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生态宜居的视角,以河北省昌黎县东北部30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障碍诊断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障碍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分值偏低,等级较低。各行政村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情况总体差异不大,土地利用情况趋于一致;(2)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强度及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宜居建设水平一般;(3)影响30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依次为容积率、绿化率、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人均纯收入和宅基地用地率;(4)基于生态宜居的视角,采用综合指数法及障碍度模型对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进行评价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天山北坡经济带12个主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方法]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性、社会性及生态性3个内涵出发,构建基于过程的"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按百分制分别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PSR系统协调度。[结果]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在于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在于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增长等对土地集约利用产生压力的因素。将PSR协调度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其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886,二者显著相关,说明在总体上PSR系统协调度越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也越高。[结论]为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规划开发中一方面要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从各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发展目标出发,通过合理的产业转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方式,制定有效的引导措施来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3.
王晓妹  吴九兴 《土壤通报》2016,(6):1294-1299
从利用强度、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4个准则层、8个指标层构建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11个地级市2010年、2012年、2014年三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揭示各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安徽省各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较低;(2)从2010年到2014年安徽省各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提升幅度较小;(3)安徽省各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要实行差别化的城市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各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自身特点,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采取差异化措施积极提高各地级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同时,各地级市之间应加强经济等方面的合作,减少城市间的"两极分化",共同提升土地利用集约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1995年以来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协调度等级由初级协调转为良好协调,但协调度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协调发展度整体上逐年增加;(2)从空间上看,中国省区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出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高于中西部地区的规律,而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3)按照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将31个省区分为7类,分别体现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政策因素等差异。应在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开展城市生态规划,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有效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甘肃省庆阳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为该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庆阳市为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2007—2016年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指数,应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变化特征及耦合协调关系。[结果]①庆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达到了高度集约利用水平。②庆阳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下降趋势,均衡度逐渐降低,优势度逐渐增强。③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耦合协调度都呈上升趋势,二者耦合性越来越强,相对呈现出协调、稳定的发展趋势。[结论] 2007—2016年庆阳市土地集约水平总体变化呈逐年上升状态,但信息熵呈下降趋势,是由于大力开发未利用地,植树造林使得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结构两系统协调度都呈上升趋势,二者耦合性越来越强。说明庆阳市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布局。  相似文献   

6.
借助AHP方法和熵值法组合赋权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石油资源型城市——黑龙江省大庆市2000-200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寻求制约大庆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因素,探究适宜大庆市经济转型背景的土地利用模式。结果表明:(1)2000-2004年大庆城市土地利用处于不集约状态,2005-2006年城市土地利用处于基本集约状态,经济潜力指标是导致大庆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出现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2)产业结构调整、油田用地在土地利用中的决定性作用、"多元化-立体化"的油田用地方式等是影响石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3)油田产能用地复合利用模式、油田区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建设用地统筹利用模式是实现其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对促进该地区新型城市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以及障碍度等模型分析了2008—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北部湾经济区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显著提升且空间差异减小,区域均值分别由0.175,0.153升至0.863,0.763;(2)研究区二者耦合协调性趋于优化,由轻度失调转为优质协调,各市均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的高度协调发展阶段;(3)各市“土地-经济”两大基本发展系统明显改善,城市竞争力增强,除防城港市属于土地集约利用超前型外,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玉林市和崇左市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同步发展;(4)土地利用结构、社会经济水平、生态环境压力和区域发展政策是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优质协调发展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北部湾经济区制定一体化的区域城市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典型的快速工业化城郊青岛市城阳区为例,对其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其现行土地利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1)开发区规划无序,用地低效,区域内工业园区已开发土地面积占规划面积比例普遍较低;(2)生态占用太大,据测算,城阳区人均生态赤字已达到1.542 6 hm2;(3)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纺织箱包、电器机械、化工橡胶、食品工业的产值比例与其工业“三废”的排放比例相当,对环境胁迫性大;(4)不当的土地利用引发社会问题等。据此,论文在运用SW OT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统筹城阳社会经济发展的包括土地集约利用、土地生态保护、推行循环经济机制以及完善社会受益分配机制的土地利用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9.
以青海省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结构熵权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青海省2000—2009年间土地集约利用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统计方法,对比分析青海省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其二者相关性。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特征来看,青海省土地集约利用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2003年起州(地、市)域间土地集约利用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变大;从空间变化特征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北部高于南部,全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而土地集约利用度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由东北向西北递减,且在东北部地区,以西宁市为中心向外递减;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空间相关度较低,协调度较差。  相似文献   

10.
