调状态由濒临失调转变为优质协调,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更加紧密;(3)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程度较高,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以及教育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益均有较为重要的影响;(4)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是两个相互促进、紧密相关的协调发展系统,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实现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土地利用效益系统耦合相对发展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文娟  孙华 《土壤通报》2019,(3):520-528
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共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深刻影响。本文引入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江苏省13市2001~2015年土地利用各系统耦合协调及相对发展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确定各市土地利用发展类型,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江苏省土地利用三维系统耦合协调度由2001年的0.1253稳步提升到2015年的0.5193,实现"拮抗-磨合-中度耦合"的跨越且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苏北、苏中、苏南梯度差异显著,呈现"两极发展"空间格局,总体趋向于协调发展(3)各系统间相对发展度差异显著,社会经济发展趋于同步但总体超前于生态发展,制约因素已由"社会经济"变为"生态制约主导";(4)城市综合建设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环境保护治理水平是影响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关键因素。最后依据研究确定各市土地利用发展类型及滞后原因,契合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为城市土地利用发展实施差别化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评价区域土地利用效益及其耦合关系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用地结构。[方法]以四川省21个地市州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了2010—2020年四川省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基于GIS技术,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四川省各地市州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整体上具有上升趋势,分别表现为“西高东低”和“中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社会效益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具有“中部高两翼低”的空间格局;三大效益在空间均具有较显著的聚集特征。(2)四川省各地市州的土地利用耦合协调等级为4个,总体协调水平不高,以勉强协调为主,其次是濒临失调,具有“中间高两翼低”的空间格局,且耦合等级相同的城市聚集度较高,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等级在空间分布上需进一步改善。(3)影响四川省地利用效益大小的因子依次为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社会生态>生态环境效益系统;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  相似文献   

8.
随着三峡库区蓄水的完成以及城镇化的推进,库区土地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于协调发展理论,将三峡库区2000年、2007年、2014年、2017年Landsat TM影像作为土地利用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建立了土地利用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三峡库区蓄水前到蓄水稳定期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精确计算。结果显示:(1) 2000—2017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呈明显上升趋势,88%的区县进入到中级协调发展阶段;(2) 2000—2014年期间导致库区协调发展度较低的主要原因从经济发展滞后演变为土地利用滞后,2017年导致库首、库尾与库腹协调发展度较低的原因呈现两个极端。该研究可以为后三峡时代库区土地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文献参考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杨佳惠  雷国平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176-179,183
提高煤炭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是实现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黑龙江省煤炭城市鸡西市为例,在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要素层,选择有代表性的25个指标,构建黑龙江省鸡西市作为煤炭城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2003-2009年鸡西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鸡西市7 a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协调度呈下降趋势.表明鸡西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协调度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土地生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0.
潘竟虎  石培基 《土壤》2010,42(4):658-663
以甘肃省87个区县2006年土地利用状况为依据,建立了包括17个评价因子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甘肃省各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其空间分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县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差异明显,集约利用、生态和粮食安全因子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土地集约利用分异程度最大。研究结果对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战略从而实现甘肃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促进区域之间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县域土地利用程度评估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新形势下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土地利用率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的优缺点,并从利用广度、强度和深度3个层次全面阐述土地利用率的内涵,由此提出衡量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应当从种植制度、有效生物产出、经济产出3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产出指数和效益指数三者各有侧重。研究结果表明,曲周县全县土地利用程度高的区域分布较为典型,集中分布在3个区域:一是以四疃为中心科技辐射点的北部区域;二是依托邯临公路两侧的带状区域;三是以城关镇为中心高投入辐射面的东部区域。  相似文献   

