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冬小麦就地夏播加代育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4~1988年利用本校防空洞夏季冷凉条什进行冬小麦复播加代,经五年探索获得成功,实现了冬小麦就地一年三代的快速育种。实践证明,夏播成功的关键是幼苗安全越夏,较低的温度和一定的光照是幼苗安全越夏的保证。防空洞夏季温度稳定在18~20℃,只要其内装置简易的加光设备,光照强度不低于2500~3000勒克斯,即可基本满足麦苗生长所需。夏播小麦生育进程特别快,尤其是发育前期历时很短,一般苗穗天数只35~46天,全生育期80~90天。与正季秋播相比,夏播小麦株高降低,单株成穗少,穗长缩短,每穗小穗数减少,每穗粒数10~20粒,百粒重2~3g。夏播主要作用在于加速育种世代。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学》2017,(10):1623-1626
为探索山西省中部地区穴粒数对夏播高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适宜在该地区种植的夏播高粱晋杂3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比较不同穴粒数对其出苗率、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确定夏播高粱种植的最佳穴粒数。结果表明,株高在4粒/穴时达到最大值,为179.5 cm;叶面积指数在5粒/穴时最大;穗长、穗质量、穗粒数、千粒质量随穴粒数的增加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经济产量为2粒/穴处理下最高,达4 911.1 kg/hm~2。  相似文献   

3.
普通小麦穗部性状的配合力与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选用穗部性状典型的6个普通小麦(T.aestivumL.)材料,采用6×6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了穗长、结实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单穗重的杂种优势、配合力、遗传模型及适宜的选择世代。结果表明,千粒重、穗长、穗粒数及单穗重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穗长、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单穗重一般配合力高,前2个性状在F2~F3代选择有效,后2个性状在F4~F5代选择有效;每小穗粒数和千粒重特殊配合力高,在F6~F7代选择有效;6性状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此外,84加79与V8164柱部性状协调,一般配合力高,可作为大穗材料在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遵照毛主席关于“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教导,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1973年开始,进行小麦夏播就地加代选育良种的研究。连续四年的实践使我们逐步认识到:小麦对夏播高温条件有适应性;夏播就地加代是可取的;这在选育良种上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夏播小麦在海拔较高的山区丘陵旱地种植,可以充分利用七、八、九月雨水多、温度高、光照足的自然条件,扬长避短,发挥天时地利的优势;为改变我省旱地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局面,探索了一条新的增产途径。目前可利用适合夏播的小麦品种不多,主要的是夏麦1号(青春13×墨巴66)与晋春3号即忻春矮2号(咸农39×墨巴66),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81年在平遥夏播小麦684,4亩,平均亩产153斤;最高亩产521斤。1982年在榆次县扩大面积1389亩,平均亩产190斤;最高亩产达到531,5斤。 1981年在榆次县选用13个品种(系),1982年选用12个品种,进行品种比较与区域试验。结果产量较高超过对照的有:伊尼亚×44,3696,80-1和7064等,主要增产原因是每亩穗数较多超过23万;每穗有20粒左右,千粒重达到40克以上。因为亩穗数增加,叶面积系数也相应大幅度增加,这样,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同化积累更多的干物质;为获得高产奠定物质基础。多穗形品种的穗数增多,与产量提高密切相关。保苗增穗的主要途径有三:(1)窄行匀播,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2)种子处理,增强抗性;确保总茎数。(3)提高分蘖力,促进增加成穗数。单靠增加穗粒数与千粒重来提高夏播小麦产量,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培育多穗型品种可能是主要方向。在多穗型的基础上,再选择大粒品种也是夏播小麦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产量结构的设计是:每亩20——25万穗,每穗20粒,千粒重40——45克;亩产就可达到300斤左右。  相似文献   

6.