以广东省为例,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覆盖数据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方面构建了广东省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评价得出广东省21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聚类分析进行集约利用潜力级别划分。基于系统协调度模型分析,发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越高,社会、经济和生态3大子系统协调性越差。结果表明,广东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表现为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粤北,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对集约利用水平有重大影响。广东省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态整体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化龙雷  雷国平  张慧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212-216,221
选取煤炭型城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为研究区,从系统角度,基于研究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因素,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量计算和分析七台河市2000—2008年9 a间土地利用集约度,并采用SPSS软件对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8年,七台河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整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集约等级属于Ⅳ级,土地利用处于不集约状态;2002—2006年土地利用集约等级Ⅲ级,土地利用处于基本集约状态;2007—2008年土地利用集约等级属于Ⅱ级,土地利用处于集约状态。煤炭产值、人均GDP、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煤炭产量等指标是影响七台河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敏感因子。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海西州区域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导致各种建设用地增加,使我国土地供需矛盾加剧.随着集约节约用地政策的提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随之在各地开展.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协调,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结合西部地区特点及发展情况,以2003-2008年青海省海西州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青海省统计年鉴等资料为基础,以《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为依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用极值标准化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各级评价指数分值和总指数分值,对海西州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利用强度指数(UII)逐年增长,用地弹性指数(EI)逐年下降,增长耗地指数(GCI)平稳波动,总指数波动增长.海西地区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利用不协调,需要政策引导,加大土地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多集在土地利用的现存状态,较少考虑到人地关系对土地效益的影响。而"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较好地揭示了土地利用中人地作用的链式关系。本文据此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和12个指标层。同时综合应用主成分分析和GIS方法,对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显著,由于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陇中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河西较高,陇东南最低;PSR系统的协调指数与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正相关,充分说明了PSR各子系统及其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协调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均衡度,模型可信度较高。最后,在结论基础上提出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全面掌握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更准确地对土地集约利用合理程度进行评价,从经济、空间、生态3个方面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F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的复合评价模型,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综合分值为78.67,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上较为合理,经济效益和空间效益集约合理度水平一般,生态效益集约合理度很好。最后根据评价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该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评价土地集约利用合理程度提供参考,为区域土地利用、发展定位、规划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受区域土地资源禀赋限制,山地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时空变化上与平原地区有很多区别之处。为完善山区城镇建设用地评价及管理,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通过构建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玉溪市及其下辖各县(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水平定量评价,判定土地集约利用类型,进而分析了玉溪市及下辖县(区)5年度评价指数的变化和集约用地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区域指数之间差异明显,且各区域评价存在短板指数;(2)各县(区)的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存在空间分异,市辖东部坪坝县(区)节约集约水平优于西部山地民族自治县(区);(3)玉溪市空间主要分异因素为投入产出水平、产业结构、人口聚集状况和存量建设用地供应水平。玉溪市应结合区域实际,实现山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要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时空效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AHP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AHP与模糊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土地的集约利用评价中的运用,提出了基于AHP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土地的集约利用评价提供一种精确方法。以河北省为例,与北京市、湖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的实际数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确立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对AHP的判断矩阵进行了一致性检验,针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特点,确立了各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隶属度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地的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居全国中上等水平,其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指标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标居全国的中上等水平,而土地投入强度指标不高,土地使用的效果指标略差。通过研究结果可靠性分析证实,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是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益、生态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2001年、2005年、2008年、2011年4个时点的8个地级市建成区土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4种土地集约利用类别,进而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时间演变。整个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长沙始终处于集约利用水平,且与其他城市保持一定差距;株洲和湘潭基本保持在较集约利用水平;岳阳、常德和娄底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上升;衡阳和益阳的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2)空间演变。整个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东部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且以长沙为中心向北、向南递减。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利用水平的高低会给城市带来不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运用RS,GIS的空间分析手段,得出乌鲁木齐市近8 a来建成区发展演变图,并对土地总体集约利用趋势分析。利用多因素评价法建立潜力评价指标模型体系,通过AHP法得出各评价因子权重,建立潜力分级体系,对指标进行定量标准化处理,分别加权确定最终潜力值及值域。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对应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值是3.26,属于第3级,相对粗放利用,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尚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建立陕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SPSS 16.0及SUPERMAP软件为平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并分析了陕西省10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陕西省10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从空间上表现为:关中地区较高,陕北次之,陕南较低的特点。土地集约利用呈现出的空间差异与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区位有一定的关系。陕西省要在加大城市土地投入强度、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同时发挥关中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采用地租理论、土地报酬规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理论,分析了合肥市的社会经济概况、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构建了合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2)对合肥市2005-2012年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较低,总体上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3)提出了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