12.
基于指标综合特征的耕地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基于耕地资源内在禀赋特征与外在利用水平的综合视角从静态和动态2个维度评价耕地质量,对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指标综合特征的内在属性特征和外在利用水平2个维度构建指标响应时间(Indicator Response Time,IRT)和人为干扰程度(Degree of Human Interference,DHI)2个指标,将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划分为遗传指标和动态指标,并将耕地质量分为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从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2个维度衡量耕地质量,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指标综合特征将耕地质量划分为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从相对稳定的遗传质量和较高变异的动态质量2个维度评价耕地质量,更能体现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变化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对耕地质量建设与提升具有积极作用;2)曲周县耕地综合质量以高等和中等为主,共占耕地总面积的82.33%,而耕地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均以高等地为主,分别为耕地总面积的60.65%和50.18%,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和南部地区;3)曲周县耕地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均以高等地的面积最大,为耕地总面积的29.19%,分别占高等遗传质量和高等动态质量面积的48.13%和58.17%;相同土壤类型的耕地遗传质量普遍比耕地动态质量高,且耕地遗传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较低;4)曲周县耕地遗传质量平均等级略微大于耕地动态质量平均等级,但耕地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相等与略微差异的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5.36%,其中,遗传质量等于动态质量的面积为耕地总面积的37.17%。该研究有利于建立保护遗传质量和提升动态质量的基本理念,可为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3.
依据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异,能够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判定用地效益显得至关重要。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化而体现用地效益多元化。为此,本研究选取社会经济及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巢湖流域,按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大用地类型,差异化构建不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与二维象限法构建的农用地–建设用地效益综合评判逻辑模型,测度了巢湖流域农用地效益和建设用地效益,以及综合评判了研究区的用地效益。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用地效益整体较偏低,效益值范围0.074 0~0.712 9,区域差异显著,庐阳区、包河区、长丰县、舒城县属于较高级别,无为县、和县、金安区相对较低,效益值均尚未达到0.100 0;建设用地效益区域差异悬殊,效益值范围0.048 7~0.918 4,较高区域集中于合肥市辖区及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等紧邻合肥县域,巢湖市、庐江县、和县、含山县、金安区、舒城县普遍较低。研究区归入到4个象限类型的评价单元数,依次为4、1、5、4个,结合不同类型象限内涵,本文分别针对每个区县提出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效益提升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要素研究是当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问题之一。黄土丘陵沟壑区因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全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重点区域之一。运用典型相关分析,通过对典型区安塞县耕地数量、耕地质量变化驱动要素的定量分析,探讨了县域耕地变化的驱动要素,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对诊断结果进行了检验。为进一步研究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借鉴,为该区土地利用的合理调整和水土保持的有效实施服务。  相似文献   

15.
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耦合规律,是建立有效协调机制的关键,为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订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土地利用效益包括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以哈尔滨市域为研究区,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2000—2009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基于系统理论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分为3个阶段,2000—2002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从-30.62°快速增长到67.28°,从低级共生到协调发展,2002—2005年,耦合度从67.28°上升到85.14°,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状态发展。2005—2009年,耦合度为85.14°~86.85°,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
精河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3S技术对土地利用/覆被和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以精河县为研究区,选择2005年、2011年和2014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对精河县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了定量的提取,结合近10年社会经济数据,构建精河县"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评价指标体系,对精河县土地利用/覆被与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4年,精河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先恶化后改善,总体向好的方面转变,但其分布格局极不平衡;(2)水体、耕地和林草地是精河县土地生态安全指数较高的地类;(3)精河县大部分地区处于临界安全水平,精河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地区县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贵州省绥阳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以绥阳县15个乡镇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的评价方法,对绥阳县各乡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绥阳县各乡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都处于适度利用水平;其中,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投入水平是制约各乡镇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子;(2)绥阳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阶梯差异,从东向西逐步降低的特征;(3)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低主要受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集约度的高低与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浮梁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江西省浮梁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浮梁县1996-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效益变化3方面探讨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这些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和建设用地是浮梁县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主要类型,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土地利用总体态势较好;(2)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增长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但是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是最为主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绩效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该文以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益为变量构建了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四维模型,并选取23个指标建立了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计算了湛江市1996~2006年的土地利用绩效指数,并依此对湛江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湛江市土地利用程度较高但呈总体下降态势,而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效率和效益都有明显提高;土地利用绩效总体水平较低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指数由1996年的0.3172增长到2006年的0.7163;以1996年为基准年,1997~2006年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大于0,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阶段,说明湛江市的土地利用正逐步优化;土地利用绩效和可持续性的区域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带性特征。最后,根据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