夏播小麦幼穗分化的各个时期与生育时期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其全过程经历的时期为18—19天,比春播小麦缩短8天左右。其幼穗分化是在高温条件下(日平均气温26℃)完成的,是分化过程缩短的主要原因,但其分化期间所需的总积温(450℃)与春播小麦大体接近。其分化期间日平均可见光照时数(14小时)与春播小麦接近,完全可以满足小麦对光照的要求。夏播小麦二棱初期以前各分化期间隔时期与春播小麦相接近,二棱初期以后间隔时期比春播小麦缩短1—3天。其幼穗分化时期虽然比春播小麦缩短了近(1/3),但对穗部发育性状影响不大,而且结实小花数却增加了(每穗平均0.8个),结实率提高到70%左右,其原因可能与夏播生态条件下幼穗分化强度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不同穗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以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不同密度对产量结构的调查、分析和探讨及其有关性状的研究,找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证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并提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并对今后黄淮北片麦区小麦高产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多穗型华瑞0712和大穗型淮麦33为材料,研究抽穗后不同时期去除旗叶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旗叶时间越早,小麦穗粒重、每穗粒数、每穗有效穗数和单茎干质量的下降幅度越大,其中穗粒重的影响最大;抽穗后第20天去除旗叶,对小麦每穗粒数、每穗有效穗数和单茎干质量无显著影响;大穗型淮麦33去除旗叶后穗粒重和单茎干质量降幅大于多穗型华瑞0712。因此,建议生产上尽可能延长小麦旗叶功能期。  相似文献   

9.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8个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小麦两个产量构成因素——每穗粒数和粒重的遗传。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和粒重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作用方式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至完全显性。控制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粒重差异显著,但每穗粒数无明显差异。每穗粒数和粒重可能受1~2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商洛地区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以15个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对其穗粒数、667 m穗数、千粒重、生育期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生育期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穗粒数,其次是667 m穗数,而生育期对产量的负向效应最大;在通径分析中,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为穗粒数>667 m穗数>株高>基本苗>千粒重>穗长>生育期。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一致表明,穗粒数是影响小麦高产育种的主要因素,其次为667 m穗数,生育期对产量的副作用最大。因此在新品种的选育时,选择熟期偏早,穗粒数和667 m穗数多的品种(系),更容易获得高产。该研究为商洛地区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K优8615的制种产量,促进其推广应用。[方法]以K18A和泸恢615为试验材料,各设3个播期调查其播始历期、始花期、花时、有效穗数等性状。[结果]K18A和泸恢615的3个播期的播始历期均随播期的推迟而缩短。K18A的抽穗时段第1期比第2、3期长2 d,从始穗到盛花第1期比第2、3期多1 d,第23、期的花时比第1期早20 min;第12、期的有效穗数比第3期多1穗,3个播期每穗粒数分别为139.3、135.9和133.7粒。泸恢615的3个播期的抽穗时段均为4 d,第1期有效穗数比第23、期多1穗,每穗粒数分别为157.81、63.2和159.3粒。[结论]不同播期对K18A播始历期、抽穗时段、盛花期、花时、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都有一些影响,对泸恢615的播始历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are critical for productivity of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hree sowing dates(20 September(SD1),1 October(SD2),and 10 October(SD3)) and three seeding rates(SR67.5,SR90,and SR112.5) to determine suitable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for high wheat yield.A large seasonal variation in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from sowing to winter dormancy was observed among three growing seasons.Suitable sowing dates for strong seedlings before winter varied with the seasons,that was SD2 in 2012–2013,SD3 in 2013–2014,and SD2 as well as SD1 in 2014–2015.Seasonal variation in precipitation during summer fallow also had substantial effects on soil water storage,and consequently influenced grain yield through soil water consumption from winter dormancy to maturity stages.Lower consumption of soil water from winter dormancy to booting stages could make more water available for productive growth from anthesis to maturity stages,leading to higher grain yield.SD2 combined with SR90 had the lowest soil water consumption from winter dormancy to booting stages in 2012–2013 and 2014–2015; while in 2013–2014,it was close to that with SR67.5 or SR112.5.For productive growth from anthesis to maturity stages,SD2 with SR90 had the highest soil water consumption in all three seasons.The highest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productive growth period resulted in the best grain yield in both low and high rainfall years.Ear number largely contributed to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grain yield,while grain number per ear and 1 000-grain weight also contributed to grain yield,especially when soil water storage was high.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affect grain yield through seedling development before winter and also affect soil water consumption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By selecting the suitable sowing date(1 Octobe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per seeding rate of 90 kg ha–1,the best yield was achieved.Based on these results,we recommend that the current sowing date be delayed from 22 or 23 September to 1 October.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浚单玉米系列品种在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的气候适应性。[方法]通过选取浚单系列4个品种,分不同播期播种,探讨播期和气象条件对该系列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品种的生育期随播种推迟而缩短,每推迟10 d播种,生育期平均缩短6.5 d,这可能与温度升高有关。由于播期推迟,穗长、穗粗、茎粗和产量下降。浚单509和浚单29较其他2个品种产量明显偏高;积温和日照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在吐丝后尤其明显。[结论]黄淮海地区应在麦收后提早播种玉米。  相似文献   

14.
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参照四水平五因素正交L16(45)设计,研究品种、播期与密度对小麦总茎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密度对小麦基本苗影响最大,播期对分蘖数和总茎数影响最大;春季,品种对单株茎数、总茎数和成穗数影响最大。品种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播期对穗数和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密度对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均不显著。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品种,密度影响最小。适宜的播期在10月4日至10月10日,随着播期后移,小麦产量明显下降,中麦895是本试验中获得高产的最优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为210万~270万/hm2,小麦处于最佳品种、播期、密度组合时,小麦冬前、春季群体总茎数最多,小麦获得最高产,产量达9 000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给太原地区麦茬夏播玉米适宜播期和适宜栽培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早、中、晚3个熟期极早熟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分3个播期处理研究了播期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夏玉米生育期从早熟到晚熟表现延长加剧的趋势.品种间、播期间以及品种与播期互作间玉米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品种间表现为‘九玉5号’>‘并单6号’>‘冀承单3号’>‘九玉早熟1号’,播期间表现为6月25日>6月30日>7月5日,播期与品种互作表现为6月25日夏播‘并单6号’产量最高,6月30日夏播‘九玉5号’和7月5日夏播‘九玉早熟1号’品种均可获得较高玉米产量.播期推迟,百粒重减轻,穗行粒数减少,产量降低.因此,在太原地区冬小麦收获后,6月25日—7月5日可以选择不同熟期极早熟玉米品种进行夏播,早播对实现玉米高产有利,为获得不同播期条件下较高玉米产量必须注重品种熟期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黄淮海夏玉米区是典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制度区,统筹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耕作模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3个试验处理,其中RN作为对照(CK),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籽粒灌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冬小麦与夏玉米播前耕作均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与RN相比,MN和MR处理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提高15.01%、21.14%、3.21%、15.00%和16.44%、24.92%、4.49%、12.60%,即冬小麦播前翻耕提高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分配比例和籽粒最大灌浆速率,进而提高穗粒数与粒重,有利于产量提高。与RN相比,MN和MR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24.03%和30.61%。夏玉米播前旋耕对干物质向籽粒分配比例,籽粒灌浆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出苗率,进而增加群体数量,提高产量;与MN相比,MR处理的出苗率提高6.29%,这是其产量较MN提高5.23%的主要原因。【结论】与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相比,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均显著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尽管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的产量较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高5.23%,但结合生产实际,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播种(MN)更有利于该区域夏玉米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7.
鲜食玉米的产量品质和上市时间直接影响了其经济效益,而播期既决定了鲜食玉米成熟的早晚,也对其产量性状的形成存在一定影响。本试验以鲜食玉米‘SD902’为材料,对其夏季不同播期(7月15日,7月20日,7月25日)的产量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播期从7月15日延迟到7月20日时,穗长和穗粗分别增加了5.92%和4.32%;苞叶、穗芯、籽粒干重和穗粒数分别增加了25.55%、39.37%、23.33%和10.71%;秃尖长和穗行数则下降了25.56%和0.32%。但当播期延迟到7月25日时,虽然部分穗部性状呈现下降趋势,但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综上,在鲜食玉米的夏季栽培过程中,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穗部性状的穗长、穗粗、苞叶、穗芯和籽粒干重都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播期可通过增加穗粗和穗粒数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8.
气象条件和栽培因素对高产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年份的温、光、水对高产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探明了影响小麦冻害、最高群体及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主要气象因子与次要因子;提出了最佳播期、适期上限、适期下限播种的冬前主茎叶龄数;确定了冬前不同主茎叶龄数与播种期、播种量的关系;明确了在中、上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公顷产量为7 500.0~9 000.0 kg的施肥量,氮肥基施、冬前和拔节期追施的比例;制定了冬前肥水的积温指标和拔节肥水的生物学指标。研究成果可作为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穗型强筋小麦的生育特性和对栽培条件的要求与小穗型强筋小麦明显不同.大穗型小麦穗大粒多,以主茎成穗为主,高抗倒伏,对地力和肥水条件要求较高.在优质高产并重的前提下,在试验研究与生产考察的基础上,以小穗型强筋小麦为对照,对大穗型强筋小麦适宜的土壤肥力指标、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深度、播种规格等播种基础要素以及肥水的使用时机、使用量等田间管理措施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对麦茬直播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麦后直播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熟期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3种熟期类型的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播期条件下直播稻产量形成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3种熟期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均显著下降,且变化程度不一;产量的下降主要在于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的降低,穗数和千粒重变化不大。不同播期条件下直播稻的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在品种类型间有所异同:随着播期的推迟,产生相同效应的是外观品质和蒸煮与食味品质,但变化趋势不一,外观品质均呈变优的趋势,蒸煮与食味品质则呈变劣的趋势;产生不同效应的是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推迟播期使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类型品种的加工品质变优而营养品质变劣,早熟晚粳类型品种的加工品质变劣而营养品质变优。【结论】直播稻在前茬腾茬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早播易取得高产,且可以改善稻米的蒸煮与食味品质,但降低了外观品质,播期对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因品种熟期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